戲曲·滬劇|擅於敘事、長於抒情

2021-01-09 文旅中國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它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歷史淵源

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清嘉慶年間,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農村有山歌,又稱東鄉調。以後出現灘簧,又稱花鼓戲。到同治光緒年間,表演演員有上、下手,成為自奏自唱「對子戲」。後灘簧有別於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等,稱本地灘簧,簡稱本灘或申灘。1914年,將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34年11月,上海申曲歌劇研究會成立。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首次為「滬劇」劇種定名。1952年,上海滬劇團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新創作劇目《羅漢錢》,獲劇本獎。1953年2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成立。

文化特徵

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帶有濃鬱的江南水鄉情調。其唱腔音樂來源于田頭山歌,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曲調和獨特的風格。滬劇唱腔既善於敘事,又長於抒情,其曲調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它代表了滬劇的風格,應用廣泛,一般稱為「基本調」。在其演變形成的過程中已實現男女分腔。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從其他劇種吸收的曲牌及山歌、雜曲等,但在多數情況下只應景應時作插曲性質的運用。

滬劇的伴奏樂器以竹筒二胡為主(俗稱「申胡」),輔以琵琶、揚琴、三弦、笛、簫等,屬於江南絲竹類型配備,也採用支聲復調手法演奏。後吸收了少數廣東樂器,使一些江南絲竹樂及廣東樂曲的音調融入唱腔過門中。

滬劇的表演藝術,沒有那種配合虛擬誇張的程式動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種鑼鼓點子的運用,打擊樂很簡單,並有在靜場及某些情節中奏一段民間樂曲作為氣氛音樂的做法。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戲曲傳統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現實生活的深人體會,又廣泛吸收新歌劇、電影、話劇以及其他劇種可以借鑑的表演方法,並與音樂、布景、燈光、服飾融為一體,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鬱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不同時期滬劇的角色行當各有不同。對子戲時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場戲時期有了生行、醜行的分別。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旦行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當時由於班社人手少,演員往往需要串扮。隨著滬劇表演向文明戲、話劇靠攏,其角色行當的分類日漸淡化,動作、念白均未形成行當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聲。

演出劇目

滬劇演出劇目豐富,主要有《陸雅臣》《賣紅菱》《十不許》《小分理》《捉牙蟲》《阿必大回娘家》《女看燈》《庵堂相會》《顧鼎臣》《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阮玲玉自殺》《空谷蘭》《冰娘慘史》《雷雨》《魂斷藍橋》《叛逆的女性》《碧落黃泉》《鐵骨紅梅》《大雷雨》《蝴蝶夫人》《羅漢錢》《為奴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星星之火》《蘆蕩火種》《紅燈記》《張志新之死》《一個明星的遭遇》《明月照母心》《今日夢圓》等。 

傳承保護

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傳承人物

楊飛飛,女,漢族,1923年生,2012年去世,浙江慈谿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馬莉莉,女,漢族,1949年生,江蘇常州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王盤聲,男,漢族,1923年生,江蘇蘇州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陳瑜,女,漢族,1947年生,浙江嘉興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茅善玉,女,漢族,1962年生,上海市人。2009年5月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任文

相關焦點

  • 王文娟愛徒王志萍唱滬劇《金絲鳥》
    1987年11月,為籌募編纂《上海滬劇志》基金,由《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和上海滬劇院選其為「上海市滬劇界著名演員聯合演出」劇目,由師於生重新整理為7場《陸雅臣賣娘子》,導演劉衛國,音樂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設計王魯平、趙瑋瑛、徐堅,演員王盤聲、趙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楊飛飛、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濱孫、趙雲鳴、楊美梅、韓玉敏,演出於共舞臺。
  • 戲曲是以演員歌舞搬演故事的代言體為主,敘事體為輔
    《氓》的繪圖不過元北曲雜劇之所以不同於宋金雜劇院本,其根本點在於元北曲雜劇能夠把敘事分段機制和曲牌連綴結構統一起來,建構了嶄新的具有較大故事容量的代言體敘事結構形式,確立了演員「一人主唱」搬演在戲曲舞臺上的中心地位,從而理順了戲曲文學
  • 央視戲曲《品戲讀城》第二季回歸:戲曲,我的中國式生活
    如果說節目想通過戲曲去解讀一座城市,不如說通過戲曲去尋找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哲學。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那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答案無疑是戲曲,這種起源於原始歌舞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成為了通往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最好通道。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二、戲曲的線性敘事結構成為電影的主要表現方式 戲曲中慣用線性敘事結構,這種編排故事情節的手法應用在電影之中稱為常規線性敘事模式。這種敘事模式按照時間順序發展,整部影片中不存在倒敘或閃回等敘事方式,通常從一人一事講起。因為它是電影敘事方式的一種,因此這類電影作品繁多。首先將這種傳統敘事手法運用於電影之中的導演就是張石川與鄭正秋。
  •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該詩集創作於2017年12月3日至2019年2月5日,收錄了65首紀事體短詩,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一冊詩集如此大的容量、包含這麼多的敘事情節著實難得,可謂空前之作。讀詩集似乎面對一位有豐富閱歷的大哥,聽他娓娓道來。詩集中有故事裡的現實,也有現實中的故事,在敘事中抒情,在抒情中敘事。  初讀《一個餃子的距離》,一般會將裡面的作品列為敘事詩。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現代戲曲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戲曲文學作品都要反映社會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銳,這主要是受舞臺演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在藝術方法論上也是在微觀、局部上搞戲曲化,而在宏觀、整體的戲劇結構上,仍然是一種寫實的戲劇模式。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 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為什麼那麼美?「燈光詩人」周正平直播時這樣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杜俏俏 攝影 江勇6月27日晚22:30,受國際舞臺美術組織OISTAT邀請,「燈光詩人」周正平通過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直播間,面向全球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直播演講,向全球同行和觀眾分享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不僅展現了中國戲曲意蘊之美,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舞美設計師們獨有的東方美學追求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戲曲藝術所以,今後戲曲綜合治理的趨向將是:現代化,從內容上說,創作演出現代戲將會成為戲曲藝術活動的主體,編演歷史戲和傳統戲將降為次要位置。這種戲曲現代化的發展趨向,才能真正地引導戲曲藝術擺脫困境,走向新的繁榮。舞蹈化,「以歌舞演故事」是戲曲藝術的本質屬性。在其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寫意性、虛擬性、程式性,則只是其本質屬性的派生特徵。因此幾百年來戲曲僵硬的程式化表演已改變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本體意義。
  • 湖南戲曲春晚現場探班 八把大椅演繹湖湘戲曲傳承之路
    排練現場,戲曲演員演繹傳統戲曲名段。   紅網長沙1月14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袁思蕾)近日,「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7年湖南戲曲春晚的參演節目正在緊張排練,記者從排練現場了解到,通過多個戲種老中青三代人演繹同一唱腔來展現戲曲傳承之路的戲曲聯唱《疊翠流金——湖湘名段薈萃》,將用八把大椅帶領觀眾來一場戲曲名段穿梭之旅。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擅於偽裝,更擅於隱藏的星座
    他們擅於偽裝,更擅於隱藏,可以說相當難以讓人看穿,他們最真實的想法。而接下來,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很明顯的一點,摩羯座從來都屬於人群中,最擅於偽裝,最擅於隱藏的一類存在,不管你自以為與他們的關係多麼好,但不可意思,想讓摩羯座跟你走心,又從來都是格外的艱難。更多的時候,摩羯座都是把自己最真實的情緒,以及心事,深深的埋藏起來,從不會主動的說給任何人。另外,你也千萬不要指望著,能夠看穿摩羯座內心中的任何想法,任何思維,因為從頭到尾,他們都是習慣了一副相同的面孔,讓人發現不了絲毫的端倪。
  • 楊孟軍的詩丨在幻想與現實的波浪中抒情
    褐色的鐵鏽長滿了河邊的鵝卵石灘 流水也在琴弦的顫動下變得衰老、遲緩。魚的骨頭被河岸吐出 我所居住的庭院滿布青苔。他的詩很少涉及政治、歷史等宏大敘事,也很少介入既有的傳統,而是始終以個體和自我的身份寫作。他並不用詩歌去營建某種理念或思想體系,也不在詩歌中展開玄學的思辨,他的作品是他自身生存體驗的延展或變型。應該說,恰恰是在擺脫了各種文化符號和身份歸屬的幻象之後,詩人才得以獨自上路,去找尋屬於自我生命的位置,而這種存在感就源自於他直接的個人感知。
  •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用詩句講故事的詩,就是敘事詩。作為古代詩歌中,敘事詩相對冷門的一個詩歌類別,雖然也源遠流長,但影響力遠遜於抒情詩。因為要講故事,敘事詩往往篇幅較長。因為要講故事,敘事詩的題材大多以寫人物的愛情、家庭、命運等現實生活內容。最初的敘事詩,大多是民間詩人的口頭創作並流傳,並廣泛見於《詩經》與《樂府》。到了詩歌高度繁榮的唐代,隨著白居易、杜甫、元稹等著名詩人的加盟,敘事詩變得更有個性。唐朝的敘事詩,往往在敘事的同時,融入抒情與議論,其藝術性和感染力變得更強。
  • 十首唯美抒情古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抒情詩一直是中國詩歌的主流,在情與景在古典詩詞中,抒情詩是佔據了大半壁江山的。但即使同為寫景抒情詩,不同的詩人其表現手法與藝術形式也是各有千秋。有的以景載情,有的觸景生情,有的以景蘊情。精選十首絕美抒情古詩,感受詩人用文字直抒胸臆,用韻律展現屬於他們的時代旋律。
  • 恭賀新春 戲曲裡的年味
    民間戲曲是中國民眾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認同度最高的傳統節日,自然和戲曲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戲曲是最適合春節的文化娛樂形式。地區不同,社火的內容也不同,但包含不同地方劇種的戲曲演出往往都是眾多鄉鎮農村春節社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春節的戲曲演出,有一定的藝術陶冶和藝術教育功能,同時,其節目和形式,較平日的戲曲演出又有更多鮮明的民間色彩和節日主題,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傳遞中華美德的同時,更加注重節日觀賞價值。
  • 《木蘭詩》中一語略過的戰爭描寫,是出於對敘事完整性的考量
    《木蘭詩》在樂府中的地位,屬於民間敘事詩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有涇渭分明的兩部分:其一是屬於南方抒情為主的文人樂府,用辭雅致,情感細膩,以描寫情愛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其中名句為: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其二是屬於北方敘事為主的民間樂府,用辭質樸,行文簡練,以講述情節為主,比如《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等。
  • 義理闡微|周劍之:從「意象」到「事象」:敘事視野中的唐宋詩轉型
    (21)而宋詩的新變,則在於以敘事的要素重建歷時性、邏輯性的架構,詩人追求詩歌內在意思的曲折,傾向於通過相關事件的具體情境來傳達內在的複雜體驗。通過對視角的精心選擇,藉助於虛詞、用事等手法,在詩歌中營造出一個具體可感可想的事境。如果說「事象」可以成為從敘事視角詮釋詩歌的一種方式,那麼也可以用「事境」來概括詩歌所營造出來的關於事的情境。「事境」簡單來說就是事件的情境。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生門》不僅還原了醫療行業的生態,也為醫患關係頗為緊張的當下社會提供了一個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反思契機,達到了很好的紀錄片敘事效果。本文就以這部焦點話題紀錄片《生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以期為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敘事提供有益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