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它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歷史淵源
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清嘉慶年間,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農村有山歌,又稱東鄉調。以後出現灘簧,又稱花鼓戲。到同治光緒年間,表演演員有上、下手,成為自奏自唱「對子戲」。後灘簧有別於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等,稱本地灘簧,簡稱本灘或申灘。1914年,將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34年11月,上海申曲歌劇研究會成立。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首次為「滬劇」劇種定名。1952年,上海滬劇團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新創作劇目《羅漢錢》,獲劇本獎。1953年2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成立。
文化特徵
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帶有濃鬱的江南水鄉情調。其唱腔音樂來源于田頭山歌,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曲調和獨特的風格。滬劇唱腔既善於敘事,又長於抒情,其曲調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它代表了滬劇的風格,應用廣泛,一般稱為「基本調」。在其演變形成的過程中已實現男女分腔。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從其他劇種吸收的曲牌及山歌、雜曲等,但在多數情況下只應景應時作插曲性質的運用。
滬劇的伴奏樂器以竹筒二胡為主(俗稱「申胡」),輔以琵琶、揚琴、三弦、笛、簫等,屬於江南絲竹類型配備,也採用支聲復調手法演奏。後吸收了少數廣東樂器,使一些江南絲竹樂及廣東樂曲的音調融入唱腔過門中。
滬劇的表演藝術,沒有那種配合虛擬誇張的程式動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種鑼鼓點子的運用,打擊樂很簡單,並有在靜場及某些情節中奏一段民間樂曲作為氣氛音樂的做法。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戲曲傳統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現實生活的深人體會,又廣泛吸收新歌劇、電影、話劇以及其他劇種可以借鑑的表演方法,並與音樂、布景、燈光、服飾融為一體,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鬱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不同時期滬劇的角色行當各有不同。對子戲時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場戲時期有了生行、醜行的分別。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旦行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當時由於班社人手少,演員往往需要串扮。隨著滬劇表演向文明戲、話劇靠攏,其角色行當的分類日漸淡化,動作、念白均未形成行當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聲。
演出劇目
滬劇演出劇目豐富,主要有《陸雅臣》《賣紅菱》《十不許》《小分理》《捉牙蟲》《阿必大回娘家》《女看燈》《庵堂相會》《顧鼎臣》《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阮玲玉自殺》《空谷蘭》《冰娘慘史》《雷雨》《魂斷藍橋》《叛逆的女性》《碧落黃泉》《鐵骨紅梅》《大雷雨》《蝴蝶夫人》《羅漢錢》《為奴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星星之火》《蘆蕩火種》《紅燈記》《張志新之死》《一個明星的遭遇》《明月照母心》《今日夢圓》等。
傳承保護
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傳承人物
楊飛飛,女,漢族,1923年生,2012年去世,浙江慈谿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馬莉莉,女,漢族,1949年生,江蘇常州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王盤聲,男,漢族,1923年生,江蘇蘇州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陳瑜,女,漢族,1947年生,浙江嘉興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茅善玉,女,漢族,1962年生,上海市人。2009年5月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