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中一語略過的戰爭描寫,是出於對敘事完整性的考量

2021-01-08 待曉兒

《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一起,並稱為「樂府雙璧」。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雙璧」是指民間樂府詩歌而言的,並不包括文人主動自發的創作。

《木蘭詩》在樂府中的地位,屬於民間敘事詩

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有涇渭分明的兩部分:

其一是屬於南方抒情為主的文人樂府,用辭雅致,情感細膩,以描寫情愛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其中名句為: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其二是屬於北方敘事為主的民間樂府,用辭質樸,行文簡練,以講述情節為主,比如《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等。

《木蘭詩》作為「樂府雙璧」,其實只是代表著北方民間樂府的最高成就之一,屬於民間派系。

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談,拋開樂府的民間或者文人取向,從敘事詩的角度來說《木蘭詩》,能發現這些詩歌的另一種特色。

敘事詩的發展有一個明顯的過程,《詩經》時代往往是一句、兩句的片段化敘事,詩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到了楚辭時期才有了完整的敘事詩。

直到漢代蔡文姬《五言悲憤詩》的出現,才真正讓人們看到一個形式工整的敘事詩是什麼樣子: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這是蔡文姬漢末時期淪落匈奴生下子嗣,即將返回中原不得不與其子分離時的場景。拋開故事內容不談,其給人的閱讀感受已經和唐朝時期杜甫等人的敘事詩非常接近了。

而《木蘭詩》的形式和這樣的詩歌同樣很貼近,只不過用語稍顯民間化,其中偶爾會出現一些違和感。

我們來看這一句: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是其中對於木蘭從軍之後戰爭的描寫,十年戰火被壓縮在前四句之中。

不說這種技巧是不是民間文學能達到的,單說其用辭、結構等方面的特色就有非常濃厚的文人色彩,這與這首詩中的其他語句對比非常鮮明。

這就說明,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著名的民間敘事樂府詩歌,其實不僅僅來自於民間。故事的主體是民間傳說,但語句其實是經過了文人的潤色。

《木蘭詩》的故事主題,在於傳奇而不是忠義

《木蘭詩》經過文人的潤色之後,其結構布局對於主題來說有了更鮮明的傾向性。

那就是表述的是木蘭故事的傳奇性,而不是為了國家、民族而徵戰。

試想,從軍打仗自古便是男兒,那麼當一個女子裝扮成男人替父從軍,是不是顯得非常具有傳奇性?

這才是符合民間故事的調性,要以傳奇的方式來講述故事,才能引起普通人的興趣。

那麼,既然有了替父從軍的主題,那麼就要講述木蘭的經歷,家人對這件事是什麼態度?木蘭如何奔赴戰場?戰爭結束之後木蘭是否還活著?活著的木蘭又有著什麼樣的結局?

這些才是人們真正關注的焦點所在。

那麼,如果在這首詩中詳細描寫戰爭,那麼為了吸引觀眾,必須要寫得精彩跌宕,必然會有著驚險萬分的描繪,這無疑會衝淡故事的傳奇性。

人們對於木蘭從軍這一件事情的關注,轉而變為了對於戰爭場面的熱忱,豈不是跑題了嗎?前面所做的鋪墊以及後續的故事,就會以戰爭部分為分界點,明顯斷成了三節。

這才是對敘事詩整體性的破壞。

所以,戰爭十年僅僅用六句話一帶而過,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凱旋而歸的木蘭命運如何,這樣的故事才更為順暢,也更為符合閱讀的習慣和心理。

要知道,古代所有的詩歌,尤其是敘事詩,都是要考慮讀者的感受,並不是像今天很多人所說的那樣,寫給自己看。

古代的文人詩歌是向社會表達自身的「情志」,所以自然需要讀者來共鳴;而敘事詩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來達到傳播的目的,自然需要讀者的理解。

所以,分析這樣的敘事詩歌,尤為需要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看待整首作品,因為在創作的過程中,這也是作者的考量。

《木蘭詩》故事的衍生,背景在隋唐時期

《木蘭詩》講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結局僅僅在於其凱旋歸來。

但這種故事的傳奇性又非常得高,深受民間歡迎,以此為題材的衍生作品也非常多,最為著名的就是《隋唐演義》當中為其改編、續寫的故事。

《木蘭詩》的風格很像唐詩,在隋唐之際被人潤色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時代的背景也帶有濃厚的唐朝色彩。

《隋唐演義》中,花木蘭還是和詩中一樣,屬於少數民族的部隊,但並不是打了勝仗凱旋,而是做了俘虜。

恰恰俘虜了她的軍隊是一支全由女子組成的部隊,她也因此而得以活命。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邏輯推測,就像詩中所言:

同行十二載,不知木蘭是女郎。

那麼,花木蘭的相貌以中國的自然審美來說,作為女性自然是極為醜陋的。

但是花木蘭有一個妹妹,叫做花又蘭,卻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後來嫁給了羅成,所以花木蘭又成為了一個和主角勢力同一陣營的角色。

這樣安排無非是因為花木蘭在民間的形象是正面的,一位女子如此勇敢、善良、孝順,如果還要變成隋唐英雄們的對立面,那這些英雄就不夠英雄了。

而對於花木蘭的結局,有說其嫁給了當時的可汗,有說她因為不想嫁給可汗而自殺的,不一而足,反正是故事的一個分支,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但是,從這一現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民間是有著非常高的影響力的,並且這是一位正面形象,在故事素材的處理上明顯需要考慮民間的接受心理。

所以,不論是《木蘭詩》還是小說演義裡,對於花木蘭參與的戰爭都是略寫的,不讓帶有高關注度的戰爭描寫搶了「木蘭」的風頭。

這樣才會使得故事的主題更為鮮明,不至於喧賓奪主。

讀懂了辛棄疾的「婉約」,才知道辛詞為何如此動人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用詩句講故事的詩,就是敘事詩。作為古代詩歌中,敘事詩相對冷門的一個詩歌類別,雖然也源遠流長,但影響力遠遜於抒情詩。因為要講故事,敘事詩往往篇幅較長。可以說,唐詩是抒情詩的巔峰時期,也是敘事詩的巔峰年代。以下所選古代最著名的十首敘事詩,超過一半是大唐詩人的作品,就足以說明這一點。(1)木蘭詩 (南北朝)佚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 義理闡微|周劍之:從「意象」到「事象」:敘事視野中的唐宋詩轉型
    (《淮中晚泊犢頭》)兩詩都寫傍晚河渡之景,同樣有草有樹,有春雨,有潮水,有孤舟。不過兩詩境界不同,前一首野渡無人,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閒適意趣;後一首滿川風雨,折射出詩人動蕩起伏的內心,這一層區別許多論詩者都已發現。其實不僅如此,兩詩所表現出的敘事因素的多少也有所不同。韋詩有畫境,而蘇詩有事境。韋詩重在寫景,如同一幅風景畫,而敘事意味相對淡薄,只能隱約感覺到詩人對景物的觀察、欣賞。
  • 《木蘭詩》「磨刀霍霍向豬羊」中「霍霍」何意?為何不寫「牛羊」
    我們對花木蘭大部分認識,都是從樂府詩《木蘭詩》開始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管是老外還是我們,要想真的明白花木蘭怎樣一個女子,讀懂這首詩是首要條件。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首詩畢竟是一首北朝民歌,與四書五經相比,它總體是接地氣的,所以要理解起來並不難。真的如此嗎?
  • 《木蘭辭》中的「唧唧」是嘆息、機杼還是蟲鳴?
    正因為此,不難理解,對於部分中國觀眾而言,影片中的木須龍也罷,蟋蟀也罷,均屬於編劇缺少敬意的杜撰。它們從一開始就指向了一種文化挪用——在這種論述中,中國的花木蘭被演繹為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與自我實現的西式敘事,並體現在種種增刪篡改之上。
  • 唐代邊塞之詩知多少
    《雁門太守行》戰爭再殘酷也要保家衛國《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月夜憶舍弟》思念親人憂傷不已《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
  • 李白最具想像力的一首詩,寥寥數語,簡單直白,卻如天馬行空
    李白號稱詩仙,留下的名詩眾多,有磅礴大氣的《將進酒》,萬山險峻詩中藏的《蜀道難》,滿目仙氣欲醉人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俠氣衝霄隱殺氣的《俠客行》,千難萬險終有路的《行路難》,更有沙場縱橫裹殘屍的《從軍行》。
  • 這句詩僅僅描寫了一個天氣變化,就成為最有衝擊力的千古名句!
    因而在古詩詞中,寫景極為常見,大多數詩詞都有寫景的詩句。或寫山水、或寫花鳥、或寫天氣等等。今天咱們就看看那些寫天氣的古詩詞。唐詩宋詞中有很多傑出的描寫天氣景物的詩詞,其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李煜的「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志南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等等。
  • 納蘭性德的這首詩經常被誤讀為愛情詩,其實他是在規勸自己的朋友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就是納蘭性德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很多人引用和化用。我們通常將這首詩作為愛情詩來解讀,不可否認,他著重描寫的確實是深閨婦怨,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挖掘起背景和來歷的時候就會發現,道光十二年的《納蘭詞》當中這首詩下面還有一個副標題——「擬古決絕詞,柬友」,意思即是這首詩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是為了送給一位朋友。
  • 淺析《老人與海》的敘事特色
    海明威在從事專業創作之前從事過記者的職業,新聞的寫作深深影響了海明威的語言風格,簡潔有力是海明威小說的基本特點,他創作的小說也努力表現這樣的一種藝術風格。本文試圖通過對海明威的經歷,探究他成長曆程對他「硬漢」性格的影響,同時藉助斯坦澤「敘事情境」 的敘事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對海明威獲獎小說《老人與海》進行賞析,分析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是展現的敘事風格。
  • 楊萬裡很有趣的一首詩,只描寫了農家尋常之景,但是每一句都很美
    晚年的楊萬裡很明顯發現了這一點,於是刻意迴避,不讓這一詩派影響自己,最終創立了「誠齋」體,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風。這首詩中所描寫的場景,其實在農村隨處可見,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但是楊萬裡寫得活靈活現,只用了寥寥數語,便是把眼前的景色勾勒了出來,也讓這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這也正是楊萬裡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看似在描寫尋常之景,以及普通的事物,可是卻同樣寫出了新意,也讓這首詩美得令人驚豔,讓原本孤寂的冬天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而楊萬裡也只是隨意描寫,可是每一句都顯得與眾不同,也有著一種高遠的意境。
  • 《木蘭辭》擬聲詞的「譯」聞趣談
    正因為此,不難理解,對於部分中國觀眾而言,影片中的木須龍也罷,蟋蟀也罷,均屬於編劇缺少敬意的杜撰。它們從一開始就指向了一種文化挪用——在這種論述中,中國的花木蘭被演繹為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與自我實現的西式敘事,並體現在種種增刪篡改之上。
  • 宋詞的《木蘭花》與《玉樓春》是一個詞牌嗎?答案為是也不是
    另外,在《欽定詞譜》中,有木蘭花令、減字木蘭花、偷聲木蘭花,木蘭花慢4種詞牌,偏偏見不到有 個叫做《木蘭花》的詞牌,可是為什麼有不少詞作名為《木蘭花》呢?我們可以從《花間集》、《尊前集》和《欽定詞譜》中找到答案。一、花間集中的《木蘭花》和《玉樓春》《花間集》由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人趙崇祚編選,這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詞選集。
  • 最能體現詩人釋然灑脫情懷的五首詩
    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詩可以分為很多種,按內容可以分為敘事詩如《琵琶行》《木蘭詩》等,邊塞詩諸如《從軍行》《關山月》等,抒情詩像《天問》《離騷》等,懷古詩《後庭花》《蜀相》等。按音律分,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主要是指唐代之前的詩歌,如《楚辭》、樂府詩等;近體詩只要是指晚唐和宋代之後的詩,包括絕句和律詩。
  • 王健|述欲何為:敘事文學背後的城市身世
    新近出版的胡曉真教授所著《明清敘事文學中的城市與生活》(以下簡稱《明清敘事文學》)一書注重於明清敘事文學背後的「個人意識與個人形象」,深入探討其「如何透過一種對空間尺度的想像而表現出來」,並進而與「社會和歷史的情境發生互動」。也就是說,該書強調敘事文學的能動性,希望更多從文學本身出發,去觀察「文學與城市生活的交織」,或許可以給明清城市與日常生活的研究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 詩中豬肉香,看看哪些詩句中寫了豬肉?
    吃豬肉常常被文人們寫入詩中。最早吃豬肉的詩句,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這裡的「豕」就是豬,這句詩描繪的是人們殺豬飲酒吃吃喝喝的生活場景。在古代吃豬肉不像如今能天天吃。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木蘭辭》中的人文考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木蘭辭》中的人文考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木蘭辭》中的人文考點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 小學生作文語言描寫如何活色生香?
    揚州三元橋小學 朱仕燕 在學生的習作實踐中,如何通過語言描寫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好手邊的教材,結合語文教學將語言描寫指導細化為很多層次。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具體談談我的一些做法:一、指導學生將對話寫具體。
  • 杜貴晨:從《水滸傳》《西遊記》到《紅樓夢》的女仙指路敘事模式
    她們雖有為仙、為菩薩等等的不同,給讀者的印象也判然有別,但是同為女性,若觀其大略,可統稱為神女;其作用也大體如一,即都充當了對書中主人公指點迷津,輔助、監督、考核以成全其事的角色。我把這一文學現象稱之為「三位女神,一種角色」,並因中國古代武術、象棋中都有「仙人指路」之說,略變而稱之為「女仙指路」的敘事模式。
  • 馬昕:「歷史的背面」——中國古代詠史詩的「翻案」現象
    正如談及項羽時,我們可能會了解《史記》當中對其精英貴族形象的描寫和推崇,但更廣為人知的應是杜牧《題烏江亭》中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扼腕嘆息。 第一是詠史詩的敘事傳統。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首詠史詩是班固所作的《詠史》,其詩歌的主要內容是《烈女傳》中所記載的緹縈救父的故事。班固所作的這首詩是通過詩的形式,將這個故事進行了完整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