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對於舞臺美術在戲劇總體構思中的積極參予性、對於戲劇藝術風格的規定性,以及作為一種藝術構思的思想一舞臺美術作為一種戲劇樣式的直觀載體。它在戲劇創作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後來才被不斷進行的藝術實踐所證實的。只承認舞臺美術是一種表現戲劇環境的藝術,不僅是限制了舞臺美術作為戲劇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在發掘劇本的內涵,表現人物的精神和主題思想、藝術構思方面的能動作用;而且把舞臺美術劃定在一種具象的、 單一的環境再現上,也從根本上限制了戲劇多樣化和不同流派風格的發展。
1964年全國京劇會演之後,「樣板戲」逐漸佔據舞臺。在藝術方法論上也是在微觀、局部上搞戲曲化,而在宏觀、整體的戲劇結構上,仍然是一種寫實的戲劇模式。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到九十年代的第一春, 河南先後舉行了三次全省性的戲劇大賽和兩次河南藝術節,在客觀上又促進了河南豫劇舞臺美術的發展。在三次戲劇大賽中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舞臺美術設計。如1985年首屆戲劇大賽獲獎的豫劇舞美設計作品有《倒黴大叔的婚事》,《西湖公主》, 《秦香蓬後傳》、《牡丹的傳說》、 《真假公主》。 在1988年第二屆戲劇大賽獲獎的豫劇舞美設計作品有《司文郎》、《八月十五雲遮月》、《嫁母》、《苦楝花》。1990 年第三屆戲劇大賽獲獎的豫劇舞美設計作品有《油嫂》、《淚血太行》、《風流才子》、《麻風女傳奇》、《月滿西摟》、《闖世界的戀人》。
縱觀新時期十年河南豫劇的舞臺美術的蓬勃發展,其設計構思的突破與創新無疑加速了豫劇現代化的步伐。總起說來河南優秀的舞美作品可以做以下的分類:比較嚴謹的現實主義作品●這類作品繼承了河南豫劇長期傾向於寫實的風格,隨著舞臺造型手段的現代化和設計水平的提高,這種寫實的作品,藝術風格更趨於完整統一,更富有藝術的魅力。現代戲《油嫂》是用井架林立的油田為背景,用清新、明快、響亮的色彩表現了新一代石油工人的家庭、生氣勃勃的石油工地、色彩班爛的集貿市場一同時 用白楊作為全劇的貫穿形象,使全劇充滿了一種清新淡雅的抒情氛圍。無論是一抹玫瑰的晚霞, 色溶溶的夜晚,或紅牆綠樹的田舍都給人一種時代美感的享受。
古代戲《淚血太行》那種氣勢磅礴的太行群山、富有一種凝重感的清代古建築、刀光劍影的太平軍大帳、滾滾東流的黃河等等整個設計不僅氣勢恢宏、環境通真,而且顯示一種大處潑墨的手筆。現代戲《倒黴大叔的婚事》舞臺美術設計在局部作了一定的裝飾美化之後,在總體上仍然追求的是一種細膩寫實抒情的藝術風格,給人一種生活自然的美感,特別是「月夜相會」的一場戲處理得抒情。優美。靜靜流淌的小河倒映著遠處的燈火,幽靜的小樹林,明月如水的夜晚,都十分準確地培襯了主人翁此時此刻的心態。傾向於寫實再現的舞臺布景樣式能用直觀的藝術形象打動觀眾,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在當前仍然是豫劇舞臺美術創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進一步發展和強化戲曲舞臺美術的創作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創新路的作品。河南八十年代以來舞臺美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首先在於主創人員自覺地(在現代舞臺表現手段的基礎上)高水平地追求具有民族化、戲曲化的舞臺美術作品。如1986年赴香港參加「第一屆中國地方戲展」的重點戲《香囊記》全劇用了以花卉圖案為主的簾狀條屏組合,把環境的點綴和感情的隱喻巧妙地融匯在一起,具有局部的具象感,使全劇的時空靈活自如,富有一種清新、 明媚的裝飾美。
這種簾狀的條屏結構,在創作的原理上是對傳統「守舊」的一種更新和發展,因此作為全劇的大背景既有民族戲曲傳統的美學特色,又富有現代審美的新意。該劇「繡樓」一場戲則是在一繪有圖案的平臺上設置一個形似意近「大帳子」的舞臺結構,帳簾用透明塑料彩珠串成,同時平臺上還有立體的欄杆,使這種「繡樓」結構既保留了傳統手法的美學原則,又在現代物質材料的運用處富有新意。特別是該劇二道幕用了富麗堂皇的彩珠穿制而成,新穎、美觀,被香港報界譽為「舞臺美工」的一大創造。
關朋同志設計的古代戲《唐知縣審誥命》,用了扇形的舞臺背景,不但可以在其中變幻內景、外景的環境特點,而且用扇面作背景與縣官唐成手搖摺扇的形象能遙相呼應起來,時空流動性很自由,在造型風格上有濃鬱的河南民俗特色。盧偉生設計的古代戲《風流才子》也是屬於這一類型的舞美作品。江南的虎丘山、寒山寺都不是用寫實的再現方式表現,作為舞臺的戲劇環境僅用了線描的風格在背景上表示,前景則是堤岸、花園和廳堂、書房。環境變幻自由,造成明、暗、虛、實相輝映,由於調動觀眾聯想的指向明確,做到了以少勝多,使舞臺美術充滿了美的魅力。豫劇《牡丹的傳說》用了不規則的簾狀結構和局部景的結合,表現花園、亭閣和唐代宮殿的風採,亦不失為大寫意的優秀舞臺美術作品。
對戲劇環境裝飾化的作品。在遵循傳統戲曲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努力創造一種民族戲劇樣式的形式美。豫劇是溶歌、舞、詩於一爐的中國民族戲劇形式。綜上所述早期「再現性」的寫實布景與豫劇自身美學品格的矛盾已經引起了舞美設計的普遍重視。近年來豫劇的舞臺布景都在高於生活的前提下,追求一種 與戲劇內涵吻合的美的形式,在意象與具象之間尋求一種內在的聯繫。如第二屆戲劇大賽獲舞臺美術作品獎的《嫁母》,其整個設計用塑料彩珠串成的白楊樹作為背最貫穿全劇,前最則用中性的幾何結構白色框架,組合成花園的廊柱、室內的窗戶與陽臺,構成不同的環境框架感,再加之具象的沙發、書桌諸道具和平臺的組合,構成了一種清新、明麗、富有一種現代生活裝飾美的舞颱風貌。
隨著豫劇進入九十年代,一些舞臺美術創作正在追求一種富有時代審美趨向的現代感。這種現代感是建築在現代繪畫、造型藝術的觀念,現代舞臺技術材料的運用和遵循傳統的戲劇美學原則這一現實的三腳架上的。
參考資料《中國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