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2021-01-11 藝術中國

 


韓羽 戲劇人物


周京新 京劇人物


朱新建 江湖圖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兩大門類,繪畫與戲曲源遠流長,雖各自成體系,各自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但相映相通,與中國美學精神相一致,煥發著東方審美韻致,成為世界藝術版圖中兩朵奇葩。

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

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繪畫早於中國戲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已經在陶器上刻、印,魚、蛙、鳥、鹿、人的紋樣都先後出現。而戲曲則肇始於上古時期的「百獸率舞」。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鬱的表演成份。宋代出現了「宋雜劇」,到了元代,戲曲終於發展成熟。

「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尤其是在藝術理念上和美學追求上有許多相近相似之處。」在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看來,戲曲的藝術語言包括歌、舞、劇、詩等元素,繪畫的藝術語言包括筆、墨、境、韻等元素,一個是表演性藝術,一個是表現性藝術,但有共通與交融之處,比如寫意、傳神、意境,都是兩者共同的藝術追求。

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國畫藝術以意為主導,以象為基礎。國畫家恪守「計白當黑」,畫筆在「藏與露」「隱與顯」中,出入於亦真亦幻、似有似無的畫面。而戲曲的寫意性,其核心是詩化原則,其藝術手法以虛擬實、以假當真,以少勝多,以簡代繁,憑藉假定性的舞臺時空和虛擬化的程式表演,從簡約的形態中傳遞出悠長的信息,運用空靈的意象表述紛繁的實在。比如,戲曲舞臺上有槳而無船、有鞭而無馬,都可稱為寫意的典範。

其次,中國畫十分重視寫神、傳神,認為神是藝術的最高要求,早就有「傳神阿堵」的說法;而戲曲塑造人物時講究「精、氣、神」,極力彰顯人物的神態、神韻、神情。

另外,中國繪畫藝術立足於寫意、傳神的基點上,運用意象造型,構建情景交融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境界。而中國戲曲藝術同樣注重意境的營造,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書中寫道:「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戲曲臉譜是一種典型的藝術符號

據梁江介紹,具體到戲曲中的諸多元素,也都有繪畫的成分在。比如戲劇臉譜,實際上是一種面部的繪畫藝術。「畫家」運用線條的粗細、色塊的對比構成意象形態,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藝術符號,象徵意味濃鬱,比如黑色代表剛正不阿,紅色代表了俠骨忠義,白色代表了冷峻奸詐。再者,表演者的服飾、舞臺布景都滲透著繪畫的思維。

而戲劇題材成為繪畫的表現對象,在美術史上更是不勝枚舉。中國戲曲人物畫由來已久,漢代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雜劇題材。在明代,著名畫家陳洪綬為名劇《西廂記》插繪了十幅美人圖,分別呈現了女子倦睡、倚樓、園中散步、拈花、調鸚鵡等種種樣態,成為文人繪畫難得的經典。戲曲人物畫至清代水平日益成熟,但作品多是細緻整飭的工筆畫或簡單拙樸的民間戲畫,一般不為文人重視。

到了現代,關良開創了戲曲人物畫的新格局,他以傳神寫意的筆墨形式演繹了戲劇舞臺上的諸多角色,從選材構思、構圖,到用線、筆墨形態,無不細緻斟酌,別具匠心,在現代畫壇獨樹一幟。除此之外,戲曲人物畫也是著名畫家林風眠的重要作品序列之一,可能源於童年母親的不幸遭遇,《寶蓮燈》成為他最主要的戲曲人物畫題材。

到了當代,畫戲曲人物的藝術家亦不乏其人,比較著名的畫家有韓羽、朱新建、周京新等。相比於其他人,朱新建則更注重戲劇人物畫中人物本身的美,更注重繪畫本身的藝術魅力。

張大千曾與夫人同上臺唱崑曲

「戲曲與繪畫的相通,最直接體現在兩大門類的藝術家相互交流,身份彼此交叉,並最終從彼此中獲得審美的享受與藝術的營養。」梁江認為,在中國古代與現代社會,學科與專業分離並不明顯,豐厚的文化與藝術土壤造就了諸多文藝巨匠。

現代梨園行當中對繪畫的介入與吸取,最著名的莫過於梅蘭芳。梅蘭芳在青年時期與大畫家吳昌碩相識,結為忘年之交,開始對繪畫產生了興奮,後向名家王夢白學習國畫的基本技法,深深迷上了國畫藝術。梅蘭芳一生結識多位國畫大師,如陳師曾、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陳半丁等,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從國畫中汲取營養,引國畫風採入戲,對京劇人物的扮相造型,舞臺畫面的布局結構,服裝頭飾的色彩搭配,都作了相應的改觀。

「其實,梅蘭芳熱愛並擅長中國畫,不過是當時戲曲界的一個代表罷了,當時這種風氣興盛。」據梁江的考察,四大名旦另外的三位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以及四小名旦之首的張君秋,四大鬚生之一的馬連良,也都擅長書畫。

與此相對,不少大畫家對戲曲藝術情有獨鍾。吳昌碩熱愛崑曲,曾贈畫題字崑曲傳字輩名伶顧傅玠:「傅之不朽期天聽,玠本無瑕佩我宣」;大畫家李可染不但熱愛京劇,而且是位操琴高手;當過京劇演員唱過花臉的畫家李苦禪與戲曲有著不解之緣,從戲曲中悟而得之,得而用之,形成獨特畫風。

更有甚者,痴迷於戲曲的張大千不僅與太太徐雯波粉墨登場演出崑曲《鬧學》,還為臺灣京劇名伶郭小莊上演的劇目《梁祝》設計服裝,改變傳統戲裝的鮮豔華麗和密集的繡工,以求在素淨中見出淡雅風格,達到清亮的色彩效果。

佳話

李苦禪的戲曲人生

李苦禪童年時代就迷戀家鄉山東高唐的廟臺戲,後來進京在國立北平藝專學畫期間,又

迷上了尚派武生始祖尚和玉的大武生戲,有段時間他每天天黑後就偷偷翻牆出去看戲,後來就正式拜師尚和玉門下學戲。

上世紀30年代,李苦禪受邀赴杭州國立藝專教授中國畫,得以結識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蓋叫天以「活武松」名震南方梨園,他本名張英傑,李苦禪原名李英傑,兩個英傑頗有英雄相見恨晚之意,李苦禪遂經常登門請教,切磋琢磨,成為摯友。後來李苦禪又響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以戲曲加強美育」的號召,力倡將京劇引入杭州藝專的國畫教學中。他帶頭自籌經費組辦了校內業餘評劇(及京劇)團,聘請師傅前來說戲,並與學生們一道「面敷粉墨、躬親排場」,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這在當時的全國美術院校中有率先垂範之意義,藝專師生們都誇李苦禪是文武全才,留下一段畫壇梨園佳話。

李苦禪不但學戲練功,他還正式登臺演出,有過為時不短的舞臺生涯。196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時期,學校工會劇團上演了《群英會》,年屆62歲的李苦禪還是戲癮不減,扮演趙子龍登臺亮相,有些難度較大的動作他做起來已是勉強而為,但依然寶刀不老。

(文章來源:收藏周刊記者 韓幫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是有獨特規律的藝術,寫意傳神則是它藝術方法的本質特點
    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獨特規律的綜合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方法。經過幾百年的競爭、選擇、提煉和融合,形成了它的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藝術傳統,在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一、戲曲中新奇的故事情節對電影的影響 歐美電影非常講求畫面構圖,追求宏大的場景,而中國電影特別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電影可以沒有漂亮的顏色和宏大的場面,但一定要講述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追求電影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 物象意象 遊藝達情—李軍良繪畫藝術欣賞
    其美術作品曾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等國內外大展十餘次,作品《莊稼地系列之紫玉》獲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版畫精品展優秀獎。出版專著《學院派精英—李軍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中國畫顏色的製作與使用》(中國文聯出版社)。作品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奧林匹克藝術中心、吉林省美術館、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專業機構收藏。
  • 中國近現代花鳥畫的衍變|南潘北李:寫意花鳥畫的推陳出新
    潘天壽和李苦禪這兩位繼吳昌碩、齊白石之後最具革新精神、最有成就的「傳統革新型」寫意花鳥畫名家,在杭州成了同事和莫逆之交。他們經常交流繪畫理念、切磋技藝,共同推動寫意花鳥畫在傳統基礎上的自我革新。畫史上有「南潘北李」之譽。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就其追求神似這一點來說,它與寫意的國畫毫無二致。
  • 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為什麼那麼美?「燈光詩人」周正平直播時這樣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杜俏俏 攝影 江勇6月27日晚22:30,受國際舞臺美術組織OISTAT邀請,「燈光詩人」周正平通過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直播間,面向全球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直播演講,向全球同行和觀眾分享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不僅展現了中國戲曲意蘊之美,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舞美設計師們獨有的東方美學追求
  • 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王國維在這裡提出的三個人生境界的理論,既可以看作是有關人生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事的準則,也可以看作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於作品整體格調和風格意境的把握。實際上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在中國大量的文論和畫論中,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對這個問題有著充分的論述。回顧有關意境這個美學概念的來龍去脈,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藝術作品,更加充分的認識藝術與人生之間的聯繫。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所以戲曲藝術的綜合,決不應該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它將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從而使這種綜合永遠跟隨時代向新的更高水平推進,這樣才能使戲曲藝術長久地適應當代人多樣化、多層次審美追求的開放性的綜合藝術。
  • 大寫至道 莊毓聰大寫意花鳥畫全國巡迴展深圳開展
    6月10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漳州市文聯、雅昌藝術館協辦,北京莊毓聰藝術館、雅昌藝術中心、深圳市嶺南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嘉晟集團、深圳明煒集團、深圳市惠盛輝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的「大寫至道」莊毓聰大寫意花鳥畫全國巡迴展(深圳站),在深圳福田區雅昌藝術館開展。
  • 都說寫意畫好,好在哪?如何欣賞呢?
    也就是說,看畫首先要看畫面是否有客觀的物象,技法上是否為骨法用筆,而最重要的是畫面的意境,這個意境實際上就是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所在。 由此可見,欣賞「寫意」畫,首先就要看作品是否具有繪畫的筆墨功力和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這種寫的能力亦可作為畫法來看待,元代「瀉胸中之丘壑,潑紙上之雲山」的豪放「寫意」法,已是文人畫領域中的一種畫法。齊白石老人擅長畫身邊的有趣小景,或小蟲,或農產品,甚是討人喜歡。
  • 元代中後期的文人山水畫:細說元四家的藝術新變及其表現
    中國的山水畫發展到五代宋初和元代時期,達到了山水畫發展的黃金階段。中國畫家在山水畫中表現出兩種山水畫面貌,它們各自的特點都非常突出。五代宋初山水畫的藝術品格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基調,其中的自然主義思想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元四家為代表的元代中後期山水畫選擇性地繼承了前代的山水畫圖式與理念,其率性、淡雅、空靈的繪畫面貌表現出獨具一格的寫意逸格的特質。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戲曲舞臺必備,一桌二椅化萬物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戲曲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然而,當角色在音樂聲中出場後,手持一支木槳、表演一段舞蹈,立刻就能把觀眾引上一葉扁舟,在滔滔江水上顛簸。
  • 創造新戲曲,要掌握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關於戲曲在藝術方法上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我們的戲曲創作,十分重要。戲曲和話劇、歌劇、舞劇一樣,有自己的藝術規律,有自己的特長和局限。我們寫現代戲,不能放棄戲曲的特點,硬搬他人,泯滅自己。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戲曲藝術傳統的基礎上,視必要和可能,適當吸收姊妹戲劇形式的長處,這樣才能使戲曲藝術形式,在表現革命政治內容的同時,不斷發展,日漸完美,更為群眾喜聞樂見。中國戲曲是在我們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意識、性格、心理、語言、風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8]表現手法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
  • 中國園林的藝術智慧和藝術總監們:文人貫注精神、帝王凝聚意志
    中國的藝術似乎都包含著一種「寫意」的智慧。園林藝術也不外乎!園林藝術的智慧浸潤,歸功於中國古代那些園林藝術指導們:文人和帝王!比如古文總講求「春秋筆法」或者「史筆」,春秋筆法和史筆,都不是直說,而是曲折表現。比如詩中總有空靈的自然思想,「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你想用語言解釋這種意境?很難解釋明白,只能體會!
  • 中國古典戲曲藝術2019爾雅答案100分
    第一章 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1戲曲屬於何種藝術?C· A、時間藝術· B、空間藝術· C、綜合藝術· D、表演藝術2《宋元戲曲史》的作者是?
  • 袁思陶:淺談中國花鳥畫蘊含的生命精神
    寫生和傳神是對花鳥的生命和精神的明確追求。作為中國繪畫中一個重要畫種的中國花鳥畫,常以自然界的一花一鳥一草一木入畫,也許只取那動人的三兩枝,卻通過其反映出強大勃發的生命力;枯藤、野草、昏鴉、怪石,現實中或許都不為常人注意的微小事物,也能轉化為畫面上勃鬱的活力,昂然的生機。正是這種對寂微背後發掘出的生命躁動的不懈追求,帶來了中國花鳥畫的興盛。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中國戲曲舞臺到底需要怎樣的布景?
    過去戲曲舞臺布景中的自然主義形象是不少的,布景不顧是否能與主題緊密結合,是否能幫助表演,只是片面地追求齊全,追求「真實」的現象,在全國許多大城市中相當泛濫。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設計者沒有好好地了解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