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2021-01-11 這個亮點不錯呀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8]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8]

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3]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3]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3]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主要分為文淨、武淨兩大類。文淨又分正淨(重唱功,稱銅錘花臉、黑頭)、副淨(重工架表演,稱架子花臉),武淨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扑摔打的武花(也被稱為摔打花臉)、油花(一稱毛淨)。[3]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醜、袍帶醜、老醜、榮衣醜,併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3]

水墨京劇人物(張硯鈞 作)

唱腔分類

合併圖冊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齣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8]

發音技巧

真嗓

水墨京劇人物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淨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4]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4]

左嗓

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4]

吊嗓

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鍊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臺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鍊,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係,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4]

喊嗓

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鍊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覆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4]

丹田音

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4]

雲遮月

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乾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鍊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餘叔巖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4]

塌中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係,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4]

腦後音

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淨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4]

荒腔

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4]

冒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不搭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4]

氣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準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4]

換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4]

偷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4]

嘎調

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4]

長吭

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4]

砸夯

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8]

板式分類

《紅燈記人物造型》 陳玉先 設計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的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三眼板,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5]

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合併圖冊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8]

演繹道具

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6]

舞臺道具

京劇道具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臺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臺、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7]

傳統的砌末,是有意識地區別於生活的自然形態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製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表現。這也是砌末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7]

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臺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臺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7]

旗幟在舞臺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大纛旗(古代軍隊裡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7]

戲曲舞臺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8]

名詞解釋

蓋叫天 花蝴蝶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號。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號,相當於西洋音樂的"56712345"。習慣上把這些符號統稱為"工尺"。有的曲譜,曲詞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

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籤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後一弱拍稱末眼)。合稱板眼。

過門,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於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並無固定模式。

掛兒,京劇音樂名詞。掛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掛兒。

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樂匯與樂匯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亦名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後銜接作用。

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託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覆演奏,主要起烘託氣氛的作用。

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弦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京劇調門,一般以正宮調為適度,最高的唱乙字調,最低的凡字調,俗稱趴字調。同一劇中,兩個主要演員音高不同,有時互相遷就,有時臨時長(提高)調門或落(降低)調門。

調面,演員唱的音高與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調面。意思是按照"調門"的表面歌唱。調面系針對調底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演員都唱調面。

調底,演員唱的音高比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調底。意思是按照調門的底音歌唱。調底系針對調面而言。京劇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調的腔調經常翻高,如將調門定高,演員嗓音不及,如將調門定低,樂器音量有過小,乃採用調底的唱法,把樂器定高八度,演員以低八度的音來歌唱。

定弦,指弦樂器(胡琴、阮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標準。

乙字調,京劇音樂名詞。工尺譜所用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乙"音(開啟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乙字調為京劇的最高調門。

工正調,亦作正宮調。京劇根據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調門,西皮外弦與笛正宮調的工音同高的稱為正宮調。比正宮調高出一度的稱乙字調,高出半度的稱工半調,比正宮調低一度的稱六字調,低半度的稱六半調,低二度的俗稱趴字調。

工半調,京劇調門之一。略高於正宮調,略低於乙字調。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升高。

軟工調,京劇調門之一。略低於正宮調,而較六字調稍高。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降低。

六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六"音(六孔全閉,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六字調為京劇中低於正工調,高低適度的調門。

趴字調,亦作扒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凡低於六字調一度以上的統稱趴字調。

走邊,"走邊"的來源一說源於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夜奔》的林衝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

趟馬,由於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徵,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著上場後運用圓場、翻身、臥魚、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8]

流派代表

流派劃分

京劇的流派習慣上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各行當被公認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琴師代表

孫佑臣、梅雨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8]

鼓師代表

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8] 當代代表

劇目介紹

京劇圖片選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於二簧系統的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臺上廣泛流傳。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餘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其題材和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折子戲、本戲等。各種形式的劇目,統稱為傳統戲。[8]

影響

1919-1935年,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奇葩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的,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

中國派遣京劇團赴世界各地訪問演出,其中梅蘭芳先後於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蘇聯訪問,1956年第三次訪問日本,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贏得了巨大榮譽。他的高超表演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國粹"京劇刮目相看,還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及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汲取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華。

評價

傅謹:"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 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相對於超越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崑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相對於崑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於底層和民間的趣味,京劇的劇目系統更充分體現出其歷史敘述的民間性或曰草根特性。"

法國荒誕戲劇家讓·熱內:京劇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之精妙絕頂。[9]

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愛德華·戈登·克雷:中國京劇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9]

前蘇聯著名劇作家特萊傑亞考亞考夫:中國戲劇蘊含著一種理性和國際性戲劇的種子,它那精確的方式方法可以適用於喚醒並引導磨鍊過的群眾爭取一個美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京劇藝術中打擊樂器的特殊地位及其魅力
    沒有音樂就沒有戲曲,談京劇就不能不談京劇的打擊樂。京劇俗稱「一臺鑼鼓,半臺戲」,可見京劇打擊樂在京劇演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京劇打擊樂種類繁多,其音色、節奏、曲譜及演奏方法都十分豐富,特別是它音量宏大、氣勢磅礴,演奏起來令人精神振奮,群情激昂。每當我們欣賞京劇演出,都能從中領略到京劇打擊樂器表現出來的特殊魅力,獲得多層次美感。
  •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宋代出現了「宋雜劇」,到了元代,戲曲終於發展成熟。「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尤其是在藝術理念上和美學追求上有許多相近相似之處。」在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看來,戲曲的藝術語言包括歌、舞、劇、詩等元素,繪畫的藝術語言包括筆、墨、境、韻等元素,一個是表演性藝術,一個是表現性藝術,但有共通與交融之處,比如寫意、傳神、意境,都是兩者共同的藝術追求。
  • 中國戲曲是有獨特規律的藝術,寫意傳神則是它藝術方法的本質特點
    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獨特規律的綜合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方法。經過幾百年的競爭、選擇、提煉和融合,形成了它的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藝術傳統,在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
  • 圖解京劇藝術——京劇臉譜裡那點說道,不說你根本不知道
    京劇臉譜,可以說是京劇裡最被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了。甚至即使完全不看京劇的人,也會買些京劇臉譜的裝飾和禮品。臉譜裡的門道可不少,這裡咱說過了這臉譜顏色的學問,今兒的問題是:這京劇裡一個角色的臉譜,為什麼就這麼畫了?
  • 「戲曲大觀」京劇前後「四大鬚生」為何包括七位老生名家
    「四大鬚生」是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的說法在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鬚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那麼,「四大鬚生」的稱號從何而來為何要分「前」和「後」呢且聽文旅君為您講來四大鬚生20世紀20-30年代,京劇老生演員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鬚生」。
  • 京劇裡怎麼看臉譜分角色?
    上次我們說到了中國戲曲的沒落。雖然沒落了,但是我們也得肯定它的藝術價值。既然肯定了,那麼我們也應該有所了解。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京劇吧。三五步走遍天下,五七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大概是對戲曲最好的總結了吧。小時候娛樂項目比較少,最常見的就是放電影或者唱大戲了。看著一個個花臉唱念做打,雖不明白具體意思,但也覺得甚是好看。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就其追求神似這一點來說,它與寫意的國畫毫無二致。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1990年香港導演午馬執導的影片《舞臺姐妹》,2000年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等影片無不體現出悲喜有序、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風格特點。事實上,在我國的導演中不乏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自幼受到戲曲文化的薰陶或熱衷於戲曲藝術,如導演鄭正秋、費穆、徐蘇靈、陳鏗然、桑弧、吳永剛、楊小仲、崔嵬、應雲衛、鄭君裡、謝鐵驪、謝添、侯孝賢等,他們是電影導演,更是一些熱愛戲曲藝術、迷戀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導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曾拍攝過戲曲電影,並深受其影響,「同時,又從戲曲藝術傳統中汲取藝術的、文化的乃至藝術靈感的影響,以豐富電影故事片及其他類別的影片的創作
  • 肖戰京劇造型曝光!濃妝難掩骨相驚豔,優秀傳統戲曲愛好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肖戰還是一個傳統戲曲愛好者,在《我們的歌》中他就曾為大家唱過一段京劇,雖然並不能說有多專業,但是能看出他對這方面的喜愛,後期被各方放棄事業受到極大挫折的時候,他親自去爭取到的一個活動,也和傳統戲曲有關係。
  • 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 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聊到京劇史,馬連良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身為京劇名家,他的表演風格獨樹一幟,也一直對戲曲藝術進行創新。22日,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通過一百餘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 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身為京劇名家,他的表演風格獨樹一幟,也一直對戲曲藝術進行創新。  22日,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通過一百餘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一場特別的紀念展  中國京劇傳承悠久。
  • 肖戰京劇造型曝光!妝容難掩顏值驚豔,優秀傳統戲曲愛好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肖戰還是一個傳統戲曲愛好者,在《我們的歌》中他就曾為大家唱過一段京劇,雖然並不能說有多專業,但是能看出他對這方面的喜愛,後期被各方放棄事業受到極大挫折的時候,他親自去爭取到的一個活動,也和傳統戲曲有關係。
  • 中國古典戲曲藝術2019爾雅答案100分
    第一章 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1戲曲屬於何種藝術?C· A、時間藝術· B、空間藝術· C、綜合藝術· D、表演藝術2《宋元戲曲史》的作者是?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戲曲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實,藝術是虛,藝術創造的過程即實生虛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用虛來表現實的過程。為什麼說藝術是虛這是由戲曲意像創造的獨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戲曲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用來表現藝術創造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也就是說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是經過藝術家改造過的生活,是在生活之實的基礎上溶入了藝術家之意的結果。
  • 《龍鳳呈祥》、《狀元媒》上映 京劇電影傳承國粹
    兩部影片既有現代電影獨特的光影技巧,又融合了京劇中所特有的戲曲「詩韻」,堪稱值得細細品味的銀幕佳品。    《龍鳳呈祥》講述了孫權因劉備佔據荊州不還,與周瑜設美人計,假稱孫權之妹尚香許婚劉備,騙其過江留質,以換荊州的故事。《狀元媒》是北京京劇院經典傳統劇目,由前輩大師張君秋、馬連良、譚富英精心打造,各流派傳人繼承演出。
  • 中國戲曲七十年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毓娟):12月26日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劉秀榮在展臺前駐足觀看(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本次展覽以「榮膺使命」、「守正創新」、「立德樹人」和「春華秋實」四個篇章為綱領,從綜合層面展現中國戲曲學院與新中國共奮進、與時代共發展、與戲曲藝術共命運的發展脈絡。以中國戲曲學院為縮影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歷史,以珍貴的歷史實物、詳實的圖文資料、生動的多媒體形式在此次展覽中融合輝映。
  • 京劇電影來了 "龍鳳呈祥"等5作品將亮相北京電影節
    2011年,在中央老領導的倡導和關懷下,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和京津滬三地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中國戲曲學院、中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天津北方電影集團以及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共同參與實施的京劇電影工程正式啟動,計劃用5年時間,成系統地將10部經典劇目搬上銀幕。
  • 那些融入我們生活的戲曲語言,除了「叫板」 「沒譜」 「捧場」還有...
    戲曲藝術作為一個直接面對觀眾的藝術種類,它必然遵循中國傳統的美學習慣,以適應觀眾的欣賞要求,使人物一出現,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徵。戲曲藝術的化妝,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塗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規則,尤其是淨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來勾畫臉上的圖案,這種格式叫做「臉譜」。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它在戲劇創作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後來才被不斷進行的藝術實踐所證實的。只承認舞臺美術是一種表現戲劇環境的藝術,不僅是限制了舞臺美術作為戲劇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在發掘劇本的內涵,表現人物的精神和主題思想、藝術構思方面的能動作用;而且把舞臺美術劃定在一種具象的、 單一的環境再現上,也從根本上限制了戲劇多樣化和不同流派風格的發展。1964年全國京劇會演之後,「樣板戲」逐漸佔據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