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2021-01-11 出彩中原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戲曲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實,藝術是虛,藝術創造的過程即實生虛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用虛來表現實的過程。

為什麼說藝術是虛這是由戲曲意像創造的獨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戲曲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用來表現藝術創造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也就是說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是經過藝術家改造過的生活,是在生活之實的基礎上溶入了藝術家之意的結果。就戲曲藝術來說,沒有實生不出虛來,沒有虛不成其為藝術,「虛從實來」,「實為虛在」。戲曲藝術在表現生活時,必須採取借假演真,弄假成真,總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難辨,真假難分的。在戲曲藝術創造中演員與觀眾徘徊於實感與幻覺之間,形成了一種意化的生活幻覺。

戲曲表演的虛擬化往往通過誇張的程式化表演來體現,以鞭代馬,以槳代船跑一個圓場,代表走過千山萬水用四名兵將,可代千軍萬馬。划船、騎馬、上樓下樓、上轎下轎、開門關門、開窗關窗等等,舞臺上沒有一點實物,而是通過演員各種外形動作表現出來。此外,還有」啞語」動作,它通過演員的身段、動作、手勢和面部表情等代替了語言,尤其是眼神的運用,加上音樂的配合輔助,例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嬌拿來餵小雞、數小雞,又在繡花時,因精神不集中,手被刺出血來等」啞語」動作,都是戲曲特有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功能。這就是一個把生活形態、時空狀態、自然狀態轉變為舞臺藝術形態的過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虛擬性的思維方式和動作套路。把虛擬性的動作套路規範化、舞臺化,便形成了戲曲表現的程式性。在傳統戲曲中,虛擬性和程式性是分不開的,一個側重於思維方式,一個側重於動作套路。虛擬性通過程式性表現出來,程式性依據虛擬性演繹發展形成了「寫意性」。進而言之,程式性、虛擬性地表現生活,表現藝術內容,在美學品格上就不再追求逼真的「再現」生活,而是意向的「表現」生活,追求藝術上的表情達意,於是寫意性特點逐步顯現。

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員,不僅要了解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虛」的一面,還要掌握其「實」的一面,就是表演要真實,基本功要紮實,要有真情實感,反映出生活的本質真實。戲曲的虛擬動作,雖然都有—定的程式,但是,在具體運用時,總是和戲劇的情節緊密聯繫,和角色的性格、思想感情相結合,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決不是為虛擬而虛擬。演員要熟悉生活,有生活的積累,通過藝術的虛擬動作,反映出生活的真實。如京劇《三岔口》的夜鬥,如無有戲曲的審美超逸性,怎麼能設想在耀眼的燈光下表現伸手不見五指的摸黑兒搏鬥,是那樣的逼真,正是演員採取以虛擬實,以神傳真的手法打出了技巧,打出了險情,打出了層次,更自由的表現了生活爭鬥中巨大的事件和激情。又如豫劇中《抬花轎》的抬轎一折,充分的模擬了生活中的抬轎,演員用虛擬的動作表演出坐轎、抬轎、上坡、下坡的動態,表演的是那樣的真實傳神。

很多經典的傳統劇目都是通過舞臺虛擬化摸擬了真實的生活,反映了生活的真實性,所以假戲要真做,演員演得越真、自然、觀眾就喜歡看,買你的帳。「神不到,戲不妙」,可見「虛擬」、「逼真」,才是戲曲表演的真正要求。戲曲觀眾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叫,「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這就證明了演得真了,就能使觀眾對生活產生聯想,也就能喚起觀眾的生活幻覺。戲曲中人物情感的表現已不是生活真實的再現,而是追求一種特殊的藝術真實——像。演員只有演得像,才能打動觀眾,感染觀眾,得到觀眾的喜愛。

來源:張曉嬌. 戲曲表演中的"虛"與"實"[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3(7):210.

相關焦點

  • 戲曲的虛擬動作在創造虛實結合的舞臺形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意象戲曲不憑藉寫實的布景、道具顯示劇情規定地點,要通過演員的唱念做J和虛擬表演來體現劇情規定地點,舞臺空間是不固定的;舞臺時間與劇情規定時間是不統一的。因此,它們獲得了表現上的高度自由。在戲曲的舞臺時空形態中最引起人們關注的是舞臺空間形態。舞臺空間形態與戲劇環境的創造有關。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是指人們所處地方的情況和條件,包括自然情況和條件、社會情況和條件兩方面。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虛擬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也是有別於話劇的一種表現方法。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曾經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虛實相生」「以形寫神」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積澱的產物。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提高。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就其追求神似這一點來說,它與寫意的國畫毫無二致。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在處理新編歷史戲的題材及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時,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意識,在古代人與現代人之間架起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在改編傳統戲時,要剔除一切封建性的糟粕及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摒棄更多的道德評價代之以審美評價。「只有把凝重的歷史感悟與鮮明的現代意識結合起來,戲曲藝術才有可能首先在內容上進入當代意識的範疇。」
  • 什麼是戲曲批評形態?可以闡述為戲曲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特點
    在當前的戲曲研究成果中,已經有了研究戲曲形態的專著或論文,如王勝華的《中國戲劇的早期形態》一書,把中國戲劇的早期形態以原始信仰為核心劃分為:以自然信仰為核心、以角色裝扮為特徵的模仿形態,以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為核心、以狩獵表演為主要內容的角色關係形態,以鬼神信仰中逐除巫術為核心、以逐除不祥為目的的巫術形態
  • 幻覺真的那麼罕見嗎? 出現幻覺是不是精神病前兆?
    幻覺真的那麼罕見嗎? 出現幻覺是不是精神病前兆?時間:2017-02-18 12:27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幻覺真的那麼罕見嗎? 出現幻覺是不是精神病前兆? 新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幻覺的常見程度,它並不僅發生在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身上。
  • 古代戲劇 虛擬表演 基本特點
    (《美學》)這個爭論,具體到何謂戲劇上,就是視戲為藝還是把戲當真進而落實到戲劇表演上,就是是否承認並且實踐虛擬表演的美學價值。虛擬表演,實質就是對社會現象的加工、改造、提煉、凝聚。中西戲劇表演的差異性亦即在虛中見美與在實中求真也是由此而來。美必須是真的,但真與美畢竟有所區別,真的不一定都美,美是真與善的統一,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 創造新戲曲,要掌握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關於戲曲在藝術方法上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我們的戲曲創作,十分重要。戲曲和話劇、歌劇、舞劇一樣,有自己的藝術規律,有自己的特長和局限。我們寫現代戲,不能放棄戲曲的特點,硬搬他人,泯滅自己。所以齊自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他說的太似,是自然主義的模仿、複製,以其酷肖博取世俗的讚嘆,只能取悅人的耳目,不能感染人的精神。
  • 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為什麼那麼美?「燈光詩人」周正平直播時這樣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杜俏俏 攝影 江勇6月27日晚22:30,受國際舞臺美術組織OISTAT邀請,「燈光詩人」周正平通過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直播間,面向全球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直播演講,向全球同行和觀眾分享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不僅展現了中國戲曲意蘊之美,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舞美設計師們獨有的東方美學追求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過往與現在生活的種種本該讓玉紋的內心波濤洶湧,他們之間的相遇也應是一場即將上演的悲劇故事。但當導演將影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她卻只變成了如倚靠在湖邊楊柳枝旁一個妙齡女子那眉間的點點愁雲一般的閒淡情感。影片並未將筆墨的重點放在周玉紋與章志忱的離愁別緒上。
  • 中國古典戲曲藝術2019爾雅答案100分
    第一章 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1戲曲屬於何種藝術?A· A、浙江· B、山東· C、江蘇· D、廣東第二章 中國戲曲的腳色體制1戲曲行當中扮演文職官員或帝王形象者,稱為____ 。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戲曲舞臺必備,一桌二椅化萬物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戲曲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然而,當角色在音樂聲中出場後,手持一支木槳、表演一段舞蹈,立刻就能把觀眾引上一葉扁舟,在滔滔江水上顛簸。
  • 中國戲曲是有獨特規律的藝術,寫意傳神則是它藝術方法的本質特點
    直到今天,戲曲藝術通過數以千計的專業劇團和更多的業餘演出,每天都在聯繫著千百萬觀眾,成為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戲曲藝術努力反映現代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探索過程中,曾經借鑑了話劇的若干藝術方法和表現手段。戲曲藝術如何反映我們偉大的時代?如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如何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表現新時代的生活?
  • 金牛座與射手座之間,更多的只是友情,愛情只是一種幻覺!
    金牛座與射手座之間,更多的只是友情,愛情只是一種幻覺!戀愛中或者是婚姻中的射手還是比較的渴望自由,讓射手整日困守在家裡,最起碼在他們之間是不可能那麼容易做到的,讓金牛天天看著射手出去玩,出去放風,自己也是難以忍受的。這就是愛情和友情的區別,朋友做得好的人,不一定就適合做戀人,這中間的關係一旦被轉換,可能就連朋友都沒得做。
  • 恭賀新春 戲曲裡的年味
    民間戲曲是中國民眾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認同度最高的傳統節日,自然和戲曲有著緊密的聯繫。除了娛樂與熱鬧的節慶氛圍,老少親朋,春節期間聚在一起看戲,共同的觀演空間,既符合春節合家團圓的要求,戲曲也成為百姓家庭之間的情感紐帶,體現出鮮明的文化凝聚力的作用。
  • 戲曲·滬劇|擅於敘事、長於抒情
    歷史淵源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清嘉慶年間,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農村有山歌,又稱東鄉調。以後出現灘簧,又稱花鼓戲。到同治光緒年間,表演演員有上、下手,成為自奏自唱「對子戲」。後灘簧有別於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等,稱本地灘簧,簡稱本灘或申灘。1914年,將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34年11月,上海申曲歌劇研究會成立。
  •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繪畫早於中國戲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已經在陶器上刻、印,魚、蛙、鳥、鹿、人的紋樣都先後出現。而戲曲則肇始於上古時期的「百獸率舞」。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鬱的表演成份。
  • 國際專家探討數字工業未來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南烏拉爾國立大學新聞處發布的消息,國際數字科技專家們在該校主辦的會議上展示了創新研究成果,並探討了數字工業的未來。「數字工業:現狀與2020年發展前景」國際科研會議於11月17日至19日期間以網絡視頻的形式在南烏拉爾國立大學召開。
  • 因為寂寞 虛擬戀人火爆宅男宅女圈-因為寂寞 虛擬戀人火爆宅男宅女...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男子的告白對象竟是淘寶網公開售賣的一個小時體驗的「虛擬女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電波沒有溫度,但宅男已經動情。虛擬女友:無聊帶來的商機「女友不錯,聲音甜美,很會關心人,能傾吐平時的心聲和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總而言之,寶貝不錯,值得購買。」
  • 湖南戲曲春晚現場探班 八把大椅演繹湖湘戲曲傳承之路
    排練現場,戲曲演員演繹傳統戲曲名段。   紅網長沙1月14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袁思蕾)近日,「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7年湖南戲曲春晚的參演節目正在緊張排練,記者從排練現場了解到,通過多個戲種老中青三代人演繹同一唱腔來展現戲曲傳承之路的戲曲聯唱《疊翠流金——湖湘名段薈萃》,將用八把大椅帶領觀眾來一場戲曲名段穿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