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戲曲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實,藝術是虛,藝術創造的過程即實生虛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用虛來表現實的過程。
為什麼說藝術是虛這是由戲曲意像創造的獨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戲曲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用來表現藝術創造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也就是說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是經過藝術家改造過的生活,是在生活之實的基礎上溶入了藝術家之意的結果。就戲曲藝術來說,沒有實生不出虛來,沒有虛不成其為藝術,「虛從實來」,「實為虛在」。戲曲藝術在表現生活時,必須採取借假演真,弄假成真,總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難辨,真假難分的。在戲曲藝術創造中演員與觀眾徘徊於實感與幻覺之間,形成了一種意化的生活幻覺。
戲曲表演的虛擬化往往通過誇張的程式化表演來體現,以鞭代馬,以槳代船跑一個圓場,代表走過千山萬水用四名兵將,可代千軍萬馬。划船、騎馬、上樓下樓、上轎下轎、開門關門、開窗關窗等等,舞臺上沒有一點實物,而是通過演員各種外形動作表現出來。此外,還有」啞語」動作,它通過演員的身段、動作、手勢和面部表情等代替了語言,尤其是眼神的運用,加上音樂的配合輔助,例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嬌拿來餵小雞、數小雞,又在繡花時,因精神不集中,手被刺出血來等」啞語」動作,都是戲曲特有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功能。這就是一個把生活形態、時空狀態、自然狀態轉變為舞臺藝術形態的過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虛擬性的思維方式和動作套路。把虛擬性的動作套路規範化、舞臺化,便形成了戲曲表現的程式性。在傳統戲曲中,虛擬性和程式性是分不開的,一個側重於思維方式,一個側重於動作套路。虛擬性通過程式性表現出來,程式性依據虛擬性演繹發展形成了「寫意性」。進而言之,程式性、虛擬性地表現生活,表現藝術內容,在美學品格上就不再追求逼真的「再現」生活,而是意向的「表現」生活,追求藝術上的表情達意,於是寫意性特點逐步顯現。
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員,不僅要了解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虛」的一面,還要掌握其「實」的一面,就是表演要真實,基本功要紮實,要有真情實感,反映出生活的本質真實。戲曲的虛擬動作,雖然都有—定的程式,但是,在具體運用時,總是和戲劇的情節緊密聯繫,和角色的性格、思想感情相結合,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決不是為虛擬而虛擬。演員要熟悉生活,有生活的積累,通過藝術的虛擬動作,反映出生活的真實。如京劇《三岔口》的夜鬥,如無有戲曲的審美超逸性,怎麼能設想在耀眼的燈光下表現伸手不見五指的摸黑兒搏鬥,是那樣的逼真,正是演員採取以虛擬實,以神傳真的手法打出了技巧,打出了險情,打出了層次,更自由的表現了生活爭鬥中巨大的事件和激情。又如豫劇中《抬花轎》的抬轎一折,充分的模擬了生活中的抬轎,演員用虛擬的動作表演出坐轎、抬轎、上坡、下坡的動態,表演的是那樣的真實傳神。
很多經典的傳統劇目都是通過舞臺虛擬化摸擬了真實的生活,反映了生活的真實性,所以假戲要真做,演員演得越真、自然、觀眾就喜歡看,買你的帳。「神不到,戲不妙」,可見「虛擬」、「逼真」,才是戲曲表演的真正要求。戲曲觀眾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叫,「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這就證明了演得真了,就能使觀眾對生活產生聯想,也就能喚起觀眾的生活幻覺。戲曲中人物情感的表現已不是生活真實的再現,而是追求一種特殊的藝術真實——像。演員只有演得像,才能打動觀眾,感染觀眾,得到觀眾的喜愛。
來源:張曉嬌. 戲曲表演中的"虛"與"實"[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3(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