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2021-01-11 綜合快報盛夏

過往與現在生活的種種本該讓玉紋的內心波濤洶湧,他們之間的相遇也應是一場即將上演的悲劇故事。但當導演將影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她卻只變成了如倚靠在湖邊楊柳枝旁一個妙齡女子那眉間的點點愁雲一般的閒淡情感。影片並未將筆墨的重點放在周玉紋與章志忱的離愁別緒上。就算縱觀整部影片,它的劇情發展也沒有太強烈的戲劇衝突,甚至就連最最悲情的久別重逢都帶著妹妹戴秀歡快的笑聲和悠揚悅耳的歌聲,而妹妹的角色安排無疑成為調節這部影片抑鬱情調的調味劑,是灰色的、陰暗的人物關係中一抹明亮的、耀眼的白。事實上,故事的趣味性也正體現在這種悲中帶喜、喜中含悲的故事編排上。這種悲喜交加的故事結構發展到後來已經非常普遍,甚至變成了電影敘事模式的一種方式。1990年香港導演午馬執導的影片《舞臺姐妹》,2000年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等影片無不體現出悲喜有序、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風格特點。《舞臺姐妹》是一部以悲劇為結果的影片,但故事中間所展現的卻大多是些輕鬆幽默的故事小插曲,直到影片將近尾聲之時,鏡頭展現給我們的仍是青衣班眾姐妹痛毆黑幫勢力時痛快淋漓的場景,所以當影片最後定格在舞臺眾姐妹們被黑幫勢力團團包圍、個個臉上寫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時故事戛然而止,導演午馬直到最後也沒有將青衣班眾姐妹的壯烈犧牲呈現給觀眾,可以說影片在一個原本即將會上演的慘烈場面之前提前完結,正是對我國傳統古典戲曲美學特徵中「哀而不傷」的繼承。

一、戲曲中新奇的故事情節對電影的影響 歐美電影非常講求畫面構圖,追求宏大的場景,而中國電影特別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電影可以沒有漂亮的顏色和宏大的場面,但一定要講述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追求電影的趣味性和觀賞性。我國的第一代電影導演張石川曾對他的員工提出「處處惟興趣是尚」的要求,這裡的「興趣」更多的指的就是一個能吸引住觀眾眼球的電影故事。雖然張石川的這一電影觀念是為了追求票房價值,他要拍攝的是大眾喜聞樂見之事,但在客觀上也恰恰反映出了觀眾的觀影心理。中國觀眾的審美視角深受古典文學的影響,喜好獵奇。作為中國電影之父的鄭正秋先生認為,電影的準確叫法應為「影戲」,他認為電影就是沒有聲音、用攝像機記錄的戲劇,而他對電影戲劇本體論的認同則直接體現在了電影劇作的創作中。包天笑回憶自己被邀進入明星公司時,鄭正秋曾對編劇工作有過這樣的一段講述,他說編劇工作主要就是在想好一個故事之後把它寫出來,而且要儘量將故事情節寫得離奇曲折一些,而不要脫離悲歡離合的主旨而已。這裡,鄭正秋先生所指的離奇曲折似乎與李漁對戲曲創作上「脫窠臼」的要求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中國電影發展史歷程之中湧現的第一批電影題材就是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內容,這類題材的電影作品在當時風靡一時,如《孤兒救祖記》(1923),《玉梨魂》(1924),《苦兒弱女》(1924),《最後之良心》(1925),《盲孤女》(1925)等。這類作品多反映出於新舊社會交替下的女性的悲慘命運,因劇情曲折離奇而受到當時大眾追捧。後來,當一系列反映婦女悲慘命運題材的影片已經逐漸讓觀眾失去興趣時,明星公司又於1928年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火燒紅蓮寺》作為中國第一部武俠神怪片,憑藉著天馬行空的劇情備受喜愛,影片一經上映在觀眾間就產生了強烈反響,場場爆滿,三年內連續拍攝了18集。該片在當時引起反響的重要的因素就是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片中不無傳奇之處。此後,隨著《火燒紅蓮寺》放映,武俠神怪片風靡一時,引發了一場拍攝武俠神怪片的風潮,更使武俠類片種走出國門,在世界電影中佔具一席之地。從1928年到1931年,我國近40家電影公司拍攝了227部武俠神怪類型的電影故事片,如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妖光俠影》,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古宮魔影》《王氏四俠》,天一公司的《兒女英雄》《梵燈鬼影》等,出奇的故事情節編排與神怪類型本身的趣味性成了這一時期大多數神怪片吸引觀眾的主要因素。

二、戲曲的線性敘事結構成為電影的主要表現方式 戲曲中慣用線性敘事結構,這種編排故事情節的手法應用在電影之中稱為常規線性敘事模式。這種敘事模式按照時間順序發展,整部影片中不存在倒敘或閃回等敘事方式,通常從一人一事講起。因為它是電影敘事方式的一種,因此這類電影作品繁多。首先將這種傳統敘事手法運用於電影之中的導演就是張石川與鄭正秋。二人曾合作拍攝過許多極具影響力的電影作品,在《戲劇春秋》刊載的《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中,著名的戲劇導演以及電影導演應雲衛就曾指出,以張石川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的電影敘事風格是能讓觀眾「不用十分費腦筋就可以看明白劇情」的,這就是電影常規線性敘事的優點。它通常具有清晰的主線和流暢的故事情節,主要講一人一事,符合中國觀眾的觀影習慣。所以,從故事片《難夫難妻》開始,深受傳統戲曲影響的第一代導演所拍攝的故事影片幾乎都在無形中運用了這種一人一事的線性敘事模式,而這種傳統的講一人一事的敘事形式終於做為一個經典的敘事模式保存下來,以致在後來的《小城之春》(1948)、《舞臺姐妹》(1990)、《活著》(1994)、《西洋鏡》(1999)等多部獨具中國民族風格的優秀影片中都有出色表現。1925年,作為導演、編劇的侯曜在《影戲劇本作法》中為電影創作提出了一個規範要求,認為電影在創作中應按照起頭、最高點、結局這樣三段體的結構形式謀篇布局。後來這種傳統的結構模式在電影中,尤其是在以時間發展為敘事順序的線性敘事結構的電影中成為一種最常見的表述方式。,謝晉的電影比較突出地遵循了這一特色。在他的電影中,故事情節一般都遵循起承轉合的結構特徵,「都有完整的『開端(好人受難)——發展(道德堅守)——高潮(價值肯定)——解決(善惡有報)』的敘事組合」[2]。1923年張石川執導的《孤兒救祖記》就完全符合侯曜電影創作的三段式。逐出家門(起頭)——餘璞救祖(最高點)——祖孫相認(結局)這樣的方式來講述故事。另外,類似的電影作品還有很多,如《一個小工人》(1926),《梅花落》(1927),《五女復仇》(1928),《烏鴉與麻雀》(1949),《舞臺姐妹》(1965),《刀馬旦》(1986),《廚子戲子痞子》(2013)等,以及一些以戲曲本事改編的電影故事片,如《梁祝痛史》(1926),《唐伯虎點秋香》(1926),《珍珠塔》(1926)《,薛仁貴徵西》(1927)《,孟姜女(》1927),《烏盆記》(1927),《白蛇傳》(1939),《林衝雪夜殲仇記》(1939),《西廂記》(1947)等,以及大多數武俠片和武俠神怪片,如《大俠白毛腿》(1927),《盤絲洞》(1927),《孫行者大戰金錢豹》(1927),《哪吒鬧海》(1927),《王氏四俠》(1928),《青蛇》(1993)等。

三、戲曲中的寫意性特徵在電影中充分運用 攝影機具有紀實性,一部獨具特色的中國電影的特點在於,要用這種具有紀實功能的機器捕捉到的有形畫面中所反映出的含而不露的深刻內涵,即在電影中表達出寫意性特質。事實上,在我國的導演中不乏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自幼受到戲曲文化的薰陶或熱衷於戲曲藝術,如導演鄭正秋、費穆、徐蘇靈、陳鏗然、桑弧、吳永剛、楊小仲、崔嵬、應雲衛、鄭君裡、謝鐵驪、謝添、侯孝賢等,他們是電影導演,更是一些熱愛戲曲藝術、迷戀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導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曾拍攝過戲曲電影,並深受其影響,「同時,又從戲曲藝術傳統中汲取藝術的、文化的乃至藝術靈感的影響,以豐富電影故事片及其他類別的影片的創作」[3,p2],使他們拍攝的故事片中極具戲曲韻味,特別是極具戲曲中的那種寫意性特色。其中,費穆與鄭君裡兩人以戲曲美學特性和創作思維來執導電影故事片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高小健先生認為他們是「把戲曲藝術經驗運用於故事創作的兩位頂級大師」[3,p65],「二人的一個共同點是學習中國戲曲而使自己的影片具有一種濃厚的東方藝術韻味,在整體意蘊上洋溢著淡而愈濃的文人氣質」[3,p10],可謂是建國前後兩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費穆是我國第二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是一個對戲曲藝術有著獨特的感受的電影導演。楊遠嬰評價他「代表一種人文理想,一類電影風格,一個創作流派」[4,p65]。早期曾執導過許多優秀電影藝術片,如《城市之夜》(1933年)、《人生》(1934年)、《香雪海》(1934年)等。他在電影的寫實性與戲曲的寫意性的結合問題上做過多次嘗試,先後-80-拍攝了許多戲曲電影,《斬經堂》(1937)《古中國之歌》(1941)、《生死恨》(1948)、《小放牛》(1948)等,意在「吸收京戲的表現方法而加以巧妙的運用,使電影藝術也有一些新格調」[5]。正是因為費穆早期積蓄的這些拍攝戲曲電影的經驗與實踐,才使得「費穆導演在故事片創作時對中國傳統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進行了大量的借鑑結果集中體現在他晚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小城之春》裡」[3,p111]。《小城之春》被業界公認是戲曲藝術與電影結合的最高境界,它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特點就是貫穿於影片始終的寫意性特徵。楊遠嬰先生評價《小城之春》「順應發乎於情、止乎於禮的敘事邏輯,費穆以長鏡頭建構換面和節奏,精心營造影片的文學意境和繪畫質感,使之成為最富於中國倫理美學特徵的經典作品」[4,p70]。從出場人物來看,影片出場人物總共只有五個,除此之外,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戴家的鄰居,採取了戲曲舞臺編排人物出場的做法,追求的不是真實地還原,意在心領神會。另外,《小城之春》的寫意美還體現在整部影片的完整性,它不似西方電影大片那樣鏡頭切換頻繁,整部影片採用許多長鏡頭,少有分鏡頭、特寫鏡頭,無閃回,使整個故事娓娓道來。在這裡,攝影機的關聯劇情的作用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玉紋平靜而富有魅力的旁白敘述。寧敬武先生曾評價說「:費穆將中國戲曲的寫意性時空完美地體現在電影《小城之春》中以周玉紋的內心獨白構成的旁白賦予攝影機以『作者式』的視點,於是,雙重的主觀視點使得導演獲得了最大的自由。」

從人物感情的處理上來看,玉紋與志忱、玉紋與禮言、志忱與戴秀之間的情感關係全部是含蓄的,猶如山水畫中的粗線條,雖看似隨意一抹,形態卻盡在不言中。最後,整個小城這一背景的設置雖有似無,雖然始終支撐著整部影片卻真正成為了「背景」而被忽略,讓觀眾能將視野更多地放在劇中人物身上。費穆對戲曲寫意性的借鑑是表現在電影中細膩的人物情感上,表現在虛擬的封閉空間中情感張力的宣洩上,此後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中那個發生在舊上海閣樓中的故事以及張曼玉與梁朝偉扮演的男女主人公含而不發的情感刻畫與這部《小城之春》擁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但對戲曲寫意性特徵的借鑑絕不僅僅限於運用在空間與情感的表現上。鄭君裡作為建國初期導演代表人物,在電影創作方面非常注重對電影民族化的表現,這與他的從藝經歷以及當時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在其撰寫的《畫外音》一書中,他曾多次提到自己從詩歌、繪畫以及舞臺藝術中獲得的啟示,並一直將這些民族藝術尊為實現電影民族化的重要因素。鄭君裡極其注重對電影畫面的寫意性表達,試圖從有形的場景中描畫出中國民族藝術中寫意的風格來,因而在拍攝電影《林則徐》時,鄭君裡在表達林則徐送別鄧廷楨這一場戲時充分運用了鏡頭的調度,將「孤帆遠影」的景致與主人公的送別結合在一起,讓人不禁聯想到李白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此後,鄭君裡又拍攝了現代題材影片《枯木逢春》。對於該劇的拍攝,王煉先生曾有過這樣一段回憶:「他(鄭君裡,編者注)對我說:他正想從電影的創作中摸索出一條中國電影的民族化道路。他過去拍的電影大都是歷史人物的傳記。他們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粹,就代表了中國的風格和氣派,所以他決定選擇一個現代題材的劇本,他在最初看到演出時,就已經隱隱感覺到,這個戲從題材本身到敘述方式都有些跟傳統的戲曲藝術接近,使他立即產生了一個意念:向中國戲曲藝術和其它古典藝術學習,使影片的敘述方式更能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7,p35]鄭君裡對電影場景做過各種嘗試,試圖運用戲曲場景中的意蘊特徵來渲染現實題材電影的民族特性。根據王煉先生的回憶,在鄭君裡拍攝《枯木逢春》時,曾試圖將序幕中的「離散」表現成為《拜月記》開篇兄妹「離散」的韻味,又從《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和「回十八」中得到靈感運用到影片的「重逢」一節中[7,p36],他嘗試將這些戲曲場景的表現方式與電影鏡頭表現出的故事情節相結合,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電影故事滲透出民族戲曲意蘊來。

此外,從他與蔡楚生一同執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到他後來的獨立作品《烏鴉與麻雀》(1949),《林則徐》(1958)等,我們總能從他作品中的場景中體味到獨具東方韻味的寫意。另外,電影對戲曲寫意性的借鑑有時還體現在電影的名稱上。如1993年上映的影片《霸王別姬》就是藉助了戲曲劇目「霸王別姬」的故事框架,整個故事以戲曲演員的人生起伏為主線,劇中張豐毅飾演的段小樓與他的師弟程蝶衣(張國榮飾演)兩人搭檔演出「霸王別姬」幾十年,在舞臺上他們是假霸王、假虞姬,但在生活中,他們二人各自的經歷和情感又像是真霸王與真虞姬。面對時代的起起伏伏,師兄弟二人的生活也隨之起伏。劇中的程蝶衣在嚴師「不瘋魔不成活」的教育之下,唱著《思凡》中「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的戲詞強迫讓自己變成了真虞姬,自此以後便下定決心要隨師兄段小樓唱一輩子的戲,這是舞臺上的虞姬給程蝶衣的精神暗示,所以蝶衣無法接受師兄娶妻,舞臺之下的他帶著虞姬的魂,惟願與師兄永遠相隨,於是在20年後,當師兄弟二人再一次回歸戲臺時,當程蝶衣重新唱錯了戲詞,唱出了「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時,他恍然大悟,突然意識到他不是真虞姬,師兄也是假霸王,因此在那一刻,虞姬的魂便隨著那句錯唱出的戲詞離開了程蝶衣的身體,而真虞姬的離開也終於讓生活在亦真亦幻中的程蝶衣失去了精神的依託,使得空留下一具軀殼的程蝶衣在與師兄的這最後一場「霸王別姬」的演出中完成了現實生活中對師兄這個「假霸王」的最終告別,拔劍自刎。這就是對戲曲劇目「霸王別姬」的借用,使整個影片形成一種投射效果,而這種投射效果在觀眾目睹了片名時就已經起到了一定作用,使電影導演與觀眾之間達成了一種「照花前後鏡,花面相交映」的心照不宣,這種心照不宣就是電影片名帶給觀眾的寫意性功效。後來於1999年上映演出的《夜奔》以及2001年由楊凡執導的《遊園驚史》都同樣採取了以戲曲劇目映射影片故事內容的手法。綜上所述,中國電影從產生之初就深受傳統戲曲藝術的影響,這不僅符合國人的審美習慣,體現了中國特色,也極大地豐富了現代影視藝術的表現形式,增添了感染力和生命力,更使戲曲自身也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是有獨特規律的藝術,寫意傳神則是它藝術方法的本質特點
    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獨特規律的綜合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方法。經過幾百年的競爭、選擇、提煉和融合,形成了它的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藝術傳統,在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就其追求神似這一點來說,它與寫意的國畫毫無二致。
  • 中國古典戲曲藝術2019爾雅答案100分
    第一章 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1戲曲屬於何種藝術?C· A、時間藝術· B、空間藝術· C、綜合藝術· D、表演藝術2《宋元戲曲史》的作者是?
  •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宋代出現了「宋雜劇」,到了元代,戲曲終於發展成熟。「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尤其是在藝術理念上和美學追求上有許多相近相似之處。」在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看來,戲曲的藝術語言包括歌、舞、劇、詩等元素,繪畫的藝術語言包括筆、墨、境、韻等元素,一個是表演性藝術,一個是表現性藝術,但有共通與交融之處,比如寫意、傳神、意境,都是兩者共同的藝術追求。
  • 淺談:電影音樂在電影旋律藝術中的意義,你認為呢
    摘要:本文就電影中的音樂在電影旋律中的藝術體現來做出討論,電影涵蓋的藝術範圍很廣,眾所周知,電影音樂在電影旋律藝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當然這也給我們在做電影音樂的藝術家帶來一定的便利。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所以戲曲藝術的綜合,決不應該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它將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從而使這種綜合永遠跟隨時代向新的更高水平推進,這樣才能使戲曲藝術長久地適應當代人多樣化、多層次審美追求的開放性的綜合藝術。
  • 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兩會速遞)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唐貴江 索有為)「新媒體經濟大行其道,網紅經濟帶貨能力、銷售能力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熱點。在新媒體經濟環境下,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也很重要。」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戲曲舞臺必備,一桌二椅化萬物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戲曲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然而,當角色在音樂聲中出場後,手持一支木槳、表演一段舞蹈,立刻就能把觀眾引上一葉扁舟,在滔滔江水上顛簸。
  • 現代聲光電技術引入傳統戲曲 觀眾驚嘆:看戲像看電影一樣!
    整場演出,觀眾不見道具師傅的身影,道具「自動」替換,不知不覺中完成劇情轉場,有年輕觀眾驚嘆:「沒想到看戲也能像看電影一樣!」舞臺布景「全自動」這些年,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舞臺道具和現代聲光電的使用,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像武漢人藝創排的大型話劇《董必武》,就在舞臺上搭建起一座三層樓的房子,通過舞臺360度旋轉和燈光切換,全劇的時間、空間根據劇情變化不斷切換。
  • 創造新戲曲,要掌握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關於戲曲在藝術方法上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我們的戲曲創作,十分重要。戲曲和話劇、歌劇、舞劇一樣,有自己的藝術規律,有自己的特長和局限。我們寫現代戲,不能放棄戲曲的特點,硬搬他人,泯滅自己。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戲曲藝術傳統的基礎上,視必要和可能,適當吸收姊妹戲劇形式的長處,這樣才能使戲曲藝術形式,在表現革命政治內容的同時,不斷發展,日漸完美,更為群眾喜聞樂見。中國戲曲是在我們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意識、性格、心理、語言、風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恭賀新春 戲曲裡的年味
    民間戲曲是中國民眾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認同度最高的傳統節日,自然和戲曲有著緊密的聯繫。地區不同,社火的內容也不同,但包含不同地方劇種的戲曲演出往往都是眾多鄉鎮農村春節社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春節的戲曲演出,有一定的藝術陶冶和藝術教育功能,同時,其節目和形式,較平日的戲曲演出又有更多鮮明的民間色彩和節日主題,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傳遞中華美德的同時,更加注重節日觀賞價值。
  • 國博新展回顧中國戲曲教育70年
    展廳裡的點綢頭面韓 一攝熠熠生輝的戲服、彌足珍貴的黑膠唱片、五光十色的舞臺劇照……2020年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聯合主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國博開幕。
  • 深圳梧桐山國際電影藝術小鎮啟動概念規劃
    項目將以深圳發展歷史和改革開放標誌性事件和人物故事相結合,以影視文化和深圳IP相結合,以文化和旅遊相結合,打造梧桐山國際電影藝術小鎮;第三是項目產業定位為高端電影產業,搭建影視產業生態鏈。項目將對標美國迪士尼,打造集電影製作、電影發行、電影交易、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產業基地,在影視產業開發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中找到平衡點,構建一個影視產業功能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新型國際電影合作區。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戲曲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實,藝術是虛,藝術創造的過程即實生虛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用虛來表現實的過程。為什麼說藝術是虛這是由戲曲意像創造的獨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戲曲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用來表現藝術創造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也就是說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是經過藝術家改造過的生活,是在生活之實的基礎上溶入了藝術家之意的結果。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一桌二椅三特性,綜合程式大寫意,傳統戲曲之美今何在?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塊瑰寶,有人稱:「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服飾道具,舞臺布景?還是美在劇情節奏,矛盾衝突,舞美設計,導演調度呢?亦或是美在表演藝術,技藝高超,精湛巧妙,美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呢?
  • 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為什麼那麼美?「燈光詩人」周正平直播時這樣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杜俏俏 攝影 江勇6月27日晚22:30,受國際舞臺美術組織OISTAT邀請,「燈光詩人」周正平通過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直播間,面向全球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直播演講,向全球同行和觀眾分享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不僅展現了中國戲曲意蘊之美,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舞美設計師們獨有的東方美學追求
  • 戲曲人的好文字裡 有一整個江湖
    但是很奇怪,沒有文化,對藝術的領悟能力卻又非常之高。」作為一個行當,從清代中後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戲曲演員,雖偶有俞振飛這類世家子弟投身其中,但絕非主流,大部分演員都是苦出身,不識字或文化程度不高。可他們往往又有極強的藝術才能和感染力,能徵服或吸引到一幫知名的文人票友,前有齊如山、羅癭公等直接參與,後有朱家溍、吳小如等專家學者痴迷於戲。
  •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但近年來在流行文化的衝擊下,卻面臨「曲高和寡」的局面,戲劇藝術的傳承推廣十分受限,在年輕人中的關注度也逐漸降低。在此背景下,抖音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平臺,一直以推動傳統文化為初衷,通過戲劇藝術文化領域的長線布局,為弘揚國粹、傳承戲曲文化孵化出新的傳播模式與推廣平臺。本次通過聯合芥子學堂創辦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跨界打造「這算什麼藝術」文化直播,讓中國傳統文化走進更多的年輕受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