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劇《天渠》在武漢劇院上演。劇組通過LED屏和實景道具組合,讓觀眾身臨其境。(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蔡俊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理略張歆
正在武漢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上,不少劇目打破以往「一桌兩椅」傳統布景,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聲光電等現代技術,以創造時空,表情達意,刻畫人物,烘託氣氛,激發了不少年輕觀眾對傳統戲劇的興趣。
11月21日至22日,廣西戲劇院桂劇《赤子丹心》在湖北劇院連演兩場。整場演出,觀眾不見道具師傅的身影,道具「自動」替換,不知不覺中完成劇情轉場,有年輕觀眾驚嘆:「沒想到看戲也能像看電影一樣!」
舞臺布景「全自動」
這些年,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舞臺道具和現代聲光電的使用,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像武漢人藝創排的大型話劇《董必武》,就在舞臺上搭建起一座三層樓的房子,通過舞臺360度旋轉和燈光切換,全劇的時間、空間根據劇情變化不斷切換。
本屆南方會演,桂劇《赤子丹心》、黔劇《天渠》等地方戲曲會演中,劇組通過LED屏和實景道具組合,讓觀眾身臨其境。「我們舞臺兩側有24米長的車臺,它幫助我們『自動』完成布景。」廣西戲劇院桂劇團團長謝謝說。
車臺是一種常見的舞臺機械,大到數噸重的整場布景,小到一臺鋼琴的搬運,都可藉助車臺完成。話劇、歌劇等舞臺藝術早就將這一技術運用其中。在謝謝看來,戲曲唱腔等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傳承,不應刻意求新,但戲曲舞臺完全可以與時俱進。「我們的轉場是無縫對接。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如果還是人工搬運場景道具,演出中就會熄燈,這使得劇情被切割,會影響觀眾的看戲體驗。30秒轉場黑幕已經很長了,如果超過1分鐘,觀眾就會坐不住,通過車臺裝置,我們實現了對舞臺的控制。」謝謝說。
該劇舞臺設計的另一個創新,是運用投影儀來營造主角黃大年在海上實驗室和工作間的效果。實際操作時,道具師傅只用組裝輕便的灰色推拉片,投影儀將圖像直接投影在推拉片上即可,既營造了戲劇環境,也減少了道具組在舞臺布景上的消耗。
戲迷趙磊鑫看過《赤子丹心》後說:「戲曲舞臺的創新滿足了我們年輕觀眾的審美,這種變化對市場拓展很有幫助。」
戲曲也有「3D」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觀察到,除黔劇、桂劇,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也採用了LED屏等多種技術,不斷變幻的舞臺光影為戲曲錦上添花。
黔劇《天渠》在武漢劇院上演時,道具組運來多塊LED屏,拼接成一個長近20米、高近8米的大屏幕作為劇目背景,與舞臺實景巧妙搭配,演員置身在縱深感極強的環境裡,觀眾也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果劇場有條件,觀眾可以看到『3D』版本的《天渠》呢!」《天渠》道具組工作人員林亮不無遺憾。林亮口中的「3D」,指的是在觀眾席上空布置水霧噴灑裝置,當劇中水渠貫通時,噴灑裝置啟動,觀眾能感受到逼真情景。據了解,「3D」版本的《天渠》在外地演過兩場,觀眾感覺意猶未盡。
「出將入相的戲臺早就發生了改變。」謝謝坦言,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戲曲題材的豐富,戲曲人也在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優點,以讓傳統戲曲舞臺更有吸引力。在全國各大劇團改制時,戲曲人面臨直接的生存壓力,要在市場上獲得年輕觀眾青睞,必須有所革新,除加快劇目演出節奏外,現代聲光電的運用必不可少。「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戲曲,傳統戲曲才能更好地傳承!」
演出預告
11月25日晚7:30,由雲南省滇劇院表演的滇劇《回家》,將在洪山禮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