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聲光電技術引入傳統戲曲 觀眾驚嘆:看戲像看電影一樣!

2021-01-15 荊楚網


黔劇《天渠》在武漢劇院上演。劇組通過LED屏和實景道具組合,讓觀眾身臨其境。(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蔡俊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理略張歆

正在武漢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上,不少劇目打破以往「一桌兩椅」傳統布景,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聲光電等現代技術,以創造時空,表情達意,刻畫人物,烘託氣氛,激發了不少年輕觀眾對傳統戲劇的興趣。

11月21日至22日,廣西戲劇院桂劇《赤子丹心》在湖北劇院連演兩場。整場演出,觀眾不見道具師傅的身影,道具「自動」替換,不知不覺中完成劇情轉場,有年輕觀眾驚嘆:「沒想到看戲也能像看電影一樣!」

舞臺布景「全自動」

這些年,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舞臺道具和現代聲光電的使用,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像武漢人藝創排的大型話劇《董必武》,就在舞臺上搭建起一座三層樓的房子,通過舞臺360度旋轉和燈光切換,全劇的時間、空間根據劇情變化不斷切換。

本屆南方會演,桂劇《赤子丹心》、黔劇《天渠》等地方戲曲會演中,劇組通過LED屏和實景道具組合,讓觀眾身臨其境。「我們舞臺兩側有24米長的車臺,它幫助我們『自動』完成布景。」廣西戲劇院桂劇團團長謝謝說。

車臺是一種常見的舞臺機械,大到數噸重的整場布景,小到一臺鋼琴的搬運,都可藉助車臺完成。話劇、歌劇等舞臺藝術早就將這一技術運用其中。在謝謝看來,戲曲唱腔等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傳承,不應刻意求新,但戲曲舞臺完全可以與時俱進。「我們的轉場是無縫對接。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如果還是人工搬運場景道具,演出中就會熄燈,這使得劇情被切割,會影響觀眾的看戲體驗。30秒轉場黑幕已經很長了,如果超過1分鐘,觀眾就會坐不住,通過車臺裝置,我們實現了對舞臺的控制。」謝謝說。

該劇舞臺設計的另一個創新,是運用投影儀來營造主角黃大年在海上實驗室和工作間的效果。實際操作時,道具師傅只用組裝輕便的灰色推拉片,投影儀將圖像直接投影在推拉片上即可,既營造了戲劇環境,也減少了道具組在舞臺布景上的消耗。

戲迷趙磊鑫看過《赤子丹心》後說:「戲曲舞臺的創新滿足了我們年輕觀眾的審美,這種變化對市場拓展很有幫助。」

戲曲也有「3D」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觀察到,除黔劇、桂劇,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也採用了LED屏等多種技術,不斷變幻的舞臺光影為戲曲錦上添花。

黔劇《天渠》在武漢劇院上演時,道具組運來多塊LED屏,拼接成一個長近20米、高近8米的大屏幕作為劇目背景,與舞臺實景巧妙搭配,演員置身在縱深感極強的環境裡,觀眾也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果劇場有條件,觀眾可以看到『3D』版本的《天渠》呢!」《天渠》道具組工作人員林亮不無遺憾。林亮口中的「3D」,指的是在觀眾席上空布置水霧噴灑裝置,當劇中水渠貫通時,噴灑裝置啟動,觀眾能感受到逼真情景。據了解,「3D」版本的《天渠》在外地演過兩場,觀眾感覺意猶未盡。

「出將入相的戲臺早就發生了改變。」謝謝坦言,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戲曲題材的豐富,戲曲人也在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優點,以讓傳統戲曲舞臺更有吸引力。在全國各大劇團改制時,戲曲人面臨直接的生存壓力,要在市場上獲得年輕觀眾青睞,必須有所革新,除加快劇目演出節奏外,現代聲光電的運用必不可少。「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戲曲,傳統戲曲才能更好地傳承!」

演出預告

11月25日晚7:30,由雲南省滇劇院表演的滇劇《回家》,將在洪山禮堂演出。

相關焦點

  • 有電影為什麼還要看戲?
    01有電影,為什麼還要看戲?戲劇的魅力並不亞於電影,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看話劇被當作一種很時髦、高貴的娛樂方式。但到80年代進入電視時代,90年代進入電腦時代,如今來到網際網路時代,戲劇,尤其是傳統戲曲,逐漸變得邊緣化。戲劇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且它不可能恢復到當初那種黃金時代。
  • 《朱莉小姐》 看戲還是看電影,由你決定
    應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和歌德學院之邀,該劇上周登陸天津,顛覆性的改編、戲劇與電影的相融,引發了業界和觀眾的熱議。  今明兩晚,《朱莉小姐》將在北大百年講堂上演兩場。  改編  配角「反轉」成主角  克裡斯汀這個角色像一個「目擊證人」,目睹了情人的背叛。
  • 怎樣帶孩子看戲、看電影
    怎樣帶孩子看戲、看電影看戲或看電影是孩子們較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但是孩子在看戲或看電影時往往會出現下列不良現象:1、對觀看的內容不感興趣,在影劇院內到處亂跑,或和別人的孩子嬉笑打鬧。2、邊觀看節目或電影,邊不停地吃零食,果皮紙屑隨地扔。3、情緒外現,遇到激動的場面就大聲嚷嚷。
  • 為什麼要花看戲的錢看一場電影
    而在接下去的一年中,新銳劇《女王召見》、《深夜小狗離奇事件》,莎翁名作《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當代經典《天窗》及爆笑喜劇《一僕二主》等亦將輪番登場——國內觀眾不用走出國門,就能看遍由一眾英國國民偶像領銜的最新最熱的戲劇演出。「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是英國國家劇院自2009年啟動的一個開創性項目,旨在以電影的形式將戲劇現場最大程度地還原給銀幕前的觀眾。
  • 柯軍:現代布景不應破壞崑劇「一桌二椅」的傳統
    「舞臺也是一樣的,同樣是從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開始的。廳堂裡,主客分坐兩邊;一把椅子搬到後面,一把椅子在前,或者乾脆跪著,就變成了公堂審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崑曲的一方舞臺上,簡簡單單的一桌二椅,卻可以排列組合出天地萬物。「一張桌子,可以坐旁邊吃飯,可以審判,還可以是床,是城牆,是山水。」在最簡單的布景環境中,演員用精湛的表演技術來填補整個舞臺的空白。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因為它是電影敘事方式的一種,因此這類電影作品繁多。首先將這種傳統敘事手法運用於電影之中的導演就是張石川與鄭正秋。二人曾合作拍攝過許多極具影響力的電影作品,在《戲劇春秋》刊載的《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中,著名的戲劇導演以及電影導演應雲衛就曾指出,以張石川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的電影敘事風格是能讓觀眾「不用十分費腦筋就可以看明白劇情」的,這就是電影常規線性敘事的優點。
  • 光電所結構光技術實現自由曲面的高精度面形檢測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光學系統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校正常見的像差還要能夠校正非共軸系統的離軸像差,同時還要求系統小型化。由球面或非球面構成的傳統共軸光學系統,已逐漸無法滿足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光學自由曲面元件應運而生。  近年來,光學元件的研究熱點已經慢慢地從非球面發展升級為自由曲面。
  • 白燕升不看好戲曲振興:亦步亦趨堅守傳統沒戲
    在戲曲表演藝術家的眼裡,他是一個坦誠的朋友,白燕升曾說:「很多藝術家其實很寂寞,但我慶幸的是,我還交到幾個能過心的朋友,像張火丁、于魁智、李勝素、袁慧琴,他們個性十足,但我們在一起能聊到一塊。」  雖然在電視上露面不多,但白燕升卻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出現在觀眾視野,比如在高群書電影《神探亨特張》客串一個碰瓷的騙子;還即將要在清華大學的新清華禮堂舉辦「燕歌行」演唱會,並請來于魁智、李勝素、吳碧霞、吳瓊這些戲曲界、美聲大腕當嘉賓;最近還發行了《「白」老匯》演唱專輯,其中既有翻唱鄧麗君的歌曲,也有自己填詞作曲的嘗試,最特別的還有白燕升演唱的豫劇、錫劇、揚劇、淮劇、黃梅戲、京劇和河北梆子的曲目
  •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上海熱映,進劇場看戲成為新潮流
    持續近一周一天一城馬不停蹄的路演,讓他看到了京劇在電影觀眾中的希望。尚長榮說:「戲曲藝術虛擬寫意,電影藝術寫實,實虛結合以前是個矛盾,把優美的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和當代最現代的3D全景聲結合在一起,確實產生了一個非常美妙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應。」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戲曲藝術所以,今後戲曲綜合治理的趨向將是:現代化,從內容上說,創作演出現代戲將會成為戲曲藝術活動的主體,編演歷史戲和傳統戲將降為次要位置。在改編傳統戲時,要剔除一切封建性的糟粕及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摒棄更多的道德評價代之以審美評價。「只有把凝重的歷史感悟與鮮明的現代意識結合起來,戲曲藝術才有可能首先在內容上進入當代意識的範疇。」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
  • 2020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播種熱愛 收穫未來
    金陵科技學院的姚雨鑫同學看完京劇《鑑證》後說,「導演李卓群把歷史課本裡面符號化的光緒慢慢地還原,巧妙地穿插在戲劇中展示給觀眾,實在是一次成功的戲曲維新。」 在看完《村裡來了花喜鵲》之後,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王凱健同學說,自己本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聆聽的,結果「越看越喜歡,越聽越入迷」,這部淮劇讓他對戲曲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改觀,「原來戲曲不是聽不懂的『咿咿呀呀』,它還能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
  • 免費看戲看電影最受歡迎
    調查結果顯示,在免費文化服務方面,定期免費看戲看電影最受低保家庭歡迎。   此次調查為期1個月,涉及全市4縣(區)49個城鎮、漁農村社區的85戶低保家庭,13戶低收入家庭,21戶一般漁農民家庭,34戶城市一般居民家庭,共計153戶家庭。
  • 長安道情劇《隔門賢》亮相戲曲百戲盛典
    11月5日,西安市長安區劇團應邀參加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道情《隔門賢》以它獨特的魅力,生動的表演,讓觀眾一飽眼福,贏得臺下一片喝彩。  當晚,陝西折子戲專場在崑山當代崑劇院梁辰魚劇場上演,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令人陶醉的視聽享受。本次戲曲百戲盛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旅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崑山市人民政府承辦。
  • 恭賀新春 戲曲裡的年味
    民間戲曲是中國民眾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認同度最高的傳統節日,自然和戲曲有著緊密的聯繫。除了娛樂與熱鬧的節慶氛圍,老少親朋,春節期間聚在一起看戲,共同的觀演空間,既符合春節合家團圓的要求,戲曲也成為百姓家庭之間的情感紐帶,體現出鮮明的文化凝聚力的作用。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虛擬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也是有別於話劇的一種表現方法。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曾經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虛實相生」「以形寫神」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積澱的產物。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提高。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就其追求神似這一點來說,它與寫意的國畫毫無二致。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淚血太行進一步發展和強化戲曲舞臺美術的創作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這種簾狀的條屏結構,在創作的原理上是對傳統「守舊」的一種更新和發展,因此作為全劇的大背景既有民族戲曲傳統的美學特色,又富有現代審美的新意。該劇「繡樓」一場戲則是在一繪有圖案的平臺上設置一個形似意近「大帳子」的舞臺結構,帳簾用透明塑料彩珠串成,同時平臺上還有立體的欄杆,使這種「繡樓」結構既保留了傳統手法的美學原則,又在現代物質材料的運用處富有新意。
  • 甘肅隴劇成功入選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
    原標題:甘肅隴劇成功入選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中國甘肅網12月24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黃芃)應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邀請,法國文化通訊部名譽戲劇總監、法國中國戲曲節法方主席讓·皮埃爾·於爾斯一行4人於12月15日至18日來到甘肅,遴選了參加2020年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的劇目
  •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在此背景下,抖音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平臺,一直以推動傳統文化為初衷,通過戲劇藝術文化領域的長線布局,為弘揚國粹、傳承戲曲文化孵化出新的傳播模式與推廣平臺。本次通過聯合芥子學堂創辦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跨界打造「這算什麼藝術」文化直播,讓中國傳統文化走進更多的年輕受眾中。被譽為「越劇第一女小生」的茅威濤,曾在杭州G20峰會上新版《梁祝》演出而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