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電影為什麼還要看戲?

2021-01-09 南風窗

戲劇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人們不再呼朋引伴「到劇場去」。

現在的年輕人,天然親近流行文化,一看傳統戲劇、話劇就煩。他們無視、發笑、躲開,身體裡好像藏著專門「對付」傳統戲劇文化的抗體。

「有了電影還需要戲劇嗎?」

就此,《南風窗》記者採訪了一位78歲的傳奇劇作家,魏明倫。他7歲學戲,9歲失學登臺,「被戲劇撫養長大」。在20世紀80年代,以《變臉》《潘金蓮》《中國公主杜蘭朵》等戲劇名聲大噪,賈平凹稱他「蜀中大鬼」,馮驥才贈字「巴山秀才」。

當代戲劇家魏明倫(右一)

和戲一起長大的魏明倫,以及那一代人,如今老年是何種精神樣貌?

在他成都的家中,《南風窗》記者和魏明倫見面了。

78歲,他依舊「少年狂」,不僅能迅速消化記者帶來的新鮮信息,還會主動與記者談論起近來的熱門新劇《長安十二時辰》。

說到激動處,假牙在嘴裡顫顫巍巍,磕著發響,但語速絲毫不減,口頭禪是「他媽的」,和年輕時一模一樣。

這是一場跨代的對話,但並不艱難,彼此甚是愉快。

連續談了2個小時後,有些累了,魏明倫坐著後仰,身子緩慢下滑,深躺進沙發裡,笑眯眯的一張慈祥的臉。眼睛裡閃著光。他說:「我還可以寫戲啊,我並沒有停滯,也沒有江郎才盡。」

在他四圍書香的家裡,不由想起他與戲劇纏繞的整整70年,波瀾與風光,還有餘秋雨那句評語:「他不是大體可量的方塘,他是一條不知走向的河流。」

01

有電影,為什麼還要看戲?

戲劇的魅力並不亞於電影,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看話劇被當作一種很時髦、高貴的娛樂方式。

但到80年代進入電視時代,90年代進入電腦時代,如今來到網際網路時代,戲劇,尤其是傳統戲曲,逐漸變得邊緣化。

戲劇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且它不可能恢復到當初那種黃金時代。

戲劇的基本設定是劇場文娛、舞臺藝術,但現在的文化潮流是「鬥室文化」,是以居室文娛為主、廣場文藝為輔的時代。這是時代的巨變,不是兩種文娛方式的優劣。

02

今天的戲劇從業者們活得怎麼樣?

過去這幾十年,戲劇界使盡各種招數,注意力只是振興臺上,沒有研究臺下。臺上振興,臺下冷清!臺上確實出了很多好戲,很多人材,但臺下的觀眾依然稀少。

以前的口號「出人出戲走正路」,我認為「走正路」是模糊概念,後來又有「出精品」,「出效應」等等口號,都沒說到點子上。我提倡「出人出戲出觀眾」,要害就是沒有「出觀眾」,難以出觀眾,出不了觀眾。

臺上的「人」確實出了,多少梅花獎,二度梅,三度梅?雖然不及戲曲全盛時代,但也有青出於藍的年輕人,例如我們川劇旦角沈鐵梅,已經超越前輩川劇旦角。臺上的「戲」也出了,但還是演出門庭冷落,觀眾稀少。

梅花獎「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

傳統戲劇式微的根本的原因在於,現代人不習慣到劇場和舞臺下看戲了。人人有一個手機,一臺電腦,就可以滿足文娛要求。到劇場看戲所受限制太多了,城市越來越大,劇場的容量也有限,等等。

不要感到難過,戲劇一定不會消亡,只是位置變了,它將只是當代文娛大觀園裡一處景點,不是戲劇黃金時代的文娛首位了。

03

戲劇為什麼衰落了?

戲劇的衰落,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錢,是因為戲劇的傳統生產模式不符合現代商業的規律。

影視和出版物,只要對了觀眾的口味就可以像滾雪球一樣地複製,送到不同的觀眾手上,一本萬利。

但是戲劇不是這樣的,它再受歡迎,也必須要在舞臺上一場一場地演,多演一場才能多賺一場,一本萬利是不可能的,一本一利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戲劇的演出成本比較高,而它遵循的也不是商品時代的利潤規律。

04

歷史上,編劇的位置幾何?

在中國戲劇的發展歷程中,編劇的位置一直在發生著變化。

戲劇從元朝發跡,直到明清,都是「編劇主帥制」,核心人物是劇作家,被歷史留下來的也只有一些劇作家的名字和劇本,比如關漢卿、王實甫。編劇主導,是元曲興盛的最重要原因。

元朝取消科舉制度後,一批知識分子被迫湧入梨園。一方面,民間戲劇被注入了有創造性的智力資源,同時知識分子也從民間疾苦中獲取了創作靈感,兩方面結合,元曲崛起了。

明清以後恢復科舉制,文人重新「學而優則仕」,他們把中國的戲劇充實起來後,又把戲劇帶入了廟堂,寫劇本進入主流文化,被看作風雅之事。

隨著發展,劇本的文人氣越發濃重,清朝中葉以後,主流戲劇曲高和寡,表演藝術也跟不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清末,四大徽班進京,地方戲大鬧京城,後來京劇一產生,崑曲趨於消亡,就代表表演藝術日漸發達了,先後出現同光十三絕,其中一位就是梅蘭芳的祖父。「編劇主帥制」逐漸下臺,戲劇進入了「角兒主帥制」。

京劇之外,地方戲也一樣,川西、秦腔、粵劇,都開始以「角兒」為主,一個技藝精湛的「角兒」,成了戲劇的靈魂。

京昆折子戲白蛇傳奇

此時的編劇,則要靠著梅蘭芳們求生,被「角兒」養起來,為他們服務。

而話劇是西方舶來的,外國戲劇向來是「編劇主帥制」,與國內傳統戲劇的主帥更替是沒有類似關係的。藉助這一舶來傳統,話劇的編劇主權是穩定的,五四之後的劇作家,曹禺、老舍、田漢的名字也廣為流傳。

大概從改革開放開始,我改變了傳統戲劇的「角兒主帥制」現狀,至少是在川劇領域內。我在川劇團的時候,編劇對於戲劇的主帥權,我又拿回來了。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全國劇作家的地位慢慢升高了。

05

為何離開戲劇?

這些年我淡化了劇本寫作,從戲劇領域投身雜文寫作,又從雜文寫作投身碑文,但我沒有放棄過戲劇。

我在嶽麓書院、鳳凰衛視演講《中國當代戲劇之命運》,引發中國戲劇界一場大討論,促進了戲劇界正視現實、尋求變革,這對戲劇理論的實際奉獻並不下於寫作一個劇本吧?

投身雜文、辭賦,當然跟戲劇業界有關係,但不是我的主觀意識,而是戲劇的生存環境不好。

我是一個寫戲的人,而如今,寫戲的依附性越來越強了,我不得不依附項目、劇團、政府、劇場、導演、觀眾,還要依附評委,才能讓我的戲被人看到。依附性太多,獨立性就太少,同樣的思維,我要通過戲劇這個形式來表達我的人生觀,我的歷史觀,太難了。

一些其他因素也影響了我在戲劇上的寫作,很多經典的戲劇都被擱置了,因為它的題材敏感。現在很多人去寫一些歌功頌德、配合政策的戲劇,但這樣的戲劇大多是短命的,我不會去寫這些東西。

我懷念80年代,那時候我「出戲」不那麼難,那是最好的時代,思想大解放,文藝才可以大發展。

另外就是,有些人離開戲劇就沒招了,只能在這棵樹上吊死,但我不是這樣,我可以做別的事,我有其他的才能,也還有話要說。

06

好劇本一定是好戲劇嗎?

一部好的文學性劇本不一定在表現力上同等突出,因為劇本是文學性的,但也必須要顧及到空間和表演,才能成就一部好戲劇。

戲劇是有案頭的,不光可以演出,還可以閱讀,戲劇確實是有文學的第二功能。

過去中國人對於話劇、傳統戲劇的了解更多的是從文本中來的,我們讀過曹禺的很多戲,老舍的戲,莎士比亞的戲,但有多少人看過一場舞臺演出呢?

案頭劇本的形成一定是有文學意義的,但讀起來漂亮,演起來不怎麼樣的劇本是有缺陷的,這一點需要突破。

我一生都在做這樣的突破。我想把這兩樣綜合,臺上可演,案頭可讀,戲要可看,但也要可思考。

07

戲劇創作有什麼特別之處?

戲劇和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說文學是一度創作,寫出來就結束了,那影視有二度創作,從編劇到劇組的導演和演員,但戲劇至少有三度創作,第三度創作就是觀眾。

觀眾在舞臺下面形成氣場,不論是喝彩還是喝倒彩,熱不熱烈,都是立刻反饋到臺上,直接影響表演的。

出版物和影視作品沒有即時的交流,它不管觀眾的喜怒哀樂,徑直地進行,但戲劇就不一樣,一些難以複製的經典往往都是在觀眾與演員的互動中產生的。

戲劇是在互動中成熟的,這是戲劇的特點,也是它最大的缺點,它要求「到場」,但現在時代變化了,現在的人不到劇場去了。

08

如何看待戲劇演員和電影演員的跨界?

很多有話劇功底的演員去演電影,另外有些電影演員也以演話劇為榮,為什麼呢?因為話劇是現場表演,它靠的是硬功夫,發音、動作、表情都要到位,表演要一次過,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而且話劇演員與觀眾的溝通是即時的,真實的,「撞到演員的臉上去」的,感受也更為強烈的。

但電影是可以修繕的,可以作假的,說話不行可以配音,武術不行可以找替身。

相比之下,話劇表演技術更過硬,可以鍛鍊、證明自己。話劇演員去演電影,大多是為了吃飯,而電影演員來演話劇,現在可以看作是一股時尚。

傳統戲劇和電影要隔得遠一些,但話劇和電影只有一牆之隔。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何焰

編輯 |

排版 | STAN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同樣面對西方的衝擊,為什麼中國是不一樣的那個?

故事

了不起的錢先生

相關焦點

  • 怎樣帶孩子看戲、看電影
    怎樣帶孩子看戲、看電影看戲或看電影是孩子們較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但是孩子在看戲或看電影時往往會出現下列不良現象:1、對觀看的內容不感興趣,在影劇院內到處亂跑,或和別人的孩子嬉笑打鬧。2、邊觀看節目或電影,邊不停地吃零食,果皮紙屑隨地扔。3、情緒外現,遇到激動的場面就大聲嚷嚷。
  • 免費看戲看電影最受歡迎
    調查結果顯示,在免費文化服務方面,定期免費看戲看電影最受低保家庭歡迎。   此次調查為期1個月,涉及全市4縣(區)49個城鎮、漁農村社區的85戶低保家庭,13戶低收入家庭,21戶一般漁農民家庭,34戶城市一般居民家庭,共計153戶家庭。
  • 為什麼要花看戲的錢看一場電影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是英國國家劇院自2009年啟動的一個開創性項目,旨在以電影的形式將戲劇現場最大程度地還原給銀幕前的觀眾。不同於普通的電影拍攝,該形式對戲劇本身的內容堅持「零剪輯」;同時觀眾也可以擺脫傳統進劇場看戲時視角因座位位置所受的限制,通過電影銀幕以「最佳視角」觀看具有「現場感」的戲劇。
  • 《朱莉小姐》 看戲還是看電影,由你決定
    在邵賓那劇院的《朱莉小姐》中,導演凱蒂·米歇爾有意識地從自己的女性身份出發,對文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最後的演出,只將與「克裡斯汀」有關的情節保留了下來,這部分內容大約只佔原劇的10%。「原劇對克裡斯汀的內心世界沒有太多描述,這部戲好像鑽進她的大腦一樣,來展現她的感受。
  • 現代聲光電技術引入傳統戲曲 觀眾驚嘆:看戲像看電影一樣!
    整場演出,觀眾不見道具師傅的身影,道具「自動」替換,不知不覺中完成劇情轉場,有年輕觀眾驚嘆:「沒想到看戲也能像看電影一樣!」舞臺布景「全自動」這些年,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舞臺道具和現代聲光電的使用,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像武漢人藝創排的大型話劇《董必武》,就在舞臺上搭建起一座三層樓的房子,通過舞臺360度旋轉和燈光切換,全劇的時間、空間根據劇情變化不斷切換。
  • CBR放映室|解構電影《鐵達尼號》:看戲人終成戲中人
    時隔14年,2012年4月,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借沉船100周年和3D製作特效,攜影片卷土歸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其票房便飆升至10億人民幣,中國成功超越美國這一本土市場,成為電影《泰》的最大票倉。不禁疑問,電影《鐵達尼號》究竟是有何種魔力,能讓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一次次淪陷?自願掏腰包進影院不斷重溫那劇情早已深入腦海的影片?
  • 這兩句古詩有點意思:「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其中最著名的詩句就是,「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這首古詩就是清代詩人趙翼《論詩五首·其三》。這是一組組詩,每一首詩都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挺有意思的。
  • 九州縹緲錄:東陸四大怪,皇室力弱天驅無能,辰月牛氣諸侯看戲
    世界上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如果非要逆天改命,結局也許一樣,過程還要遭受更多痛苦和折磨。所以,不管是皇族,還是貴胄,不管是權臣還是謀士,不管是富家公子還是普通百姓,最好尊重規律,自我謀發展的同時,多聽愛自己的人的建議和想法。
  • 中國電影森林中最高的樹,如何從北洋軍閥營長家裡誕生?
    【電影皇帝趙丹故居揭秘系列1】趙丹,原名趙鳳翱,祖籍山東肥城,1995年中國電影世紀獎獲得者,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之一,中國電影百年史上十大男明星之一,被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評價為「中國電影森林中最高的樹」趙丹的父親趙子超,北洋軍閥營長,是軍閥孫傳芳的部下。
  • 想去電影院看電影嗎?影院復工了,你會去看電影嗎?
    想去電影院看電影嗎?影院復工了,你會去看電影嗎?你最期待哪幾部電影上映呢?今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國家電影局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通知提到: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完善的基礎上,於7月20日可以有序開放!
  • 香港電影裡的殭屍,為什麼穿清代官服?丨雜貨科考隊
    香港電影裡的殭屍為什麼都穿 「清朝官服」 ?殭屍的畫風,怎麼和歐美日韓的吸血鬼喪屍都不大一樣?為什麼這些年很少看到新拍的殭屍電影了?接下來你將看到:●●殭屍的衣服是怎麼來的殭屍的衣服是怎麼來的● 香港殭屍電影,可能比你以為的還要紅● 香港殭屍電影,可能比你以為的還要紅殭屍電影的中國味殭屍電影的中國味夢到殭屍想報工傷的值班編輯/馬馬馬殭屍的衣服是怎麼來的-+--
  • 一部時長超過6小時的電影,何以做到整部影片幾乎沒有敗筆?
    2003年上映的《燦爛人生》,是由義大利國寶級導演馬可·圖利歐·吉歐達納執導,盧伊吉洛·肖卡、阿萊西奧·博尼、傑絲敏·特麗卡、瑪雅·珊薩和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等人主演的一部真實反映義大利文化和歷史的超時長電影。
  • 同王珮瑜一起|臺上看戲,臺下觀文,大家一起來反串
    原創 瑜音社 瑜音社按|觀文臺上看戲,看文學的表演;臺下觀文,觀表演的文學。歷觀文囿,泛覽辭林,略其蕪穢,集其清英。1961年春節,有一次空前精彩的封箱戲演出。當時的北京京劇團集結了一眾最優秀的演員反串演出《八蜡廟》:馬連良飾費德功,譚富英飾朱光祖,張君秋飾金大力,裘盛戎飾張媽,張洪祥飾張桂蘭,趙燕俠飾黃天霸,小王玉蓉飾褚彪,馬富祿飾施仕倫,李多奎飾秦老家院,李世濟飾賀仁傑,李毓芳飾關泰,陳少霖飾老道,馬長禮飾小老道。
  • 為什麼電影中經常出現女人赤裸的雙腳?| 30秒懂電影
    為什麼電影中經常出現女人赤裸的雙腳?| 30秒懂電影 時間:2017.10.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車車醬 分享到:
  • 看牙而已為什麼還要拍片?
    看牙為什麼要拍片? 可以預知頜骨內有無多生牙、埋伏牙、囊腫等等,不拍片根本不知道你的牙齒長得多奇葩。不拍片看牙就好比無證駕駛,是十分危險的。
  • 在《長江七號》這部電影中周星馳之後
    說到周星馳電影,我想沒人會覺得奇怪,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他們都是一系列經典的影視作品,他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奉獻給了喜劇圈,從刻板印象到演員,再到強大勢力,再到現任導演,更何況,他的電影不僅荒誕幽默,還運用了電影節背後需要我們去體驗的一些細節。
  • 這個人被稱為「寧夏王」,六個老婆都是戲子出身,看戲比命還重要
    可是,在生活中,他卻是非常喜歡看戲。那麼,到底喜歡到何種地步呢?這麼說吧,為了看戲,他不僅自己創立戲班,更是從戲園子裡娶了六位唱戲出身的老婆。在寧夏稱王時期,馬鴻逵為了看秦腔方便,親自組織創辦了一個戲班,叫做「覺民學社」。這個戲班可不是普通戲班,裡面都是當時秦腔界的老演員。這是馬鴻逵為了能有人長期給自己唱戲,特意從西安請來數十位唱秦腔的好手。
  • 科普| 電影為什麼要類型化?
    第五點 ❤ 電影為什麼要類型化 ❤ 類型化可能是一切文化消費品的共同特徵,小說、音樂、漫畫都有類型,電影並不特殊。在好萊塢的歷史上,出現過多達數百種不同大小類型,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類型佔主導地位。
  • 為什麼很多日本電影看起來有一種奇特的墜落感-告白
    有網友評論:拼得有些淡薄和碎,但剪和接的出色彌補了那點冷和薄。有幾個非常好看的鏡頭(尤其是最後時間倒轉那系列),三個孩子和一個大人演得都好。暴力、死亡與惡的漩渦感很日本。唯一的一點點讓人出戲的感覺是——日本對於「通過校服和少年來製造一種惡的強烈對比」簡直有點過於熱中,衝擊力下降了。
  •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上海熱映,進劇場看戲成為新潮流
    持續近一周一天一城馬不停蹄的路演,讓他看到了京劇在電影觀眾中的希望。尚長榮說:「戲曲藝術虛擬寫意,電影藝術寫實,實虛結合以前是個矛盾,把優美的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和當代最現代的3D全景聲結合在一起,確實產生了一個非常美妙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