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人們不再呼朋引伴「到劇場去」。
現在的年輕人,天然親近流行文化,一看傳統戲劇、話劇就煩。他們無視、發笑、躲開,身體裡好像藏著專門「對付」傳統戲劇文化的抗體。
「有了電影還需要戲劇嗎?」
就此,《南風窗》記者採訪了一位78歲的傳奇劇作家,魏明倫。他7歲學戲,9歲失學登臺,「被戲劇撫養長大」。在20世紀80年代,以《變臉》《潘金蓮》《中國公主杜蘭朵》等戲劇名聲大噪,賈平凹稱他「蜀中大鬼」,馮驥才贈字「巴山秀才」。
當代戲劇家魏明倫(右一)
和戲一起長大的魏明倫,以及那一代人,如今老年是何種精神樣貌?
在他成都的家中,《南風窗》記者和魏明倫見面了。
78歲,他依舊「少年狂」,不僅能迅速消化記者帶來的新鮮信息,還會主動與記者談論起近來的熱門新劇《長安十二時辰》。
說到激動處,假牙在嘴裡顫顫巍巍,磕著發響,但語速絲毫不減,口頭禪是「他媽的」,和年輕時一模一樣。
這是一場跨代的對話,但並不艱難,彼此甚是愉快。
連續談了2個小時後,有些累了,魏明倫坐著後仰,身子緩慢下滑,深躺進沙發裡,笑眯眯的一張慈祥的臉。眼睛裡閃著光。他說:「我還可以寫戲啊,我並沒有停滯,也沒有江郎才盡。」
在他四圍書香的家裡,不由想起他與戲劇纏繞的整整70年,波瀾與風光,還有餘秋雨那句評語:「他不是大體可量的方塘,他是一條不知走向的河流。」
01
有電影,為什麼還要看戲?
戲劇的魅力並不亞於電影,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看話劇被當作一種很時髦、高貴的娛樂方式。
但到80年代進入電視時代,90年代進入電腦時代,如今來到網際網路時代,戲劇,尤其是傳統戲曲,逐漸變得邊緣化。
戲劇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且它不可能恢復到當初那種黃金時代。
戲劇的基本設定是劇場文娛、舞臺藝術,但現在的文化潮流是「鬥室文化」,是以居室文娛為主、廣場文藝為輔的時代。這是時代的巨變,不是兩種文娛方式的優劣。
02
今天的戲劇從業者們活得怎麼樣?
過去這幾十年,戲劇界使盡各種招數,注意力只是振興臺上,沒有研究臺下。臺上振興,臺下冷清!臺上確實出了很多好戲,很多人材,但臺下的觀眾依然稀少。
以前的口號「出人出戲走正路」,我認為「走正路」是模糊概念,後來又有「出精品」,「出效應」等等口號,都沒說到點子上。我提倡「出人出戲出觀眾」,要害就是沒有「出觀眾」,難以出觀眾,出不了觀眾。
臺上的「人」確實出了,多少梅花獎,二度梅,三度梅?雖然不及戲曲全盛時代,但也有青出於藍的年輕人,例如我們川劇旦角沈鐵梅,已經超越前輩川劇旦角。臺上的「戲」也出了,但還是演出門庭冷落,觀眾稀少。
梅花獎「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
傳統戲劇式微的根本的原因在於,現代人不習慣到劇場和舞臺下看戲了。人人有一個手機,一臺電腦,就可以滿足文娛要求。到劇場看戲所受限制太多了,城市越來越大,劇場的容量也有限,等等。
不要感到難過,戲劇一定不會消亡,只是位置變了,它將只是當代文娛大觀園裡一處景點,不是戲劇黃金時代的文娛首位了。
03
戲劇為什麼衰落了?
戲劇的衰落,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錢,是因為戲劇的傳統生產模式不符合現代商業的規律。
影視和出版物,只要對了觀眾的口味就可以像滾雪球一樣地複製,送到不同的觀眾手上,一本萬利。
但是戲劇不是這樣的,它再受歡迎,也必須要在舞臺上一場一場地演,多演一場才能多賺一場,一本萬利是不可能的,一本一利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戲劇的演出成本比較高,而它遵循的也不是商品時代的利潤規律。
04
歷史上,編劇的位置幾何?
在中國戲劇的發展歷程中,編劇的位置一直在發生著變化。
戲劇從元朝發跡,直到明清,都是「編劇主帥制」,核心人物是劇作家,被歷史留下來的也只有一些劇作家的名字和劇本,比如關漢卿、王實甫。編劇主導,是元曲興盛的最重要原因。
元朝取消科舉制度後,一批知識分子被迫湧入梨園。一方面,民間戲劇被注入了有創造性的智力資源,同時知識分子也從民間疾苦中獲取了創作靈感,兩方面結合,元曲崛起了。
明清以後恢復科舉制,文人重新「學而優則仕」,他們把中國的戲劇充實起來後,又把戲劇帶入了廟堂,寫劇本進入主流文化,被看作風雅之事。
隨著發展,劇本的文人氣越發濃重,清朝中葉以後,主流戲劇曲高和寡,表演藝術也跟不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清末,四大徽班進京,地方戲大鬧京城,後來京劇一產生,崑曲趨於消亡,就代表表演藝術日漸發達了,先後出現同光十三絕,其中一位就是梅蘭芳的祖父。「編劇主帥制」逐漸下臺,戲劇進入了「角兒主帥制」。
京劇之外,地方戲也一樣,川西、秦腔、粵劇,都開始以「角兒」為主,一個技藝精湛的「角兒」,成了戲劇的靈魂。
京昆折子戲白蛇傳奇
此時的編劇,則要靠著梅蘭芳們求生,被「角兒」養起來,為他們服務。
而話劇是西方舶來的,外國戲劇向來是「編劇主帥制」,與國內傳統戲劇的主帥更替是沒有類似關係的。藉助這一舶來傳統,話劇的編劇主權是穩定的,五四之後的劇作家,曹禺、老舍、田漢的名字也廣為流傳。
大概從改革開放開始,我改變了傳統戲劇的「角兒主帥制」現狀,至少是在川劇領域內。我在川劇團的時候,編劇對於戲劇的主帥權,我又拿回來了。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全國劇作家的地位慢慢升高了。
05
為何離開戲劇?
這些年我淡化了劇本寫作,從戲劇領域投身雜文寫作,又從雜文寫作投身碑文,但我沒有放棄過戲劇。
我在嶽麓書院、鳳凰衛視演講《中國當代戲劇之命運》,引發中國戲劇界一場大討論,促進了戲劇界正視現實、尋求變革,這對戲劇理論的實際奉獻並不下於寫作一個劇本吧?
投身雜文、辭賦,當然跟戲劇業界有關係,但不是我的主觀意識,而是戲劇的生存環境不好。
我是一個寫戲的人,而如今,寫戲的依附性越來越強了,我不得不依附項目、劇團、政府、劇場、導演、觀眾,還要依附評委,才能讓我的戲被人看到。依附性太多,獨立性就太少,同樣的思維,我要通過戲劇這個形式來表達我的人生觀,我的歷史觀,太難了。
一些其他因素也影響了我在戲劇上的寫作,很多經典的戲劇都被擱置了,因為它的題材敏感。現在很多人去寫一些歌功頌德、配合政策的戲劇,但這樣的戲劇大多是短命的,我不會去寫這些東西。
我懷念80年代,那時候我「出戲」不那麼難,那是最好的時代,思想大解放,文藝才可以大發展。
另外就是,有些人離開戲劇就沒招了,只能在這棵樹上吊死,但我不是這樣,我可以做別的事,我有其他的才能,也還有話要說。
06
好劇本一定是好戲劇嗎?
一部好的文學性劇本不一定在表現力上同等突出,因為劇本是文學性的,但也必須要顧及到空間和表演,才能成就一部好戲劇。
戲劇是有案頭的,不光可以演出,還可以閱讀,戲劇確實是有文學的第二功能。
過去中國人對於話劇、傳統戲劇的了解更多的是從文本中來的,我們讀過曹禺的很多戲,老舍的戲,莎士比亞的戲,但有多少人看過一場舞臺演出呢?
案頭劇本的形成一定是有文學意義的,但讀起來漂亮,演起來不怎麼樣的劇本是有缺陷的,這一點需要突破。
我一生都在做這樣的突破。我想把這兩樣綜合,臺上可演,案頭可讀,戲要可看,但也要可思考。
07
戲劇創作有什麼特別之處?
戲劇和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說文學是一度創作,寫出來就結束了,那影視有二度創作,從編劇到劇組的導演和演員,但戲劇至少有三度創作,第三度創作就是觀眾。
觀眾在舞臺下面形成氣場,不論是喝彩還是喝倒彩,熱不熱烈,都是立刻反饋到臺上,直接影響表演的。
出版物和影視作品沒有即時的交流,它不管觀眾的喜怒哀樂,徑直地進行,但戲劇就不一樣,一些難以複製的經典往往都是在觀眾與演員的互動中產生的。
戲劇是在互動中成熟的,這是戲劇的特點,也是它最大的缺點,它要求「到場」,但現在時代變化了,現在的人不到劇場去了。
08
如何看待戲劇演員和電影演員的跨界?
很多有話劇功底的演員去演電影,另外有些電影演員也以演話劇為榮,為什麼呢?因為話劇是現場表演,它靠的是硬功夫,發音、動作、表情都要到位,表演要一次過,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而且話劇演員與觀眾的溝通是即時的,真實的,「撞到演員的臉上去」的,感受也更為強烈的。
但電影是可以修繕的,可以作假的,說話不行可以配音,武術不行可以找替身。
相比之下,話劇表演技術更過硬,可以鍛鍊、證明自己。話劇演員去演電影,大多是為了吃飯,而電影演員來演話劇,現在可以看作是一股時尚。
傳統戲劇和電影要隔得遠一些,但話劇和電影只有一牆之隔。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何焰
編輯 |
排版 | STAN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同樣面對西方的衝擊,為什麼中國是不一樣的那個?
故事
了不起的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