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兩會速遞)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唐貴江 索有為)「新媒體經濟大行其道,網紅經濟帶貨能力、銷售能力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熱點。在新媒體經濟環境下,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也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28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年輕人應該是傳統文化,也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受訪者供圖

曾小敏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也是廣東省「名家名人代言優秀傳統文化」代言人。去年曾小敏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推進戲曲社會化考級的建議,受到各界關注。曾小敏還率隊啟動粵劇社會化考級工作,用一年時間組建專家團隊,完成相應教材及規章的編修工作,成立「粵劇考級委員會」,計劃在兩年內全面鋪開粵劇社會藝術水平的考級。

曾小敏稱,2019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涵養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不斷增強港澳同胞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明確指出粵劇的弘揚推廣對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性。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特別是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以粵語為基礎的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天然的內部粘合劑,對於港澳青年而言,熱愛粵語文化同樣是熱愛中華文化的表現,推動粵劇的傳承保護與推廣正是加快港澳融入內地,增強對祖國認同感和對祖國文化自豪感的有力舉措。」曾小敏說。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東粵劇院轉戰網際網路線上,以最快的速度策劃推出「線上春班」「粵劇在線小遊戲」「粵劇經典在線」等系列線上活動,主動與各大直播平臺聯手合作,推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線上直播晚會。僅「粵韻online」系列線上演唱會,全球在線觀看累計超過500萬人次。

曾小敏表示,從劇場被迫轉戰到線上,從面對臺下幾百名觀眾到面對隔空手機屏幕上幾百萬粉絲,我們經過全力的策劃與推廣,發現構建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同期流行娛樂類演出的整體表現。

「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檢驗我們傳統文化機構快速適應能力的試金石。可見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的戲曲,而是沒有更多的渠道看到專業院團和戲曲工作者的精湛演出。在新傳播方式上,我們走出了第一步,也堅實地摸索出一條適應現階段變化的全新路徑,雖任重而道遠,但前途無限光明。」曾小敏說。(完)

相關焦點

  •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這也是三位大咖首次跨界同臺,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支點,呈現傳統文化藝術之美,從蝴蝶劇場到芥子學堂,從戲劇啟蒙到造型裝扮,從《梁祝》片段演唱到未來發展……這場跨界藝術對談,讓萬千網友置身其中,感受中國傳統戲劇的創新「蝶變」。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所以戲曲藝術的綜合,決不應該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它將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從而使這種綜合永遠跟隨時代向新的更高水平推進,這樣才能使戲曲藝術長久地適應當代人多樣化、多層次審美追求的開放性的綜合藝術。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湖南衛視文化公益節目《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譜寫新時代文化傳承壯麗篇章,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好評如潮。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對於舞臺美術在戲劇總體構思中的積極參予性、對於戲劇藝術風格的規定性,以及作為一種藝術構思的思想一舞臺美術作為一種戲劇樣式的直觀載體。
  • 2020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播種熱愛 收穫未來
    舞臺上是一群激情洋溢的江蘇戲曲人,他們通過演出、導賞、互動等精彩「多重奏」,將傳統戲曲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田。舞臺下,是青年學子們的專注眼神和熱烈掌聲,他們對這次巡演的熱情反饋,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戲曲充滿希望的未來。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1925年,作為導演、編劇的侯曜在《影戲劇本作法》中為電影創作提出了一個規範要求,認為電影在創作中應按照起頭、最高點、結局這樣三段體的結構形式謀篇布局。後來這種傳統的結構模式在電影中,尤其是在以時間發展為敘事順序的線性敘事結構的電影中成為一種最常見的表述方式。,謝晉的電影比較突出地遵循了這一特色。
  • 一期節目8個熱搜,《天天向上》「開年大戲」體現文化自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4]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乾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鍊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餘叔巖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4]塌中京劇聲樂名詞。
  • 中國戲曲是有獨特規律的藝術,寫意傳神則是它藝術方法的本質特點
    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獨特規律的綜合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方法。經過幾百年的競爭、選擇、提煉和融合,形成了它的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藝術傳統,在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 ...池》《狀元與乞丐》入選2020年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劇目
    中國甘肅網12月20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 通訊員 陸謹)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應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邀請,法國文化通訊部名譽戲劇總監、法國中國戲曲節法方主席讓·皮埃爾·於爾斯一行4人來甘肅,於12月15日至18日期間遴選了參加2020年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的劇目,甘肅隴劇經典《楓洛池》《
  • 央視戲曲《品戲讀城》第二季回歸:戲曲,我的中國式生活
    如果說節目想通過戲曲去解讀一座城市,不如說通過戲曲去尋找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哲學。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那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答案無疑是戲曲,這種起源於原始歌舞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成為了通往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最好通道。
  • 甘肅隴劇成功入選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
    原標題:甘肅隴劇成功入選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中國甘肅網12月24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黃芃)應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邀請,法國文化通訊部名譽戲劇總監、法國中國戲曲節法方主席讓·皮埃爾·於爾斯一行4人於12月15日至18日來到甘肅,遴選了參加2020年第九屆法國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的劇目
  •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朱新建 江湖圖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兩大門類,繪畫與戲曲源遠流長,雖各自成體系,各自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但相映相通,與中國美學精神相一致,煥發著東方審美韻致,成為世界藝術版圖中兩朵奇葩。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繪畫早於中國戲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已經在陶器上刻、印,魚、蛙、鳥、鹿、人的紋樣都先後出現。而戲曲則肇始於上古時期的「百獸率舞」。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鬱的表演成份。
  • 現代聲光電技術引入傳統戲曲 觀眾驚嘆:看戲像看電影一樣!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蔡俊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理略張歆正在武漢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上,不少劇目打破以往「一桌兩椅」傳統布景,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聲光電等現代技術,以創造時空,表情達意,刻畫人物,烘託氣氛,激發了不少年輕觀眾對傳統戲劇的興趣。11月21日至22日,廣西戲劇院桂劇《赤子丹心》在湖北劇院連演兩場。
  • 一桌二椅三特性,綜合程式大寫意,傳統戲曲之美今何在?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塊瑰寶,有人稱:「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服飾道具,舞臺布景?還是美在劇情節奏,矛盾衝突,舞美設計,導演調度呢?亦或是美在表演藝術,技藝高超,精湛巧妙,美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呢?
  • 「為臺灣年輕人提供更大文藝發展空間」——兩岸文化工作者談「26...
    作為歌仔戲《僑批》編劇,曾學文舉例說,去年11月《僑批》參加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就是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與臺灣戲曲音樂協會合作,邀請臺灣演奏員參與演出。上個月《僑批》亮相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臺灣樂隊成員再次登陸參演。臺灣戲曲音樂協會常務理事柯銘峰迴臺後特意發來微信,感謝大陸提供了這麼好的合作機會。  響應「31條措施」,曾學文從去年開始參與組織舉辦閩南傳統藝術種子培訓冬令營。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戲曲舞臺必備,一桌二椅化萬物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戲曲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然而,當角色在音樂聲中出場後,手持一支木槳、表演一段舞蹈,立刻就能把觀眾引上一葉扁舟,在滔滔江水上顛簸。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就其追求神似這一點來說,它與寫意的國畫毫無二致。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