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將推薦牛郎織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18 央視網

山西將推薦牛郎織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4日 14:58 來源:

  新華網太原4月4日電(記者譚博文)記者4日從山西省文化廳獲悉,山西初步擬定將推薦包括運城牛郎織女傳說和山西老陳醋傳統釀造技藝等項目在內的50餘個項目申報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次擬定申報項目還包括,運城關公文化、晉中寒食節、長治上黨八音會、上黨梆子、忻州晉北鼓吹、河曲燈會、太原背鐵棍、臨汾道情戲、平陽木版年畫、大同恆山道樂、臨縣傘頭秧歌、孝義木偶戲等項目。

  山西已有32個項目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責編:霍筠霞

相關焦點

  • 「牛郎織女傳說」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鄭州5月15日專電(記者李麗靜)繼「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也將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河南省南陽市文化局介紹,「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傳說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已於近日公布,來自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民間文學——牛郎織女傳說入選該名單。牛郎織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在灃東新城鬥門當地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關中、陝西及國內的多個地區和民族,在全球華人中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影響廣泛的七夕節、乞巧節等中國傳統節令活動。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了韓國、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
  • 「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郎織女傳說的民間傳承人解明泉接受記者採訪  如今,「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沂源縣也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稱號。面對紛爭,沂源將進一步挖掘「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全國獨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 山西牛郎織女傳說等成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新華網太原4月5日電(記者葉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最近張榜公布,文化大省山西省又有民間文藝、傳統音樂等10大類40大項入選。  據了解,此次山西省的楊家將傳說、堯的傳說、牛郎織女傳說、萬榮笑話入選民間文學類;太原鑼鼓、恆山道樂等入選傳統音樂類;平定迓鼓、賽戲等入選傳統舞蹈類;上黨落子、運城眉戶等入選傳統戲劇類;襄垣鼓書、沁州三弦書等入選曲藝類;六合拳、撓羊賽、風火流星等入選傳統體育類;陽城焙面麵塑、定襄麵塑、新絳麵塑、平陽木版年畫、黎侯虎、上黨堆錦和高平刺繡等入選傳統美術類。
  • 牛郎織女說南陽話?中國「四大愛情傳說」竟然都源自河南!
    牛郎織女說南陽話?中國「四大愛情傳說」竟然都源自河南!「七夕」情人節,目測又有一大波單身汪被虐哭,唉,誰讓咱們的老祖宗流傳下來這麼個跟愛情有關的節日呢。可是你知道嗎?包括牛郎織女在內的民間四大愛情傳說,均起源於河南,河南也因此被稱為「中華愛情文化之源」。
  • 西安欲為biang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圖)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biang字是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最獨特的漢字,發音獨一無二,也是漢字中筆畫最多、書寫最複雜的字。這是一個足以單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字。本報訊(首席記者 姬娜 實習生王琪)陝西八大怪中的第一怪就是麵條像腰帶,說的就是biangbiang面。昨天,百餘人在biangbiang面的故鄉品嘗正宗的biangbiang面。
  • 杭州老玉皇宮月老傳承 擬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還將恢復月老百籤
    月老文化自清末以來,在江南頗多風行。而其中尤以杭州為勝,民國時期不少滬上名人都是來杭州拜月老的,而因白雲庵的月老祠處湖邊,而去者最多。倒是這處盡得陰陽之氣,傳承有鴛鴦雙池的月老祠之所在,倒不為人知了。2016年,臺灣日月潭文武廟建月老祠,尋根至老玉皇宮月老祠,拜為祖庭,迎神像至臺灣日月潭。更有臺灣新人專程來老玉皇宮月老前舉辦婚禮,以證天地。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今年國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501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蘇州市就有蘇州評彈、桃花塢木刻年畫、吳歌、蘇繡、緙絲製作技藝、御窯金磚製作技藝、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等15個項目入選。  在蘇州,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享有盛名的。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國發〔2011〕14 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情——牛郎織女
    神話故事在我們小時候想必都都聽過不少,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也更是耳熟能詳,就是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的今天,這些神話故事依然在民間流傳。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傳說,在很久以前,在南陽城的西頭有一個憨厚老實的小夥,名牛郎,因為父母早亡,所以,一直跟著兄長和兄嫂生活。而兄嫂為人刻薄、蠻狠,還經常把又髒又累的活交給他幹。有一年,兄嫂為了將他趕出家門就提出來刻薄的條件,只給他一頭牛。
  • 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原標題: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人民網太原12月16日電(張瓊)近日,經山西省政府批准,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布,第四批省級非遺項目共計50項、保護單位120個。加上前三批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山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已達403項、保護單位達723個。
  •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山東沂源演繹「東方情人節」
    圖為牛郎織女傳說年畫。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沂源8月16日電 (郝學娟)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這段唯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山東沂源沂河畔。8月16日,2萬餘名遊客來到沂源縣牛郎織女景區,共度第十一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
  • 牛郎織女有話說!
    和順縣歷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織女」的傳說,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和順縣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 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10月17日將在成都舉行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9月10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北京舉行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七屆非遺節將於10月17日至10月22日在成都舉行。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2006年,「農曆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 牛郎織女傳說溯源
    隨後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和織女隔昆明池相望的這對石像,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當地老百姓稱這對石像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文物。
  •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日前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長安區鬥門。牛郎織女本是銀河系的兩顆星辰,到西漢時逐漸演變為神話傳說。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唐德宗貞元14年,長安鬥門群眾修「石婆廟」供奉織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吸引八方民眾前來祭祀,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據《漢書?
  • 牛郎織女的沂源「傳」
    「天上銀河,地上沂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集曲折離奇、纏綿悱惻於一體。小時候看嚴鳳英和黃宗毅主演的《牛郎織女》,自此這個傳說就在心中念念不忘,但那時不知道這個傳說從我們山東區域就能找到「根據」。本屆七夕情侶節暨「鵲橋會」舉辦期間,記者來到牛郎織女傳說之鄉——沂源縣燕崖鎮,現場體驗到這一傳說的魅力。
  • 遂平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宋身海和他的「桃符文化」
    遂平縣桃核雕花工藝源自我國古代桃符文化,有著明顯的宗教色彩和商貿習俗特徵。此種桃符文化經遂平縣槐樹鄉坡於村宋身海挖掘整理後,以其吉祥、歡樂的主題得到廣泛認可。宋身海是遂平縣槐樹鄉坡於村孫莊人,今年已有80歲的高齡, 20多年前,從鄉畜牧站站長位置上退休的宋身海,沒有安享晚年過清閒的生活,而是懷著對民風、民俗、民間文化不可言喻的情愫,積極投身到桃符文化的研究上。為了探究桃符文化的歷史根源,宋身海不顧年事已高,他經常到書店裡去翻閱查詢有關桃符的信息,一點一滴地發掘桃符文化。隨著研究的深入,宋身海越來越喜愛桃木製品。
  • 今天七夕 你所不知道的牛郎織女傳說
    在牛郎織女傳說中,不僅牛郎和織女相識相愛,而且還生下了一對兒女。生兒育女情節的出現,就為女主角織女增添了作為母親對於兒女的疼惜之情。閩南地區原來就有七娘媽的信仰,在牛郎織女傳說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將作為母親的織女神與原本民間流傳的七娘媽信仰結合在了一起,七娘媽成為了兒童的保護神,在七夕節的時候接受人們的祭拜。祭拜七娘媽最典型的儀式就是「做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