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牛郎織女傳說等成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2021-01-18 搜狐網

  新華網太原4月5日電(記者葉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最近張榜公布,文化大省山西省又有民間文藝、傳統音樂等10大類40大項入選。

  據了解,此次山西省的楊家將傳說、堯的傳說、牛郎織女傳說、萬榮笑話入選民間文學類;太原鑼鼓、恆山道樂等入選傳統音樂類;平定迓鼓、賽戲等入選傳統舞蹈類;上黨落子、運城眉戶等入選傳統戲劇類;襄垣鼓書、沁州三弦書等入選曲藝類;六合拳、撓羊賽、風火流星等入選傳統體育類;陽城焙面麵塑、定襄麵塑、新絳麵塑、平陽木版年畫、黎侯虎、上黨堆錦和高平刺繡等入選傳統美術類。

  此外,梨花春白酒傳統釀造技術、龍鬚拉麵和刀削麵製作技藝、抿尖面和貓耳朵、澄泥硯製作技術等入選傳統技藝類;藥膳八珍湯入選傳統醫藥類;河曲放河燈等入選民俗類;晉北鼓吹、上黨八音會、臨縣傘頭秧歌、祁太秧歌、壽陽愛社、上黨梆子、洪洞道情、孝義木偶、廣靈染色剪紙和龜靈集傳統製作技藝等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擴展項目。

(責任編輯:趙志鵬)

相關焦點

  •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日前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長安區鬥門。牛郎織女本是銀河系的兩顆星辰,到西漢時逐漸演變為神話傳說。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唐德宗貞元14年,長安鬥門群眾修「石婆廟」供奉織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吸引八方民眾前來祭祀,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據《漢書?
  • 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原標題: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人民網太原12月16日電(張瓊)近日,經山西省政府批准,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布,第四批省級非遺項目共計50項、保護單位120個。加上前三批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山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已達403項、保護單位達723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已於近日公布,來自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民間文學——牛郎織女傳說入選該名單。牛郎織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在灃東新城鬥門當地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關中、陝西及國內的多個地區和民族,在全球華人中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影響廣泛的七夕節、乞巧節等中國傳統節令活動。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了韓國、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
  • 「牛郎織女傳說」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鄭州5月15日專電(記者李麗靜)繼「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也將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河南省南陽市文化局介紹,「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傳說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 山西將推薦牛郎織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將推薦牛郎織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4日 14:58 來源:   新華網太原4月4日電(記者譚博文)記者4日從山西省文化廳獲悉,山西初步擬定將推薦包括運城牛郎織女傳說和山西老陳醋傳統釀造技藝等項目在內的
  • 「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郎織女傳說的民間傳承人解明泉接受記者採訪  如今,「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沂源縣也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稱號。面對紛爭,沂源將進一步挖掘「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全國獨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 中國非遺保護發展報告(2014)在京發布
    至此,我國共有38個項目入選非遺代表作名錄,其中30項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項屬「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屬「優秀實踐名冊」,是入選人類非遺名錄最多的國家,也是三類名錄都有項目入選的少數國家之一。  2013年度,文化部對433個第一、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整,對537個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了認定,明確和落實了保護單位的責任。
  • 牛郎織女傳說溯源
    隨後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和織女隔昆明池相望的這對石像,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當地老百姓稱這對石像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文物。
  •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山東沂源演繹「東方情人節」
    圖為牛郎織女傳說年畫。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沂源8月16日電 (郝學娟)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這段唯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山東沂源沂河畔。8月16日,2萬餘名遊客來到沂源縣牛郎織女景區,共度第十一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
  • 麗水街展示非遺項目:永嘉崑劇
    2006年,永嘉崑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非常重視永嘉崑曲的搶救和保護工作。2018年,大型原創劇目《孟姜女送寒衣》獲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立項。這是自國家藝術基金成立以來,溫州市在申報大型舞臺藝術創作項目上零的突破。
  • 牛郎織女的沂源「傳」
    「天上銀河,地上沂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集曲折離奇、纏綿悱惻於一體。小時候看嚴鳳英和黃宗毅主演的《牛郎織女》,自此這個傳說就在心中念念不忘,但那時不知道這個傳說從我們山東區域就能找到「根據」。本屆七夕情侶節暨「鵲橋會」舉辦期間,記者來到牛郎織女傳說之鄉——沂源縣燕崖鎮,現場體驗到這一傳說的魅力。
  • 奇妙的「非遺」:幻術、修腳、螺螄粉……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宋宇晟)「幻術也是非遺」?「沙縣小吃製作技藝、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擬列入國家級非遺」?你沒看錯,它們都來自於文化和旅遊部在其官網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文件。「文旅之聲」微信公眾號截圖那麼,這些項目為什麼能列入國家級非遺?又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非遺?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原標題:非遺傳承路在何方? 本世紀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開展,今年是國務院設立「文化遺產日」的第十個年頭。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37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各省公布了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 今天七夕 你所不知道的牛郎織女傳說
    當古人仰觀這種星象、看到這種情景,我們所熟悉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不就呼之欲出了嗎!山東長清孝堂山織女圖拓片(局部) 張從軍/提供石婆廟裡供「石爺」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了訓練水軍,「發謫吏穿昆明池」,為了對應天象,在昆明池的東西兩岸,分別樹立了兩座用火成巖雕成的大型石刻圓雕——牽牛、織女像。
  •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與流布
    當古人仰觀這種星象、看到這種情景,我們所熟悉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不就呼之欲出了嗎!  石婆廟裡供「石爺」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了訓練水軍,「發謫吏穿昆明池」,為了對應天象,在昆明池的東西兩岸,分別樹立了兩座用火成巖雕成的大型石刻圓雕——牽牛、織女像。
  • 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發展中心運營負責人宋佳音:非遺是打造世界級...
    宋佳音:首先它是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永久載體也是四川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是繼中國北京音樂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後,國務院批准的第四個國家級國際性文化節活動品牌,是國際社會首個以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為宗旨的大型文化節會活動,因此它具有國際性、唯一性的特徵。
  • 還有「非遺」項目展示……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這些「非遺項目」~端硯製作技藝(國家級)在中國所產的十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唐朝末年被推崇為「四大名硯」之首。
  • 非遺與動漫 跨越千年相見恨晚
    取材於非遺故事的優秀動漫:《哪吒》《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周廣明帶來的演講題目是「跨越千年的相遇」。他認為,一個是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一個是剛剛興起不久的朝陽產業,二者融合是相見恨晚。非遺與動漫融合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周廣明提到,非遺與動漫的融合是非遺普及傳播、傳承以及生產性保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 七夕節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永流傳
    七夕節乞巧,這個節日源於漢代,沿襲至今就成了我國傳統的情人節,關於七夕還有很多浪漫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吧。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這些非遺項目讓你大開眼界!
    其實 我們大湖南 除了美景美食美人 還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對於湖南多彩的非遺項目你知道多少呢 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項目 保證你大開眼界 作為我省四大劇種之一,辰河高腔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目連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  攝 曲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