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這些非遺項目讓你大開眼界!

2021-01-09 湖南在線

一提起湖南

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

錦繡瀟湘、偉人故裡

火辣的湘菜、多情的湘女

……

其實

我們大湖南

除了美景美食美人

還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對於湖南多彩的非遺項目你知道多少呢

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項目

保證你大開眼界

傳統音樂

通道侗族蘆笙是廣泛流傳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傳統民族民間樂器,它由古老的簧管樂器發展而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根據吹奏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可分為地筒、特大蘆笙、大蘆笙、中蘆笙、小蘆笙、最小蘆笙六種,傳統蘆笙共有三個音12個調。侗族蘆笙共有十二首曲牌,主要包括【集合曲】、【進堂曲】、【踩堂曲】、【上路曲】、【走曲】、【圓圈曲】等。肖文範 攝

湘西酉水船工號子酉水船工號子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曲調高亢婉轉,領唱伴唱配合默契,帶有濃重的土家族音樂特色。其演唱形式主要包括行船的槳號子、櫓號子,岸邊號子及晚間休閒民歌坐唱等幾種。彭司進 攝

嶽陽洞庭漁歌是嶽陽市的傳統民歌。被漁民稱為丫口腔的漁歌(即張口就唱,漁民可以自由發揮,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區獨特的漁歌風味。它和其它民歌一樣,也是洞庭漁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張湘東 攝

靖州苗族歌按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族習俗可分為茶歌調、酒歌調、飯歌調、山歌調、擔水歌調和三音歌調等。是鍬裡苗族生息狀況記錄、人際情感交流、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訊員 攝

傳統舞蹈

湘西毛古斯舞丨土家族語稱「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撥步卡」,漢語多稱為「毛古斯」或「毛獵舞」。毛古斯舞產生於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孫建華 攝

郴州汝城香火龍最早起源於歷史上祀龍止雨和祀龍止水的民俗活動,其形象則主要來自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香火龍以汝城所產稻草、棕葉、竹片、竹竿及特製龍香為主要製作材料,用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製成。舞香火龍的招龍儀式多在每年的元宵節期間舉行。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 攝

湘西苗族鼓舞苗族鼓舞已成為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種類多達數十種,常見的有花鼓舞、猴兒鼓舞、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團圓鼓舞等。張寒煙 攝

傳統戲劇

湖南皮影戲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湖南各地。其影人多為「紙偶」,在影型製作上吸收了剪紙、繪畫、雕刻等多種民間藝術的精華,雕刻刀法豐富,虛實結合,繁簡相映,造型美觀,惟妙惟肖。曹秀 攝

懷化新晃侗族儺戲侗族儺戲「咚咚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有簡單情節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咚咚推」演唱時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稱為「交目」,共有36個。尹忠 攝

邵陽布袋戲系口傳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為:一個藝人一副戲擔,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醜,吹打彈唱耍,全靠藝人一個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調度。以武打戲、鬼怪戲、滑稽戲居多。音樂以祁劇唱腔為主,風格清新、古樸、純真,自成流派。湖南日報記者田超  攝

湘西瀘溪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彈腔和少部分崑腔在內而以高腔為主的地方戲曲劇種。明代初年,由江西弋陽腔結合湘西方言和音樂後形成了辰河高腔。作為我省四大劇種之一,辰河高腔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目連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  攝

曲藝

湖南漁鼓湖南曲藝有「絲弦,漁鼓,彈詞,小調」四大曲種,其中,「曉風殘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遙自在」就是形容湖南漁鼓的獨特風韻。湖南漁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採用湖南方音,說唱相間、以唱為主;曲本體裁為敘事文體,敘述為主,代言為輔。表演方式多為一人站唱,演唱者或用漁鼓、簡板、或加小鐃自行伴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說唱風格。

曾強梅  攝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沅陵賽龍舟是融湘西民俗與競技為一體的傳統遊藝體育項目。沅陵傳統賽龍舟基本形制是:每隻賽船48人,其中前引水、後艄公、頭旗、二旗、鑼手、鼓手各一人。划龍舟技藝多姿多彩,有跪式劃、坐式劃、坐式立式共用;單槌擂鼓、雙槌催船、單艄掌舵、雙艄齊下等不同式樣。主要特色是賽程長,賽船多,劃手多,觀眾多,花樣多。

湖南日報記者 徐行 攝

傳統美術

懷化漵浦花瑤挑花花瑤挑花流傳於漵浦地區,主要用於花瑤衣裙的裝飾。花瑤挑花主要技法名為「清紗」法,也叫「數針法」,它以普通的挑花針為工具,白紗線、五彩絲線或五彩毛線及青色土織布為材料來完成,真正做到了以形傳神,體現出拙中藏巧、神秘粗獷的風格特徵,作品通體洋溢著一種憨厚樸實的鄉土之美。

尹忠 攝

長沙湘繡湘繡的傳統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沙市及其所轄的長沙縣、望城縣、開福區的數十個鄉鎮。湘繡近百年來被世人普遍認為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通過數代藝人的傳承、發展,湘繡技藝現已形成5大類72種完整的針法體系,雙面全異繡使湘繡的表現形式和技藝水平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國人譽為「超級繡品」,外國友人稱為「魔術般的藝術」。

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 攝

瀏陽菊花石雕是以菊花石為原料的一種傳統石雕藝術,菊花石又名「石菊花」,是一種珍奇的石料,深灰色的石材中蘊有白色花紋,酷似怒放的菊花。石雕藝人充分利用石料的這種特點,依據其自然紋理、形態和色彩精心設計,巧施雕琢,將隱藏在石料中的「菊花」凸顯出來。菊花石雕技藝有平雕、浮雕、圓雕、線刻、鏤空刻、立體刻、綜合刻等處理手法,因根據材料造型,所以每件菊花石雕工藝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鄧霞林 攝

邵陽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雕刻技藝種類齊全,題材豐富,手法別致,僅刀法就多達二十餘種。用翻簧工藝和翻簧竹刻製作竹刻時,藝人將竹子去青去節,剝削出竹簧,經煮、曬、碾等工序後,壓平貼於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拋光打磨,運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鳥。竹簧雕刻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

石冰 攝

邵陽灘頭木版年畫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以濃鬱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傳統的灘頭木版年畫有四十多個品種,分為門神畫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在灘頭木版年畫的工藝中,蒸紙、託膠、刷粉等傳統工序均為灘頭所獨有,「開臉」也是有別於他處年畫的獨特技藝。

湖南日報記者劉尚文 攝

湘西保靖苗畫是在傳統單色繡花樣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立畫種。苗畫題材豐富,其內容多反映著苗族的文化、生產生活、商品貿易、民間信仰等歷史與現實的狀況。現在的苗畫依然保留了服飾、被面、床簾、門帘、堂簾、床沿、壁掛、佩飾等樣式,其內容多表現喜慶吉祥、人壽年豐的主題。作品構圖大膽,線條有致,色彩豐富協調,豔而不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姚方 攝

湘西鳳凰紙紮主要流行於湖南省鳳凰地區,發展歷史相當長遠。鳳凰紙紮用篾條扎骨,外麵糊以皮紙並施以彩繪,顯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聶氏紙紮」博採眾長,出類拔萃,所扎人物、動物、花草、蟲魚等形象皆生動逼真,活靈活現。

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 攝

傳統技藝

湘西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製作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製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環節,工藝水平極高。

張寒煙 攝

益陽安化千兩茶製作技藝安化千兩茶的製作分黑毛茶製作和精深加工兩個階段,黑毛茶製作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復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則要複雜得多,包括篩分、拼配、軟化、裝簍、踩壓、扎箍、鎖口、冷卻、乾燥等一系列環節,經日曬夜露55天製作成黑茶成品。

湖南日報記者童迪 攝

株洲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藝釉下五彩瓷是湖南醴陵獨創的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近一百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制瓷填料、釉料和顏料均選用本地優質原料製作而成。其彩繪圖畫採用自製釉下色料,運用雙勾分水填色等技法將畫面溶於釉下,使其平滑光亮,具有飽滿的水分感。覆蓋在紋飾上的釉經高溫燒成後,形成玻璃質,更顯得瑩潤光潔。

湖南日報記者童迪 攝

民間文學

孟姜女傳說丨嘉山孟姜女傳說是主要流傳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帶的民間愛情故事。以此為基本素材的歌謠、戲曲、民間故事等文藝作品很多,嘉山孟姜女傳說還與流傳區域的民風民俗相互融合,在以澧水流域為中心的湘西北一帶形成了獨特的孟姜女儺文化,遊儺、供儺、儺戲等活動在民間流傳不絕。

通訊員 攝

民俗

嶽陽汨羅長樂抬閣故事會抬閣故事會是在汨羅市長樂鎮傳統節慶民俗活動中保留的一種抬閣表演形式。從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長樂人自發分成上市街和下市街兩個團體,舉行故事會競演。抬閣故事內容分為地故事、地臺故事、高彩故事、高蹺故事四大類;又分上、下市街故事會,故事會巡遊表演時,伴隨會旗、彩旗、牌匾、彩燈、鑼鼓、樂隊等,再配以玩彩龍、舞火龍、舞獅、彩蓮船、腰鼓等民俗遊藝隊伍,上街與下街一比高低,觀者如堵。

湖南日報記者李健 攝

永州江永女書習俗丨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以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習俗。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蚊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

石冰 攝

以上這些項目只是湖南非遺文化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湖南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有人類非遺項目4個、國家級項目118個、省級項目324個,入選國家級傳承人121人、省級傳承人202人,位居全國上遊。

相關焦點

  • ...評《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之《日照非遺概覽》 楊慧
    日照非遺概覽》分冊,讓我對這座小城有了更清晰、更親切的認知,那些裹挾著濃鬱傳統文化氣息和濃烈鄉村色彩的情愫像潮水一般湧向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過春節似乎已經缺少了很多傳統的形式和活動,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更熱衷於高速而豐富的網絡生活,而不斷推進的鄉村建設,在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也讓很多民間傳統的慶祝春節的形式逐漸淡化。在這本《日照非遺概覽》中,我居然了解到了如此全面詳盡的歡慶新春的形式,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嘆為觀止,拍案叫絕。
  •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10月23日在...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開幕。線下三大主題展,線上雲展會,將有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精彩內容。活動將持續至10月27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非遺項目「舞春牛」走進安德學校
    紅網時刻1月7日訊(楊風)近日,冷水江市非遺項目「舞春牛」走進安德學校,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做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節目再現梅山地區稻作文化場景,向人們展示祖輩為生活而不辭辛勞的傳統美德和聰明才智,反映梅山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昌盛、國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嚮往,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2007年8月,「舞春牛」被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1年5月被婁底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發展中心運營負責人宋佳音:非遺是打造世界級...
    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發展中心運營負責人宋佳音說,「非遺文化將是產生世界級中國名牌的核心發展力,發展非遺產業是復興民族企業的重要舉措,從當前到未來發展非遺文化意義重大!」  8月21日,繼此前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啟動全球招商計劃後,為讓外界更多了解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的定位、規劃、招商舉措等信息,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在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專訪了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發展中心運營負責人宋佳音。
  • 還有「非遺」項目展示……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甘婉怡 攝為慶祝「5.18國際博物館日」、「5.19中國旅遊日」、以及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明天將閱江樓前舉辦2020年「吉慶肇始、粵遊悅好」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來自肇慶本土及省內部分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將在現場展示!
  • 傳承非遺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覃馨儀攝)     地處邕城繁華地段,毗鄰新會書院,「十三五」期間,南寧市解放路小學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不斷完善學校特色發展規劃,積極打造「和合文化」教育品牌,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學校特色品牌,梳理出「積極推動邕劇、南寧民謠、剪紙、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發展主脈絡,全方位、多元化開展和傳承美育活動。如今,這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學校正煥發出新光彩。
  • 探書院、觀非遺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
    新華網長沙11月26日電(記者 劉佳佳)探訪千年書院、體驗非遺魅力、感受民族文化,「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25日先後趕赴嶽麓書院、雨花非遺館、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參觀採訪,近距離感受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
  • 服裝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交鋒 醒獅文化如此讓人慾罷不能
    在全國進行30多場巡演後,舞劇《醒·獅》在8月4日回歸廣州演出;在結束天津市的服裝比賽後,以醒獅為元素的潮牌服裝8月5日又回到廣州,將這種創新帶給羊城市民。背後非遺傳承人與新潮設計師竟也不約而同地一見如故,兩人的惺惺相惜均源於對醒獅文化的至真至誠。
  • 奇妙的「非遺」:幻術、修腳、螺螄粉……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宋宇晟)「幻術也是非遺」?「沙縣小吃製作技藝、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擬列入國家級非遺」?你沒看錯,它們都來自於文化和旅遊部在其官網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文件。「文旅之聲」微信公眾號截圖那麼,這些項目為什麼能列入國家級非遺?又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非遺?
  • 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 「東陽實踐」亮點多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為「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  東陽文物古建眾多,現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3處、省級文保單位14處、市級文保單位140處、文物保護點314處,中國傳統村落8個、省級傳統村落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各1個,文物保護工作面進一步擴大。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原標題:非遺傳承路在何方? 本世紀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開展,今年是國務院設立「文化遺產日」的第十個年頭。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37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各省公布了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 麗水街展示非遺項目:永嘉崑劇
    它的表演質樸粗獷,行腔明快流暢,生活氣息濃鬱,至今仍保留有南戲聲腔的遺韻,是戲曲史上罕見的寶貴遺產。《辭海》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對崑劇作如是解釋:「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著名的崑曲大師俞振飛先生曾作這樣評價:「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2006年,永嘉崑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非常重視永嘉崑曲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 中國非遺保護發展報告(2014)在京發布
    我國非遺保護進入穩健發展階段  10月31日,由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該報告是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持編撰的第四本非遺保護發展報告。
  • 第二屆「匠心之美」非遺手作展 多項互動項目免費玩
    為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展示昆明市豐富的民族民間工藝,第二屆「匠心之美」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展邀請本地知名非遺傳承人,以創新創意的形式展示刺繡、銅藝、影雕等傳統非遺作品,特設竹藤生活體驗區、非遺手作體驗區等,通過現場互動、現場教學、現場製作等,讓市民身臨其境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 旱蒸牛肉製作技藝正式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旱蒸牛肉製作技藝正式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經貿文化快訊重慶電 據6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渝府發[2019]16號」文件顯示,由重慶榮昌區牛鵝情食品有限公司獨家秘制的「旱蒸牛肉製作技藝」——中國人自己的牛排
  • 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10月17日將在成都舉行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9月10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北京舉行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七屆非遺節將於10月17日至10月22日在成都舉行。
  • 非遺與動漫 跨越千年相見恨晚
    10月19日,2019成都非遺節——非遺動漫化的探索與應用論壇在成都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悠久歷史留下的豐富燦爛的瑰麗寶藏,動漫作為一種現代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媒介,二者如何結合?現場照片非遺與動漫有哪些可以融合的點呢?周廣明認為,非遺最根本的特點,是活態傳承。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非遺的生命在於生活,非遺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的活態呈現,並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非遺在很多方面都適合於動漫的融合。有很多非遺的項目本身就是動漫的雛形,比如皮影、剪紙、面具、壁畫、年畫等。
  • 2019年端午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情況
    2019年端午節期間,各地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充足,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假期市場安全平穩有序。綜合各地旅遊部門、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數據,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9597.8萬人次,同比增長7.7%;實現旅遊收入393.3億元,同比增長8.6%。全國未發生重特大涉旅安全事故和投訴案件。
  • 兩項目入選省級非遺,連杜生菜會上榜
    勒流連杜生菜會的盛況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利榮聰) 順德的「真步堂天文歷算」和「觀音信俗」項目通過了省級非遺!今日(12月12日)上午,順德城市網記者從區委宣傳部獲悉,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順德此次共有「真步堂天文歷算」和「觀音信俗」(包括容桂白蓮堂借庫還庫祈拜活動、龍江燒大炮、勒流連杜生菜會)兩個項目通過了省級非遺。
  • 文化和旅遊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央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 文化和旅遊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文旅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文旅部不斷發揮文化和旅遊獨特優勢,推動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