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姿勢不正確,會帶來2個主要的問題。一是跑步的經濟性不強,跑步費力又跑不快;二是姿勢不正確容易受傷,尤其是膝蓋、腳踝、髖關節都是易受傷部位。
但是「正確」的跑姿又是一個比較玄幻的東西,因為人身體的個體差異,導致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標準。比如著名的腳著地問題,跑步時到底是前腳掌落地還是腳跟落地,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目前的主流看法是,應該前腳掌落地,但是世界馬拉松冠軍也有採用腳跟落地技術的。
所以一味地追求「正確」跑姿,可能會陷入求而不得的局面,因為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今天值班員就為大家講一講,關於跑步落地方式的選擇問題。
一、兩種落地方式的特點
腳跟先落地的方式,主要是採取骨骼支撐,支撐力量大,肌肉更省力。在長跑的後程,身體比較疲憊的時候,更容易採取腳跟先著地的方式。
前腳掌落地,更多的是肌肉筋腱支撐,所以會更累一點。
用骨骼支撐,比較省力,但是反應速度慢,緩衝不好,對骨骼、關節的傷害比較大。
用肌肉筋腱支撐,緩衝好,反應速度快,但容易疲勞,肌肉筋腱更容易受傷。
顯而易見,二者各有優缺,所以如果你是腳跟落地,並不一定是錯誤的;而你是前腳掌先落地,也不一定對你有利。
讓我們看兩種跑步過程中最極端的例子。
一是起跑。此時落地點位身體後側,落地腿彎曲,前腳掌落地。這是獲得加速的3個要點,此時身體大幅度前傾,小腿與地面夾角小,而且只能是前腳掌落地。當然,這樣加速是暫時的,隨著速度提升,腳的落地點會不斷後移,小腿傾斜角度逐漸變大,身體逐漸立直。
▲身體前傾、屈膝角度小、前腳掌著地
二是快跑過程中突然減速的狀態。這時的跑姿可以說是所有錯誤姿勢的集合體。前腿大跨步並伸直,遠離身體重心位置,腳跟硬著陸,後腿嚴重滯後,上體後仰,手肘張開。此時身體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減速。
▲腳跟硬著地、上體後仰、後腿滯後
二、如何落地,需要把握三個要點
判斷落地是否正確,關鍵要看以下3點,你有沒有做對。第一個是落地位置,第二個是屈膝角度,第三才是落地方式。
一、落點位置
落地最重要的是落在哪裡,而不是怎麼落下。要看落地點相對身體重心的位置,配速越快,落點越靠近身體重心位置。
▲配速越快,落點越靠近身體重心下方
這樣身體重心就能更快地通過支撐階段,從而減少對支撐腿的壓力,所以說落點靠近身體重心,是正確跑姿的關鍵,也是減少受傷的秘訣。
如果落點在身體重心前方,遠離身體的部位,無論你是如何落地,都是有問題的,都可能會對腳踝和髖關節造成傷害,並且這明顯是一個減速的姿勢,跑起來非常不經濟。
▲落點遠離身體重心的錯誤姿勢
二、屈膝角度
有了適當的屈膝角度,才能有高效的緩衝。落地時,腿越直,對膝蓋的衝擊越大,膝關節越容易受傷。
▲腳跟觸地,直腿落地傷害大
但是在跑的過程中,速度越快,屈膝角度就會越小(腿越直),那該怎麼辦呢?此時就要注意落地點,只有在落點足夠好,速度足夠快的情況下,才採用直腿跑步,獲得更快的加速度。
▲博爾特幾乎是直腿,但是他的著地點靠近身體重心
三、觸地部位
觸地部分有9種情況
▲3×3共9種組合方式
上面說到,觸地部位不是關鍵,在做到著地點和屈膝角度合適的情況下,前腳掌、腳跟觸地都可以。
▲典型錯誤跑法:直腿、勾腳、落點靠前
但是像上圖這種情況,直腿、勾腳、落點靠前。膝蓋肯定是頂不住的,髖關節也會受到震動。
足跟落地最大的問題是不利於提速,這往往是年齡增大,肌肉力量不足的無奈之舉。像我們這種二三十幾歲,希望跑得更快,小腿和腳踝力量足夠好的人群,還是建議前腳掌外側著地的跑法。
三、前腳掌如何著地
前腳掌著地準確來講應該是前腳掌外側著地,先看一張馬拉松運動員的圖。
前腳掌外延著地,然後再過度到前腳掌著地。
如果我們在放鬆狀態下抬起大腿,放鬆小腿、腳踝,腳的自然狀態就是內側低、外側高,足跟高、足尖低,這樣的自然落地,能夠充分發揮腳踝、跟腱和小腿的緩衝功能。
注意這種跑法一定不是腳掌用力內翻的結果,而是小腿,腳踝充分放鬆後的自然跑姿,切不能刻意用力地去糾正,否則很容易受傷。
跑步的姿勢需要自己不斷的調整,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但是關於落地位置和屈膝角度的原則一定要把握住。平時練習的時候,可以拍一段視頻,自己分析。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舒服、最省力的跑步姿勢。
獲取更多軍事體能訓練知識,關注軍事體能訓練公眾號
軍事體能訓練
專注體能訓練,倡導科學組訓!
覺得有用,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