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座右銘 | 記者最快樂的時刻
編者按:座右銘是寫在小卡片上的勵志名言,更是寫在人們心中的人生信條。新時代,廣大新聞工作者積極踐行「四力」要求,把好故事寫在採訪路上、寫在受眾心裡,把自己的座右銘寫在新聞作品裡、寫在職業成長中。今天,我們聽3位記者講述他們的座右銘故事,分享他們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最快樂的時刻。
光明網王恩慧:
窮其一生要做的功課
新時代奔跑在路上,紮根芬芳的大地,汗水滋潤腳下的泥土,好故事暖在心裡,好故事寫在高揚的旗幟上
今年是我參加新聞工作的第11年。作為一名網媒記者,與前輩們相比,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一次次的採訪,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增強「四力」是自己從事新聞記者這份職業窮其一生要做的功課。就像我在2019年第20個記者節時創作的增強「四力」歌曲《我們在路上》的歌詞:「新時代奔跑在路上,紮根芬芳的大地,汗水滋潤腳下的泥土,好故事暖在心裡,好故事寫在高揚的旗幟上……」我將這幾句歌詞視為自己的新聞座右銘。
掃一掃觀看歌曲視頻
在我的新聞工作中,隴南一次次出現在我的報導中。不管是由光明網牽頭承辦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還是「我家的故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我都把對於隴南的深情融入到鏡頭裡,將隴南的脫貧故事寫進我的報導裡。
我與隴南的故事,源於幾年前中國記協組織的「強四力 助攻堅」新媒體隴南扶貧報導活動。我和同事逯成業攜「鋼鐵俠」多信道移動直播雲臺設備下鄉進山,對當地油橄欖、紋黨參、花椒等特色農產品助力脫貧進行直播報導。報導發揮「鋼鐵俠」融合優勢,將直播信號一鍵分發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新媒體平臺,實現多終端、多渠道同步網絡直播。通過直播報導,帶動當地旅遊產業發展和特色農產品銷售,成為脫貧的新支柱。
光明網「鋼鐵俠」對隴南油橄欖加工製作進行直播,光明網記者王恩慧(左二)直播中
茶園農田、扶貧車間、工廠基地,短短一周的採訪時間裡,我與當地的很多鄉親們結下深情厚誼,基層幹部王文團、紋黨參種植戶老任都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一直關注著王文團和郭河鄉的鄉親們,他們正通過花椒、辣椒訂單種植實現「麻辣」脫貧。而老任還經常在微信上跟我說起,那次「鋼鐵俠」直播完紋黨參,紋黨參銷量增加了很多,經過電商物流賣到了全國各地。我說那應該算是早期的直播帶貨吧,聽完這話我們都笑了。
我非常感謝隴南這個地方,因為隴南是我踐行「四力」的火熱戰場。在廣袤的大地上,在火熱的生活中,感受動人的故事,為老鄉們脫貧用一份心、出一份力、盡一份責,作為一名記者,我感到十分自豪和快樂。這些一線採訪經歷,為我的新聞工作積蓄了強勁的能量,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對於我來說增強「四力」其實剛剛開始。奔跑在新時代的我,唯有在線下腳踏實地認真踐行「四力」,才能在線上講好更多像隴南一樣的好故事。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廣播電視臺李飛:
學會「管閒事」
你需要我時,我在,不需要我時,我依然在;記者就是要無時無刻地維護心中的天平秤
「你需要我時,我在,不需要我時,我依然在;記者就是要無時無刻地維護心中的天平秤」。這句話是我從事新聞工作十餘年來的座右銘,更是我作為一名記者為之奮鬥的理想狀態。
有一次,我從醫院看完病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在路邊等候的時候,遇見了一件事。一位阿姨違規圍擋公共區域內的停車位,還理直氣壯地埋怨那些停車的司機。看到他們爭執不休,我便上前勸阻,給那個阿姨講道理。陪在我身邊的母親心疼地說,現在不是上班時間,這也不關咱們的事兒,你不要管,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我對母親說,我是一名記者,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沒有上下班之分,遇見了就不能不管不問。經過十多分鐘苦口婆心的勸解,我和周圍的群眾一同說服了那位阿姨,化解了一場糾紛。
我始終認為,一名合格的記者要管「大事」,也要留心身邊「小事」,還要學會「管閒事」,維護心中的天平秤,讓正能量的光芒,無時無刻不照亮大地。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廣播電視臺李飛(左)在拍攝風雨中堅守崗位的工作者。
記得有一年,我接到當地群眾反映,某路段的城市公交車突然不再通行,給他們出行和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們想求助媒體。該事項涉及人員雜、牽扯部門多,為給社會一個公正的說法,給群眾一個合理的解答,我對事件的真實性和存在的矛盾點進行了深入採訪和反覆論證,相關報導得到有關部門重視,該路段的城市公交不久後也恢復了通車。
鐵肩擔道義,無悔守初心。在採訪過的多起民生新聞中,聽到老百姓為我們記者叫好,這就是我作為一名記者最快樂的時刻。
新疆廣播電視臺白璐:
用心捕捉默默散發的光彩
用心捕捉弘揚真善美的光彩,用話筒讓更多人知曉那些默默奉獻的事跡,激勵更多人去認真生活與工作
作為一名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多年來的我,最難忘一次特別的現場直播。
2011年12月,我和同事往返近3700公裡上了帕米爾高原。我們克服嘔吐頭疼的高原反應,頂著滿天繁星,翻越兩個最高海拔4400米的冰達阪,兩輛車換完了最後一個備胎,終於在深夜趕到塔什庫爾幹大山裡的馬爾洋鄉寄宿小學。我們住在教室裡,沒有水沒有電也來不及吃飯,打著手電連夜備稿。第二天我們把太陽能板排列組合在一起發電,在4000米高原做了一場特殊的現場直播《為大山裡的孩子送一雙鞋》,為這裡的孩子送去幾千雙鞋子和幾萬元善款。
這個深山裡的寄宿制小學校有86個孩子,只有幾個老師,既當爹媽又當老師。校長阿里甫夏 依那亞提汗是塔吉克族,他告訴我,剛從師範學校畢業分到這個大山深處的學校時也曾經想當「逃兵」,裝病躺在床上不上班,沒想到幾個小同學去宿舍看他,還送給他幾塊糖。他問糖哪來的,孩子們說湊了兩塊錢買的。他眼淚一下掉下來,給了孩子們五塊錢,然後馬上起來繼續給孩子們上課。他說,我想了,我不來教孩子誰來管他們,我不能丟下他們,要讓他們學知識有文化,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像他們的父輩一樣只能在山裡放羊放牛騎馬,一輩子就是眼前的山。
看到這個周圍壁立千仞的小學裡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聽到老師的故事,看到牆上「學好漢語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標語,我深深感動於這裡鄉村教師的奉獻精神,更體會到自身工作的價值。正是因為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基層教育工作者用自己青春的血液來澆灌,大山裡的孩子們才會越來越好,祖國的花兒才能越來越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要用心捕捉弘揚真善美的光彩,用話筒讓更多人知曉那些默默奉獻的事跡,激勵更多人去認真生活與工作。
新疆廣播電視臺白璐(左)及其同事安濤(右)和時任馬爾洋鄉小學校長的阿里甫夏 依那亞提汗(中)合影。
這幾年國家和地方對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投資也越來越大,馬爾洋的路越修越好,孩子們再也不需要騎馬涉水騎駱駝走兩三個小時去上學。作為新聞工作者,我的心裡既欣慰又驕傲,因為有了我們的宣傳報導,讓更多人了解了這群大山深處質樸的教育工作者,也讓這些邊遠地區的老師和孩子們感受到社會關注的溫暖與各方支持的力量。我想,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