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陷入人生低谷,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座右銘,給了我些啟示和精神支撐。
這是幾年前的事兒了。我人到中年,突然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在此之前,我雖然也遇到過一些挫折,但我從來沒把它們當作一回事兒,說得好聽點,總是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可這次不同,我自己的小公司倒閉了,債務纏身,心力交瘁,體力精力都不如以前。我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掉入一口黑暗的深井裡。我不甘心,一點點地往上爬、往上爬、往上爬,可是剛看到一點光亮,以為自己爬出來了,卻又向下滑了下去。
01一、「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是誰說的?
一天,我獨坐燈下,愁眉不展,用筆在本子上亂畫著。忽然,我想起了曾國藩作為座右銘的「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就把它寫了下來。我盯著它,想了想它的出處。
這是我在唐浩明先生的小說《曾國藩》裡看到的。小說情節是這樣的,曾國藩帶湘軍支援江西戰事。但是,整個江西官場聯合起來和他過不去,因為那些顢頇的官僚們一是看不慣曾國藩的作風,二是不相信湘軍能打仗。他們不僅不供給曾國藩糧餉,還處處與曾國藩為難。在前線,湘軍水師被石達開困在鄱陽湖,進退兩難。曾國藩身處其中,幾乎四面楚歌。
曾國藩還聽說,鹹豐皇帝原本想任命他為兩江總督。可是有位大臣說,曾國藩只是一個在籍丁憂的侍郎,竟然登高一呼,組織起一支軍隊,恐怕不是國家之福。鹹豐恍然大悟,就取消了對曾國藩的任命。聽說這個消息,他的心情更加雪上加霜。
曾國藩萬般無奈之中,派人去京城找自己的老師穆彰阿,希望能打聽到一些朝廷的消息。穆彰阿是道光朝的宰相,當時已經被鹹豐皇帝革職查辦。此人雖是個喜歡弄權的奸臣,但畢竟提拔過曾國藩。曾國藩在京城沒有幾個信得過的高官,在困境中也只能寄希望於穆彰阿。因為穆彰阿雖然被革職,畢竟是前朝宰相、滿洲權貴,信息比一般人要靈通一些,見識也比一般人多一些。
不久,曾國藩派去京城的心腹回來了,帶給曾國藩兩個和田玉做的玉球。曾國藩認得,那是穆彰阿的心愛之物,常在手裡把玩。穆彰阿還帶給曾國藩寫了一個條幅,上面就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落款是「與滌生賢契共勉」。滌生,是曾國藩的字;賢契,是對學生的尊稱。條幅上的字跡歪歪斜斜,可以想見書寫者已經臥床不起,故而作字艱難。
曾國藩看了條幅,倒抽一口涼氣,心中一陣酸楚。他不知道這是老師在發洩自己失意憤懣心情,還是對弟子的教誨。但是,曾國藩把這幾個字記在心上,用到他後來的行動中。
02二、曾國藩透露給弟弟什麼「秘訣」?
上面的故事,有可能是作者的合理虛構。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確實是曾國藩的座右銘。同治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書信中,就用這句話教導弟弟。
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失敗,曾國荃在老家賦閒一年多以後,被清廷任命為湖北巡撫,主持與捻軍作戰。但是,這是的曾國荃再也沒有當年的戰績了,他的新湘軍在捻軍面前屢吃敗仗。同時,他和湖廣總督官文鬧得不可開交,整個湖北的官場都非議他。曾國荃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曾府三傑圖(局部),左起: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曾國藩之子)
在弟弟內外交困時,曾國藩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了一些掏心窩子的話,還把自己多年應付困境的秘訣——「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送給弟弟。他在信中說:(我的朋友)李榕曾說,我這個人遇到慪氣之事,嘴巴裡從來不說出,而是在心裡一味忍耐,慢慢地求得自強,因此引用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俗語來形容我。這句話,是我平生咬牙立志的「秘訣」。
接著,曾國藩在信中回顧了自己早年在京師被權貴唾罵、在長沙練兵時被長沙官場排比、在江西作戰時被江西官場抵制,以及遭遇到的嶽州、靖港、湖口等幾次大敗。他說,我被打脫牙的時候很多,沒有一次不是和血吞下去的。
他批評弟弟說,你在信中說自己運氣不好,這就不是好漢說的話。只有一個字不說,咬緊牙關,慢慢求得自強才是對的。
從曾國藩的生平看,他確實踐行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他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家子弟,靠科舉改變了命運。如果他不想做事,他完全可以在京城裡當一個翰林,雖然日子清苦,卻沒什麼大風險。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白手起家,組織了一個團隊,創立了一支軍隊,打敗了太平天國。在這個過程中,他遭受了千難萬險,多次陷入困境。可是他始終頭腦清醒,「屢敗屢戰」,終於取得了最後的成功。同時,他最先搞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先河。
03三、怎麼看曾國藩和曾國藩的「秘訣」?
我認為,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的所謂「功業」,現在看來負面作用大於正面意義。但他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堅定行事百折不撓,讓「事業」善始善終,其中體現出來的做人做事的意志,足可以成為啟迪後人的教材。
1917年,時年24歲的毛澤東在寫給老師黎錦熙的信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當時,毛澤東還沒有接觸馬克思主義,對曾國藩的事業還持正面評價。1969年1月,毛澤東在與人談話時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曾國藩之所以「最厲害」,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這個「秘訣」。人生在世,順境誰都會過。只要不是拼命去「作」,大部分人都會過得不錯。關鍵是,人活著,誰也躲不開逆境。
當逆境降臨時,我們怎麼應對,往往決定我們一生的成敗。「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就是說我們要做「好漢」,要讓人生向好的地方上進,而不是自甘下流。好漢不是懦夫,懦夫遇到困難,只會逃避躲閃,但肯定是躲不過去的,結果是在逆境中越陷越深,直到無法自拔。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就是說在逆境中,在被人「打脫牙」的時候,不多廢話,直接把牙和血一起吞到肚子裡。不多廢話的意思是:
第一,不抱怨。我們陷入困境,往往與外界的原因有關。如果只是抱怨外界因素,那就回離走出困境越來越遠。項羽在烏江自刎時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他把失敗的責任歸咎與老天,可見他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為什麼會失敗。連怎麼失敗的都認識不到,何談能走出失敗呢?難怪他會選擇自刎來終結自己的一生。
第二,不傾訴。有人說,把心中的痛苦傾訴出來就好了。傾訴是人的本能,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太監隨著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目睹乾隆皇帝做的一件糗事兒。乾隆囑咐他,千萬不可以說出去。回宮後,這位太監實在想說出去,可是又不敢,只好找了一口井,對著井口傾訴了一番。人處於逆境時,也有人有這種傾訴的本能。可是,現代社會節奏這麼快,有幾個人願意聽你的傾訴?實在忍不住的時候,不妨對著白牆傾訴一番,也比博取他人廉價的同情好。
第三,不悔恨。我陷入逆境,是因為經營上的失誤。如果糾結於這個失誤,悔恨不已,我相信會在困境中越陷越深。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在悔恨中死去的。她後悔自己沒有想到山裡會有狼,把兒子阿毛被狼吃掉歸咎與自己,到處向人傾訴悔恨之情,可結果怎麼樣呢?除了開始得到一點廉價同情,最後淪為別人的笑柄。祥林嫂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她的做法卻不可取。當然,不悔恨不是漠視失誤,而是理性地總結教訓,看看它對走出困境有沒有幫助。悔恨是情緒的渲洩,總結是務實的奮鬥。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不是「吞」完了就沒事兒了,而是如曾國藩所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身處逆境或困境中時,想一下子翻身並不容易,要制定合理的計劃,一步步地追求「自強」,讓自己重新站起來。這時候的支柱,就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精神力量。要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哪怕走慢一點,也要走穩一點。
曾國藩生前曾與幕僚開玩笑說,自己讀過一本仙人賜給的天書叫做《挺經》。現在市面上還流傳著一些署名「曾國藩著」的《挺經》。其實,曾國藩既沒有讀過什麼《挺經》,更沒有寫過《挺經》。「挺」,其實是他對自己「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精神的高度概括。他的這句座右銘,完全可以稱作「挺」字功夫——逆境,只要「挺過去」就順了。
我還沒有完全走出人生低谷,只是隨手寫出一點體會,願與有類似遭遇的朋友共勉,願我們一起「挺」過至暗時刻,走向一個新的美好人生!!
#曾國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