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清代綿州李氏

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

(下)

劉文傳

四、綿陽市安州區對李氏巨著《函海》進行了搶救性修復

2015年7月,安縣(今安州)圖書館將找到的「鎮館之寶」《函海》缺失的《古今諺》一書修復完整,至此這套初刻於道光年間的古籍書,歷時三年修復,終於集齊了全套160冊。翻開修復後嶄新的書頁,紙張墨香間巴蜀的歷史演變、風土人情一一浮現於眼前。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

(一)補《四庫全書》之遺漏,著巴蜀千年百科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政府重修《永樂大典》,採集全國遺漏書籍,開辦《四庫全書》編訂館,從全國各地徵求古籍善本達13000多種。當時李調元任翰林院監司徽輔,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工作。他利用這個機會,得以借觀朝廷內府的藏書,並僱人抄錄下很多罕見書籍,尤以巴蜀書籍為主。

為保存巴蜀之書,李調元將多年收集整理和記錄的書籍編纂成冊,取之為《函海》,並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行。《函海》規模浩大,共集圖書160多種,合編為40函、852卷。內容涉及到魏晉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包括歷史、考古、地理、農學、醫學、文學、方言、音韻、民俗、姓氏、川劇、川菜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說《函海》就是清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堪稱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書。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甚至贊曰:「童山集著山中業,函海書為海內宗。」《函海》的刊行,也使李調元成為學貫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學者。

(二)道光年間原刻本是安縣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據相關資料顯示,乾隆年間的《函海》為首版,但此書現已不易見到。《中國叢書綜錄》只著錄《函海》之嘉慶、道光、光緒三種版本。而現存於安州圖書館的這套《函海》,則為道光年間的原版本。

《函海》成書後,李調元離京回綿州,將此書帶回老家。雖已成書,但是《函海》多次印刷和修改,加上嘉慶、道光、光緒各版本,在文字方面已經有所增加。清道光乙酉年(1825),李調元之子李朝夔再次對《函海》進行了增補。此版本在版刻上所下功夫較大,李朝夔以父親初版《函海》為主,又收集父親的遺著,使《函海》著述更加完備。這是《函海》版刻史上收書最多的一種。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以及臺灣藝文印書館出版的《百部叢書集成》,所收《函海》底本皆為道光版本。

《函海》在國內館藏非常稀少,收集全本的僅有幾家。目前珍藏於安州圖書館的《函海》就是原來藏於安縣大沙村「李氏萬卷樓」內的道光乙酉年刻印本。「安縣圖書館現存有兩萬九千多冊古籍,而《函海》當之無愧為『鎮館之寶』」,安縣圖書館館長史榮說,從1927年建館後,《函海》就已經在圖書館。據1938年4月圖書館書籍借閱目錄顯示,當時民眾大量借閱該書。後來《函海》作為古籍書,不再對外借閱。由於各種外因,加之圖書館幾度搬遷,《函海》損傷嚴重。

(三)百年古籍被破壞重新修復回原貌

斑駁的紙張,殘破不堪的頁碼,斷斷續續的文字……這一切都昭示著《函海》歷經滄桑。多次的搬遷以及時間的侵蝕,《函海》早已「傷痕累累」「面目全非」。當年供民眾借閱的百科全書,已成了「文物」。相比其他文物,書籍的生命更脆弱、更容易破損。蟲蛀、鼠齧、黴蝕、酸化、老化……使得這套百年古籍瀕臨消亡邊緣。

為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按照「原書原貌」的要求,2012年初,安縣圖書館將《函海》送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進行修復。2013年春節前,先期修復完整100本,到當年底159本書修復完整,並送回安縣圖書館。「蜀地氣候溼潤,加上古籍年代久遠,整套書損傷的程度高達70%。」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主任彭德泉介紹說,《函海》的損傷程度多為二級、三級,修復難度係數相當大,修複方法主要是用紙張和糨糊手工修補,通常要經過揭、脫、補、託、裱、襯等二十多道工序。「整套書籍修復的頁碼超過一萬多頁,修復時間長,能夠將這套《函海》成功修復,意義重大。不僅對於古籍修復界來說,更是對研究巴蜀文化、歷史、社會等各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找到缺失《古今諺》集齊160冊古籍

《函海》書名出自《漢書·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寓意「如大海般包容萬物,如大海般養育萬物」。作為一部百科全書類的書籍,其內容包羅萬千,幾乎涵蓋各行各業。在書中甚至還可找到大篇幅關於川劇、川菜的文字,李調元還因此被譽為「川劇之父」「川菜之父」。

安縣圖書館雖然保存道光年間的版本,但由於兩百多年的世事變遷以及各種原因的影響,《函海》一書並非是完整整套。

「圖書館這套書很長時間來只有159本,多年來的借閱以及圖書館的發展搬遷,缺失了一本《古今諺》,即專門介紹諺語方面的書,我們找了很久,都沒能找到這本。」安縣圖書館副館長劉勇說,原本是修復圖書館保存的159本書,沒想到還有意外的收穫,找到了缺失的《古今諺》。

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在修復《函海》過程中,通過多方查找,終於在雅安市圖書館找到了《古今諺》一書。隨後安縣圖書館將該書借出,進行修復,最終補齊了整套《函海》。通過修復與補充,160冊書已完全找齊。古籍修復完後,史榮最擔憂的是古籍的安全,「雖然修復完整,但畢竟是兩百多年的古籍書,容易損傷,接下來圖書館將對《函海》進行重點保護,延長這套百科全書的壽命。」

總之,清代綿州李氏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傑出貢獻。於他們生平事跡及浩繁著述的深入研究,希望學界同仁共同努力,不斷推出新成果。

(全文完)

上期回顧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上)【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文傳(綿陽市地方史志學會常務理事,綿陽市歐陽修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乾隆七年(1742年),李化楠考中進士,其後李調元及其兩個堂弟李鼎元和李驥元也考中進士,且三人均入翰林。一時之間,羅江李家「一門四進士,兩院三翰林」被視為眉山「一門七進士,父子三大家」的三蘇現象異代重現的佳話而家喻戶曉。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專刊出版近日,四川省地方志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出版發行。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精彩點評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你對他們了解多少?
    6月8日四川日報第五版、第八版聯版版面圖。 6月8日,備受關注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正式在四川日報公布。 【歷史功績】 常璩將古代志書中歷史、地理、人物三體相結合,創立了體制完備、內容豐富、記事生動的方志體裁,堪稱「方志鼻祖」「輿地功臣」。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嘶鳴不息的蟬聲中,沿褐色石階緩步向上,樓門上方,陽光將趙樸初題寫的「萬卷樓」三個大字映得熠熠生輝。跨進門來,只見高約五米的陳壽塑像正屈膝而坐於庭院中央,其峨冠博帶,正衣袖飄飄。
  • 歐陽修家族:「一門十進士」的科舉傳奇
    吉安古稱廬陵,自古享有「江南望郡」「文獻之邦」的美譽,在科舉歷史上一共考取了進士近三千名,名列全國州郡前茅,是當之無愧的「進士之鄉」,形成了「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一門多進士」廬陵獨特的文化景觀。歐陽修這個大家族更是俊傑輩出,科第聯翩,簪纓不絕,創造「一門十進士」家族團隊的科舉傳奇,這在廬陵科舉歷史上絕無僅有,享有著獨特的榮耀,使得廬陵成為天下歐鄉,聞名全國。
  • 【方志四川•人物】汪毅 ‖ 我的水命汪汪
    原創 汪 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湯紹恩簡介 湯紹恩,四川省安嶽縣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出任浙江紹興府知府(官終山東右布政使),有「浙江李冰」「紹興恩公」之譽。
  • 重慶市潼南縣登麒公系家譜總序——李氏文化
    明太祖洪武九年詔:天下百姓、文武官員皆得修宗[譜、立班派,以詔畫一,以定上下。清雍正《聖諭廣訓》:立家廟以薦丞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以田以贍貧乏,修族譜從聯疏遠。民國17年北京圖書館致函全國各界:家譜世系,歷代所尊,凡在清門,罔不崇玉,曠觀寰宇,莫與倫比,實我民族精神之所寄焉。1941年和1948年中共中央先後向解放區號召:收集方志、家譜加以研究,倡議纂修名人列傳。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蜀中才女薛濤
    在第兩批四川歷史名人的名單中,唐代女詩人薛濤是唯一一位女性。有很多人不知道,成都的望江樓,就是為了紀念薛濤而修建的。薛濤為什麼能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她有哪些優良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四川之聲FM98.1有幸採訪到了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闞文詠 ‖ 梁思成鏡頭下的字庫塔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梁思成鏡頭下的字庫塔闞文詠說起字庫塔,相信很多人滿臉都是問號,在去百度之前,也許會聯想起某種古物。所以,當我看到一張古塔照片時,以為是佛塔或風水塔,完全不知道它就是字庫塔,而且,還是李莊的。
  • 【方志四川•改革探索】潘認若 ‖ 「三個服務」激活地方志生命...
    三是針對重大決策部署、重大事件等,及時挖掘歷史智慧,撰寫資政專報。先後針對鄉村振興、治蜀興川、金沙江堰塞湖排險等,組織力量根據志書記載的史實撰寫9期資政專報,解析古人治蜀成敗得失,提供四川減災救災歷史借鑑,為各級黨政機關科學決策提供歷史智慧。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圍繞五層山系有四山如龍,一龍前瞻,一龍後視,左右兩龍回首仰望,故堪與家有「一鳳託印」「四龍護寶」之說。該山山勢奇特、挺拔秀麗。「重崗疊壘,形勢五層」,故人們叫它五層山。其山有五泉,冬曖夏涼,其味甘醇,又叫五泉山。每泉各掘一井,井水「冬不枯、夏不盈」,可供上千人飲用。 其八角井、六角井,傳說為三國時劉備 、張飛所掘。山上松柏蔥籠蓊鬱,古木參天,風光秀美,氣候宜人。
  • 四川歷史大事記
    五、唐宋時期:四川歷史第三次鼎盛並達到高峰階段唐宋時期,全國大批文化名人入蜀,四川成為唐代全國文學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四川的經濟文化這個時期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時人稱為「揚一益二」。宋代四川經濟高度繁榮,文學、史學、哲學名家輩出,經濟上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四川抗蒙(元)延緩了蒙古大軍西侵歐洲的步伐。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王朝。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 首批四川歷史名人為何是這10位?從大禹到楊慎 蜀文化的巨星們當為...
    7月10日,段渝、譚繼和、查有梁、黃開國、譚良嘯、謝元魯、周嘯天、吳明賢、張志烈、祁和暉等來自各領域的四川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暢所欲言,不僅對「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紛紛點讚,同時也各自對新出爐的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進行深度點評。  大禹 (約公元前21世紀)
  • 讀不一樣的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亮相天府...
    分享會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30日訊(記者 李慧穎 戴璐嶺 攝影報導)今日(11月30日),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在2019天府書展上重磅亮相,該系列叢書以打造傳世精品為中心,深入挖掘四川歷史名人思想文化資源,旨在增強我省出版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為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寫下濃墨重彩的四川篇章
  • 【方志四川•影像】雅安解放70周年老戰士影像(一)
    【方志四川•影像】雅安解放70周年老戰士影像(一) 2020-11-2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幫扶的溫暖 2021-01-0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子漁 ‖ 建武興文 到底誰用九兩重的絲圍...
    又《志》雲九絲城「壁立萬仞,周圍三十裡」……而我在衛星地圖上依據山形走勢簡單測量了一下,懸殊極大,從大寨門到小寨門主峰一脈,周圍才不到10公裡,面積也不足4平方公裡。不過縣誌也說了城上有「九崗四水,地極廣,可播種,僅通一徑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