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清代綿州李氏
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
(下)
劉文傳
四、綿陽市安州區對李氏巨著《函海》進行了搶救性修復
2015年7月,安縣(今安州)圖書館將找到的「鎮館之寶」《函海》缺失的《古今諺》一書修復完整,至此這套初刻於道光年間的古籍書,歷時三年修復,終於集齊了全套160冊。翻開修復後嶄新的書頁,紙張墨香間巴蜀的歷史演變、風土人情一一浮現於眼前。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
(一)補《四庫全書》之遺漏,著巴蜀千年百科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政府重修《永樂大典》,採集全國遺漏書籍,開辦《四庫全書》編訂館,從全國各地徵求古籍善本達13000多種。當時李調元任翰林院監司徽輔,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工作。他利用這個機會,得以借觀朝廷內府的藏書,並僱人抄錄下很多罕見書籍,尤以巴蜀書籍為主。
為保存巴蜀之書,李調元將多年收集整理和記錄的書籍編纂成冊,取之為《函海》,並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行。《函海》規模浩大,共集圖書160多種,合編為40函、852卷。內容涉及到魏晉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包括歷史、考古、地理、農學、醫學、文學、方言、音韻、民俗、姓氏、川劇、川菜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說《函海》就是清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堪稱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書。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甚至贊曰:「童山集著山中業,函海書為海內宗。」《函海》的刊行,也使李調元成為學貫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學者。
(二)道光年間原刻本是安縣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據相關資料顯示,乾隆年間的《函海》為首版,但此書現已不易見到。《中國叢書綜錄》只著錄《函海》之嘉慶、道光、光緒三種版本。而現存於安州圖書館的這套《函海》,則為道光年間的原版本。
《函海》成書後,李調元離京回綿州,將此書帶回老家。雖已成書,但是《函海》多次印刷和修改,加上嘉慶、道光、光緒各版本,在文字方面已經有所增加。清道光乙酉年(1825),李調元之子李朝夔再次對《函海》進行了增補。此版本在版刻上所下功夫較大,李朝夔以父親初版《函海》為主,又收集父親的遺著,使《函海》著述更加完備。這是《函海》版刻史上收書最多的一種。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以及臺灣藝文印書館出版的《百部叢書集成》,所收《函海》底本皆為道光版本。
《函海》在國內館藏非常稀少,收集全本的僅有幾家。目前珍藏於安州圖書館的《函海》就是原來藏於安縣大沙村「李氏萬卷樓」內的道光乙酉年刻印本。「安縣圖書館現存有兩萬九千多冊古籍,而《函海》當之無愧為『鎮館之寶』」,安縣圖書館館長史榮說,從1927年建館後,《函海》就已經在圖書館。據1938年4月圖書館書籍借閱目錄顯示,當時民眾大量借閱該書。後來《函海》作為古籍書,不再對外借閱。由於各種外因,加之圖書館幾度搬遷,《函海》損傷嚴重。
(三)百年古籍被破壞重新修復回原貌
斑駁的紙張,殘破不堪的頁碼,斷斷續續的文字……這一切都昭示著《函海》歷經滄桑。多次的搬遷以及時間的侵蝕,《函海》早已「傷痕累累」「面目全非」。當年供民眾借閱的百科全書,已成了「文物」。相比其他文物,書籍的生命更脆弱、更容易破損。蟲蛀、鼠齧、黴蝕、酸化、老化……使得這套百年古籍瀕臨消亡邊緣。
為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按照「原書原貌」的要求,2012年初,安縣圖書館將《函海》送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進行修復。2013年春節前,先期修復完整100本,到當年底159本書修復完整,並送回安縣圖書館。「蜀地氣候溼潤,加上古籍年代久遠,整套書損傷的程度高達70%。」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主任彭德泉介紹說,《函海》的損傷程度多為二級、三級,修復難度係數相當大,修複方法主要是用紙張和糨糊手工修補,通常要經過揭、脫、補、託、裱、襯等二十多道工序。「整套書籍修復的頁碼超過一萬多頁,修復時間長,能夠將這套《函海》成功修復,意義重大。不僅對於古籍修復界來說,更是對研究巴蜀文化、歷史、社會等各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找到缺失《古今諺》集齊160冊古籍
《函海》書名出自《漢書·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寓意「如大海般包容萬物,如大海般養育萬物」。作為一部百科全書類的書籍,其內容包羅萬千,幾乎涵蓋各行各業。在書中甚至還可找到大篇幅關於川劇、川菜的文字,李調元還因此被譽為「川劇之父」「川菜之父」。
安縣圖書館雖然保存道光年間的版本,但由於兩百多年的世事變遷以及各種原因的影響,《函海》一書並非是完整整套。
「圖書館這套書很長時間來只有159本,多年來的借閱以及圖書館的發展搬遷,缺失了一本《古今諺》,即專門介紹諺語方面的書,我們找了很久,都沒能找到這本。」安縣圖書館副館長劉勇說,原本是修復圖書館保存的159本書,沒想到還有意外的收穫,找到了缺失的《古今諺》。
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在修復《函海》過程中,通過多方查找,終於在雅安市圖書館找到了《古今諺》一書。隨後安縣圖書館將該書借出,進行修復,最終補齊了整套《函海》。通過修復與補充,160冊書已完全找齊。古籍修復完後,史榮最擔憂的是古籍的安全,「雖然修復完整,但畢竟是兩百多年的古籍書,容易損傷,接下來圖書館將對《函海》進行重點保護,延長這套百科全書的壽命。」
總之,清代綿州李氏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傑出貢獻。於他們生平事跡及浩繁著述的深入研究,希望學界同仁共同努力,不斷推出新成果。
(全文完)
上期回顧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上)【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中)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文傳(綿陽市地方史志學會常務理事,綿陽市歐陽修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