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子漁 ‖ 建武興文 到底誰用九兩重的絲圍...

2021-01-2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江石子漁 ,作者子漁

江石子漁

見山見水,漁悅風情。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建武興文

到底誰用九兩重的絲圍了一座城?

子漁

每年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僰人的「槌牛節」,僰人有「槌牛祭祖」的習俗,因最末一天與「賽神節」重合,故稱「槌牛賽神」。

用九兩重的絲圍一座城,求此城多大面積?

這便是「九絲城」得名之故,也是我初聞之興趣所在,心裡不禁默默盤算,建城伊始僰人真是這樣圈地的麼?

九絲城

九絲城鎮(原德勝鄉),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城西南64公裡,以鎮後山上古九絲城而名。九絲山為烏蒙山脈分支,春秋僰(bó)侯屬地,故一城一地俱以僰名,而僰人屬西南夷部,被中原王朝蔑視為蠻,自古叛服無常。由蜀漢諸葛亮南徵始計,至唐宋元明清甚至民國,歷代皆有派兵鎮守和反覆徵剿(明以後「都掌蠻」盡滅,但此地民風向來彪悍,匪患無窮),其中尤以明代為甚。

《方輿紀要》卷70·興文縣載:(九絲城)明隆慶中,蠻叛據為巢穴,四出焚掠。萬曆初,官兵進討,蠻固守雞冠嶺及九絲大城兩地,雄峻相望,凡四十裡。其間龍坂盤折,崖壁對峙,中阻長谷、軍人谷,兩陣夾攻,無得脫者。又有內官、釣猴諸砦相形援,既而官兵攻九絲……尋破九絲城,賊平,詔改九絲城為平蠻城,仍置官兵戍守。

又《志》雲九絲城「壁立萬仞,周圍三十裡」……而我在衛星地圖上依據山形走勢簡單測量了一下,懸殊極大,從大寨門到小寨門主峰一脈,周圍才不到10公裡,面積也不足4平方公裡。不過縣誌也說了城上有「九崗四水,地極廣,可播種,僅通一徑鳥道。」再聯想到山下地名有叫「官田壩」的,於是恍然大悟,再測。

以河為界,把「九絲山」全部,包含山下坡地梯田也算在內,滿打滿算,剛好差不多周圍30裡。

當然,這地圖塗鴉純粹是筆者個人臆測的一家之言,也不知對錯與否?不過想來,誠如釣魚城城郭範圍之設計考量,我想前面所說理由也應該站得住腳。再話說了,九絲城既然號稱僰王「王城」,那就好比紫禁城之於北京城,有內外城之分也是理所應當不是?

又或者,如前《方輿紀要》所述,將九絲城和斜對面內官寨(即建武城)及中間土地也一併算作在內……那就是一座廣義上的九絲城,而非只是囿於一座九絲山。方志傳說裡也是阿(hā)氏三兄妹,阿大王駐建武,二弟、三妹守九絲。

九絲山上的梯田真的很美,只可惜我來時季節天氣都不對。就眼前這般模樣,還是等了一整天,等到傍晚下山時分才瞧出兩分端倪。此前我可是一直都在騰雲駕霧,除了送我上山的一隻二哈,四野無人,每每打尖稍息放眼四顧,便總是茫然於「雲深不知處」。

知道自己腳力不濟,我便投機取巧,在鎮上打了個摩的直趨小寨門,但師傅技術不咋的,因為前方修路不平,早早就把我扔了,所以真正到得山腳起點以前,我又多花了一個小時不止。正巧剛好遇到一大姐上山回老房子種菜,於是帶路,邊走邊聊,遇人多的地方又一起停下來擺龍門陣,費時不少。

路旁工地上挑石粉的大姐開我玩笑:「老師,你不花個百二十塊請個導遊帶路,上九絲遲怕要遭迷。」我呵呵一笑:「沒事,我八字硬,不怕鬼打牆。」

九絲,僰人,本是書上的蠻荒之地,但在經過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無數歲月打磨之後,如今我看山上新房新車也不少,最不濟一家也有一個電驢子,甚至還通上了天然氣。而我的徒步之旅不長,但也要翻山越嶺,從幸福村出發再到富裕村結束,一東一西,一山之隔,像極了我在山外紅塵裡的孜孜以求。

古道邊別的沒有,土地神龕倒是許多,但多為空龕,也不知神仙們是上天了還是遁了地?這些個神像,總不至於還有人會順手牽羊吧?唯一合理的解釋,可能這些神龕年歲都不小,至少也是誕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

小寨門下,「枯藤老樹昏鴉」可能都有,但「小橋流水人家」就有待商榷用九兩重的絲圍一座城,求此城多大面積?

所以我對這個深山石壁上今人題寫的這塊「建橋碑文」感覺特別莫名其妙,行文模糊又語焉不詳。一路走來,連山澗流水都沒有,哪來的橋呢?

想了半天我才回過味來,難道說的就是此處轉角?邊上倒是有根石柱,像是系馬樁又似欄杆,當時走過我確實疑惑半天用途。意即說果如鳥道所言,這裡原來可能就是一截木棧道,顫顫巍巍,恐高如我還真不一定敢走。

這才是真正的小寨門,從懸崖邊上硬鑿出來的一個城門洞。如今城門已隳,但壁上還有殘垣抱壁,依稀能瞧見往昔歲月崢嶸。

傳說當年僰人依山築城,建有48個哨樓、3道城門和一座「大王宮」,囤糧倉庫多處,並儲備大量弓弩箭矢,雄視一方,以剽遠近。可惜再多崗哨也無用,僰人盡皆好酒,在某個狂飲爛醉的夜晚,眾人還在睡夢中便被明軍端了老窩……一睡百年,一醉千古。

與之相對,山的西邊還有一道大寨門,也是修築於懸崖峭壁一條獨徑之上,但外觀上因為門內開闊許多,似不及小寨門天險形勝。不過同樣因為兵燹,也只剩一堆廢墟和城牆,再無二致。

對於我這種只尋城不考古的人來說,濃霧不穿,山上除了林深葉茂又幾無古蹟,雖路程不長,但走完了我才真心覺得完全沒必要穿越。

要再有什麼,那也是埋在土裡。比如眼前這剛挖開的泥土,便是有人在「淘米」。此處為當年九絲城上僰人糧倉所在,明軍破城之後縱火燃之,未曾燃盡的糊米灰燼後來再被泥土掩埋,在幾百年之後成為當地人口中治療肚疼腹瀉的神藥。所以,不時總有人上山來求藥「淘米」。我試著掏了兩把,一顆也沒看到。

肚子我是不疼,但是過後下山時接了幾通家裡電話,沒注意雨路溼滑,一腳不慎就滑倒,本是一個屁墩兒的架勢,因為腳底一絆又被摔成了磕頭。

一「匍趴」跩下山去,因為沒有軌跡可循,想當然的走錯路,拖著病腿兜兜轉轉半天,問了兩家人才又摸到西關口去尋碑。

西關口,三道城門之一。在關口山頂崖壁間,有一塊巨大的摩崖石碑,為當年明軍破城紀功所作。碑幅面積高約6米,寬約3米,字腳距離地面約摸兩三米。

西關摩崖石刻因為久經風雨,略有風化和底部殘損,肉眼難以辨認完全,不過此碑行雲流水,詩書刻俱佳,還是值得一品。網上得其碑全文大致如下:

蕩寇崇朝升峭壁,同來睥睨接鉤陳。扶桑日出乾坤闢,玉壘雲堆虎豹屯。沃土已歸神禹貢,中興重拓鬼方賓。歡諧瘁為諸文武,勝軍新回萬壑春。明萬曆二年(1574年),歲在甲戌閏十二月七(日),參政李江,參議楊一桂,僉事羅向辰,都督總兵劉顯,副總兵張澤,都司徐仁威,知府陳大壯,同知曾可耕、陶採、吳文全、知縣肖熊、趙汝誼、許一德、何汝質、嵇儡、陳忠、任體直、王慎、登平蠻城記事。都御史曾省吾書,都指揮吳憲、吳鯀勒石。

西關口還有一塊小碑。說是小碑其實也不小,只是針對上面摩崖而言。小碑刻於一坨兩三米見方的巨石之上,我不確定此碑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鎮山石」。但是風風雨雨,寒來暑往,四百多年後,作為歷史文物此碑恍然如昨,依然字字清晰,實在難能可貴。當然碑上行文書刻也都不賴,尋城訪古我最愛看的就是西關口小碑這種,既看書,又習文,文白轉換,句讀之間,無異於一場文化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萬曆元年(1573年)冬,十月既望,四川右布政使四明馮成能、副使渤海李江、參議嘉禾沈伯龍,同登九絲城。當天兵大捷,為經略萬世之雄圖也。惟時風卷長雲,日開陰谷,相與酬觴絕頂,躍劍懸崖,俯視萬灶星屯。蠻巢鞠為焦土,望西南諸夷厄塞,盡在目中……誠千古奇觀!是用勒石,以志不朽。緯川馮成能書。

走出西關口叢林,眼前豁然開朗,見此老房新改的獨棟,才算真正出山。通村公路剛好修到房前屋後,正準備硬化路面……

懸棺葬

僰人生性頑強,手也巧,除了圍城割據生不懼死,而死後也別出心裁,即不入土也不下水,而選擇在山嶺河谷間的懸崖峭壁長眠,是為懸棺葬。

「僰人多懸棺」,而懸棺分三種: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託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巖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巖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

九絲城下,德勝河邊就有懸棺,附近毓秀河、手把巖、簸峽等處還有,共計6處162棺,鑿穴式和木樁式都有,但因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探。懸棺密密麻麻,尺寸大小不一,但時至今日俱是空腔,沒剩下一副棺材板。想是因為離地不高,又隔俗世太近,方便了歷代摸金取薪者順手牽羊。懸棺周圍也布滿了更多更密的一些個蜂窩小孔,一看便是文保部門作為,但具體作何用途,表示不解。

明朝過後,都掌蠻盡滅,僰人這一族群稱謂早已湮滅於歷史長河。儘管如今當地土著與僰人該是八桿子也打不著的關係,但僰人留下的影響其實還在。別的不說,事死如生,當地人對於過世者的陵寢至今依然看得很重,座座墳塋條石壘砌,刻字又雕花……

下了九絲城已是傍晚,考慮這一天沒能拍到一張滿意的九絲城大片全景,便想去對面建武街上留宿,看看第二天能不能碰個好運氣,順便也一探古城。

建武古城

建武(雞冠嶺)建在山坡之上與九絲城相對,僰人同樣在此修城建砦,與周圍都都寨、母豬寨等互為犄角,形成廣義上的九絲城,一道天羅地網的口袋大陣。後來城破,明軍剿滅僰人,攻佔山都六鄉,次年改戎縣為興文縣,寓意從此「偃武修文」。於境內「內官寨」建武寧城(即建武城,今龍泉村),命四川總兵和兵備僉事(僉事不久裁)駐紮。以六鄉之地,專設軍政合一的建武守御千戶所(直隸四川都司)和建武直隸安邊廳(隸敘州府),於敘南、瀘州二衛遴選指揮掌印,並移瀘州衛前、中兩所駐此,在敘州府又「添設安邊同知一員專駐,新築所城,管理兵餉,收放稅糧,清理詞訟,安撫民夷」,又設學正、千戶、吏目各一,駐軍共17600人,次年減至5000人……所以,建武也是興文舊縣治之一。建武、晏陽(僰王山鎮)、古宋(今縣城),不到五百年,縣城換了三個地方。

民國元年(1912年)興文縣治遷到晏陽後,建武便已沒落。原來的東南西北四門和「鎮邊樓」也早已不存,粗粗一看,連城牆都找不到一截,只剩兩條不長的街巷。十幾年前街口還能看到一座「元懷門」,如今只有一個縮放的水泥複製品,擱在鎮後的紅軍烈士陵園裡。在上街的背後,有座「欞星門」石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門坊不高,大門呈方形,兩米寬,柱上有對聯、題匾和各種圖案花飾。原來門後還有左右泮池,過後是狀元橋,再之後是文廟,皆已不存,現在門後便是紅軍烈士陵園。

明滅九絲僰人後,在建武城崇報祠大門西側立了6塊大石碑以歌功頌德,是為建武碑林,分別是:明萬曆國史館筵講官李長春的《平蠻碑》《建武城記碑》,明萬曆潼關兵備道周爻的《平蠻頌》(1950年毀),四川巡撫曾省吾撰文並書的《功宗小記碑》《戎平碑》(此碑有二,另一塊在成都巡撫衙署內,已失),明翰林院經筵講官南充任翰的《西蜀平蠻碑》。另,據資料所載,在巖頭寺側還有明萬曆都督總兵劉顯、安邊同知吳文全立《天險洪開碑》,在佛岱寺青槓林有明萬曆都督府委守總兵千戶蔡邦本等所立《蕩平坡營碑》。

此次有幸目睹曾省吾的《功宗小記碑》,目測碑高約3米,寬約1.2米左右,碑額篆字,碑文蠅頭小楷,洋洋灑灑,似乎縱有萬語千言也道不盡曾大人作為一軍督帥,一個勝利王者的姿態和壓抑不住的喜悅心情。只可惜此碑下部同樣風化三分之一,不能閱盡全文,沒法細細揣摩。

萬古千秋,史海鉤沉,在雕梁畫棟之下沉思,在青石小巷深處徘徊。想我不過一屆布衣,籍籍無名的遊人,卻在這高山之巔他鄉之隅,故作深沉,我也是醉。

物是人非,滄海橫流,不由吟頌黃培錦老師的詩一首:

何日能償願,今上九絲山。

青峰漫舞銀練,巉壁聳雲天。

遙想僰人過去,多少悲辛血淚,拋撒在崗巒。

惆悵尋遺址,徐步度山顛。

過倉上,繞王殿,走西關。

忽生悽楚,一片荒野不堪言。

業可成失敗,史可褒揚貶損,銷毀口碑難!

建武平蠻碑,怎比九絲山?

參考文獻

①瑞叟阿祥,《探秘「九絲城」》。

②曾江、嚴健峰,《九絲僰王城:僰人興亡的見證》。

③佚名,《千古奇觀九絲山 僰人故裡九絲城》。

④僰都蒼狼,《九絲山及建武明碑珍貴歷史照片一組》。

⑤王德勳,《九絲城與明碑》。

⑥黃培錦,《水調歌頭·登九絲山》。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子漁

供稿:中共興文縣委黨史研究室(興文縣地方志辦公室)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子漁 ‖ 建武興文 到底誰用九兩重的絲圍了一座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闞文詠 ‖ 梁思成鏡頭下的字庫塔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梁思成鏡頭下的字庫塔闞文詠說起字庫塔,相信很多人滿臉都是問號,在去百度之前,也許會聯想起某種古物。所以,當我看到一張古塔照片時,以為是佛塔或風水塔,完全不知道它就是字庫塔,而且,還是李莊的。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金鑲玉印在五層」用詞肯定,是說劉備與張飛駐兵五層山上的五層寺中,為感謝神靈的庇護,有感於五層山系自然之印的靈氣,將佩帶在身邊的「金鑲玉印」寄在寺中的八角井內作為替身,天地之印相匯,天地感應,以求皇運昌隆。民間傳說,同印一起下井的還有一把寶劍,井中有白龍,寶劍、白龍的靈光靈氣護印。印是寶貝,有很多人想打它的主意。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迎關注「方志四川」!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翻開修復後嶄新的書頁,紙張墨香間巴蜀的歷史演變、風土人情一一浮現於眼前。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
  • 【方志四川•人物】汪毅 ‖ 我的水命汪汪
    原創 汪 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湯紹恩簡介 湯紹恩,四川省安嶽縣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出任浙江紹興府知府(官終山東右布政使),有「浙江李冰」「紹興恩公」之譽。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30期:德陽話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是距離成都大約78公裡的德陽市。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 【方志四川•改革探索】潘認若 ‖ 「三個服務」激活地方志生命...
    、音頻、視頻,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精神養料,讓歷史的智慧成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強大力量。先後針對鄉村振興、治蜀興川、金沙江堰塞湖排險等,組織力量根據志書記載的史實撰寫9期資政專報,解析古人治蜀成敗得失,提供四川減災救災歷史借鑑,為各級黨政機關科學決策提供歷史智慧。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另編書目《西川李氏藏書簿》10卷,分經、史、子、集四門。內容涵蓋歷史、文學、地理、語言、音韻、金石、書畫、編輯、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學術總構,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被譽為「巴蜀百科全書」。而且《函海》還收錄了我國現存第一部「斷域為書」的方言詞彙著作《蜀語》,記錄考訂明末四川方音詞語凡570餘條約萬言,至為珍貴。如果不是李調元,一些歷史上的蜀學重要著作或許早已失傳。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 林雲存 阿蓮 鄔娜 ‖ 將軍翰墨 遐邇溢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因所帶淡水有限,除飲用外,每人每天只能用一茶杯水刷牙洗臉,更別奢望洗腳洗澡。加之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許多同志甚至長出滿嘴皰瘡。等到一個多月返航歸來,不少同志體重大減,頭重腳輕,甚至連內衣褲都爛成片狀。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歷史功績 陳壽在傳承漢代史學傳統的基礎上,首創紀傳體斷代國別史體例體裁,以新的範式書寫了三國時代複雜多變的歷史風雲畫卷,為後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物的信史,並成為後世《三國演義》、三國文化的底蘊所在。編纂《益部耆舊傳》,保存巴蜀歷史文化。撰《官司論》,主張制度改革,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2021-01-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2021年第一場雪(組詩)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2021年第一場雪(組詩) 2021-01-08 0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蔣德斌 ‖ 雨中曲
    【方志四川•散文】蔣德斌 ‖ 雨中曲 2020-05-24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要聞】四川要聞第114期(2020年11月16日—11月22日)
    11月16日 省統計局發布《加快轉型發展 決勝全面小康——「十三五」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綜述顯示:全省經濟總量2015年達3萬億元,2018年超過4萬億元。用3年時間,四川經濟邁上一個萬億元臺階。2019年經濟總量46615.8億元,在全國保持第6位。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幫扶的溫暖 2021-01-0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辭賦】程馳 ‖ 感恩歲月
    程子亦曰:庚子之疫,南天劍,扼關隘、斬病魔,長空星馳,是為中國脊梁。欣聞雨瀟瀟,車轔轔,火雷滾動,軍歌嘹亮。百萬雄心,萬眾攜手並肩,築鋼鐵城牆,大義同扛。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當是時,千萬師者,躬耕晨昏,愛生如子,傾心網課,共譜宅歌。師者使命,守土有責,心系學子,攜手防疫,驛路梨花,播種春天,愛和希望。
  • 【創建天府旅遊名縣】你知道四川興文的「愛鄉亭」由來嗎
    ,興文石海、僰王山、洞鄉大酒店、苗寨風情酒店、興文美食、興文苗族特色商品一條街、苗族花山節、大壩高裝。  助力興文創建天府旅遊名縣  興文鄉鎮文旅資源推薦  「大比武」活動來啦!  今日美景  金鐘村愛鄉亭  愛鄉亭位於興文縣城西北方向,五星鎮三河口平橋旁,五星班車下客點,交通便利,五星鎮經濟文化中心所在,人流量大,距縣城17公裡,距五星政府20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