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2020-11-28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蘇珊 姚曉紅 左清 劉玲 鄭森

大佛頭枕一張琴,

十八羅漢鎮涪城。

倒掛金鐘菩提寺,

金鑲玉印在五層。

——無名氏《涪城謠》

這首詩說明了劉備與三臺的關係,下面讓我們慢慢道來。

建設鎮·五層寺

三國遺址

「一印高懸,一切峰巒皆處下;五泉上湧,五層樓閣獨居尊。」這是聳立於三國遺址四川省三臺縣五層寺的一幅古石刻對聯。聯語寫盡了五層寺壯美、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色。其對仗工整,氣勢恢宏,意境深邃,堪稱「梓州第一聯。」郭沫若弟子,詩經國風今譯作者,四川省文史館員、文史學家藍菊蓀教授,在遊歷了五層寺後,揮毫題下「天地有印五層輝光,佛法無邊三寶功德」的贊語。

五層山與五層寺

五層山位於三臺縣建設鎮北3公裡。登上五層山主峰,放眼四望,但見群山茫茫,群仙列陣,萬山奔湧而來。五層山南,是印合山,印合山下鳳託印。五層山、印合山構成五層山系。圍繞五層山系有四山如龍,一龍前瞻,一龍後視,左右兩龍回首仰望,故堪與家有「一鳳託印」「四龍護寶」之說。該山山勢奇特、挺拔秀麗。「重崗疊壘,形勢五層」,故人們叫它五層山。其山有五泉,冬曖夏涼,其味甘醇,又叫五泉山。每泉各掘一井,井水「冬不枯、夏不盈」,可供上千人飲用。

其八角井、六角井,傳說為三國時劉備 、張飛所掘。山上松柏蔥籠蓊鬱,古木參天,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春天,百花爭妍,鳥語花香,香客雲集,遊人如織;秋天,黃花遍地,碩果纍纍,稻香四溢,紅葉滿山,令人心曠;夏天,松柏掩映,蔽日遮天,蟬噪林幽,輕靄籠罩,暮鼓晨鐘,牧歌嘹亮,令人神怡。在這神奇詭異的山水中,有一座規模宏偉、構思奇特、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共達五層、供奉「三教」教主及「桃園弟兄」的東漢古寺,叫五層寺,或稱五泉寺,但多以五層寺稱名。其建築是自然之「五」與人為之「五」的巧妙結合,它是天人合一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建築藝術價值。

自然之印

關於五層寺自然之印,有人說是印合山。這是很多年以來的說法。印合山,山顛一枚巨印向南橫置,巨印下,一山似鳳鑽大印,將大印高高託起,西可見頭,東能見尾,維妙維俏。鳳凰自岐山飛來,來了個「丹鳳朝陽」,極具動感與美感。自然界中不乏象形山,象這樣一個象形物在山的兩邊,上下左右恰到好處,甚是罕見、奇特。印合山海拔高度低於五層山,似與聯語義不合。古人或許另有所指。作者於2004年3月圍繞五層山系作了詳細考察,發現站在印合山北面看五層山第四、五層,恰好是豎置於第三平臺的一枚巨印,巨印下底長約300米,上底長約200米,印身高約50米,印把高約50米。站在五層山北面看,第四、五層恰好是同大印山一樣的巨印。五層山海拔658米,最高峰恰好是五層山之印頂。巨印栩栩如生,巍然聳立於蒼穹,氣貫天宇。聯繫聯語上聯語意,五層寺的自然之印當指五層山之印。

人文之印

五層寺人文之印指「金鑲玉印」。「大佛頭上一張琴,十八羅漢鎮涪城。倒掛金鉤菩提寺,金鑲玉印在五層。」在三臺縣建設、花園、安寧等鎮(辦事處)一帶,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金鑲玉印在五層」用詞肯定,是說劉備與張飛駐兵五層山上的五層寺中,為感謝神靈的庇護,有感於五層山系自然之印的靈氣,將佩帶在身邊的「金鑲玉印」寄在寺中的八角井內作為替身,天地之印相匯,天地感應,以求皇運昌隆。民間傳說,同印一起下井的還有一把寶劍,井中有白龍,寶劍、白龍的靈光靈氣護印。印是寶貝,有很多人想打它的主意。有一次,有人想盜寶,挖了數十丈深,見到了井口的大石蓋板,剛要去搬,突然,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飛沙走石,一陣後,泥沙將挖的坑填滿了,盜寶人被雷電擊死。人們說,皇叔印有正氣,天地有鬼神。從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列印的主意了。

傳說歸傳說,但是劉備到過五層寺沒有呢?據《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十六年冬,劉備從荊州入川,沿涪江,與劉璋會於綿陽富樂山。從劉備入川至蜀漢景耀四年蜀漢滅亡的半個世紀中,蜀漢在綿陽留下了大量遺蹟,現知的有40多處。五層寺在兩漢及蜀漢時期均為涪縣地,寺內及其附近,現存八角井、六角井、旗磴石、點將臺、跑馬地、練兵場、避兵洞、張飛石、金樁椏等遺蹟。據《潼川府志》記載:「五層寺在縣北九十裡五層山,亦呼五泉山。上舊有碑,長丈餘,刻『漢昭烈揚兵處』未記年代。其碑巳埋荒埂之中,今不可覓。好事者復豎小碑於寺右,書如其字。又路側有石磴,方廣三尺餘,高二尺餘,中作圓孔、大如升,相傳為昭烈旗磴。」民國時期《三臺縣誌》記載:「五層山寨,距縣北八十裡,有重崗疊壘,形勢五層,上有旗磴,相傳為蜀漢昭烈帝觀兵處。今築為寨,勢甚雄峻。」聯繫寺內供奉,五層山離涪江很近,聯繫劉備入川的行動路線,愚以為,劉備到過五層山,此當為劉備在綿陽留下的又一處三國遺址。

那麼,劉備留下的「金鑲玉印」是什麼呢?

「金鑲玉印」即「傳國璽」。它是皇帝的代名詞,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是君權神授的憑證。在古代沒有它,當皇帝就不合天心人意,就會「天下共討之,人人得而誅之」,就坐不穩。有了它,即使是抱在懷中的嬰兒,也是合法的「真龍天子」,受到億萬臣民擁護。

關於其來歷,據前漢書載,秦始皇得卞和所獻一塊玉璞,令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令良工雕琢成玉璽。此印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玉璽。秦始皇駕崩,秦王子將它獻與漢高祖劉邦。到王莽篡漢,孝元皇太后以此擊打大臣,其一角崩,後以黃金鑲好,故名「金鑲玉印」。據史料有關「傳國璽」的文字記載,「傳國璽」的「旅遊」路線圖從始皇二十六元年,得玉壁,刻璽到歸元成宗,一千五百餘年,歷經二十幾次沉浮、更替,劉備從未染指過「傳國璽」,當然,他就不可能把璽帶入川,置於五層寺的八角井中了,可見這是一場誤會。但這並不排除劉備在八角井中置印的可能性。因為佩帶印章是古代的風氣,作為皇叔、左將軍、豫州刺史、荊州牧的劉備,按漢制是應當佩帶金印的,而且,至少不是一枚。就是寄一枚在寺中做替身,也並不等於「孫猴兒丟了金箍棒—沒棒耍」。遂寧廣德寺裡至今保存有唐、宋兩位皇帝的印章,就是極好的佐證。至於「傳國璽」的失蹤,「金鑲玉印」在五層的神秘傳說,將與五層山一樣,「與天地齊壽,與日月齊光」,永遠流傳。

「金鑲玉印在五層」

「金鑲玉印」作為封建王朝權力的象徵,上演了一幕幕追逐、戰爭與腥風血雨的歷史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種「君權神授」不過是一個幌子,「壽」「永昌」才是目的。其目的,為天下?為自已?還是兼而有之?只有皇帝老倌最清楚。但好皇帝、孬皇帝無一例外都會說為天下。也沒有絕對的永昌,永昌只是相對的。儘管有「傳國璽」神異的記述,那只是使它更加神秘化了罷了。「永昌」之不永昌,「傳國璽」有時甚至躲起來,連它自己都不昌了,這實在是同其神秘與尊嚴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傳國璽」「失傳」後,國仍是國,朝代仍在更替、仍在流轉。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所代表的意義消失了。對於今天而言,至多也只是一種見證,一件文物,一個古董而巳。

倒是「金鑲玉印在五層」道出了真諦,具有永恆魅力。在五層,即在民間,它不是來自於天,而是來自於地,它不是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江山在民間,江山在百姓中,訴說著「受命於地,既壽永昌」的禪意。「一印高懸,一切峰巒皆處下;五泉上湧,五層樓閣獨居尊。」既是五層山自然之印的描寫,又是「金鑲玉印」的註腳。意會便知,不必展開說。自然之印的高懸,原來是巨印下廣大峰巒的支撐與襯託。無支撐無襯託,便無所謂高懸。這種高懸與處下的峰巒是山水相依,血肉相連,共生共榮的,故而,它雖歷經風雨蒼桑,仍就傲立於蒼穹,這才是至尊的。這大自然之印蘊含了多少唯物辨證哲理啊!「金鑲玉印」之附會於劉備,附會於五層山,這種「誤會」實際上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與寄託。劉備是「仁德」的象徵,「五」為魁首,寺內供奉儒、釋道、皇、巫五家,「皇」「獨居尊」。

「尊」,不是劉備那面蜀漢的空頭旗幟,尊的是「仁德」,蜀漢旗幟因為有了「仁德」的內容,才受到尊的,否則漢室的旗幟再正統,口號再響亮,也是白搭!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對於「傳國璽」,更確切地說,對於執掌「傳國璽」的人善意的諷諫意味。從這個意義上說,「金鑲玉印在五層」!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蘇 珊 姚曉紅 左 清 劉 玲 鄭 森

供稿:史志綿陽(據「三臺發布」)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闞文詠 ‖ 梁思成鏡頭下的字庫塔
    梁思成一家與親友在李莊,右一為梁思成,左三為林徽因(來自《發現李莊》,岱峻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其時,正是日寇侵華、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進行抵擋的危險時刻。眾多文化教育機構被迫從淪陷區撤遷。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文化機構於1940年秋遷往李莊。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迎關注「方志四川」!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30期:德陽話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是距離成都大約78公裡的德陽市。
  • 【方志四川•改革探索】潘認若 ‖ 「三個服務」激活地方志生命...
    結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編纂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四川大事記》,聯合省直機關工委、教育廳、團省委、四川日報社開展「憶滄桑·記奮鬥·頌輝煌」作品徵集,出版《巴蜀史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刊。為慶祝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編纂出版《大熊貓圖志》(中英文雙語版),《巴蜀史志》「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專刊,講述熊貓故事,弘揚巴蜀文化。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翻開修復後嶄新的書頁,紙張墨香間巴蜀的歷史演變、風土人情一一浮現於眼前。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幫扶的溫暖 2021-01-0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三國的故事就此被人們牢牢記住。歷史功績 陳壽在傳承漢代史學傳統的基礎上,首創紀傳體斷代國別史體例體裁,以新的範式書寫了三國時代複雜多變的歷史風雲畫卷,為後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物的信史,並成為後世《三國演義》、三國文化的底蘊所在。編纂《益部耆舊傳》,保存巴蜀歷史文化。撰《官司論》,主張制度改革,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
  • 【方志四川•人物】汪毅 ‖ 我的水命汪汪
    原創 汪 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湯紹恩簡介 湯紹恩,四川省安嶽縣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出任浙江紹興府知府(官終山東右布政使),有「浙江李冰」「紹興恩公」之譽。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內容涵蓋歷史、文學、地理、語言、音韻、金石、書畫、編輯、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學術總構,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被譽為「巴蜀百科全書」。而且《函海》還收錄了我國現存第一部「斷域為書」的方言詞彙著作《蜀語》,記錄考訂明末四川方音詞語凡570餘條約萬言,至為珍貴。如果不是李調元,一些歷史上的蜀學重要著作或許早已失傳。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秦力勇 許星...
    2016年以來,在報社廣告經營斷崖式下滑的情況下,共為聯繫村提供幫助資金19萬元(其中2016、2017、2019年每年3萬元,2018、2020年每年5萬元),支持村上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整治塘堰、新建文化大院,發展龍蝦養殖和「六畜旺」養殖場合作社;幫助資金14000餘元,為報社承擔的貧困戶免費送雞苗1000隻。聯繫戶戶平年增收2500餘元。二是協調技術指導。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 林雲存 阿蓮 鄔娜 ‖ 將軍翰墨 遐邇溢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就內容講,大體有這樣幾部分:一是毛澤東同志、習近平同志等偉人的詩詞文章,體現他對領袖人物的崇敬和熱愛;二是古今軍事名言和軍旅詩詞,體現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三是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原創詩詞,出於對故鄉熱土的眷戀和感恩;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名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根基。大幅作品豪氣端莊,彰顯出軍人的豪邁氣概;小幅作品精緻典雅,隱含著一種儒將風度。
  •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2021年第一場雪(組詩)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2021年第一場雪(組詩) 2021-01-08 0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子漁 ‖ 建武興文 到底誰用九兩重的絲圍...
    小碑刻於一坨兩三米見方的巨石之上,我不確定此碑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鎮山石」。但是風風雨雨,寒來暑往,四百多年後,作為歷史文物此碑恍然如昨,依然字字清晰,實在難能可貴。當然碑上行文書刻也都不賴,尋城訪古我最愛看的就是西關口小碑這種,既看書,又習文,文白轉換,句讀之間,無異於一場文化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 【方志四川•散文】蔣德斌 ‖ 雨中曲
    【方志四川•散文】蔣德斌 ‖ 雨中曲 2020-05-24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2021-01-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辭賦】程馳 ‖ 感恩歲月
    左袖襤褸風飄,右手繭巴溝壑,一沓零鈔,三手顫巍,四目淚湧,叮囑兒郎。五味鞠懷,亦喜亦愁,亦苦亦甜,婉轉縈懷,漸行回眸,噴脈滾燙。千山不語,江水緩緩,思接故裡,椿樹筆立,父聾拄拐,銀髮染月,伴母躑躅,難捨故裡,臨風問農桑。慈父自語:「三伢,無須牽絆,身體尚朗,零錢尚足,家有餘糧!」「小雞豐羽,花貓奔跑,黃狗老矣,奶狗成雙!」老媽慰藉叮嚀。
  • 四川歷史大事記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四川歷史的萌芽階段四川新石器文化最為重要的是成都平原新石器末葉文化,包括寶墩文化和三星堆遺址第一期文化。距今4000-4800年,廣漢三星堆第一期文化(新石器末葉)。三星堆第二期至四期屬古蜀文明發展階段。距今4300-4500年,成都平源已有稻作農業。
  • ...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姜麗琴 ‖ 窮日子...
    一個問題不斷遞進地問三個「為什麼」,基本都能找到根源。這句話不知哪位高人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通常情況下,口袋裡有多少錢,就過多少錢的生活。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通村公路、入戶公路等基礎設施發揮了更大作用,張庸已把茶園做成了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觀察實踐基地,與時俱進還開通了直播間帶貨。暖陽下的那片茶園,安靜而美好,花草蔚然,植物瘋狂生長。張庸清楚,窮日子熬出頭了。方志四川微店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