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蘇珊 姚曉紅 左清 劉玲 鄭森
大佛頭枕一張琴,
十八羅漢鎮涪城。
倒掛金鐘菩提寺,
金鑲玉印在五層。
——無名氏《涪城謠》
這首詩說明了劉備與三臺的關係,下面讓我們慢慢道來。
建設鎮·五層寺
三國遺址
「一印高懸,一切峰巒皆處下;五泉上湧,五層樓閣獨居尊。」這是聳立於三國遺址四川省三臺縣五層寺的一幅古石刻對聯。聯語寫盡了五層寺壯美、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色。其對仗工整,氣勢恢宏,意境深邃,堪稱「梓州第一聯。」郭沫若弟子,詩經國風今譯作者,四川省文史館員、文史學家藍菊蓀教授,在遊歷了五層寺後,揮毫題下「天地有印五層輝光,佛法無邊三寶功德」的贊語。
五層山與五層寺
五層山位於三臺縣建設鎮北3公裡。登上五層山主峰,放眼四望,但見群山茫茫,群仙列陣,萬山奔湧而來。五層山南,是印合山,印合山下鳳託印。五層山、印合山構成五層山系。圍繞五層山系有四山如龍,一龍前瞻,一龍後視,左右兩龍回首仰望,故堪與家有「一鳳託印」「四龍護寶」之說。該山山勢奇特、挺拔秀麗。「重崗疊壘,形勢五層」,故人們叫它五層山。其山有五泉,冬曖夏涼,其味甘醇,又叫五泉山。每泉各掘一井,井水「冬不枯、夏不盈」,可供上千人飲用。
其八角井、六角井,傳說為三國時劉備 、張飛所掘。山上松柏蔥籠蓊鬱,古木參天,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春天,百花爭妍,鳥語花香,香客雲集,遊人如織;秋天,黃花遍地,碩果纍纍,稻香四溢,紅葉滿山,令人心曠;夏天,松柏掩映,蔽日遮天,蟬噪林幽,輕靄籠罩,暮鼓晨鐘,牧歌嘹亮,令人神怡。在這神奇詭異的山水中,有一座規模宏偉、構思奇特、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共達五層、供奉「三教」教主及「桃園弟兄」的東漢古寺,叫五層寺,或稱五泉寺,但多以五層寺稱名。其建築是自然之「五」與人為之「五」的巧妙結合,它是天人合一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建築藝術價值。
自然之印
關於五層寺自然之印,有人說是印合山。這是很多年以來的說法。印合山,山顛一枚巨印向南橫置,巨印下,一山似鳳鑽大印,將大印高高託起,西可見頭,東能見尾,維妙維俏。鳳凰自岐山飛來,來了個「丹鳳朝陽」,極具動感與美感。自然界中不乏象形山,象這樣一個象形物在山的兩邊,上下左右恰到好處,甚是罕見、奇特。印合山海拔高度低於五層山,似與聯語義不合。古人或許另有所指。作者於2004年3月圍繞五層山系作了詳細考察,發現站在印合山北面看五層山第四、五層,恰好是豎置於第三平臺的一枚巨印,巨印下底長約300米,上底長約200米,印身高約50米,印把高約50米。站在五層山北面看,第四、五層恰好是同大印山一樣的巨印。五層山海拔658米,最高峰恰好是五層山之印頂。巨印栩栩如生,巍然聳立於蒼穹,氣貫天宇。聯繫聯語上聯語意,五層寺的自然之印當指五層山之印。
人文之印
五層寺人文之印指「金鑲玉印」。「大佛頭上一張琴,十八羅漢鎮涪城。倒掛金鉤菩提寺,金鑲玉印在五層。」在三臺縣建設、花園、安寧等鎮(辦事處)一帶,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金鑲玉印在五層」用詞肯定,是說劉備與張飛駐兵五層山上的五層寺中,為感謝神靈的庇護,有感於五層山系自然之印的靈氣,將佩帶在身邊的「金鑲玉印」寄在寺中的八角井內作為替身,天地之印相匯,天地感應,以求皇運昌隆。民間傳說,同印一起下井的還有一把寶劍,井中有白龍,寶劍、白龍的靈光靈氣護印。印是寶貝,有很多人想打它的主意。有一次,有人想盜寶,挖了數十丈深,見到了井口的大石蓋板,剛要去搬,突然,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飛沙走石,一陣後,泥沙將挖的坑填滿了,盜寶人被雷電擊死。人們說,皇叔印有正氣,天地有鬼神。從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列印的主意了。
傳說歸傳說,但是劉備到過五層寺沒有呢?據《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十六年冬,劉備從荊州入川,沿涪江,與劉璋會於綿陽富樂山。從劉備入川至蜀漢景耀四年蜀漢滅亡的半個世紀中,蜀漢在綿陽留下了大量遺蹟,現知的有40多處。五層寺在兩漢及蜀漢時期均為涪縣地,寺內及其附近,現存八角井、六角井、旗磴石、點將臺、跑馬地、練兵場、避兵洞、張飛石、金樁椏等遺蹟。據《潼川府志》記載:「五層寺在縣北九十裡五層山,亦呼五泉山。上舊有碑,長丈餘,刻『漢昭烈揚兵處』未記年代。其碑巳埋荒埂之中,今不可覓。好事者復豎小碑於寺右,書如其字。又路側有石磴,方廣三尺餘,高二尺餘,中作圓孔、大如升,相傳為昭烈旗磴。」民國時期《三臺縣誌》記載:「五層山寨,距縣北八十裡,有重崗疊壘,形勢五層,上有旗磴,相傳為蜀漢昭烈帝觀兵處。今築為寨,勢甚雄峻。」聯繫寺內供奉,五層山離涪江很近,聯繫劉備入川的行動路線,愚以為,劉備到過五層山,此當為劉備在綿陽留下的又一處三國遺址。
那麼,劉備留下的「金鑲玉印」是什麼呢?
「金鑲玉印」即「傳國璽」。它是皇帝的代名詞,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是君權神授的憑證。在古代沒有它,當皇帝就不合天心人意,就會「天下共討之,人人得而誅之」,就坐不穩。有了它,即使是抱在懷中的嬰兒,也是合法的「真龍天子」,受到億萬臣民擁護。
關於其來歷,據前漢書載,秦始皇得卞和所獻一塊玉璞,令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令良工雕琢成玉璽。此印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玉璽。秦始皇駕崩,秦王子將它獻與漢高祖劉邦。到王莽篡漢,孝元皇太后以此擊打大臣,其一角崩,後以黃金鑲好,故名「金鑲玉印」。據史料有關「傳國璽」的文字記載,「傳國璽」的「旅遊」路線圖從始皇二十六元年,得玉壁,刻璽到歸元成宗,一千五百餘年,歷經二十幾次沉浮、更替,劉備從未染指過「傳國璽」,當然,他就不可能把璽帶入川,置於五層寺的八角井中了,可見這是一場誤會。但這並不排除劉備在八角井中置印的可能性。因為佩帶印章是古代的風氣,作為皇叔、左將軍、豫州刺史、荊州牧的劉備,按漢制是應當佩帶金印的,而且,至少不是一枚。就是寄一枚在寺中做替身,也並不等於「孫猴兒丟了金箍棒—沒棒耍」。遂寧廣德寺裡至今保存有唐、宋兩位皇帝的印章,就是極好的佐證。至於「傳國璽」的失蹤,「金鑲玉印」在五層的神秘傳說,將與五層山一樣,「與天地齊壽,與日月齊光」,永遠流傳。
「金鑲玉印在五層」
「金鑲玉印」作為封建王朝權力的象徵,上演了一幕幕追逐、戰爭與腥風血雨的歷史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種「君權神授」不過是一個幌子,「壽」「永昌」才是目的。其目的,為天下?為自已?還是兼而有之?只有皇帝老倌最清楚。但好皇帝、孬皇帝無一例外都會說為天下。也沒有絕對的永昌,永昌只是相對的。儘管有「傳國璽」神異的記述,那只是使它更加神秘化了罷了。「永昌」之不永昌,「傳國璽」有時甚至躲起來,連它自己都不昌了,這實在是同其神秘與尊嚴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傳國璽」「失傳」後,國仍是國,朝代仍在更替、仍在流轉。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所代表的意義消失了。對於今天而言,至多也只是一種見證,一件文物,一個古董而巳。
倒是「金鑲玉印在五層」道出了真諦,具有永恆魅力。在五層,即在民間,它不是來自於天,而是來自於地,它不是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江山在民間,江山在百姓中,訴說著「受命於地,既壽永昌」的禪意。「一印高懸,一切峰巒皆處下;五泉上湧,五層樓閣獨居尊。」既是五層山自然之印的描寫,又是「金鑲玉印」的註腳。意會便知,不必展開說。自然之印的高懸,原來是巨印下廣大峰巒的支撐與襯託。無支撐無襯託,便無所謂高懸。這種高懸與處下的峰巒是山水相依,血肉相連,共生共榮的,故而,它雖歷經風雨蒼桑,仍就傲立於蒼穹,這才是至尊的。這大自然之印蘊含了多少唯物辨證哲理啊!「金鑲玉印」之附會於劉備,附會於五層山,這種「誤會」實際上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與寄託。劉備是「仁德」的象徵,「五」為魁首,寺內供奉儒、釋道、皇、巫五家,「皇」「獨居尊」。
「尊」,不是劉備那面蜀漢的空頭旗幟,尊的是「仁德」,蜀漢旗幟因為有了「仁德」的內容,才受到尊的,否則漢室的旗幟再正統,口號再響亮,也是白搭!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對於「傳國璽」,更確切地說,對於執掌「傳國璽」的人善意的諷諫意味。從這個意義上說,「金鑲玉印在五層」!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蘇 珊 姚曉紅 左 清 劉 玲 鄭 森
供稿:史志綿陽(據「三臺發布」)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