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陰曆,是完全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來制定的。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作一個月,12各月算一年。然而月亮的圓缺循環一次也就是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比30天少。為了方便,純粹的陰曆把歷月分成大月和小月,逢單的月是大月
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時48分34秒,30年就需要多出11日,因此純粹的陰曆,每30年中插入11個閏年,每逢第2、5、7、10、13、16、18、21、24、26、和29年是閏年。閏年不是增加一個月,而是增加一天。這一天加在一年的最後,所以閏年的12個月也就成大月了,這一年共355天。
這樣,純粹的陰曆每30年中是19個354天,11個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時48分。一年比回歸年將近短了11天,三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如果這一年的新年是在寒冷的冬季過,那麼17年後就要到炎熱的夏季過了。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曆法,因此,又叫「回曆」。
我國現在還在使用的陰曆,並不是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曆兼顧的。它的月是根據朔望月定出來的,這和純粹的陰曆相同。所以它實際上是陰陽曆。
我國很早就有曆法,秦漢以前就有古歷六種:皇帝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書等。
我國的曆法,自皇帝歷起,到清朝末年的天曆止,共計有102種。種類雖然很多,但按其性質來說,都是陰陽曆。這就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把純粹的陰曆很好地調和起來。這也是我們祖先一項偉大發明。
這種曆法,因為在夏代的時候,就已經被發明的利用了,所以又叫「夏曆」;它又為我國廣大農民採用,所以又叫「農曆」。無論用哪個名稱,都是我們一般說的陰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