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斷舍離》蘇靜 主編中信出版社
星期日周刊記者 王娜 編輯整理
「斷舍離」這一概念由山下英子提出,是近年日本新興的生活理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日本人對收納、整理的探索研究由來已久,《知日·斷舍離》特集將從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內在思維的清理,深入介紹日本的收納文化,將日本整理 與 收 納 的 最 高 哲學——「斷舍離」概念的精髓予以闡釋。這一理念看似告訴了你日常生活整理雜物的方法與原則,但它卻不是簡單的貼標籤將物品按類歸放,而是在「取」與「舍」之間做出選擇,帶你走近一種簡約的生活態度和一种放下執念的人生哲學。閱讀本書,希望讀者在了解日本文化現象之外收穫生活的指導意義,丟掉對物品的執著,不僅使周身的環境變得清爽,連內心也從壓力中解放,這便是「斷舍離」的目的。
幾年前到日本居遊,入住一間位於下北澤的公寓小套房,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東京設計生活。
作為到東京在地生活的一個住民,與身為一個觀光客的角色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出租套房裡不會有隨叫隨到的親切服務,更不會有整理清掃房間的客房服務,室內原有的家具陳設就很有限,因為無法滿足生活上的所有需求而需自行添購。從衛浴到廚房,從洗衣到清潔,生活大小瑣事都得一一自行張羅打理,尤其是垃圾。
清理垃圾很苦手
我來自臺北,對於垃圾的處理與分類,有一定的認知與概念,但面對細到令人無法招架的東京的垃圾分類方式,就算是三個月甚至半年,我都無法詳記起來。就像電影《食神》裡所講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但即使有心,卻不見得可以成為一位叱吒小區的垃圾達人。
那是永遠忘不了的。當時我新入住公寓的時候,房內桌上就冷冷地躺著一本垃圾處理手冊,這本恐怖手冊上詳細記載了各種垃圾的處理方式。比方說,寶特瓶的瓶蓋跟瓶身要分開丟放,瓶身的塑料包裝要撕掉以塑料類垃圾處理;又或是鋁箔包的吸管跟鋁箔紙盒也要拆開丟棄,但丟之前記得要壓扁。至於牛奶盒在喝完裡面的牛奶之後,它就搖身變成找麻煩的惡魔,因為牛奶盒的盒身載明了分類前要清洗乾淨,再沿著上頭印刷的虛線剪開,並得曬乾後才可以回收。至於把玻璃碎片包起來的時候,則得用籤字筆寫下「小心玻璃」字樣。此外,瓶子與罐子要分開回收。至於紙類,就更要小心呵護了。報紙傳單等書類,要規規矩矩地以A4的規格呈現,並用線繩把紙類整齊綁好,為此,每個人家裡通常都有一捆線卷 (沒有者可以去便利店購買)。至於超過30公分的垃圾,則稱為「粗大垃圾」,不能丟!要打電話請專人來回收,部分還需給付清潔費。為避免外國居民不懂日語,還以圖文並茂的方法刊載介紹。
知道何為「資源垃圾」、「可燃」與「不可燃」、搞清楚何者該分類或何者毋需分類後,接著就得知道每種垃圾的回收日期,金木水火土月日曜日(日文上的星期幾),日日不同,時間則因區域不同而不同,即便是當天回收,也仍有細項區分;此外,晚上請別拿垃圾出來丟棄,會被貓狗抓爛,早上也別太晚拿出來,因為回收時間已經結束了,也別置放路邊,有礙觀瞻,還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錯過了收垃圾的時間,也別以為沒人看到就偷偷拿出來丟了便罷,被猶如糾察隊般的鄰居婆婆媽媽看見,可是會在垃圾袋上面寫字教訓申誡一番。講到這裡,任誰都開始懷念家鄉風景了吧!
我曾經由於不知道狗屎是垃圾(可燃? )還是資源而苦惱不已,曬衣服時還心裡邊嘀咕著邊曬牛奶盒,最後還是決定往後都喝玻璃瓶鮮乳。因而光是垃圾的處理問題,就令我在滯留日本期間十分「苦手」(困擾),所以只好從源頭下手,想辦法從減少垃圾的產生開始,來降低處理垃圾時所面對的種種挫折與時間上的耗費。
人與物的生存戰
生活空間小,除了要勤於處理垃圾,避免被其佔據外,另一方面,關於空間的"收納整理"也同樣重要。我相信很多人也被其困擾不已,這也使得日文雜誌與日文書籍上,總看到許多整理達人不厭其煩地教導人們如何做好居家收納整理的知識信息,雖說是收納整理,在日本卻永遠是一門顯學。
畢竟日本和歐美國家大不相同,並非人人家中都有個大型車庫、倉庫或是地下室,總有用之不盡的空間來堆放雜物,因此必須時時提高警覺,以免被這些不知不覺增加的生活物品威脅到生存空間。特別是對於生活空間狹小、居住在都市的日本人來說,收納整理相當重要,如何讓家中能"一無長物」,且用品能整齊排列,不至於「須到用時方恨找」,在在都考驗著我們的生活智慧。於是,在觀看日本的家具、櫥櫃、各式各樣的整理盒或是小道具時,總會看到許多體察人性的貼心設計,其目的就是要用設計來解決惱人的整理與收納問題。
如何斷、舍、離?又如何怦然心動?
什麼是「斷舍離」?光是這三字就引人好奇。「斷」是所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則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其精神都從這三要義延伸展開。
我看《斷舍離》一書最大的重點在這整理的三字訣,以及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的不同因應之道。尤其是對於一直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發達國家、生活也富裕慣了的日本人來說,物資從來就不虞匱乏,明白地說,只要有錢,在日本幾乎沒有買不到的東西。於是不知不覺地生活中就堆放了很多用不上、不再用或是他人致贈的禮品,讓身為雜物管理諮詢師的作者山下英子大聲疾呼要將用不到的物品儘可能地捨棄,只留下有用的、對生活有幫助的,除此之外的物品,則應該義無反顧地將之丟棄。
《斷舍離》重理性,反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重情感。書籍裡抱持的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只要是沒有給人「心動」感覺的物件就請「謝謝!再聯絡絡!」。一旦熟諳這道理的話,整理就只是「一次到位」的動作,而無需過一段時間再重頭反覆進行一次清理了。作者的論點在於,只要待物的「態度」對了,往後便會一勞永逸。只要想到往後不會再埋首於讓人不斷整理的行為,我不禁馬上就成為了對「斷舍離」怦然心動的忠實信眾。
舍的行為,總是挑戰著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捨棄第一個對象時,心裡會有些忐忑,因為我們長久以來總將「節儉」當作一項美德來看待——把物品囤積著,總有一天會用上,因此只要考慮將「還能用」的東西丟棄,心中的罪惡感便油然而生。不過,對於本身從事設計工作的我來說,物品能不能讓我有心動的感覺,其實更加重要。設計除了要能解決問題,更要讓人怦然心動。所謂的五感設計,不就是要感動你的五種感官嗎?回到有關丟棄物品的討論中,對於物品是否該丟棄,應該回歸到考慮這個問題的主角,即自身,由「自己」來決定這個物品的去留,它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會不會用到?什麼時候會用到?而非站在物體的本身,評斷它還能不能用。終究是能用的東西太多,但想用的東西,往往就只聚焦到其中的數樣而已。也如同我們常聽到的:「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所以某物若能讓你無法斷舍對它的依賴,又能夠讓你對它心動不已,便是讓該物品留下的堅強理由了。
若是一時心軟,抱持了「丟了好可惜」而非"這個適不適合我"的判斷,終究註定陷在自己設定的泥淖裡無法自拔。於是家中總是輕易地被一些可以用但卻不需要的對象填滿,不知不覺就是三年、五年,也就難以擁有簡單與清爽的生活空間了。
這究竟是對物件的節儉,還是對空間的浪費呢?
整理、收納大不同
《怦然心動》書中點醒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越擅長收納的人,越容易堆東西。」因為把東西都收起來了,久了之後,根本忘記了有什麼,於是就會不斷地繼續購買、繼續堆積、繼續收納然後繼續整理。
之所以《斷舍離》要把「整理」和「收納」分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若不將不需要的東西篩選掉的話,就將一直反覆地整理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整理的奴隸,也將持續購入新的柜子或是割讓出收納空間來擺放這些好幾年也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更形成了無謂的時間與空間的浪費,讓原本自以為是美德的「節儉」行為轉變成了對空間的需索無度。我們所處的商業都會中,總是有許多商家藉由略施小惠地贈送些小禮,如雜誌、書籍或是信用卡等,來達成促銷的目的。我們也經常因一時貪圖小利,拿了不少之後再也沒機會(或不想)用到的廉價物品,往自家倉庫裡堆放。當我們喜滋滋地用低價購入清倉品或是拿回贈品時,也就是變相地成為幫店家處理倉儲空間與費用的無辜羔羊。
捨不得丟是一種狀況,還有另一種捨不得的狀況是「捨不得用"。許多好東西因為捨不得用,而被藏在柜子裡面不見天日。山下英子認為,有好東西捨不得用而把它收起來,還勉強自己去用比較差的,這樣品味永遠都無法提升,也影響別人看待你的態度。明明有好的東西,卻容許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對物品和贈送禮物的人的心意,其實都是一種浪費與虧待。
所以要借著「斷舍離」去找回失去的空間和能量,找回那些能讓你感到怦然心動的能量。例如,常常有人會把穿舊了、破了的衣服作為家居服和睡衣來穿,這就完全違背了「家居服」與「睡衣」的意義,穿家居服和睡衣是因為穿了覺得舒服,而並非意味著在家中就要接受比較差的穿著質量,就應該穿著隨便或是邋遢。捨棄的背後,正是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從物件到人生整理術
好好地對待物品,就等於好好地對待生活與工作。時時關心並檢視身邊的對象,察覺它們所產生的能量是好是壞。如果是壞的就儘快移除,讓自己的情緒遠離負面的能量而多些正向力量,在好的空間裡,能感覺到自在內心的平靜、愉快,態度是積極正面時,做事效率也高,甚至可以激發更多創作的靈感。
設計教我的事情,就是學習用設計的思考方式去發掘問題、並用最適合的方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不僅只是用在整理空間環境上,與人的相處溝通也同樣如此。我們小時候就學過所謂「物以類聚」,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試著打造這樣的環境,過這樣習慣的生活,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可以更明確地判斷自己「需要什麼」、「不要什麼」,享受生活的美好,讓你有更多做好事情的正面能量。我也試著從每次的搬家過程中,去發現、去捨棄不要的對象,也檢視自己留下了什麼,思考如何改進,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過程與方式。
老子的《道德經》中講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意即有關學習,要日益精進,廣學多聞;關於修道,則是要日漸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蕪存菁而能明心見性。我也常常在日本的設計或是藝術裡,看到許多「留白」的空間,讓畫面或文字因為有形無形的留白空間,而多了喘息與想像的美感。就好像京都龍安寺裡的枯山水庭園,一個方丈空間,有白石與白砂羅列,總能散發一股力量,讓熙來攘往的觀光客,願意安靜地坐在廊緣並望著庭園,沉靜地思考。而這些留白,正是我們常說的「減法美學」,不斷地去刪除不必要的元素,留下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儘管剛開始不太容易,一旦養成習慣,就會覺得一天不去檢視彷佛少了什麼。透過不間歇地削除身邊不必要的人與事物,慢慢察覺到一種最好的狀態,與那些對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親密地交流,進而探尋到生命中的幸福真義。
對象的收納與整理過程,就是一段與自己的對話,發現其中的美好,就是發現一種更善待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