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水手10號
製造商:噴氣推進實驗室
發射火箭:阿特拉斯-半人馬
質量:503kg
發射時間基地:1973年11月3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設備與實驗包括:
1 一對具有數字磁帶式記錄器的視角狹窄的相機
2 紫外線分光計
3 紅外線輻射計
4 太陽電漿偵測器
5 帶電微粒子
6 磁場探測
7 掩星觀測
8 天體力學探測
發射過程:1974年2月5日,水手10號從距金星5760千米的地方飛過,拍攝了幾千張金星雲層的照片。然後它繼續朝水星前進。1974年9月21日,水手10號第二次經過水星;1975年3月6日,它第三次從水星上空330公裡(203英裡)處經過。此時,水手10號耗盡了使它保持穩定位置的氣體,因此無法再對這顆行星作進一步研究了。不過這3次近距離觀測已拍攝到了超過1萬張圖片,涵蓋了水星表面積的57%。
任務結束:在姿勢控制瓦斯大約耗盡之後,水手10號開始環繞太陽運行。工程測試直到1975年3月24日停止,當時有一個未定的程序讓船身傾斜旋轉而讓氮氣供應消耗殆盡,因此NASA對水手10號發送了緊急命令來關閉它的發報機,於是水手10號對地球停止了信號傳輸。
直到現今,儘管船身上的電子儀器可能受到太陽輻射線的影響而損壞,水手10號仍舊在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國家太空科學資料中心的大衛威廉斯在2005年表示:水手10號自從關閉發報機之後並未從地球上被追蹤或發現過。我們只能假設它還在繞著太陽運行,因為只有它受到小行星撞擊或受到大型物體的接近而擾亂重力才可能離開軌道,這種事件發生的機率非常的小所以我們假設它仍舊繞著太陽運行。
探測器:信使號
製造商: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發射火箭:德爾塔2型
質量:1100kg
NSSDC ID(COSPAR ID)國際衛星標識符:2004-030A
發射時間基地:2004年8月3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設備與實驗包括:
1科學載荷:收集信使的科學數據的儀器
2遮陽傘:保護飛船免受太陽直射,使飛船的電子設備和儀器在水星的熱環境裡能正常運行
3太陽能電池板:提供動力,信使還攜帶一塊蓄電池,多餘的電能可儲存,供其他系統使用
4助推器:通過噴射燃料發生推力,改變飛船的軌道和姿勢
5助推火箭適配器:它是飛船發射的聯繫點,當信使與助推火箭脫離後,適配器就沒有作用
6水星雙重成像系統:是部帶有廣角鏡頭和窄角鏡頭攝像機,可以單色、彩色和立體成像
7伽瑪射線和中子譜儀:將用它來繪製水星表面的元素構成圖
8X射線分光計:也被用於繪製水星外殼物質的元素構成情況
9磁力計:繪製水星磁場的詳細結構和動力,尋找磁化的地殼巖石區
10水星雷射高度計:用來測算水星的地形
11水星大氣與表面合成分光計:測算水星大氣的情況,尋找水星表面物質裡的礦物成份
12高能粒子和等離子分光計:用於測算水星磁氣圈內部和周圍的帶電粒子的構成與特性
發射過程:信使號目的是研究水星的環境與特性。計劃中的耗時6年半、飛行79億公裡的探測遠徵,進行了5次軌道修正,更重要的是6次飛掠內太陽系行星,藉助引力彈弓來減速。
任務結束:
目前狀態:撞擊水星,已毀滅
撞擊時間:2015年4月30日(美國東部時間)
撞擊地點:水星北極附近
撞擊面積:直徑約15米
水星行星軌道器左(Mercury Planetary Orbiter,MPO)與水星磁層軌道器右(Mercury Magnetospheric Orbiter,MMO)
探測器:貝皮可倫坡號
製造商:宇宙科學研究所
發射火箭:阿麗亞娜5號運載火箭ECA型
質量:4100kg
功耗:600 瓦
發射時間基地:2018年10月20日1時45分整由歐洲空間局(ESA)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蓋亞那航天中心升空
探測設備與實驗包括:
水星行星軌道器:用以測繪水星地圖
水星磁層軌道器:研究水星的磁場為主要任務
發射過程:發射後將一次飛越地球、兩次飛越金星、五次飛越水星,最終在2025年到達水星。 多次的行星重力助推將節省經費與燃料。它會在2018年飛越地球,利用地球的重力助推使它能夠飛越金星。2019~2020年兩次的金星飛越使它幾乎不需要利用推進就能降低其近日點,讓它可以飛越水星。隨後2020~2023年五次的水星飛越將它的速率降至1.76千米/秒,將導致它於2024年第六次接近水星時被水星俘獲,進入環繞水星軌道。水星行星軌道器與水星磁層軌道器將在入軌後分離,當中水星磁層軌道器將進入距離水星較遠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