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被認定是蔚來150度固態電池包的供應商,站在了市場的聚光燈下的寧德時代,今天又因為一則招工通知「出圈」了。
為啥?因為這則招工通知意外透露了寧德時代的訂單情況!
比起還處於期貨狀態的固態電池,確定握在手中的訂單對於公司的業績顯然有更直接的影響。截至12日收盤,寧德時代股價重回400元上方,市值超過9300億元。
手握多家大廠訂單
過年也停不下來
寧德時代在某招聘網站發布公告稱,因年終訂單暴漲,為鼓勵大家春節繼續留守加班工作,以保證公司出貨,特設重大獎金激勵。
激勵方案顯示,不僅春節3天有法定3倍的工資,2月份每天還額外獎勵200元。該月不回家過年,一線工人的純收入將達到13100元。而且寧德時代方面對於工人要求具備初中以上的學歷,吃苦耐勞即可。
上述招聘通知意外暴露了寧德時代手持訂單的狀態。
作為B端企業,寧德時代對於C端車企的訂單詳情基本保持沉默,因此只能從公開數據中尋找線索。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達到25GWh,市場佔比達到了49.3%,是排名第二的比亞迪3倍多。
另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顯示,受國產特斯拉Model 3等車型帶動,去年11月寧德時代成功登頂磷酸鐵鋰版乘用車裝機量榜首。
當月寧德時代乘用車配套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達到了791.35MWh,環比增長了919.78%。
分析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寧德時代當月為10145輛特斯拉Model 3配套磷酸鐵鋰電池,為11800輛宏光MINI EV配套了磷酸鐵鋰電池。
事實上,寧德時代的客戶還包括蔚來、寶馬、奔馳、長安、大眾、沃爾沃、捷豹路虎、豐田、上汽、北汽等國內外所有主流車企。
乘用車市場聯席會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批發銷量117.0萬輛,同比增長12.0%。2020年新能源車零售110.9萬輛,同比增長9.8%。此外,去年歐洲電動化迎來元年。2020 年1-11 月,歐洲新能源車累計滲透率達到了10.4%。
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參與國際產業鏈,均給寧德時代帶來了大量的訂單。
展望2021年,乘聯會專家預計,2021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將達到150萬輛,市場化的增量成為主力。
從明星車企特斯拉來看,特斯拉方面預計2021年其上海工廠產量將達到55萬輛。其中Model 3車型為30萬輛。電新行業研究員認為,磷酸鐵鋰電池明年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隨著國產版Model Y強勢登場,興業證券電新行業報告還預測認為,寧德時代有望在2021年年中切入Model Y供應鏈,逐步成為主供。
寧德時代忙得過年都停不下來,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一邊做「高級電池」
一邊加強滲透產業鏈
相較於以往發布新車型著重介紹車輛的駕駛性能、外觀裝飾等,近來車企紛紛轉變思路,將電池作為了賣點,樂此不疲地向車主們介紹晦澀難懂的前沿電池技術。
例如,特斯拉向全球的粉絲們介紹了量產仍需時日的高鎳無鈷4680無極耳電池。上汽「智己」透露,正在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摻矽補鋰電芯」技術,打造最高可實現約1000公裡的續航、20萬公裡零衰減的高鎳三元電池。
更令人震驚的是,蔚來在最新的發布會上拋出的固態電池概念。
據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介紹,150度電池包採用原位固化工藝的固液電解質,用無機預鋰化工藝的矽碳負極,配合納米級包覆工藝的超高鎳正極,在能量密度躍升的同時保證了壽命,提高了充電效率。通過材料和工藝的創新,可實現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可以讓明年交付的ET7轎車續航超過1000公裡。
公開資料顯示,寧德時代至少掌握「用無機預鋰化工藝的矽碳負極」「配合納米級包覆工藝的超高鎳正極」兩項關鍵技術。
結合寧德時代是蔚來長期的電池供應商和換電模式重要合作夥伴,李斌又稱合作企業為業內領先公司等信息,市場基本認定寧德時代就是蔚來半固態電池的供應商。
寧德時代方面當日回應稱,寧德時代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以及量產製造能力,能夠支撐產品競爭力的持續領先。似乎說了什麼又像什麼都沒說。
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研發始終圍繞產品端應用,針對無鈷等下一代化學體系方向,鋰硫、鋰空、全固態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等前沿儲能技術都進行了布局和儲備,並力爭到2025年將每千瓦時鋰電池成本降到100美元的水平。
忙著招工趕訂單,配合客戶需求加強研發製造高性能電池的同時,寧德時代還在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寧德市政府最新透露,2021年將加快寧德時代21C創新實驗室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撐全產業創新發展。
近日,星雲股份披露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定增參與者包括寧德時代。星雲股份專注於鋰電池檢測領域,公司產品線覆蓋消費類鋰電池檢測、小動力產品鋰電池檢測、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檢測及儲能相關產品等多個領域。
去年,寧德時代先後參與了先導智能的定增,入股永福股份,還與多家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涉足智能礦山、儲能、光儲充一體化等領域,不斷加強滲透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