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華北地區,廣大漢族群眾的婚嫁形式,沿襲著許多古老的傳統形式。這一婚嫁習俗,就源自於邢臺縣廣為流傳的周公與桃花女的傳說。這一帶的村莊,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石坡頭村,都因這個傳說而得名。這些村落裡,至今還保存著與傳說有關的周公塔、周公廟遺址和部分石刻。2010年,收錄邢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傳統婚禮儀式收錄邢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傳在西周初年,真武大帝的降魔利劍下凡投胎,劍身變為周公,劍鞘變為桃花女。為給石坡頭村的梁員外之女治病,經石人獻計,周公收服了霸佔梁女的王八精。王八精又施計害死石頭人,終使周公喜得上下兩卷天書,上卷可推算陰陽運轉,下卷能破解沉浮禍福。不料,下卷天書卻被白公雞偷走送給了桃花女。周公數番索要,均被桃花女拒絕,並用下卷天書,屢次破解了周公之術,由此二人結怨。
為了要回天書,周公思前想後,決定託人說媒娶桃花女為妻,並在娶親之時害死桃花女。桃花女算出自已與周公該有一段假姻緣,於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周公派人送去了紅貼,故意擇黑道日完婚,並施連環計,在娶親的路上和庭院都布置了兇神精怪,只等桃花女前來送死。
娶親的日子一到,周公敲鑼打鼓前去迎親。只見桃花女頭頂一方紅布遮住臉面,身穿大紅衣,腰帶小銅鏡,腳穿黃套鞋,上了花轎。一路上,周公埋伏的五鬼都未能害死桃花女。來到周家門口,桃花女在轎裡用一張柳木弓,三隻桑木箭,左射喪門,右射吊頦,中射白虎,又闖過一劫。周公在門裡暗藏了白馬精,預備了馬精的草料,一旦桃花女進門,立刻放馬過去,馬踏桃花女。桃花女坐雙轎,大轎套小轎,巫婆抄起纏紅線的秫秸杆拍打大轎,絲毫損傷不了桃花女。下的轎來,桃花女叫人在過道紅氈上放了馬鞍,把白馬精壓在鞍底下,破了周公的巫術,鍘好的馬料沒餵了馬,卻撒了桃花女一頭。按常理,新娘過門這天,穿紅衣,著紅鞋,可這天桃花女偏偏著黃鞋,黃道破了黑道,破了周公的黑道日。
拜天地時,周公在天地桌上放著鬥,鬥裡插著秤,意思是等著鬥一會,天地桌下卻暗藏著昴星、蛐蛐精、蠍子精等妖魔,但一一被桃花女破解。進入洞房,桃花女上炕後面向著牆角坐下不動,周公見最後設下的計謀也不攻自破,於是抽出斬仙劍砍向桃花女,二人便殺出洞房,直殺得天昏地暗。真武大帝見二人塵緣已了,凡期已至,便將他們收回,從而給世人留下了一段神奇美麗的傳說。
周公在迎娶桃花女過程中,兩人各懷心態,你施一計,我布一法,均使盡了渾身解數想要制服對方。在之後的民間婚嫁中,這一娶親過程的所有細枝末節,均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被世代所沿習,逐漸形成漢族的婚俗文化。
男女雙方見面同意婚事後,則擇良辰吉日「下庚貼」,即男方將書有生辰年月的求婚「紅貼」及「四包禮」(頭巾、衣料、鞋、襪子)送至女家。女方則回以「謹遵臺命」之「後貼」及象徵性饋贈,是為訂婚。繼之按商定條件,由男方「下彩禮」、辦嫁妝、布置新房,經女方查驗後,則商定迎親吉日。
吉日,男家張貼紅對聯,紅「雙喜」,掛紅綢,懸紅燈籠,神龕、祖宗案前燒香燭、點紅燭,大門口點「長明燈」、撒「門衛子」、豎「稈草個兒」,門頭放「年糕」,神龕前的天地桌上放「鬥」、擱「秤」。早餐後,三聲銃炮,鼓樂齊鳴,花轎啟程。新郎則騎馬為首,頭戴禮帽,胸佩紅花,身披紅綢,單插金花(回程時由女方配辦雙披紅綢,雙插金花)。一長輩為「領挈」在先,男女各或四、六、八位「娶挈」隨後,一行人滿面春風,喜氣洋洋。
及至女方村時,又是三聲銃炮,鼓樂更歡,在懸掛紅綢的女方門前,女方一長輩以託盤託一酒壺、三隻酒杯,男方「領挈」雙手一一接過三杯酒後,一一「敬天、敬地、敬人君」,望空便潑,後互道一聲「回見」,男方「領挈」單人獨馬當即返程至男方家中。新郎及男女「娶挈」隨即進入女方家中,新郎、男「娶挈」是為上賓,端坐於上房中為其專設的座位,有煙、茶、糖果、瓜子等物招待。新郎由女方專門「陪挈」端坐上首,是為座上賓。女「娶挈」則進入洞房,幫新娘梳妝打扮。新娘著紅衣、戴紅花、揣「護心鏡」、蒙「紅紗」、套「黃鞋」,向祖宗案、父母磕過頭後,垂淚與雙親告別。
之後,新娘由或四、六、八位女「送挈」相伴,登上由嫂嫂用新條帚掃過的花轎。娘家兄弟則親自「送親押轎」。男女雙方一行,包括女方抬嫁妝、抬「食籮」者,多達數十人,銃炮又三響,花轎起動。回程儘量不走重路,且遍走村街,是為一路喜氣,四鄉誇親。沿途凡遇奇石怪樹、井臺磨坊則一一貼上「紅喜貼子」。進入男方本村,又是三通銃炮。花轎至婆家門前,新娘經再三懇請而不下轎,是為「磨婆婆性子」。下轎時,新娘由新郎攙扶,要「拉弓射箭」,過「抱瓶」,跨「馬鞍」,踩「紅氈」。新娘進院後,要與新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儀式由一老者主持,邊進行邊由陰陽先生「撒草料」。公公、婆婆被人滿臉塗黑的取鬧。洞房窗戶上貼的粉紅紙霎時被人撕掉。新娘入洞房後要「面對牆角坐」,無論人怎樣嬉鬧、調逗,均不得作聲。
晚間,鄉鄰散後,家嫂要用新條帚為小兩口「掃炕」,邊掃邊道「掃掃氈子、早生貴子」,「掃掃窗臺、早日發財」等。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婚嫁過程中不斷地減略、改變了一些習俗,但一些有象徵意義、有講究的習俗還是流傳了下來,世代沿襲。這些保留下來的習俗表現了民眾摒棄邪惡,希望大吉大利,追求美好姻緣的良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