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淮口縣衙門。
衙門公堂上,一紫衣官員正襟危坐,目光深,若有所思。府吏手持廷杖分立兩旁,屏聲憋氣,整個公堂瀰漫著一股肅殺氣息。
啪!一聲巨響,驚堂木的聲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寂。
「把罪犯閭丘曉帶上來」!紫衣官員一聲令下。一條像死狗樣的犯人被兩府吏押摔到公堂中間。
「大人饒命呀,我上有八十歲老母需要撫養,下有……」,閭丘曉磕頭搗蒜,秀出了「經典」求生大法。
「王昌齡的老母親誰來撫養乎?」紫衣官員不耐煩打斷閭丘曉的求饒。
閭丘曉無言以對,無奈的垂下一會兒即將搬家的腦袋。
…………
②
公元698年,京兆長安。
王昌齡小手攥著一把小鋤頭呱呱墜地-天生的農二代。
如果以王昌齡為主角拍一部電視劇,那麼他的前二十年一二個鏡頭就可以搞定,因為這二十年來他一直很專業做一件事,那就是種地,只是偶爾業餘時間讀讀書。
公元718年,18歲的李白已名滿四川,家喻戶曉,我們的王同學在種地;公元721年,21歲的王維狀元及第,騷動京師,已經24歲王同學卻還在念經求道。用現在的話講,王昌齡早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久於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這是王同學多年後給出的答案,太窮了,跟李白、王維這些大戶有錢人家是根本沒法比的。
貧窮的生活沒有磨滅王同學那顆文藝的心,看看王同學在家門口附近「郊遊」的生活日記。
題灞池二首
腰鐮欲何之,東園刈秋韭。
世事不復論,悲歌和樵叟。
開門望長川,落暮見漁者。
借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
秋天,晨曦微露,王同學腰裡別著鐮刀,去東邊的小菜園割點韭菜,鄰家大爺也哼著山歌打柴歸來,傍晚推開小院柴扉,夕陽西斜,暮江東流,漁歌唱晚。
偶遇白髮釣者,又逮著人家一通猛嘮。(看來我們的王同學還是個小話癆呢)。
靠,這不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嗎,王同學家真的很窮嗎?我深表懷疑,這困頓不堪的日子硬是讓他過成了詩。
…………
是雄鷹就要展翅高飛,王同學你起飛時間到了!
「齡兒,你說的嵩山學道幾時成行?」
王昌齡的耳邊又響起了母親的催促聲,他不記得母親第幾次對他說這樣的話了。
「娘,孩兒捨不得離開你和爹呀」
「傻孩子,到了嵩山好好修道複習,早點考取功名,帶娘和你爹到大城市去看看,我和你爹還從未出過遠門呢。」
「嗯,聽娘的,明兒我就出發,這次絕不騙娘。」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村東頭十字路口,王昌齡和父老鄉親依依惜別。
從此這隻起步的雛鷹,飛向了茫茫的夜空,去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③
公元720年,唐玄宗開元八年,嵩山,和堂村。
「給我作一首,給我作一首……….」
「別擠,大家排好隊呀,每個人都會有的。」
一蓬頭垢面年輕人安慰道。
哦,原來是有人在賣藝。
這一切都被遠遠的一個身著青袍,頭戴道巾,手持拂塵的道姑看在眼裡。
「居士,請留步」
「請問美女道長有何見教?」
「這樣的,貧道書童因家中變故辭職了,不知居士是否願意屈就到道觀工作?」
我願意!年輕人脫口而出,甚至都有點失態了。
好巧不巧!真是想什麼來什麼,!
這個年輕人就是我們的王昌齡同學,此時已經23歲啦。
說到學道,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好像很不靠譜,好好的不去長安考公務員,學什麼道呢,其實不是這樣的,自道教被李唐定為國教以來,當道士也是一種時尚。
你看當朝皇帝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都入了道,還有「謫仙人」李白也是道中人,再說了修道也不影響讀書和備考。
嵩山作為道教聖地和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那風景自然也是槓槓的,《詩經》云:「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王同學得償所願,在這風景如畫的國家5A級風景區暫時安頓下來。
看一下王同學當時寫的日記:
謁焦鍊師
中峰青苔壁,一點雲生時。
豈意石堂裡,得逢焦鍊師。
爐香淨琴案,松影閒瑤墀。
拜受長年藥,翩翻西海期。
有緣偶遇焦大師,這嵩山就是美呀,青峰摩天,雲霧繚繞,松影搖曳,玉階斑駁,簡真人間仙境,關鍵是吃了焦大師給的不老藥後,我輕如羽毛,飄飄欲仙,好像要飛到西海和神仙約會呢。
…………
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寒。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王同學已在此修道三年了,作個總結吧,因為王同學準備自我畢業,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餘採菖蒲,忽見嵩之陽。
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
嗟餘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想想在這裡的生活,真的好幸福,早上上山採點香草,順便看一下嵩山的日出,偶爾還能看見長耳朵的仙人,人家的座駕是白鹿,你說拉不拉風?「發我入太行」,王同學決定北上「太行」,再玩一玩什麼是「北漂」。
④
生命不息,搓揉不止,搓揉才是人生的真諦。
進山時還略顯稚嫩,出山時已是臉上透著剛毅、躊躇滿志的熱血青年,王同學騎著小毛驢,儘管「排量」小一點,但畢竟是「四驅」,可比「11路」好使多了,看來焦鍊師給王同學發了不少銀子,都能買起毛驢啦!
嵩山三年好像把王同學給憋壞了,但見他駕著小毛驢縱橫中原大地,曉行夜宿處處拍照,河南,河北,河東很快就被王同學「染指」了。
儘管也經常遇到「路長人困蹇驢嘶」的狼狽,但這些對王同學來說都是小case,因為咱們王同學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怕「搓揉」。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乾巴的。
離開家鄉有六、七個年頭了,洛陽看花,嵩山學道,北上太行,玩得那叫一個嗨,把國家公務員考試這一「初心」好像都給忘了,是不是覺得王同學忒「沒心沒肺」呀,其實有點冤枉王同學了。
在唐朝「遊學」基本上是規定動作,至於你在外「浪」幾年,那就屬於自選動作了,你想「學而優則仕」,那麼身體和靈魂都必須在路上。
詩仙李白的「驢史」就不用多說了,就連參禪悟佛、有「詩佛」之稱的王維也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千古名句。試想,如果你總是畢卡索或居裡夫人,天天不出門,怎麼也「憋」不出這樣的名句的。
怎麼還不去國考?我們這一千多年後的粉絲都有點著急了。
王同學似乎也很給面子-他決定去長安考公務員了,只是這「激情」的決定相當於現在的裸考呀,畢竟玩得有點太嗨了,身體和靈魂有點脫節。果然,王同學被「翠菊」了。
⑤
公元724年,長安,入夜,萬籟俱寂。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駱賓王)
「誰,誰………….」
王同學猛地坐起,額頭上大顆大顆汗珠簌簌下墜,哦,原來是在做夢呢。
我星你個大星星的,哥們,你們不要大半夜的嚇我好不好,不就是出個塞當個兵,用得著這樣嗎?
長安國考失利,王同學心情自然不好,整天借酒澆愁,前輩的「鬼」話一下子提醒了王同學,這次國考失分最多就是申論,其中《論大唐軍隊的邊塞建設》一題乾脆留白了。
走,出塞!
王同學屁股一拍,大腿一擰,頭腦一熱就定下來了。
雄關漫道,風沙似刀,王昌齡踏雪而行,經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穿越戈壁荒漠,最遠抵達西域碎葉城(李白疑似出生地,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不到西部,你就不知道中國有多大,這是多少旅遊達人發出的由衷感嘆。我們的王同學當然不是一般的「驢友」,作為一名渴望功名,兼濟天下的有痣志青年,他看到的不只是自然之美,更多的心懷天下、悲憫蒼生的偉大情懷。
《望臨洮》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黃塵秋水,千古依舊,蓬蒿白骨,寂寂無言,是無言嗎?長安城裡孤兒寡母的嗚咽啼泣,誰說又不是她們無言的控訴?
營帳綿綿,旌旗獵獵,熱血與落霞爭輝,狼嚎與戰鼓齊鳴,這是與關內截然不同的異域風情。
白天王同學與戰士們策馬戍邊,傍晚就和他們篝火派對。
夜深千帳燈。
軍營裡篝火燻天,一群像胡楊一樣堅韌的戰士,長年堅守在這裡,他們團坐在王同學身邊,聽他講家鄉的故事,講嵩山的修道生活……
讓昌齡哥哥給我們作首詩怎麼樣?有人提議。
好呀,好呀,戰士們齊聲附和。
王同學並不推辭,起身拽步,一手端著酒杯,一手捻著鬍鬚,寫點什麼呢?他回頭看看戰士們那期盼的目光,再回首仰目,一輪明月孤掛夜空,那明月仿佛也在看著他,同樣也是期許的目光。
這輪明月見證過李廣、衛青橫掃匈奴,霍去病犁庭掃穴,封狼居胥,再看看不遠處戍樓關隘,王同學杯中酒一飲而盡,鏗鏘高吟,這首後來被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就這樣誕生了。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真正的神品無需解釋,千年後的我們再讀此詩,仿佛又回到了那血脈僨張、激情燃燒的歲月。
掌聲雷動,戰士們一下子圍了上來,眼中噙著淚花,爭相擁抱,久久不願放開。此時的王同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感,胸中塊壘,傾瀉而出,再次吟唱: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折戟沉沙,誓言如鐵,沒有戰士們浴血沙場,哪來長安城裡的萬邦朝拜?沒有戰士們汗水澆灌,又哪來的洛陽花開?用一句話老掉牙的雞湯來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憶古思今,我們今天的幸福小康生活,不也是邊關人民子弟兵用青春、用熱血,甚至用生命換來的嗎?
向新時代最可愛的人致敬!
三十年風雨兼程,八千裡路雲和月,那個農耕少年、嵩山道士,漫遊中原,再到邊陲這三年艱苦卓絕的軍旅生涯,還有誰比他更硬核,他就是大唐獨一無二的歌者,無愧「邊塞詩先驅」的光榮稱號,七絕聖手、詩家夫子已然誕生。
⑥
公元724---726,這三年西部邊陲相對安寧,少無戰事,王同學沒有實現上馬殺敵、建功立業的願望,於公元726年,離開邊塞,回到家鄉,隱居長安藍田縣石門谷,準備國考。
這時候王同學已名聲在外,他的一些詩歌頻頻刷爆長安朋友圈,吸粉無數,「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更是雄霸大唐金曲排行榜Top1。
王同學這幾年兵沒白當,心態已成熟多了,對於突然「躥紅」沒有沾沾自喜,同時吸取了上次國考失利的教訓,沒有倉促上陣,而是「頭懸梁,錐刺股」潛心備考。
萬事俱備,只欠開考。
公元727年,年近而立之年的王同學再次踏上考場,在應試的學子中上有六七十歲的白髮老翁,下有十五六歲的青澀少年。王同學不敢大意,沉著冷靜,穩定發揮。
這次王同學沒有讓機會溜走,中進士及第,旋即在長安城裡名聲大噪,求籤名、求合影的粉絲前堵後截,一時風頭無兩。
王昌齡這次運氣還不錯,沒多久就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大唐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官是小了點,但此刻王同學意氣風發,並不介意,至少進了編制,有了長安戶口,再說在什麼崗位不都是為人民服務嘛。
或許初入官場,並不諳官場各種「潛規則」,不久即遷職龍標尉(相當於湖南懷化公安局長),從京城一小官一下子變成地方一小官,並且龍標遠在嶺南,在當時可是不折不扣的「瘴癘」之地,王同學的心中鬱悶可想而知了。
長安未央湖公園,春光明媚,遊人如織。昌齡被人流裹挾著不知道要到哪裡去,明天就要離開長安到龍標了,他有點留戀。
楊柳依依,鶯鳴悽悽。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驀然,昌齡發現不遠處二樓上一年輕少婦,高髻雲鬟,濃妝豔抺,臉上寫著淡淡的憂傷,看著楚楚可憐,好像在想著什麼人。
都說詩人的內心是敏感的,柔軟的,昌齡此時由鋼鐵直男化身暖男一枚。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她打扮的這麼漂亮,可心愛的人卻遠在邊關無法欣賞,當初真的不該讓他弄什麼「覓封侯」。這何嘗不是說自己呢,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賞識。
⑦
公元731年,在龍標當了四年公安局長的昌齡再次回長安應試。
這次他參考的是博學宏詞科考試,一舉榮登魁首,這相當於基層公務員參加中央機關公務員遴選,屬優中選優,其難度不亞於進士及第。
中唐文壇大V韓愈曾兩次參加這一科目考試,均是鎩羽而歸,這也佐證了昌齡的七絕聖手、詩家夫子絕非浪得虛名。
按照大唐幹部人事任免規定,考中博學宏詞科的須安排工作,不像進士,考完了,正常情況下還得再等待,再考試,有很多進士等了一輩子都沒能等到offer。
要知道唐朝每年錄取的進士不過20多人,錄取率1%左右,你說難不?可讓人鬱悶的是,考上了進士也不一定有班上,就像你考上了清華、北大一畢業就失業,這是不是有點「活久見」?
有點小跑題,再跑回來,該給昌齡同志重新安排工作了,這次該提拔了吧。
呵呵----汜水縣尉(河南滎陽縣公安局長),平調,還是公安局長,只是地理位置提拔了,其碼汜水位居中原,納入了東都洛陽城市圈,又可以和詩朋酒友們喝酒擼串了。
好景不長,連這小縣城的公安局長也不讓當了,公元734年,一紙調令--遷江寧丞(南京市江寧縣副縣長),從縣尉到縣丞,貌似升了一級,其實是明升暗降,畢竟和政治中心長安漸行漸遠。
昌齡心裡明白,有人誣稱他「不護細行」,何謂「不護細行」,不過就是翹個班,遲個到,見到領導沒微笑。
其實真正的原因不過是昌齡才華橫溢,且不加收斂,有些人怕被淹到而已。
「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昌齡帶著幾分無奈,幾分惆悵上任江寧。從734年—738年,昌齡在江寧過的並不開心,「不應百尺松,空老鐘山靄」,他不願意就這樣終老江寧。
公元727—738年十年間,昌齡從長安→龍標→長安→汜水→江寧,這官當的像心電圖一樣,昌齡被「搓揉」得體無完膚。
儘管昌齡為盛世添磚獻瓦的理想一次次被澆滅,但他一直是個有操守、愛祖國、愛人民、愛朋友的讀書人,為了自己畢生追求,一路龜行,決不犬蹭,決不向權貴乞憐。
唐朝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被小人構陷,遠貶嶺南,昌齡這位鋼鐵直男,沒有趨炎附勢,落井下石,而是逆風而上,抨擊權貴,聲援九齡,這實在是汙濁官場難得的一股清流。
昌齡這種「直男」性格雖然不適合做官,但我堅決要為他點讚,幹的漂亮!「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做官只是一時,做人才是一世,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昌齡理當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昌齡心知肚明,不久就因為站隊張九齡而得罪權臣李林甫,再次遠貶嶺南。
⑧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昌齡還未到嶺南,遇到朝廷大赦,半路上昌齡又被召回長安。
好巧不巧,739年,昌齡在返回長安途中,在嶽陽樓偶遇李白,兩人都是當時文壇大咖,彼此神交已久,一見如故。
李白此時也是在長安求職未果,鬱悶而歸,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憐」吧,於是乎攜手泛舟洞庭湖,喝酒擼串,好不快樂,臨別昌齡作詩相贈。
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送別李白,昌齡繼續北上,路過襄陽時,自然想到了孟浩然。孟浩然可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連詩仙李白都露骨地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遙想當年長安秘書省即景聯句賽詩大會上,老孟的「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兩句詩技驚四座,傾倒了眾大神,給當時還是校書郎的昌齡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去會會這孟大夫子。
老友相見,老淚縱橫,昌齡官途蹭蹬,孟浩然更是襄陽布衣一「布」到底,終生不得仕,彼此都有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喝酒,喝酒,喝酒不談工作。
都在酒中,二人開啟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模式,其中有一道襄陽特產紅燒查頭鯿,更是孟浩然平時最愛。
只是因為老孟最近背生毒瘡剛剛痊癒,遵醫囑忌食河鮮,已經好久沒有吃了,可能老孟覺得背瘡好得差不多了,又或許是遇到老朋友一高興把忌口這事給忘了,反正一連幾日和昌齡胡吃海喝,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大病初癒的人。
很遺憾,河鮮乃發物,沒幾日孟浩然舊病復發,一代文宗猝然離世。
尚未到長安,昌齡就聽到孟浩然死訊。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讀著孟浩然給自己的送別詩,昌齡捶胸頓足,悲痛不已。還沒有從失去朋友的悲傷中走出來,一路舟車勞頓抵達長安沒幾天的昌齡,接到吏部任職通知----遷江寧丞。
我去,又是江寧,昌齡徹底無語了,你特麼的就知道江寧。
昌齡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有尊嚴的,你們這麼肆無忌憚地「搓揉」人家,人家也會罵娘的。
昌齡的小迷弟,比他小20多歲的岑參寫詩相送。
送王昌齡赴江寧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明月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
…………………………
…………………………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
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老大呀,你暫時沒得到朝廷重用,不要緊的,你有蛟龍鴻鵠之志,吃好睡好,早晚有一天會殺回長安的。
算了,不和長安那幫龜孫子計較了,老子就當公費旅遊了,昌齡一路走走停停,觀光賞月,途經洛陽時一住就是半年。
在芙蓉樓送別朋友辛漸時,請辛漸代向洛陽朋友問好,並寫詩相送。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的朋友們,我王昌齡還是王昌齡,不要為我擔心呀。表面是對洛陽親友的寬慰之語,又何嘗不是對自己遭遇不公的一種「王之蔑視」,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47歲的昌齡再任江寧丞。4月回長安匯報工作,免不了又挨了不少批,對此昌齡已做到「心如止水」,表示堅決改正錯誤,端正態度,好好工作。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不?」
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死黨又約上了。
酒店外雨雪霏霏,酒店內春意盎然。
「五魁首呀,六六呀……」三人圍著紅泥小火爐又嗨起來了。
「來了,來了」,酒店裡一陣騷動。
哥仨抬頭一看,只見四個梨園女子,玉飾珠裹,凹凸有致,正款款上樓。
哦,有人點歌,哥仨一陣興奮。
我們哥仨在詩壇也算著名人物了,一直未分個高下,不如讓小姐姐們做個評判,她們唱誰的詩最多,誰就是老大,如何?有人提議。
好!大家一致同意。
話畢,一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昌齡哈哈一笑,伸手在牆壁畫一槓。
不好意思了,先拔頭籌,絕句一首。
緊接著第二位歌女出場: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臺今寂寞,猶是子云居。
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屬悼亡詩,靠,連追悼詞都能譜曲流唱,可見寫得有多悲切,高適聽後,也顧不上悲切了,趕緊為自己畫上一槓。
繼續,第三位歌女接著唱: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裴回。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昌齡再次伸手畫壁,喜得合不攏嘴。
承讓,承讓,兩首了。
這時,昌齡和高適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王之渙。
大哥,可就差你啦。
王之渙一臉淡定(還是假裝淡定?),想當年哥憑著一首《登鸛雀樓》紅遍大江南北,還怕你倆不成。
剛才前面的幾個丫頭片子只不過會唱些「下裡巴人」的曲子,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豈是她們能唱的,瞧好嘍,那位最漂亮的小姐姐肯定唱我的,如果唱的不是我的,我就從此封筆,退出江湖。
接著,又用充滿挑釁的眼光盯著王、高二人。
如果是我的,那可就要委屈二位拜我為師啦。
那下面我們就豎耳以待大哥的「陽春白雪」了。
王、高二人一陣壞笑。
只見第四位那位最美小姐姐緩步而出,素手纖纖,輕撥琵琶,朱唇微啟: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儂儂軟語,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果然不同凡響,此曲正是王之渙的傳世名作《涼州詞》。
你這倆土包子,我說的沒錯吧,快過來叩首拜師吧。
王之渙對二人一陣揶揄。
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
⑨
至748年,昌齡前前後後一共在江寧待了八年,這也是後世將其稱之為王江寧的原因。這一年還是因言再貶為龍標尉,他這輩子算是和湘西結下不解之緣了。
在去龍標途中,李白聞訊寫詩安慰,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憐君何事到天涯,月亮代表我的心,真正的友誼在微末之時猶顯珍貴。李白的心,昌齡讀的懂。
從公元748年----756年昌齡在龍標整整待了8年,所以又為自己贏得了王龍標的稱號。
昌齡在龍標的深山老林過著異常清苦的生活,雖然自己仕途不順,但他體恤民情,為政以寬,達觀豁達,深得當地民眾愛戴。這期間他也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精彩詩篇。
好友要從龍標去武岡,昌齡寫詩相送。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也因疫情更為大家所熟知,它出現在日本對我國捐贈的抗疫物資上,一方面說明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唐詩影響之深遠。
龍標野宴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這首詩也算是給他的一眾朋友一個回應了,弟兄們,我在這過的很好,青山明月,恣酒竹林,弦歌悠揚。其實他內心的痛他自己知道,朋友也知道。
⑩
母在巢中望子歸,折翅宵小夢不成。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江山搖搖欲墜,長安、洛陽朝不保夕。
此時遠處龍標的昌齡心急如焚,牽掛著長安老母親,當初離家起飛的雛鷹此時已年近花甲,也該回家了。
一路碾轉,公元756年昌齡路過亳州,竟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嗚呼,終未歸全孝道,不亦痛哉!
閭丘曉和王昌齡兩人屬八桿子都打不到的那種,生活中沒任何交集,非要說認識,可能閭丘曉是王昌齡的「黑粉絲」吧。
為什麼要殺害王昌齡?!
史書記載甚少,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雲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殺」。
善惡終有報,蒼天饒過誰。
公元757年,當朝宰相兼河南節度使張鎬奉命平叛,閭丘曉因貽誤軍機罪被處以「杖刑」(所謂杖刑,就是用亂棍打死)。
這就是文章開頭部分所講的故事,那紫衣官員便是張鎬,他主持了公道,為昌齡伸了冤,報了仇,也讓千年後的我們內心得到了一絲安慰。
王昌齡的一生是被「搓揉」的一生,他弱冠之齡離家,縱橫大唐詩壇40年,存詩181首,他的邊塞詩、宮怨詩、送別詩件件精品,在唐詩壇享有崇高的聲譽,是個「零差評」、足以比肩李白、杜甫的偉大詩人。
《唐才子傳》:「王稍聲峻,奇句俊格,驚耳駭目。」
明文學家王士貞:「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近代詩人學者聞一多:「王昌齡為盛唐詩壇『個性最為顯著』的兩個作家之一(另一個是孟浩然)。」
…………
誠然如斯,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乃實至名歸也。
<終>
參考資料:
《唐才子傳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李立樸 譯註
王昌齡詩歌研究.知網空間[2016—6—2]
王昌齡—360百科
關注微信公眾號探花TV,看更多精彩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