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淮陽葉秀才時運不濟,雖滿腹經綸,卻總是未能中舉。後幸得時任縣令丁乘鶴賞識,認定他非池中物,又是錢糧資助,又是上下走動,葉生也是意氣奮發,誰知鄉試發榜,他是文佳命薄,仍舊名落孫山。葉生羞憤難當,又感覺愧對丁公栽培,就此病倒床上。
丁公聽說葉生病重,不但遍訪名醫為其診治,而且經常上門探視,可惜的是葉生心思太重,經脈鬱結,服用了百多副藥依然不見好,逐漸病入膏肓。丁公為了讓他打起精神,跟他說三年縣令任期滿後,必帶他同去京城。
不巧丁公沒幹滿三年,就因為冒犯上司被免官,將要離任回鄉。歸期已定,可是內心牽掛葉生,臨行前又來到葉生家裡,看他是否能一起同行,葉生在病榻上依然未有好轉,說他這病一時半會恐不能好轉,讓丁公先行。丁公知道這一去二人緣分可能就此終結,始終不願獨行,只是安慰他再等幾天。
過了幾天,守門人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公大喜,出門迎接。葉生一揖到底,跟丁公說道:「幸得恩公賞識,不離不棄,因為小人生病,耽擱了恩公行程,從此以後可以追隨恩公左右了。」丁公忙將葉生扶起,感覺觸手冰涼,丁公以為他大病初癒,也沒有多想,於是二人收拾行裝趕早上路。
葉生隨丁公回到故鄉。丁公讓其十六歲的兒子再昌拜葉生為師,朝夕相處,修習學問。丁公子雖然當時年幼,尚不會作文,但非常聰慧,記憶力超群。葉生悉心教導一年,丁公子已能落筆成文,下筆如有神助。
很快就進了縣學成為秀才,葉生又把他過去考舉人時的卷子作為範文,全部默寫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在鄉試時,考官出的七個題目,竟然被葉生全部押中,無一脫漏,丁公子考了個第 二名。
丁公見再昌在葉生的教導下,如此出息,甚是欣慰,可是總認為以葉生之才,只為人師,委實屈才,常常為之惋惜。可葉生不這麼看,他跟丁公說:「幸得公子爭氣,使世人知我半生潦倒非是文筆低劣,我已心滿意足。」
丁公依然希望葉生能回家再參加歲試,可每當提起此事,葉生總悶悶不樂,丁公也不願強求。於是叮囑兒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納個監生。
丁公子果然不負眾望,高中進士,被授部中主政。赴任時帶葉生同行,並送他進國子監讀書,朝夕相伴,亦師亦友。一年後,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一嘗所願。既然身有功名,自當衣錦還鄉,在丁公子建議下,二人擇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境內,丁公子又派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家,他因要務在身,另往他處。
葉生到家下車,離家幾年,看門戶滿是蕭索,比自己離家之時還不如,心中甚是難過。他慢慢走進院子,正巧他的妻子從屋內端著簸箕出來,粗布衣衫,容貌憔悴,看見他站在院中,嚇得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本伸手欲拉,手伸出去又訕訕然縮了回來。
葉生看著他的妻子,貌甚悽慘的說道:「娘子,我終於中了舉人,能夠光耀門楣了,這才三四年不見,你竟然連我都不認識了嗎?」葉妻遠遠站著,身若篩糠,聲音顫抖地說:「你不要嚇我!你三年前已經病死,怎麼又說什麼中舉?你的棺木停放在偏房沒有下葬,確實是我的錯,可那是因為家裡實在是太窮了,為了那副棺木已經掏空了所有!夫君啊,這三年來,我們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你都沒有出來嚇唬我們,今天何故如此呢?你我已是陰陽兩隔,就不要再出來驚嚇我們了!」
葉生悽悽慘慘的聽完妻子所說的話,不發一言,良久之後,才嘆了一口氣,慢慢踱步進了偏房,看到自己的棺木確實停放在那裡,突然回頭看了看依然驚恐站在院內的妻子,又看到剛從門口跑進院落的兒子,眼中透出一股驚喜,那驚喜又漸漸轉變為傷感和無奈,好像終於做了決定般,朝那棺木撲過去,倏忽不見。
等葉妻進得屋來,見葉生的衣帽鞋襪全部脫落在地上,她這時才不再害怕,抱起地上的衣服痛哭起來。趕車的僕人將在葉家所見所聞回去告知主人,丁公子聽說後,淚流滿面,感於葉生報答知遇之恩的善舉,趕忙命僕人駕車,一起回去操辦葉生的喪事,以舉人的規格安葬,以慰死者,並將葉生妻子接走妥善安置,聽說在丁公子的推薦下,葉生的兒子很快就入了縣學成了秀才。
此篇故事取材於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真應了那句話「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葉生為報丁公知遇之恩,竟然不知己死,魂魄跟從知己,認真教導,幫助丁公子考取功名。
故事中葉生文採斐然,奈何命運不濟,也是蒲松齡通過刻畫描寫葉生這個可憐的書生角色,對封建科舉制度的不公和黑暗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吶喊。葉生一生所求,也正是蒲松齡一生所求吧。
故事中很多地方描寫得都十分巧妙,從字裡行間就能夠感受到當時科舉制度考官的昏聵和有眼無珠。
葉生明明才名在外,文章上佳,就是不能中舉。後來用自己考舉人的卷子作為範文教導丁公子,竟然連押七題,助丁公子高中,你說這是多麼有趣的諷刺?後來丁公子考取功名,有了官階之後,順利運作使葉生也能中舉,所以錦繡文章、滿腹才華不一定高中,有時候在位者的一句話,比什麼都管用,這就是所謂的「貴人相助」了。
正所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已史明智,以古鑑今,古人誠不欺我也,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本文由 九卿臣儒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