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2000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工作電視會議,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負擔。新千年的頭件大事就是抓教育「減負」,20年後的今天,「中小學生課業『減負』」依然是兩會熱詞,想說再見不容易的「釘子戶」話題背後,是國家和人民群眾對教育問題的關切和執著。
今年的人民網兩會調查結果顯示,在網民投票選出的10個最關心的兩會熱詞中,「教育現代化」再次位居前列,其中「中小學生課業『減負』」成為投票最高的教育改革舉措選項。為中小學「減負」的問題,也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注,108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聯名,提交了《關於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小學生鬆綁減負的提案》。
委員們的提案提出了家長們的心聲,「減負」年年提,壓力年年有。家長的焦慮感愈減愈甚,中小學生的書包越減越重,近視、肥胖發生率居高不下,「小眼鏡」「小胖墩」越來越多。「每次輔導作業就是從母慈子孝到雞飛狗跳,從耐心指導到火冒三丈!」「曾經輔導作業,只是放學後體驗崩潰;現在監督上網課,24小時都在崩潰的路上!」從輔導作業到監督網課,家長們的「吐槽」不絕於耳,背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的映射,是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下一代教育上的傳遞,當成才僅與上好的大學、拿好的文憑學歷掛鈎,當各行業招錄人員唯名牌高校、唯文憑學歷的傾向不被扭轉,學生、家長、教師的心理「負擔」都很難輕易卸下。
事實上,國家和地方從未停止轉變社會育才觀念、建立多元考評體系、推進素質教育。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以來,國家層面已發布了超過10道「減負令」,地方出臺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道。從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一律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準按照考試成績排隊」,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的「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我們看到了國家和社會在教育導向上的努力和付出。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環境、樹人氛圍和樹人理念也需要久久為功。我們要敢於正視,「學校減負、社會加負」和「教師減負、家長加負」的怪圈依然存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等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牽動著公眾關注的目光。解決好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每次重提教育「減負」,是鞭策也是期待。鞭策我們的政策出臺更及時,我們的執行落實更有力,也期待「減負」能有新的思維、新的措施,期待我們的社會環境更多元、更包容,期待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在教育現代化下擔起國家和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