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負,似乎是為孩子好,可是家長問過孩子的需要嗎?同樣,減負,家長也問過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嗎?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蔡志棟
01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俗語,後人可以從中窺見這個時代的成色。五百年後,當那時的人們研究這個時代的教育,就會發現一句俗語:「不輔導作業,父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前幾日兒子所在小學教學臨近期中,照例會有所謂的「評價」,如果說人話,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期中考試。但現在為了避免於上頭教育管理部門減負的原則相矛盾,改成「評價」。
在我的強制安排下,兒子晚上9點30分上床睡覺了。沒三分鐘,已鼾聲如蚊。我靠在床上刷抖音,進行社會觀察,10點30分,隔壁傳來他同學母親的吼叫。大意是,你這孩子怎麼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巴拉巴拉。11點,還在吼。
我相信這樣的場景大家都很熟悉。
我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明今日學校的增負已經達到什麼程度。比如,據說寫作業寫到晚上10點是正常的。寫到晚上12點也是正常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小學,後者是初中。
還比如,我注意到很多學校有所謂的語文或英語閱讀視頻打卡。有的家長上傳視頻的時間是晚上10點多,個別的是凌晨。這當中在時間上當然存在誤差,但大體還是能夠反映出一些真實情況的。
▲網傳南京家長為「減負」問題投訴當地教育主管部門
喜訊來了!近日,南京、浙江等地出臺了有關減負的政策。並且將檢查政策的落實當作「掃黑除惡」一樣進行。孩子下午3點放學。期末考試不超過20個英文單詞,等等等等。紅利喜人。似乎令全中國的家長只恨不生在南京或者浙江。
02
可是,查看網上留言,很多當地家長不為所動、主動增負的不在少數。為什麼?原因大致有這幾條:
一是,高考指揮棒不動的情況下,現在的減負在全國統一的高考面前只會造成自己的孩子高考失利,導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後果不堪設想。
二是,減負的政策在其他地方早已實施過,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因此沒什麼好欣喜的。與其等待教育部門過幾年糾偏,耽誤了時間,不如現在按照既定方針來。顯然,這個理由也是和第一條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三是,學校減負有教育部門檢查落實,但校外培訓機構還是存在。本地區的校外培訓機構本地教育管理部門還可以監督,但臨近地區的校外培訓機構當地政府管不著。因此,該地區的減負政策不僅催熟了臨近地區的校外培訓產業,而且,也讓高速公路收費飆升了若干百分點。因為要送孩子去培訓。這一條也是以第一條為前提的。
四是,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要做人上人的觀念始終減不了。為什麼要讀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古人在科舉制度下的夢想。
今日是一個平等的社會,但在工作上還是存在三六九等。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屈居人後。
前幾年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確立學習動機,叫來黃包車,對車夫吆五喝六,形象而生動地展示職業如何將人劃分。
雖然這個事情最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指責,但很多人逼迫子女好好讀書的目的,不就是要做人上人嗎?
03
可是,無論是增負還是減負,都忽略了一件事:教育的目的絕不是找個好工作,也不是寫好作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增負也好,減負也好,都不能忘記這個最根本的事。
▲近日,浙江省14部門起草了《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徵求意見,這是減負方案中的33條具體措施
減負,無論怎麼減,哪怕真的如網上有的人所說,個別地區減到了中午11點50分放學,培養孩子做人這個基本道理不能減。
增負,由於課內外各種形式的作業已經多到讓學生崩潰,讓家長憤怒,似乎孩子可以除了做作業,其餘任何事情不管,從自己吃飯到幫助家人做家務,等等,全部撒手不管,甚至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勞動麼就要學會偷懶,——但是,無論如何忙碌,培養孩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這一條還是不能被繁重的作業擠出孩子成長清單。
從這個角度看,可怕的絕不是減負或者增負,也不是高考指揮棒怎麼轉,而是,很多家長忘了除了作業還有學會做人這一點。
▲在樓道等候孩子補習班下課的家長
近日,某地未滿14周歲孩子殺害鄰居小女孩,手段殘忍,性質惡劣。也許這只是一個極端,不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期間,難道你沒有在火車、飛機或者酒店、景區遇到過熊孩子嗎?他們將你難得的假期心情破壞得一團糟。這群熊孩子當中,難道沒有所謂的學霸嗎?但請記住,並不是因為某人是學霸,就可以做熊孩子的。
他們的家長在幹什麼?為什麼培養出了這樣的孩子?正是在一個培訓班一個培訓班趕場子式的教育過程中,做人這一條被一再的往後推。
現如今減負了,可是,看看網上的呼聲,極少有人說要趁機培養孩子的做人道理。大家關注的,只是如何在減負的大背景下,自己的孩子彎道超車。
04
那麼,什麼是做人的道理?這個話題太大了。
上面所說的熊孩子,違反的是基本的禮儀。但恰恰是在減負的檢查過程中,我們的部分學校卻在培養孩子撒謊的品質。明明在學校還是多多少少布置作業的,卻要孩子告訴檢查組的人什麼作業也沒布置。請問,這樣的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就算門門一百分,又如何?考試不及格,似乎是次品;道德品質不過關,卻是地地道道的危險品。
所謂做人的道理,除了基本的禮儀,基本的道德品質,還有一點就是孩子的主體性。
增負,似乎是為孩子好,可是家長問過孩子的需要嗎?給孩子講過道理嗎?和孩子溝通過增負過程中他的感受嗎?大人一周七天都受不了,孩子受得了嗎?
同樣,減負,家長也問過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嗎?不要以為孩子都喜歡所謂的輕鬆的快樂教育。有的孩子一回家,就喜歡看書,看書,看書。那麼,作為家長,為什麼又要以減負的名義逼迫他去看電視?
也許小學生低年級還需要家長、老師督促,但是,中學以上,教育成功的一個外在表徵就是孩子有了主體性。說句俗話,也就是孩子自己要了,即,要學習了,愛學習了。
可惜,可怕的是,我是大學老師,就我在大學對很多大學生的接觸而言,相當一部分孩子就算考上了大學,他們的主體性還是沒確立起來。
證據何在?證據就在,如果你不告訴他們考試範圍,他們連正常的大學課程考試都可能不及格。進入了大學,教科書不看,圖書館也不去。可以肯定的是,這正是在減負、增負話語的爭論中,被忽略的孩子的主體性的培育所導致的惡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