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導入>>> 7月20日,城北電子電器商城約200戶商家,1個多月裡連續收到兩張由市場方發出的通知,內容都是房租上漲,上漲幅度從每年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商家們連連叫苦,生意沒法做了。
城北電子電器商城位於城隍廟,漲價通知引起的風波,使得城隍廟又回到了公眾的視野。從當初蜚聲全國到落寞衰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享譽省內外的城隍廟電器市場,面臨的不再是淡出市民腦海的問題,而是岌岌可危的生存問題。城隍廟市場已經到了改革的時候,「如果再不改,那市場就完了。」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關注成都城隍廟的命運,我們關注更多的是一個舊有的商業模式,如何適應不斷發展的市場繼續生存下去。
-上世紀80年代
已成為西部領頭羊
城隍廟電子市場的名氣,上世紀早在80年代就享譽全國。
「1988年到1992年,是城隍廟市場最火的時期。」成都市人民北路街道辦事處經濟科龔燾在辦事處工作了30多年,見證了整個市場的發展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沿河邊挨個擺著鋼絲床叫賣無線電產品,到後來形成規模的地攤生意,那時的城隍廟電子市場已成為了成都乃至整個西部的領頭羊。
根據記載,成都城隍廟修建於清朝末期,也是後來電子電器市場始發地。早期老百姓用於供奉城隍菩薩,主要用於民間藝人表演,民間小吃等。
上世紀50年代大部分古廟建築被拆除,修建成都市禽蛋公司,保留下來的部分古廟建築開辦成生產資料積壓物資處理市場。
到了80年代初期,在生產資料積壓物資處理市場周圍,形成了以經營電子電器元件為主的交易場所,那時大多以擺地攤為主,完全是自發的民間行為。
80年代中期,原西城區工商局建立了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主要以城隍廟古廟建築為核心向周邊街巷、純溪河輻射,沿街擺攤為主要經營方式,經營產品以電子電器元件及音像製品為主,還自發形成了每周一次的廟會,吸引了江浙一帶及沿海城市的眾多商家參與,蜚聲全國。
-上世紀90年代
人山人海頗為壯觀
「1995年,這個市場完全是人山人海,計程車司機都不想開進來,因為進來就不容易開出去。」30多歲的羅德兵談起過去一臉激動,他的哥哥曾在此幫一家電器店打工,羅德兵時常會到市場來轉轉,見整個市場如此繁華,不免心動,於是「我也在這開了個鋪子。」
1998年,羅德兵投資兩萬多元在城北電子電器市場內開了個小鋪子,經營音響喇叭等配件,生意不錯,隨後他又租下臨街一間店鋪,專營音響。店鋪正對三岔路口,口岸很好,羅德兵坐在辦公桌前略帶笑容地回顧著過去,「那時的生意好哦,有時要從早上忙到下午4點才吃午飯。」當時羅德兵請了5個小工,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從早上開門到晚上關門,一整天都是人來人往,平均每天能賣幾千上萬元。
上世紀90年代初,金牛區人民政府配合成都市府南河改造,對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進行重新規劃改造,拆除了原來的舊建築,修建了新市場,其範圍也由城隍廟擴展到星輝西路、成華街、花圃路、花圃北路,整個市場東起解放路二段、西至成華街,北起花圃北路、南臨府南河,佔地面積200餘畝。「1994年,市場成立管委會,整個市場經營全部走上正軌。」街道辦事處經濟發展科主任科員龔燾告訴記者,管委會成立後,金牛區一副區長親自掛帥,下面設有辦公室,區稅務局、工商局、質監、紀檢局等單位全部介入,五六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多達5間。90年代中期,區政府花大力氣打造城隍廟,連續搞了1年多的廟會,很多老百姓每逢周末都來趕場,「每個星期六、星期天就是廟會,老百姓拿著自己的電子產品到市場來交易,那場面壯觀,人氣旺啊!」龔燾說道。
-上世紀90年代末
取消音像製品遭重創
「走,到城隍廟買碟子!」這是上世紀90年代成都市民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當時城隍廟市場最暢銷的產品就是音像製品,其規模、品種足以吸引各方人士。「那時候到處都是賣碟子的,但偽劣、盜版碟也很多。」城北電子電器市場管理方、成都保齡球俱樂部有限公司董事長房有福如此感嘆:音像製品的熱賣帶動了整個電器市場。VCD、DVD、家庭影院等家用音響設備成為當時的主打產品,房有福眼看著這些商家從一輛破舊的麵包車一步步換成了高級轎車,誰賺了誰賠了,他心裡都很清楚。
可惜好景不長,2000年底,成都市按照國家文化部《關於清理整頓音像製品集中經營場所的通知》,決定關閉城隍廟的音像製品商城,整個城隍廟市場約有三分之一經營音像製品的商家頓時關門,一部分商家轉向其他商品的銷售,還有部分商家乾脆直接退出了城隍廟市場,這給整個市場帶來巨大的衝擊。第二年開始,整個市場進入明顯的萎靡時期。
「取消音像製品的銷售是分水嶺。」房有福說,他覺得音像製品的取消,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導致了城隍廟家電市場的衰敗。
隨後幾年,國美、蘇寧、永樂等這些全國連鎖的大型電器商城開始逐步進入成都市場,給城隍廟市場帶來巨大衝擊,曾經在城隍廟人氣很旺的品牌都跑到這些商城裡去,比如「山水」、「奇聲」等音響品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給城隍廟帶來了創傷。
-現在
生意冷清勉強維持
從負責管轄的人民北路街道辦事處,記者了解到:目前,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有銀豐、金粵、城北、金房、興發、大發、恆通、信立、紅運、蜀安、怡和、電腦耗材批發城等16個市場,臨街店鋪260餘戶,入場經營戶1500餘戶,其中,企業100餘家,個體1400餘戶。
雖然有這麼多商家,7月23日中午,記者走進大發電器城隍廟市場時,卻感覺很冷清,很多商家都坐在鋪面裡,看見人經過也懶得招呼。
市場裡面密密麻麻排列著上百家門面,都是幾平方米,馬懷印是其中一家,經營電器零配件。他是河北石家莊人,1992年在城隍廟最繁華的時候,20歲左右的他帶上自己的家人來到這裡,如今三個孩子都長大上學,店面加生活費,他一月的開支也上升到上萬元。「現在客戶少,而且還要講價。」生意從1998年人氣下滑後,零售基本不賺錢,目前主要是批發到巴中、射洪、遂寧等周邊縣城賺取薄利,「主要的都是老客戶,現在新客戶很難發展。」馬懷印說。
這幾天,生意很不好,遂寧遭水災了,他的幾個客戶所在地都淹了,一個老客戶倉庫被淹了2米。「我實在不好意思去催錢。」
「惱火啊!一年才賺兩三萬。」音響生意分淡季和旺季,旺季指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2月,羅德兵現在很憂心,每月的房租漲了1500多元,而每天只能賣幾百上千元,淡季完全虧損,加上每月房租、水電等各種開銷,旺季賺的錢只夠保本,「我現在一個小工都沒請,就和我愛人一起做,去年算下來才賺兩三萬。」
「現在蘇寧、國美這些電器市場開起來了,我們的生意更不好做了。」羅德兵曾跟愛人商量過結束生意,但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因此只能像現在這樣每天在鋪子裡耗著。
危機重重城隍廟市場等待涅槃
採訪中,城北電子電器商城董事長房有福很是焦急,「城隍廟市場已經到了改革的時候,如果再不改,那市場就完了。」
城隍廟從輝煌到衰落,癥結在哪裡?適者生存,面對市場殘酷淘汰規律,舊有的商業模式,是否能得到改變而繼續生存下去?
-問題一
市場老化交通不便
「外面的世界都在變,就是我們這裡沒有變。」15年生意做下來,馬懷印自己也感覺「跟不上了」,特別是在五塊石舊貨市場、金府五金機電城等市場陸續起來後,他羨慕後者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
在批發中,物流是很重要的環節,一個電話過來,老闆們準備貨物,物流公司來進行託運,本是產業一條龍。
當初讓人羨慕的一環路黃金口岸,卻成了他們的麻煩。城隍廟四周繁亂的交通狀況,始終沒有改善。物流公司都在三環路邊,需要進城來拉貨,而貨車不能隨便進城。「老客戶都抱怨,金府、五塊石在三環的優勢,進出貨的確方便。」
「金府裡面的通道,兩輛卡車並行開都沒有問題。」馬懷印指指面前窄窄的小通道,「這裡,連電瓶車與人並行都沒有辦法過。」馬懷印告訴記者,這裡的鋪面,是由一家冷凍廠改造而成的。記者看到,這棟大樓比較陳舊,樓下就是鋪面,二三樓都是庫房。所謂的庫房,是用木板隔離成一個個小間,木塊上把鎖就是一道門,只有一兩個「庫房」安了小捲簾門。
大發電器城隍廟市場的管理方———成都大發實業開發公司的辦公室就在3樓,總經理魏先發接受了記者採訪。「房子太老,跟周圍連成一片,我們也只能局部改造。」魏先發說。
這不僅是他們一家市場的問題,「這裡都是舊建築物,硬體設施、消防通道都不能達到要求。」他舉例,城北電子電器市場所在地就是城北體育館的保齡球館,其他市場不是禽蛋公司的廠房就是倉庫。「這裡好幾年都沒有大改過了。」他坦言,這裡市場規模雖在,但是整個市場很「老化」。
-問題二
偽劣充斥自毀招牌
在商家馬懷印看來,蘇寧、國美等商場的出現有一定的影響,「市民買了電器後,都送到廠家去維修了,配件、維修,人家形成一條龍服務了。」但是他認為,衝擊並不致命,「他們是大件,我們的優勢在於原裝小件。」他雖然羨慕五塊石、金府五金機電城等,但是也不願意搬走,理由是城隍廟賣品自有特色,混在其他商場裡面不合適。
魏先發贊成這樣的看法。「要買元件、器件、城隍廟是最大的市場,多年來自成品牌。」當初城隍廟交易的主要是廢舊電器的配件,很多市民發現在這裡能找到一些商場沒有蹤影的寶貝。「比如說我家的老式錄放機壞了,要買個黑色膠帶,跑遍了商場都沒有,呵,就在這裡5毛錢買到了。」
然而在城隍廟的發展中,一個問題暴露明顯,偽劣產品充斥其間,損傷市場品牌。「那裡是便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辨認真貨,否則白跑幾趟都沒有用。」這是市民對記者的勸告。如今的城隍廟裡,東西不僅多,而且雜,「電話、自來水管、電線、電筒、攪拌機、音響,這一片啥子都有。」一位市場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記者在幾個電子元件裡走了一圈,沒有看見任何3C標誌。「大家來圖的是便宜,這裡和商場又不一樣。」當記者詢問質量認證,老闆這樣回答,他們的產品大都來自江浙、廣東一帶的小廠。
感覺市場混亂,一些大商家,品牌商家,不願意進來。惡性循環,整個市場的檔次提不上去。這是魏先發覺得遺憾的地方,他當初也有個構想,「在這裡搞個燈具市場,結合這裡電線、插座等配件,配置起來發展。這樣市民就不用到處跑,也願意到這裡來。」他說,在上海、溫州這很典型,就算是個做鞋子的小作坊,也有配套的買賣。
而近在眼前的是,成都金府五金機電城附近的金府燈具城三期已經開動了。
-問題三
產權複雜各自為政
「這裡各自為政,各管各,互不相關。」大發電器城隍廟市場總經理魏先發這樣介紹。目前,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有銀豐、金粵、城北、金房、興發、大發、恆通、信立、紅運、蜀安、怡和、電腦耗材批發城等16個市場,臨街店鋪260餘戶,入場經營戶1500餘戶。
2000年,城北電子電器商城董事長房有福曾決定將市場一樓全部改成電腦市場,因為那時全成都只有南門的磨子橋有電腦市場,而北門、東門甚至西門都沒有,因此他們下定決心要打造屬於城隍廟自己的電腦市場,提高城隍廟市場的經營檔次,將人氣帶動起來。宣傳、策劃、人力、物力花了不少錢,但電腦市場最終經營慘澹,短短1年多的時候,電腦市場不得不關門大吉。
「聯想這些知名品牌都進來了,但還是做不起走。」
城北電腦市場的失敗,讓董事長房有福在虧損同時,多了一份思考。「那時只有我們城北一家市場做電腦,其他市場都不動,他們想看看,如果我們能做起來,他們才會跟著做。」房有福搖頭說,一個市場品牌能不能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僅僅靠城北市場100多家電腦商家的經營就能成功,如果那時其他市場都能跟著做電腦,他覺得現在一定會有成果。
令房有福無奈的是,2003年時,城隍廟市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整體經營開始慘澹,人氣漸漸喪失。為了發展,房有福的城北電子電器市場曾牽頭,將城隍廟其餘10多家大大小小的投資方召集起來,希望將城隍廟重新統一規劃,比如某個市場只賣電子器材,某個市場只賣音響,形成市場特色,但可惜其餘的投資商並不響應,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這個規劃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需要一個過程,可能是很多投資商覺得太麻煩,還不如各自經營的好。」
-政府
與舊城改造並進
據了解,1994年,金牛區政府專門為城隍廟市場,成立了一個管委會,不過在1999年就撤消了,然後城隍廟市場劃到其歸屬地:人民北路街道辦事處。
既然當初有意規範,政府為什麼要中途撒手?
街道辦事處的經濟發展科主任科員龔燾表示:1999年區行管委員會撤了後,負責接手的人北街道辦事處設立了電子市場管理科,到2004年,這個管理科也拆了,至今也只是街道城管科的工作人員在裡面工作。
管委會以及後來管理科的撤離,龔燾自己覺得是無奈:沒有必要,沒有啥子事情可以管。「產權太複雜,只能管外圍。」外圍就是配合文化局查處盜版,管理街道秩序、衛生等。
2006年進行了一次招商引資,人北街辦專門從深圳請來了電子商會代表,到市場考察後,對方的評價是:人氣不是很旺,業態複雜多樣。「當時算了算拆遷成本,那麼多商家,大概都要花20億左右。」龔燾說。龔燾說,想整體包裝,意向談了,但是這裡產權太複雜,涉及多個公司,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容易。
對此,記者採訪了金牛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他透露目前還沒有對城隍廟具體的規劃措施。「現在最新規定,繞城高速以內不能再開闢新的批發市場,改造城隍廟是遲早的事,只是時間而已。」他說,現在金牛區已有初步的意向性規劃,一是將金府路打造成生產資料市場,二是將成都國際商貿商城打造成以服裝等小商品為主的生活資料集群,城隍廟並不在其中。「確實很麻煩,當初深圳商會就覺得改造成本太大。」負責人告訴記者,城隍廟的改造會跟著成都舊城改造進程走。
-專家
應自救,政府只能引導
西華大學經濟學教授,西華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國先教授對此認為:原來的商業中心失去繁榮,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先例。原來有價格優勢,但是消費者要求提高了,生活品質提高了,原來經營模式不適合了,這是市場淘汰規律。
城隍廟市場本身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主體一多,出現無序競爭的場面。市場自身混亂,比如缺乏質量檢查,行業監督等,再加上周圍的交通等歷史問題,的確不是能簡單改變的問題。
他認為:城隍廟要改變現狀,政府有引導責任,但是不能代替市場的功能。「不能只單方面寄託於政府。」陳教授說,「產權主體要有意願,想規範自身市場,否則政府直接管理存在困難。」他認為:要認識到,對於商品市場的秩序,政府有監管的責任,但是與商業模式是兩個概念。
「一種市場有被淘汰的趨勢,商家又不願意被淘汰,那麼非政府組織,如行業協會,商會可以進行自救自律。」陳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市場要與時俱進,本身需要創新,需要商家,產權主體集合力量。
「大部分商家有改變現狀的願望,有這個自覺需要,有心向政府提出:希望加強引導。」陳教授說,這是前提,否則政府也鞭長莫及,無法伸入市場其中,當初管委會無法作為也是這個原因。
早報記者 譚曉娟 李震 實習生 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