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所謂「城」就是城牆「隍」就是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廟就是地方上供奉當地守護神的廟宇。
回守護一方城隍廟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廟裡的小沙彌,做了皇帝後,他對土地公公及其上級城隍爺極為尊崇和愛戴。他下旨京城和幾個大城市的城隍爺的神職為王,職位為正一品;各府、州、縣城隍爺的神職分別為公、侯、伯。從而與當地的官署衙門同等級別。使城隍廟興旺起來。因為城隍爺是人們心目中的陰間長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爺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來充任,希望他們的英靈能和生前一樣護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爺是文天祥、楊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這是人所共知的。楊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彈劾奸相嚴嵩,被捕入獄,死於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爺周新,在明朝永樂年間任浙江按察使,鐵面無私,人稱「冷麵寒鐵」,後遭奸臣誣陷而死。南寧、桂林的城隍爺蘇緘,浙江紹興的城隍爺龐元,均是忠臣良將對百姓寬厚仁慈。
鄭州的城隍叫紀信,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期間,扮劉邦假降,劉邦則趁機衝出城門。紀信被項羽怒焚,百姓念其忠烈,尊其為鄭州城隍回上海「三城隍上海城隍廟歷史悠久,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道上海不雲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近百年來,供奉在上海城隍廟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來頭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廟原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東漢名將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廟,相沿成習,霍光成了上海資格最老的城隍爺三城隍」中的第二位叫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居住。傳說他是一個孝子,因其母感嘆未見過金鑾殿,故專門建了一座類似金鑾殿的建築。後被人告密,皇帝派員來查,他就連夜將殿改成金山神廟,躲過了一場災禍。清軍南下時,原準備屠城,行動前夜,清軍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準殺人,這才沒敢下手因秦裕伯「顯靈」,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為城隍爺。還有種說法是,秦裕伯足智多謀,元末明
為逃避亂世,辭官回到了當時還是個小縣城的上海。明朝開國後,朱多次請他出山,才應允入朝。秦裕伯前朝老臣,又精於世道,很受重用,他死後被朱元璋封為上海「城隍之神」。上海城隍廟的第三位城隍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在吳淞炮臺戰死的江督陳化成。上海百姓為了紀念他,把陳提督塑成滿面火紅、神採飛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供奉在城隍廟大殿後進。1937年抗爭爆發後,市民從「陳公祠」中請出了神像,以表達上海市民的抗戰。這三尊城隍爺在「文革」中被「地出門」。現已尊神歸位。幾經變遷,城隍尤在城隍廟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於永樂年間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從建成後,這裡的香火就一直興旺,最鼎盛的時期是清朝。歷史上該城隍廟曾遭火和兵災,屢遭破壞。1926年該廟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
鋼筋水泥結構,彩椽畫棟、翠瓦朱簷。規模大增。抗戰勝利後,為與新城隍廟(原址在金陵西路連雲路口)相區別,故「老城隍廟」。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對它重新修復。現在的城隍廟氣勢偉,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大殿飛簷高翹,外面兩側有立體磚雕,分雕刻著古代著名的將軍左邊是黃忠,右邊是關公,在屋脊上還有三幅浮雕。城隍廟隔壁的豫園,據說是永樂年間一個在四川任布政使發了跡的上海人潘允瑞為愉悅父老鄉親修造的一個花園。乾隆年間。豫園賣給了城隍廟,改為它的「西園」,園中重建的湖心亭和九曲橋都很有雅趣。這個熙熙攘攘了幾百年的花園,如今的熱鬧喧囂還是沒有一絲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