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歡迎轉載!)
中國古代傳統神話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正規的管理體系。正如封建時期有最至高無上的帝王一樣,中國神話之中也有位同皇帝的玉帝,主要責任是掌管整個宇宙。人間朝廷有左右丞相、三公、首輔、御史大夫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神話體系之中也有四御和數位帝君幫助玉帝執政。
可以這麼說,人間封建社會有什麼主要的執政官員,相對應的神話體系之中就有類似的仙官與之對應。
那遍及中國各地城市之中的「城隍廟」主神「城隍」也是如此?
當然,「城隍」的位置不僅很重要,而且分工也非常明確,甚至相互之間等級森嚴,連爵位都高低不同。
最早出現「城隍」這一名詞的時候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彼時城池之外大都會挖一條防禦敵人的壕溝,這就是影視劇裡面時常出現的護城河,古名為「隍」,「城隍」在漢朝時期就是指保護城池安全的壕溝。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和道教學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越是亂世,人們越是將希望寄託於神話之中,因此神話體系發展得也越蓬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將前朝很多有正直之心的人都尊奉為神,比如關羽和諸葛亮。當然除了真實出現的人之外,此時期的道教還喜歡將物擬人化,豎牌位尊為神。比如五嶽之山神、涇渭之河神等。
而原先作為護城河的「城隍」在這個時期也被尊奉為神位,山神主管一山及周邊山脈之萬事,河神保佑河流及周邊漁民之收成,「城隍」則因為它原來護城河的作用被賦予了保護城池的職責。
對於神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而祭祀之中最重要的則是立廟建神位。沒有神位的神明很難得到世人的供養。故南北朝時期開始興建「城隍廟」。最初的「城隍廟」在長江以南地區出現,彼時人們對城隍的信仰剛剛形成,所以在神廟建造上還是比較隨意的,不似主流信仰神明那樣有著雕龍畫壁的外觀,只用土磚壘砌,茅草覆頂便形成了一座「城隍廟」。廟內主神神位大多數都是使用的木質神牌,至於用到泥塑陶俑等神位材質還要到唐朝時期才會出現。
南方祭祀城隍之風很快傳到北方,相較於普遍信奉佛教的南方而言,主要崇道的北方自然不能放棄這次「立神」的機會,尤其是這種已經普及民間的主神。所以北方的道教開始為「城隍」編撰典籍,並開始「指派」對應神明,開啟了「人為造神」的歷史高峰時期。
到了唐朝建立的時候,天下比較安定,本應該對神明的祭祀減少許多,但恰恰相反。唐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皇室追尊老子李耳為始祖,稱太上玄元皇帝,尊廟號為唐聖祖。老子作為道教的教祖,轉變身份成了唐朝皇室之祖先,這種事情最大的受益方不是李唐皇室,而是當時的道教。
因為有老子這一層關系所在,終整個唐朝,道教的發展一直是穩步向上的,畢竟「滅佛」可以,「滅道」不是滅到了自己的祖宗頭上?故在唐朝時期,道教成了李唐的國教。有了免死金牌在手,道教便可以繼續自己的「造神運動」了。
道教有李唐皇室做靠山,而「城隍」則有道教做靠山。
在這個時期,「城隍」發展非常迅猛,首先就是因為太平盛世,經濟穩定,故在「城隍廟」建造上也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原先南北朝的「城隍廟」更像是一個臨時土廟,而到了唐朝便開始有了青石瓦片,實木做柱的提升,這時候的「城隍廟」才更像後世的廟宇。
再就是神位和神像的「升級換代」,南北朝時期是木質神位,到了唐朝時期,經過道教前期不斷神話和立典,城隍開始「實人化」,有了前人成「城隍」的完整流程。比如紀信、周瑜等名將,都開始被塑成神像請進「城隍廟」擔任主神。
另外,有個地方值得注意,唐朝之前已經出現了民間祭祀「真人城隍」的現象,比如三國時期的周瑜就是在南北朝時期被尊為「城隍」,但當時都是民間尊奉,直到唐朝時期才開始正式為其立典,納入了完整的神仙祭祀流程之中。
唐朝時期,「城隍」進步的方面不只是在「城隍廟」的建造上,與之一同升級的還有其法理地位。此時期,「城隍」由民間信仰供奉轉變成了官方一同祭祀,每年年初,部分地方官員要對城內的城隍進行祭祀,祈禱城池內民眾平安,同時也對糧食收成進行祈禱。
和很多神話體系中的神仙不一樣,「城隍」是越發展越吃香,興許是「地方官」的緣故吧。
唐朝皇室造神,將老子尊為自家先祖以用來鞏固統治,這一招很妙,道教也被愛屋及烏。而到了「黃袍加身」的宋朝,立國比之唐朝還不穩,所以宋朝前期也效仿了唐朝的做法——皇室追尊。
在道教之中,趙姓主神最出名的也就是正財神趙公明了,但是作為一個財神,身份地位比之唐朝的老子差了不是一點半點。於是宋朝皇室聯合道教開始了「官方造神」,設定趙玄朗為人皇之一,轉世為軒轅黃帝。這一次,趙宋立神可以和唐朝平起平坐了,畢竟黃帝是華夏之始祖。
在這場「官方造神」運動中,道教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依舊可以榮辱不減,繼續為趙宋所信賴,但對比唐朝而言,關係始終要疏遠一點。
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趙宋開始自己敕封神仙爵位,雖然這種行為在宋之前就已經出現,但真正放到「低級主神」方面的,還屬趙宋頭一家。
宋朝開啟的敕封「城隍」爵位成了「城隍」歷史發展的高峰期,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城隍」正式成為和官方密切的神祇,朝廷祭祀有了法定的流程。而之前唐朝官方祭祀只是部分城池會有的現象。
宋朝最先將城隍紀信尊奉為「忠祐安漢公」,位列城隍公爵,並加入祀典,規定宋官,尤其是任職地方的官員,在任職之初必須前往當地的城隍廟祭祀。
宋朝這一舉措,將官員吏治與神鬼掛鈎,除了朝廷法律監督外,道德上面也予以管制。
「城隍」與官員吏治扯上關係,並為之封爵在宋朝起了個開頭,並開啟了「城隍」的高峰期,然而「城隍」歷史上真正達到最巔峰的時期還是在明朝初年。
明太祖朱元璋得國最正,因此不需要像唐宋時期一樣牽扯附會一些神明為自家先祖(但有些面子工程還是需要的,比如為了美化出身,明朝時期曾將大儒朱熹尊為先祖)以用來鞏固統治。雖然理是這麼個禮,但是明朝自詡雖「五行之說」得國來自元朝,可文化繼承自趙宋,和趙宋一脈相傳。故在對待一些神明上,明朝比之宋朝還要重視,畢竟是漢人江山,理應尊宋。
在宋朝眾多「立神」行動之中,最讓明朝在意的就是兩位神祇,一位是真武大帝,亦稱玄武大帝,另外一位,或者說另外一類即是「城隍」。
真武大帝的巔峰時期在明太宗朱棣時期,這個暫且不表。「城隍」的巔峰時期是在明太祖初期,彼時朱元璋延續趙宋為「城隍」封爵的習俗,並在其基礎上要更加完善。
首先就是爵位等級劃分制定嚴格。
洪武二年正月,太祖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
城隍的爵位按照區域劃分等級而來,明朝的區域劃分最高一級是京都,其下是府、州、縣,
分別對應四等爵位。彼時的京都為金陵南京,故在天子之下的城隍主管皇城之安危,被封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位列正一品王爵,為天下城隍之主;府城隍被封為「威靈公」,位列正二品公爵;州城隍被封為「威靈侯」,位列正三品侯爵;縣城隍被封為「顯佑伯」,位列正四品伯爵。至此,「城隍」體系正式確立,彼此之間等級森嚴,相應的祭祀禮度都嚴格按照爵位的等級執行。
除此之外,明朝初期還要求各地凡縣以上行政單位需修建城隍廟,廟內供奉主神可由道教敕派,也可由當地推舉。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要求加入道教典籍,而且供奉城隍原則上應該選擇和本土息息相關的正直之人。
例如,蘇州城隍為春申君黃歇,得來緣由即為其曾經的封地為吳地;杭州城隍為名相文天祥,原因是因為其曾經擔任位屬杭州的平江府知府;種種城隍,皆是各地相關之人,多為歷史上正直正義之人,故可以公正無私,庇護一方。
「城隍」的輝煌歷史在明朝初年達到頂峰,之後一直延續到清朝而熱度不減,如今各地依舊存在的城隍廟大都是明清時期修建設立。
「城隍」自漢朝初始,至南北朝時期形成雛形,於唐宋時期奠基成型,到明清時期形成完整的體系並達到巔峰。其間跨越一千餘年,逐漸成為華夏核心文化。
過度依賴神仙是一種迷信的陋習,但本著虔誠之心,相信為善地去信仰神靈,這就是一種文化學習。
迷信和傳統文化,相似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