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上海」。這句話就能夠看出城隍廟在上海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影響了。
城隍,在有的本地也被變成城隍爺,他是古代漢族宗教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祗。城隍爺一般都是本地歷史上的名臣英豪,他保護這一方水土的安全。上海城隍廟有「一廟三城隍」的說法。這三城隍分別是霍光、秦裕伯、陳化成。對於霍光,有人說他是上海資歷最老的城隍爺。由於上海老城隍廟本來即是霍光神祠,供奉的是西漢名將霍光神主。後來上海建城隍廟,相沿成習,霍光天然就變成了上海資歷最老的城隍爺。
對於秦裕伯,傳說他是一個大孝子。秦裕伯出世在上海縣陳行,從小家中清貧,秦裕伯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後,一向記掛著媽媽的一個願望,即是其母曾感嘆未見過金鑾殿,因而秦裕伯專門建了一座像金鑾殿的建築。後來此事被人告密,傳到了皇帝耳朵裡,皇帝派員來查,秦裕伯就連夜將殿改成金山神廟,這才躲過了一場災禍。
韶光飛逝,朝代更替,清軍南下時,清軍將領預備屠城。屠城前夜,清軍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裕伯正告他禁絕殺人,清軍這才取消了屠城方案。因秦裕伯「顯靈」,讓上海人躲過一場殺身之禍,因而,秦裕伯也被奉為上海的城隍爺。
對於第三位城隍爺的故事,有人說他才是上海人真實頂禮膜拜的城隍爺。1937年抗日戰爭迸發後,市民從「陳公祠」中請出了1842年第2次鴉片戰爭中血染吳淞口、在 吳淞炮臺戰死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的神像。當年被供奉在大殿後進的陳化成塑像,被民間雕塑家塑成滿面火紅、精神煥發、目光炯炯、繪聲繪色的英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