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魏周隋唐:西魏滅南梁,以及名篇《哀江南賦》

2021-01-13 騰訊網

在中國歷史上,屢屢出現三國並立,其中一次,是西魏、東魏、南梁,後來演變為北周、北齊、南陳。

本來,東魏最為強大,南梁次之,西魏只包括關中、隴西,版圖最為狹窄,但是,侯景之亂,使得南梁崩潰,這還不算完,繼位的梁元帝與其弟兄、以及侄子們,內鬥,打得不可開交。

西魏趁機出兵,奪取了益州。

554年,西魏繼續出兵徵戰,宇文泰令常山公于謹、大將軍楊忠、侄子大將軍宇文護等,率領五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奪取長江中遊地區,一舉攻破江陵,梁元帝被俘遇害,西魏滅南梁。

西魏一躍而為三國最大,此時,西魏/北周,相當於,劉備佔據關中、涼州、益州、荊州,實力太強大了。

南陳建立,只繼承了南梁的東部,為三國中最弱。

南梁都城江陵的陷落,具有指標性意義。

江陵城即將陷落時,梁元帝命人放火焚燒圖書十四萬卷,包括從故都建康轉移到現在都城江陵的八萬卷書,梁元帝發出最後的呼喊:「文武之道,今夜盡矣!」江陵焚書被視為中國的文化浩劫之一。

商人是東夷,周是華夏,梁元帝的意思是,自周文王、周武王開始的華夏正統,到他這裡,就結束了,因為,西魏是鮮卑人,今後,胡人將統治天下。

梁元帝說得沒錯,魏周隋唐,皆有鮮卑血緣,與周秦漢晉、宋齊梁陳是不同的,不過,如果從更宏大的範圍看,魏周隋唐,其實形成了新漢族,是北方漢人與鮮卑人的混血,漢族增加了新鮮血液。

梁元帝蕭繹,在登皇位之前作為皇子,在太平盛世時代,不貪慕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十分勤奮辛苦地讀書、著書,即便因一隻眼瞎不能親自捧書觀閱也要令書僮讀給他聽,徹夜不停,著書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負始終是他奮鬥的理想。他出生在文學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歷代取得文學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蕭」(梁武帝蕭衍與三個兒子蕭統、蕭綱、蕭繹),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蕭繹又是「四蕭」之中的佼佼者,文學成就堪稱翹楚,而且他博學多才,除了作為文學家、詩人、學者、皇帝、畫家、書法家以外外,他還研究音樂、中醫、圍棋、周易、相馬、算命。

但問題是,他始終是個文人,具有文人的劣根性,而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因此,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他比後世的李煜、趙佶要好一些,但是,他內鬥極其兇狠殘忍,因此,造成內部崩潰,外敵有機可趁。

文人誤國,這也是他焚書的原因之一,當時,他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論這位末代皇帝說:「元帝於兄弟之中,殘忍尤甚,是以雖翦兇渠而克復故業,旋踵之間,身為伏馘;豈特人心之不與哉?亦天地之所誅也。」

江陵陷落,南梁王公百姓數萬人淪為奴婢,病弱盡遭屠殺。南梁文學家庚信,在江陵陷落前出使西魏,南梁亡後,他在西魏都城長安,目睹親友淪為俘囚奴隸的慘狀,傷心刻骨,悲憤莫名。

庾信仕於西魏,後亦仕於北周。

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雅好文學,庾信特蒙恩禮,與諸王亦多所周旋款洽。北周、南陳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許還舊國,周武帝愛惜庾信而不遣。庾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抒發胸臆。

陳寅恪考證,《哀江南賦》作成之時間,應在周武帝宣政元年十二月。

《哀江南賦》,聲調激越,為千古之絕唱。而賦中「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禍始。雖借人之外力,實蕭牆之內起」幾句,尤見卓識。

《哀江南賦》主旨是哀南梁之亡,抒鄉關之思,篇名取自楚辭「招魂」:「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賦前自序,「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若之詞,惟以悲哀為主。」以其獨特格局,陳述南梁的成敗興亡,揭示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後果,文字悽惋而深刻,如實地記錄了歷史的真相,有「賦史」之稱。

後人評價:「北地羈臣,南朝才子,所以屈原宋玉,意本牢愁,蘇武李陵,情由哀怨,《哀江南》一篇,可以知其工矣。」

全文用筆爐火純青, 實乃大家手筆。

南朝結束了,不過,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總是要向前看的,氣勢宏大的盛唐的出現,使得南朝湮滅的傷痛,化為無形,哀痛結束,盛世開始,《哀江南賦》,作為一個時代結束的記錄,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氣象萬千的唐宋盛世,則出現了唐詩宋詞,以及散文唐宋八大家,成為新漢族的文學代表。

相關焦點

  • 話說魏周隋唐:西魏滅南梁,以及千古絕唱《哀江南賦》
    在中國歷史上,屢屢出現三國並立,其中一次,是西魏、東魏、南梁,後來演變為北周、北齊、南陳。本來,東魏最為強大,南梁次之,西魏只包括關中、隴西,版圖最為狹窄,但是,侯景之亂,使得南梁崩潰,這還不算完,繼位的梁元帝與其弟兄、以及侄子們,內鬥,打得不可開交。西魏趁機出兵,奪取了益州。
  • 南梁精神飽含的初心和使命
    原標題:南梁精神飽含的初心和使命 20世紀30年代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共產黨人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在陝甘地區高舉工農武裝割據的旗幟,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革命根據地,是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徵的落腳點,也是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是「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
  • 大型歷史畫《習仲勳在南梁》在京展出引關注-陳延,習仲勳,中國畫...
    原標題:大型歷史畫《習仲勳在南梁》在京展出引關注觀眾在展出現場欣賞畫作《習仲勳在南梁》。  對革命題材一直懷有特殊的創作熱情  陳延說,這幅《習仲勳在南梁》能夠入選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並且引起廣泛關注,是他最高的榮譽。據他介紹,《習仲勳在南梁》是為了慶祝建黨90周年而創作的。  陳延出生在延安,自小在陝北農家長大,父母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老兵,而當時習仲勳同志就是一野的政委。
  • 《江南逢李龜年》不是佳作?憑這三點,就足以稱為名篇
    今天,有位朋友留言:「《江南逢李龜年》是佳作?哪一處佳?怕馬屁的話就不要在此多說了,這裡的人,文學水平都不差。」這是他的原話,我只糾正了幾個錯字。當我看到這個留言的時候,簡直驚呆了:這首詩難道不是公認的佳作嗎,這還有疑問?本來我也沒想理他,關鍵是他補充的一句,讓我很難堪:這裡的人,文學水平都不差。
  • 科普|「貧賤夫妻百事哀」原來是這個意思,以後別瞎用了!
    談戀愛的時候,看對眼了但是對方暫時還是一窮二白,卻會被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你們趁早散了」這時候真想對這些七大姑八大姨把白眼翻個底朝天!先不說人是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不能以一時的眼光斷定他今後還是會如此。而且,「貧賤夫妻百事哀」不是這麼用的,人家明明是句深情款款的詩! 本亭馬上來給你們科普!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就連戰鬥力強大的趙國,也把戰國四大戰神之一的李牧給殺了,老話說「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雖然有些誇張,但趙國這樣作死,就更不會有其他人再去做無用功了,弄不好連自己的命都會搭進去。所以,這個時候你指望有能人橫空出世幫助六國抵禦秦國,不現實的。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這樣的:韓、趙、魏、楚、燕、齊。從公元前230年攻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整整用了10年。
  • 白居易詩歌中的隋唐洛陽城(二)
    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裡坊區,建築性質各異,大致包括衙署、寺觀祠廟、市肆作坊、住宅、園池、館驛、渠堰堤橋等七種類型。衙署分為中央與地方兩級,隋代數量極少,大多為唐代所置,分布於洛南裡坊區的衙署數量大於洛北區,而在洛南,以定鼎門大街兩側裡坊內分布的衙署數量最多。河南府衙門位於洛南的宣範坊,白居易在此當過一段時間的河南府尹。
  • 話說中國古代士族
    士族、世族、門閥、名門望族、豪門大族,同一個意思,都是指大地主階級;庶族、寒族,也是同一個意思,指地主階級下層以及平民。魏蜀吳,都是庶族地主逆襲,所以,因此都不長久,曹丕向士族屈服,實行九品中正制,最後曹魏被士族司馬氏取代。
  • 洛陽隋唐「七天建築」,究竟是什麼梗?難道是七天建成的建築嗎?
    洛陽隋唐「七天建築」,究竟是什麼梗?難道是七天建成的建築嗎? 隨著洛陽應天門,成為了國內網上打卡聖地,也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隋唐「七天建築」。大家可能好奇,隋唐「七天建築」究竟是什麼梗? 有意思的網友表示,難道是七天建成的建築?
  • 匈奴滅了西羅馬,誰滅了東羅馬?竟是又一支逃亡的中國殘部
    縱觀歐亞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現象:在東方不堪一擊的部隊,逃到西方之後,往往卻能大發神威,滅國無數。歷史上的匈奴,逃難到西方之後,促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並滅掉了西羅馬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的命運又是如何呢?鮮為人知的是,數百年之後,同樣是一支中國的逃難部隊,又滅掉了東羅馬帝國,並建立了一個歐亞大帝國,讓歐洲顫抖了三百年!
  • 2021年新高考在線2|八省新高考語文名篇名句默寫:技巧+真題+訓練
    (四)從考查對象上看,「名句」依舊,但「名篇」來勢強勁。《勸學》、《蜀道難》、《離騷》、《逍遙遊》、《阿房宮賦》、《赤壁賦》等「名篇」,都已出現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對「名篇」的考查,側重於理解基礎上的全篇考查。「名篇」中的「名句」和非名句,都有機會出現在考查的舞臺上。(五)從分值和題量來看,近年新課標全國卷基本保持在6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