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對「心理學」和「個人成長」感興趣,請點擊關注。我們能做的承諾只有:每天都為您做出一點點的貢獻。歡迎加入「袁門兔子」的隊伍!
感謝您將文章分享給其他好友,畢竟2大於1~
玩了17遍的迷宮
文/閆然
周末休息,回家陪外甥玩耍,臭小子2歲7個月,可愛又頑皮。因為心裡總是牽掛著他,與袁sir聊天時便經常提及,袁老師也會根據我講述的情況給予很多反饋,指導我在有限的接觸裡最大化的培養出好品質。這周末的互動使我有了很深的體會。
午飯後大人們都有點兒犯困,小傢伙卻是興致高漲,騎著自己的「扭扭車」穿梭在各個房間。我趴在沙發上一邊打盹,一邊陪護著他。突然他跑過來說:「小姨,咱們畫畫吧。」昏昏欲睡的我馬上清醒過來:「好呀,畫什麼呢?」
「畫海蛇。」於是準備筆墨,他一道一道(代表海蛇)的在紙上畫著。接下來——
「小姨,你給海蛇畫一條河吧。」
「小姨,畫個太陽。」
「小姨,畫個正方形、三角形、圓。」
「小姨,畫個鑰匙。」
「小姨,畫個空調。」
「小姨,畫個新聞。」
額,新聞,怎麼畫啊,畫了個電視機,屏幕裡有兩位播音員,姑且算作是新聞吧。
畫畫的過程中,我順手拿起早教班贈他的檯曆,翻到某頁時,他說:「我們玩這個吧。」我定睛一看,迷宮,心想著早教班的迷宮還不是小菜一碟。
於是用手比劃著告訴他這個是什麼,怎麼樣走,有什麼技巧,怎麼看全圖。
比劃完一遍,他開心的說:「再走一次。」
於是,又比劃一次。比劃完,他說:「再走一次。」於是,又一次。
就這樣,一次一次又一次。若是從前的我,一定會跟他說:「這個沒意思,玩了好幾遍了,玩個別的吧。」我想他也會跟著我轉換注意力,一起開心的投入到新的遊戲中。
當我想要停下來時,想到袁sir說,有些家長為孩子買很多玩具,不是孩子玩膩了,是家長認為孩子玩膩了,或者「引導著」孩子覺得沒意思。我差點也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問他:「這個迷宮好玩吧?」
他說:「當然啦,姨,你快再走一遍。」
他認真地眼神感染著我。我深吸一口氣,認真地一遍遍的在這個簡單的迷宮裡走著,並不停地告訴他:「這裡遇到一位叔叔喲…這裡有個小妹妹喲…咱們要拐彎了昂。」臭小子開心極了。
不算最初那幾遍,從我開始有意識的數著遍數,這個簡單的迷宮,我們一共走了17遍,其中他自己也試著比劃或要求跟我一起比劃。直到最後,他說:「我學會了,咱們繼續騎扭扭車吧,扭扭車等著呢。」
17遍,從開始數數,我能感受到袁sir常說的那種愛——家長發自內心的愛眼前的這個孩子,雖然我不能用言語去描述,但是每一遍都是我這個做小姨的能給予他最真誠的愛,一遍又一遍。
袁sir說,與人交往,這四個字中要注重那個【人】字,既然是與此人交往,自然要看他的需求與喜好,自然要與他互動,愛一個人,就是要真的愛這個人,與人交談,就是要與這個人交談。不能根據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意無意的引導對方去做什麼。
簡單來說,與未到三歲的外甥交往,便是要與他認真交往的,與他互動時,不能單純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耐心去左右事態的發展,對於他,一個簡單的迷宮需要17遍,那便要認認真真的比劃17遍。不僅僅是比劃,是認真的比劃,因為真的是在愛他,就是他。
感謝您將文章分享給其他好友,畢竟2大於1~
=============華麗麗的分割線===========
歡迎您點擊頁面最上方的「袁來如此」或掃二維碼關注我們,關注袁立壯老師的心理學理念及文章。
您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搜索「袁立壯」關注袁老師的個人實名認證微博,或關注我們的「袁創心理學」官方微博。感謝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