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標誌著自1840年鴉片戰爭為肇始的近代屈辱史的結束,在經過一百多年的鬥爭之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紀元。但正如人是社會性物種一般,一個國家與世界的聯繫也是密不可分的,是不能孤立於世界之林的。而就在新中國提出重返聯合國之時,卻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百般阻撓。
在1950年蘇聯提出驅逐中華民國案失敗之後,直至1971年我國重返聯合國成功,這20餘年的時間裡,我們的先輩們為此可謂是嘔心瀝血、披荊斬棘。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剛剛建國時的工業基礎薄弱,生產萎靡,民生凋敝,國際環境嚴峻;到僅僅用20餘年間,中國便實現了初步健全從無到有的工業體系,更是在1964年10月16日實現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軍事上則打破了一些國家的圖謀,取得了例如抗美援朝的勝利、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等成果;外交上,也打破了這些國家試圖孤立我國的圖謀,與我們建交的國家也與日俱增。
圓夢!重返聯合國
1971年10月25日,歷史性的一刻誕生。在聯合國大會上,面對美日的「重要問題」方案、「雙重代表」方案等試圖阻撓我國重返聯合國的提案,最終由阿爾巴尼亞法提交的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案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獲得通過。
在這場「抬中國」進聯合國的會議之中,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非洲兄弟,在當時的76票贊成票之中非洲42國投了26張贊成票;其他的贊成票之中,亞洲30國之中也有19張贊成票,南北美洲地區以及大洋洲地區,則共有8個國家投了贊成票。
想必看到這裡,會有讀者詫異,歐洲去哪裡了?那剩餘的23票贊成票莫不是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歐洲國家投出的?
結論是肯定的。在當時的歐洲27國之中,有23個國家投了贊成票,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國家。而在23票贊成票之外的4個國家之中,也僅僅只有1個國家投了反對票,那麼是哪個國家,投下了歐洲的唯一反對票呢?
是誰投了歐洲唯一的反對票?
說這票反對票之前,肯定會有很多人有疑問,為何如此之多的歐洲國家投下了贊成票呢?事實上,這個問題的落腳點無非就是利益攸關。
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之中,新中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國家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在第三世界國家之中,尤其是亞非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之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恢復席位已是大勢所趨;而且不得不提及的是當時美蘇爭霸的格局之中,中蘇交惡,美國與中國關係緩和,甚至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還在同年進行了訪問;與自身利益相關,美國態度曖昧之下,歐洲各國也就順水推舟投下了贊成票。
當然具體分析到各國之間,也各有自身的原因,例如如英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便對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抱有開放態度,期間又有蔣介石訪問印度時支持印度獨立觸及了英國的自身利益,投下贊成票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而說到投下了歐洲唯一反對票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馬爾他,而它之所以投下反對票也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
馬爾他,處於地中海中心,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只有316平方公裡。不過由於地處地中海之中,風景秀麗,馬爾他也成為了歐洲著名的度假勝地,旅遊業以及其帶動下的服務業十分發達。
而在歷史上,由於馬爾他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先後有腓尼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控制,而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後又先後被法國、英國佔領。直至1964年,馬爾他才擺脫殖民地位,正式獨立。而在它獨立過程之中,美國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獨立之後,馬爾他發展起了金融業,這其中美國的資本佔據了大頭。也正是出於對美國的依賴,對自身利益的維護,才決定了在聯合國第二十六次聯大上它追隨美國投下了歐洲國家之中的唯一反對票。
小結
即便是時至今日,我們每每看到那張時任中國駐聯大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大笑的照片都能為之動容。這樣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背後,無疑是無數先輩們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而作為後來者,我們更要以他們為榜樣,以自我之微末之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中國、中華民族也必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