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億需求、千億市場,年輕人為什麼喜歡算命?

2021-01-08 澎湃新聞

文/陳宇航

來源/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信星座、轉錦鯉,年輕人的玩法越來越野了。

他們熟練掌握星座運勢,隨時隨地轉發錦鯉,一個個真的很愛「玄學」。他們一邊堅定地拒絕父母安排的相親,卻在孤獨的夜裡被AI的文字擊中內心,相信大數據測姻緣99.9%的準確率。

當算命成為流行文化,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有人忍不住「為命運充值」。

那麼,為什麼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的年輕人會熱衷於算命呢?

與時俱進的算命師,正在成為年輕人的「精神鴉片」

「掰掰手指頭算算,我算過塔羅牌、紫薇鬥數、周易八卦、星座星盤。平時會關注相關的星座公眾號,平均每個月都會去找算命師算一次,每次算完之後迷茫好像都能少一點。」

劉婷是一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多數迷茫的年輕人一樣,算來算去,她每次算的都是「感情運勢如何?就業是否順利?會不會發財?」之類的問題。

在窺見自己的命運之後,冥冥之中事情好像真的朝算命師的說法那樣在發展。

算命師說劉婷和男友不和,不久後她果然就和男友分手了。

劉婷說:「其實算命更多只是覺得好玩,就像扔硬幣一樣,當硬幣拋向天空的時候,我們心裡就已經知道答案了。當問出問題的那一刻,她心裡已經做好了決定。」

算命佔卜準嗎?這個是大多數人都會關注的問題,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

剛工作兩年的李佳告訴「螳螂財經」,自己找的算命師很準確地算出了自己從事的行業以及男朋友以前膝蓋受過傷的事情,並且通過五行八字算命師預測了她未來的工作將十分順利。

雖然聽不太懂那些專業術語,但是聽著挺順耳的,不知不覺中,李佳就買了單。

當然,也有碰到一些不準的,比如小雲。三年來她每次做測試都說會有很多桃花,懷抱著滿滿的希望,結果就單身了三年,至今連個聊天的對象都沒有。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迷信。就比如平時,左眼跳,這是要發財?右眼跳,去他的迷信!大家都是沐浴在科學的陽光下長大的,無神論早已經根深蒂固,算命其實就跟春節拜年一樣,可能就是圖個樂吧。」

說白了,「信」與「迷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年輕人對算命結果會有一定的傾向,但是毫無自主判斷的「迷信」卻遠遠談不上。

對於這種說法,算命師舍先生就比較認同,他今年37歲,幹這個行當已經十幾年了,目前主要開展線上算命,他告訴「螳螂財經」,傳統走街串巷、支個攤兒、掛個八卦旗的「鐵口直斷」早已經out了,現在的年輕人算命也就圖一樂,真正將測試結果用來指導命運的,其實少之又少。

在他看來,算命作為一門玄學,本來就不是科學的,所以更多的要靠悟性。舍先生透露,他和他母親都是做算命的,從小家裡耳濡目染,也並沒有專門學過,自己看了一些書就很快上手了。

找他算命的人群,也不乏高學歷的學者,比如麻省理工、哈佛、北大、清華那樣的高學歷學生,甚至還有一些大學教授,很多都是通過朋友推薦的方式聯繫上的。

至於收入,目前大概在1至10萬不等,在同行中屬於中等水平。

說起現在年輕人熱衷的星座、塔羅牌、面相,舍先生顯得不屑一顧,他認為相比五行八字,星座這些都太簡單了,人的面相又容易發生變化,就連玄學都把不準。

「螳螂財經」又陸續採訪了幾位「大師」,與風水有關大師佔主流。比如,鄧娟女士就十分喜歡在朋友圈裡分享一些風水小知識,她與舍先生的經歷差不多,也是受家學淵源影響,從小就對風水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進入職場後樂於幫助別人解決困惑,後來乾脆做起了全職。

阿墨也算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他的爺爺輩以前是走街串巷給人算命的盲人,父輩也開了一家玄學店鋪,線上和線下的算命都做。小時候在父輩們的薰陶下,也還是逐漸接觸這個行業,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來而去就幹起了這個行當。

當然,相比於老年人,他更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店鋪裡沒有生意的時候就在微信上給人看,每一次收費200元,每年年底生意最好的時候,月收入達到二十萬塊很正常,現在幾乎不用宣傳,幾乎都是熟人介紹。

這也是網際網路算命大師的共同之處,他們大多有著相似的經歷——出自易學世家,自幼研習風水命理,天資聰穎,學習數十載,習得真諦。

而這種經歷又會形成一個很好的標籤,讓人更信服的同時,也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網際網路+算命」的背後,有何「財富密碼」?

早些年,全國各地的廣場掀起了過一場「電腦算命」風潮,大致就是在一些繁華的地段,支起一個大棚子,裡面擺放著一臺電腦和一個印表機,只需要輸入測算者的生辰八字,就會列印出一個紙條,上面寫著電腦自動生成的測算結果。

在披上「科學」的外衣後,這種「電腦算命」一度頗受中老年人喜歡。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來臨,算命這門老手藝也在變得更年輕,大師們早已經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自由翱翔。

現如今,隨便點開一加算命服務的店鋪,店主就可提供學業、事業、婚姻三種運勢的分析和選擇建議。而算命佔卜市場收費一直都是沒什麼標準,貴的可以到兩三千,便宜的發個朋友圈宣傳一下就可以!

1996~2003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做了三次調查,三次的調查結果都顯示:每四個中國人裡面,至少有一個人相信算命,總人數超過3億人,有過算命行為的人高達四成,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的日常行為會受到算命結果的影響。

2011年,美國普度大學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有將近1.45億人相信風水,1.41億人相信財神,3.62億人曾在過去12個月內算過命或看過相。

十來年後的今天,年輕一代對算命「佛系」了很多,但是仍然無法掩蓋一個事實——信不信是一回事,但算命仍然是一個好生意。

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在中國的14億人口中,16-50歲的目標用戶佔比約45%,保守估計會有30%的付費用戶,再保守估計他們的年均佔卜算命最低消費為500元,那這就是一個達千億的市場!

據企查查數據,算命相關公司從2011年開始增加,2015年新增53家,風水相關的公司從2000年開始就如春筍般湧現,2000年新增611家,隨後逐年增長,僅僅2019年就達到了3673家,截至目前風水相關企業總量已經近4萬!

據鉛筆道不完全統計,佔卜算命賽道中已經融資的項目共計20個,其中完成A輪融資的項目為9個,Pre-A輪2個,天使輪5個,種子輪4個。對外披露的數據中,獲得千萬融資以上的項目有9個。

打著用網際網路精神變革風水行業,讓算命更公開透明化,讓商業模式標準化的旗號,這些神棍公司一家接一家的拿到數千萬的融資。

就以「神棍局」為例,作為一個玄學類型的自媒體,「神棍局」公眾號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7月,短短8個月時間,就吸引了35萬人關注,發布的文章篇篇10W+。甚至只要在文章中出現一次名字,就需要投10萬的廣告費。

甚至有些公司,還成功上市了!

2012年6月28日,新加坡的著名風水公司「新天地集團」登上了倫敦證券交易所另類投資市場,堪稱「算命第一股」。

新天地的主營業務就是「風水命理」,旗下的緣中秀風水館「緣中秀」在華人較多的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地開設了近20家分店,員工人數超過了180人,每年營收數千萬。

算命,到底在算什麼?

其實,算命這個現象,在世界範圍內並非某一個民族獨有。

從遙遠的瑪雅預言、耶穌復活、巫師佔卜,再到星座、塔羅牌、八字、面相等等,大到預測世界末日,小到個人禍福吉兇,似乎每一個文明都未來都有自己獨特的預測體系。

就以中國為例,已知最古老《連山》《歸藏》《周易》這三部經書,都與預測未來有關,其中《周易》被學界認為是「群經之首」。

在古代,遇事不決先算一卦,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事。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橫禍和做事後果,以達到趨利避害。」

一位社會學研究者告訴我們,人類的基因裡潛藏著不安全感,也帶有天然的「造神」傾向,無論是八字、面相、星座、塔羅牌等等手段,其實都是人類希望總結出一套系統規律,為自己的行為活動做出一個更正確的指引。

當然,指引可能也事與願違。

即便是「神棍局」的神算子們,算來算去也沒算出自己會被封號。

同樣滑稽的是,就在我們和舍先生聊完後不久,我們發現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水滴籌的消息:

原來,「知過去、測未來」算命師也算不準自己的命運?

當然,我們並不嘲弄這種現象,反而更應該深思——明知不科學,為何當代年輕人依然如此痴迷?背後僅僅是「好玩」這麼簡單嗎?

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

大約七八歲的年紀,有一次我去村裡一戶人家玩耍,熱熱鬧鬧的,還有不少客人。一個老婆婆坐在昏暗的椅子上,閉著眼睛搖頭晃腦,一驚一乍,說一些晦澀難懂的話。

旁邊,幾個大人輪流問她一些問題。大概就是「我兒子什麼時候能賺錢」「他什麼時候能娶上老婆」「有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之類的,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

後來我們才知道,老婆婆在我們那裡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叫做「仙娘婆」,她有一項本事,就是請「仙娘」附身,村裡婦女們可以以她為媒介,與「仙娘」溝通交談。

如今想來,所謂的「仙娘附身」荒謬無比,但是卻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老婆婆走的時候,幾名婦女都高高興興的包了一個小紅包,很長一段時間內,她們的心情都很好,對子女的未來充滿信心。

這不就與我們「買一張彩票,心情好一整天」是一回事麼?在很多情況下,算命大師不就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平民心理諮詢師」麼?

中國科協有一項統計,對於「您為什麼要算命」這個問題,回答「好玩」的人最多,比例達到了30.3%。說明近三分之一的人算命是好奇心作祟,圖個新鮮。而剩下兩部分,共有50%的人算命是為了驅邪消災和得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因此中國科協認為,尋求解決困難和心理安慰是公眾算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生活壓力越大,人就會越迷信,而這種迷信是為了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

人都需要心靈寄託。老年人明知保健品無效,還是願意買,因為保健品銷售比親兒子還關懷老人,老人不過是花錢買心靈寄託。年輕人又何嘗不明白封建迷信搞不得,算命佔卜更是不能信?

其實他們只是焦慮,找不到方向罷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很多人,將之稱為「冷讀」。

而算命師正是利用這種「巴納姆效應」,用一些模稜兩可言之無物的話讓人覺得切中要害。但由於預言的事情很久以後才能驗證,在算命的當下也就變得不可證偽。

蝴蝶扇動一次翅膀,就足以引起一場風暴,人生中稍微作出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決定,也足以引發蝴蝶效應。

也就是說,人的命運和結果有成千上億種,是無法進行計算的。

就比如說,我這兩年胖了很多,算命師說我「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以後必成大器」,那我到底能不能減肥?

在線等,挺急的!

結語

人活一輩子,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既有人告訴我們「命中注定」,也有人說「人定勝天」,這本身就是一種處事哲學。

但,如果把把性格交給星座,把努力交給雞湯,把運氣交給錦鯉,然後對自己說:「聽過許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樣的話,當然過不好。

真正能解決問題,幫助走出困境的,只有真真實實的自己,而不是算命師。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相關焦點

  • 三億需求、千億市場!年輕人為什麼喜歡算命?
    當然,相比於老年人,他更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店鋪裡沒有生意的時候就在微信上給人看,每一次收費200元,每年年底生意最好的時候,月收入達到二十萬塊很正常,現在幾乎不用宣傳,幾乎都是熟人介紹。這也是網際網路算命大師的共同之處,他們大多有著相似的經歷——出自易學世家,自幼研習風水命理,天資聰穎,學習數十載,習得真諦。
  • AI算命:千億市場的好生意?
    甘願被騙的人和張雨一樣,很多年輕人都或多或少使用過AI算命軟體,甚至不乏從事人工智慧相關工作,諳熟AI技術本質與產品邏輯的產品經理、算法工程師。大同小異的模糊化描述,放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類似的效果,但人們喜歡這樣的心理麻醉劑。
  • 算命公司也能上市?悶聲賺錢的千億市場,將成為新風口?
    算命文化成新風口去年,廣東的一家文化公司是靠著算命一年就賺了5億元;前幾年還有好幾家佔卜公司獲得了融資,網際網路的發展沒想到算命的也跟上了車。之前哪哪都能看到的AI看面相、看手相的推薦,只需要上傳一張照片就能夠分析你的性格和未來發展。不少人都被大差不離的算命標題吸引,即使要收費也要看到結果。
  • 千億潮流後市場來了「賣水人」
    原標題:千億潮流後市場來了「賣水人」   有數據統計,我國潮流消費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市面上逐漸出現多家為潮流物品做服務的品牌,他們如同淘
  • 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正在算命
    一條佔卜「你還應該繼續喜歡ta嗎」的短視頻收穫了39.3萬次的點讚喜歡,不少人在評論區裡表示「臥槽這也太準了吧」。可見原來四種情況就能解釋得了普天之下所有男女的感情恩怨,相比之下,傳統批八字合婚可真是弱爆了。如果你覺得小視頻這種佔卜時間太短,互動感太弱,那麼你還可以轉戰B站。在那裡,塔羅佔卜用互動視頻的形式拉滿了互動感。
  • 央視揭秘AI算命圈錢套路:抓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算命結果全靠編
    佔卜、算命這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我們自己也會偶爾去嘗試一下。只是,萬萬沒想到,網絡佔卜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朝陽企業。甚至有報導稱這個市場居然撐起了千億市場。真的驚呆了。從算命半仙到 AI 算命,佔卜市場近千億雷鋒網編輯對算命的印象還留在影視劇裡。他們一般都是盲人,並且都會戴墨鏡。像這樣。
  • 中國女人,又撐起了一個千億市場
    它其實是燕窩行業協會,全稱「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燕窩市場專業委員會」。據它預測,中國燕窩市場規模將達千億。撐起這個瘋狂市場的,主要是女人,尤其是年輕女人。國燕委最近的一份報告就說,燕窩的電商用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女性,其中「24-35歲的輕熟女一族」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不得不說,女人們真是愛滋補。愛滋補的女人們瘋狂起來,足以吃光全世界的燕窩。
  • 算命佔卜:一個「悶聲賺大錢」的千億市場要火?
    2019開年,不少華南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密集地給高淨值客戶舉辦風水講座;一家鮮為人知的廣東文化公司靠著算命年收入純利5億,被金融圈瘋搶;過去4年時間竟然有至少20家佔卜命理創業公司獲得了融資……不少人發現,網際網路+算命這門生意似乎開始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風水、佔卜、算命、測字,古往今來,提到這些就能把神秘感一下聚攏起來,好像這些字眼本身就帶有無限的玄學意味。
  • ...圈錢套路:抓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一步步套錢,而 AI 算命軟體...
    佔卜、算命這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我們自己也會偶爾去嘗試一下。只是,萬萬沒想到,網絡佔卜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朝陽企業。甚至有報導稱這個市場居然撐起了千億市場。真的驚呆了。從算命半仙到 AI 算命,佔卜市場近千億雷鋒網編輯對算命的印象還留在影視劇裡。他們一般都是盲人,並且都會戴墨鏡。像這樣。
  • 歐美寡頭壟斷的千億種植牙市場,國產品牌方興未艾
    【編者按】2017年,全球種植體和假牙市場規模達到89.8億美元,預計未來6年複合增速6.5%,2023年達到130.1億美元。目前,國內種植牙的滲透率仍然很低,遠低於國際水平,因此種植牙潛在的存量市場空間巨大,超千億規模。
  • 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正在算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條佔卜「你還應該繼續喜歡ta嗎」的短視頻收穫了39.3萬次的點讚喜歡,不少人在評論區裡表示「臥槽這也太準了吧」。可見原來四種情況就能解釋得了普天之下所有男女的感情恩怨,相比之下,傳統批八字合婚可真是弱爆了。如果你覺得小視頻這種佔卜時間太短,互動感太弱,那麼你還可以轉戰B站。在那裡,塔羅佔卜用互動視頻的形式拉滿了互動感。
  • 看林氏木業如何契合年輕人個性多元的購物需求
    當代年輕人的購物需求不斷多元化與個性化,對家居的要求更是如此。傳統家居對消費者而言,具有「老氣感」。家居品牌如何契合年輕人的多元化購物需求?林氏木業為首次置居的年輕人提供豐富且高性價比的產品,致力成為年輕人第一次買家具的首選品牌,林氏木業是如何一步步抓住年輕人的心的?
  • 央視揭秘 AI 算命圈錢套路:抓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一步步套錢,而...
    佔卜、算命這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我們自己也會偶爾去嘗試一下。只是,萬萬沒想到,網絡佔卜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朝陽企業。甚至有報導稱這個市場居然撐起了千億市場。真的驚呆了。從算命半仙到 AI 算命,佔卜市場近千億雷鋒網編輯對算命的印象還留在影視劇裡。
  • 1000億的佔卜市場,誰能分一杯羹?
    「算命」真是個千億市場? 據《韓國經濟日報》統計,韓國有超30萬名算命師和15萬名薩滿,超自然行業的產值達4萬億韓元(合約240億元人民幣)。
  • 悄然勃興的「國潮」 為什麼年輕人情有獨鍾
    原標題:悄然勃興的「國潮」 為什麼年輕人情有獨鍾 年輕人更喜歡傳統文化了嗎?傳統文化傳播體現了什麼新規律?傳統文化為什麼也可以很流行?讀懂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理解當下,還要追溯豐富而博大的歷史,以此破譯隱藏在民族情愫深層的文化基因。 傳統文化正在成為一種時尚新潮,對於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這大約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
  • 為什麼網際網路算命會這麼賺錢?
    如今一切皆可網際網路加的時代,曾經行走江湖知天命的神棍們也不再局限在廟宇和街邊擺攤堂而皇之做起算命的生意來。網際網路算卦成了存留於灰色地帶的一盤大棋,棋局上有人封神,有人墜落,八字運程,風水姻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封建迷。哪怕是一個年年薪百萬的金領,遇到不如意之事也難免想起命運之說。找神算子們問道求解以求心安。有需求的地方,自然就有市場。
  • 給年輕人做心靈大保健為什麼這麼賺錢?
    市場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行業的新入行者都能獲得不菲收益的時候,說明這個行業尚處於供小於需的階段。網際網路+算命由來已久。實際上,剛進入21世紀PC電腦普及時,大多數綜合網站上都有「星座」「佔卜」等頻道。網上算命、看星座運勢就十分流行。輸入你的出生日期、姓名等信息,就能算出性格、運勢。
  • 新式茶飲未來格局或將改變,老虎堂如何逐「虎」千億市場
    據統計,新式茶飲市場爆發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國現制茶飲門店已經有41萬家,年增長率高達74%。莫說一二線城市,就是在五線開外的小城市裡的步行街上,街頭街尾都少不了茶飲店的身影。茶飲市場的爆發力,一方面是踩在了風口上,恰逢其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個品類在短時間內爆發出了足夠的創新力。
  • 那些偷偷算命的年輕人,終於被看穿了
    不但截獲一大把算命大師的微信,還收穫了朋友們五花八門的算命經歷。算命先生就像當代年輕人的心理醫生。沒被社會毒打的時候,年輕人個個都是唯物主義新青年,信馬克思主義和科學。 長大後經曆命運的蹂躪,在難以唯物的世界裡,年輕人越來越開始唯心了。所以當有人嫌棄年輕人:也太傻了,什麼年代還信命。
  • 算命市場營業額超50億 重佔卜
    尤其如今景氣不好的時候,算命更是一枝獨秀。連企業招聘新人也要看命理。據統計,臺灣算命市場的營業額每年超過50億元新臺幣,網絡及手機算命的也達4億元新臺幣。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就連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到香港訪問時,也去了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