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對玄奘身世的描寫充滿了傳奇色彩——玄奘的父親經歷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風高、拋屍江底的慘劇,使玄奘尚未出生就開始經受磨難。但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有著怎樣的身世呢?小說中的描寫是憑空杜撰,還是有所依據?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使他敢於跋涉往返十七年,遠去西天取經?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三個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唐朝時一個偉大的僧人,俗名陳褘,號稱玄奘法師,又稱唐僧。他曾跋涉十多萬裡,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
按照歷史記載,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遠行萬裡,翻過雪山,穿過沙漠,到了遙遠的印度,九死一生,說他是偉大的旅行家那是毫無疑問的。
說他是偉大的翻譯家呢,那就更沒有爭議,因為他一個人翻譯或者主持翻譯的佛典達到了一千三百餘卷,而且翻譯佛典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因為他是將其從梵文——現在公認最複雜、最困難的一種語言——翻譯成中文,由金陵刻經處(今南京市內)匯集出版的玄奘譯著全集多達四百冊,那就遠遠不是著作等身,而是超身了。同時玄奘還做過一件不同凡響的事,按照記載,他不僅把佛典從梵文翻譯成中文,還把老子的《道德經》和一部中國僧人用漢語撰寫的佛學著作《大乘起信論》翻譯成梵文。很可惜,這兩部譯著我們現在無緣得見,但是有記載表明玄奘曾翻譯過。
說他是偉大的佛學家,那也沒有什麼好爭議的,他創立了法相唯識宗,是開宗立派的一位佛學大師,更不必說他從遙遠的印度,當時佛教的中心,帶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論、佛教思想。
但是很少有人稱玄奘為偉大的文學家。且不論他是不是偉大的文學家,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如果沒有玄奘,沒有玄奘西行的激發,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中,肯定不會有《西遊記》。所以即使我們不能說玄奘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也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大影響的人物。
也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對玄奘有著極高的評價。傑出帝王唐太宗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並形容他為「只千古而無對」,也就是說千古無雙,像他這樣的人物千年只有這麼一個。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重要的文章當中也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從古以來」的這些人中,毫無疑問包括玄奘在內。在國際上,對玄奘的評價同樣也是非常崇高的。有些學者說,印度歷史欠玄奘的帳,是怎麼算、怎麼估量都不會過分的;有些學者更明確表示,如果沒有晉代的法顯、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馬歡,印度的歷史是無法重建的。因為印度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我們的漢民族、漢文化不太一樣,他的歷史觀念和時間觀念都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
玄奘俗名陳褘,又稱唐僧,他跋涉十多萬裡,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並著有《大唐西域記》。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為是一條由信念、堅韌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
小說《西遊記》中的玄奘剛出生就被母親無奈地拋入江中,因為被金山寺的長老收養,所以從小就當了和尚。但歷史記載中的玄奘出身官宦家庭,他又為什麼要剃度出家呢?根據史料記載,玄奘走上學佛之路,是因為他的第二個哥哥長捷法師的影響。玄奘的父母大概在玄奘十歲左右時就已雙雙因病去世,玄奘便跟著他的哥哥到洛陽的淨土寺開始學佛。
剛進寺的時候,玄奘還不是正式的僧人,只能做一個童子,但是他學習非常非常勤奮。在他十三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歷史上以荒淫驕奢著稱的隋煬帝突發善心,隋煬帝信佛,當時派了一個名叫鄭善果的大理寺卿到洛陽去剃度僧人,一共只剃度二七一十四位。在隋朝乃至隋唐時期,僧人的數量是受嚴格控制的,否則種田當兵的男丁都會缺乏,交糧納稅得不到保障,因此選拔僧人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這個鄭善果素以「有知士之鑑」著名,非常會鑑定人才。小玄奘當時才十三歲,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當時他就磨磨蹭蹭,一直傍在考場的門口不肯走。鄭善果主持完考試出門,看見一個相貌非常好的小孩,便問是誰家的孩子。依古時的習慣,自報家門要報足曾祖、祖、父三代,玄奘遂自呈為潁川陳氏之後。鄭善果聞聽,知他乃是名門之後,便問他是否想要出家為僧。玄奘答說願意出家為僧,但是「習近業微,不蒙比預」,意思是說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功力還很淺,沒有資格去考試,因為當時的考試有年齡限制。玄奘從小就很聰明,他不說自己歲數不夠,而說自己是學佛日子短,功力淺,所以「不蒙比預」。
鄭善果覺得這個孩子非同一般,便又問他為什麼要剃度出家,剃度出家想幹什麼?玄奘的回答又是出乎意料的非同凡響:「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意思是說,從遠的來講,我要把如來即釋迦牟尼的佛法繼承下來;從近的來講,我要把佛教發揚光大。鄭善果素以善於鑑別人才著名,記載上也講到,玄奘是非常漂亮偉岸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善果既賞識玄奘的佛學修養,又「賢其相貌」,就破格開了一個公開的後門,準許他免考入圍。當然考試委員會的其他人對此提出了抨擊,因為整個洛陽只有珍貴的十四個名額,而鄭善果卻把其中的一個給了孩子,於是鄭善果解釋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古代考和尚分為兩種,一種是看被考者能夠默寫多少紙佛經,當時的佛經是抄寫在紙卷上的,能夠默寫多少紙佛經,這是一個標準。另一種是考能抄寫多少卷佛經,也就是看識字多少,到底是不是讀得懂佛經上的文字。鄭善果說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文字記誦的功夫容易練成,但是天生的風骨難得,如果剃度這個孩子,將來他必然會成為佛門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這也證明鄭善果確實有知士之鑑、知人之明,絕非浪得虛名。
玄奘在洛陽剃度以後,按照真實的歷史經歷,他當然沒有在金山寺修行,也沒有去找他的母親,更沒有一個位極人臣的外公,而是隨著他的哥哥,在十九歲以前,一直在洛陽修習佛經。當時洛陽的寺廟極多,經常有一些高僧在這座寺廟開一個講座,在那座寺廟講一部經,所以玄奘就往來聽講,在洛陽這個非常濃厚的佛教氛圍當中,飛速地集聚著自己的佛學修養,完善佛學方面的基礎。歷史上同時記載下來的還有對少年玄奘的一段評價:「備通經典,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不交童幼之黨,無涉闤闠之門;……少知色養,溫清淳謹。」也就是說他從小就讀了很多的經典,非儒家雅正之書不看,而且從小就有一種非常有志向、非常成熟的表現,不交童幼之黨,也不去那種熱鬧的地方瞎看,並且性格非常的溫和、純樸、謹慎。
很快,少年玄奘就在洛陽的佛學圈裡聲名大起,整個洛陽都知道有這麼一個非常年少、由鄭善果破格剃度的僧人,佛學上的確是有天才。
那麼,小小年紀的玄奘,後來是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代高僧?他又是怎樣在心中醞釀起西行求法的念頭呢?關注我,帶你揭秘真實的玄奘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