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動物和文化結合緊密,比如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麒麟被中國人視為瑞獸,烏鴉被視為不詳。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鹿文化,鹿在中國通常被視為道家文化中的一個吉祥物,道教神仙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而事實上,不只在道家,鹿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都具有深厚的淵源。
一、鹿與儒家文化
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徵,白鹿的隱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徵。漢陸賈《新語》:「鹿鳴以仁求其群」,「鹿鳴」是讀書人的精神支柱。「鹿鳴」一詞遂有科舉及第、科場得意之意。在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多次出現以梅花鹿詮釋利益與統治的成語。即,逐鹿中原、鹿死誰手、指鹿為馬等等。
二、鹿與道家文化
在道教中,鹿常常為仙人的坐騎,在道教神話中,仙人多乘鹿,所以鹿又被稱為仙獸。李白一生熱衷於尋仙問道,是一個最具道家氣息的詩人,所以被冠以「詩仙」之稱。在李白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句子。鹿被成為仙獸,大概是因為鹿的性格特徵和道家所追求的隱士精神相契合。鹿幽居山林,逐食良草,安於自然,具有恬淨無為的道家氣息。所以,古代隱士以戴梅花鹿皮帽為身份、權威、修身養性的象徵。所以,有一成語「鹿衣牧世」,往往被用來比喻有才能的隱士,雖隱於山林,但其高尚的情操仍能影響天下。
三、鹿與佛家文化
鹿性格溫馴善良,故也被慈悲為懷的佛家所寵愛。佛教經典《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云:悉達多太子入山修道時,遇到兩位獵人,遂自忖:既已棄家,則不宜如凡夫被服寶衣,猶存欲望。故脫去寶裘,而向獵人買鹿皮衣,並披著離去。據說,佛無量劫前曾經多次做個鹿王,所以在佛教文化中也有很多關於鹿的故事。佛祖釋迦牟尼三十五歲生日時,眾教徒捧壽桃,進獻一對梅花鹿以示特別慶賀,在我國山西省大同雲崗石麓中的石雕描繪了這一宗教歷史傳說。
四、鹿與民俗文化
不僅僅是在儒釋道文化中,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鹿文化也是歷史悠久。我們知道古代有馬車、牛車,而事實古人很早就知道馴鹿拉車,《南史·東夷扶桑國傳》載:「有馬車、牛車、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除了拉車,鹿在原始農業耕作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西晉張華《博物志》中描述,古代農民會利用麋鹿踩踏爛泥,然後播種稻種。有意思的是, 西方最重要的節日「聖誕節」,聖誕老人是乘著梅花鹿所駕的雪橇給孩子們送禮物的,不知道這是不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民俗文化中, 鹿也是吉祥的象徵。《祥驗記》:「鹿者,祿也。祿就是升官發財的意思。所以,古代官宦家在修建宅園時候,會在門樓上雕鏤「十隻鹿」,諧音為「食祿」,鹿銜靈芝圖、壽星騎鹿圖等也常常在古代宅院雕梁畫棟中所見。在我國明、清古建築中,宗教廟宇、神像雕塑上都能看到塑造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梅花鹿形象。
鹿在中國文化中還寓意長壽,《抱樸子》云:「鹿獸千歲,滿五百歲則失其色白。」《述異記》也有記載:「鹿一千一年位蒼鹿,又五百年化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中國有一種文化觀念,吃啥補啥,鹿既然那麼長壽,吃鹿肉就也能長壽,所以《述異》中說「玄鹿為脯,食之壽二千歲」。鹿為長壽象徵,所以鹿祝壽、祈壽的場合往往成為主題,在傳統壽畫中,鹿也常與壽星為伴。
小結:
從儒釋道文化到神話傳說,從神話傳說到文化經典名著,在中國文化中,處處我們都可以看到鹿的身影,其範圍之大,歷史之久,典故之精,都讓人驚嘆。在今天,乃至地名以鹿命名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如鹿港、鹿城、鹿村。海南三亞鹿回頭,深圳鹿丹村,廣西鹿寨,杭州鹿鳴村,河南鹿盤村不勝枚舉,而這些地方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不得不說的是,野生梅花鹿在中國已是高度瀕危動物,鹿給我們帶來了這麼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的「仙獸」我們難道不該好好保護嗎?看了這些,你還喝的下去鹿茸酒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