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兩個老地名:一個叫掏鹿街,另個叫大疙瘩。這兩個地方是那呢?對!「掏鹿街」就是現的西豐縣城;而「大疙瘩」就是現在的遼源市。那麼老人們為什麼願意把「掏鹿」與「大疙瘩」連在一起呢?因為1902年兩縣同時建縣;建縣前同處盛京圍場;又同屬西流水;所以縣名都是「西」字打頭,即「西豐」與「西安」;後來西安改成了遼源市。
了解這兩個地方歷史,首先要先從了解盛京圍場開始。據清史記載:盛京圍場共105個圍,其中最大的圍在遼源,叫「扎拉芬阿林圍」涵蓋了西安、磐石、伊通等廣大地區。因此處是磐石、伊通、東豐和東遼四縣交界處。古驛道交通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掏鹿又是圍場最多的地方,全縣共有35個圍,佔整個圍場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兩處專供皇家使用的御用圍場。因此說兩個地方淵源很深。
清太祖努爾哈赤滅了海西四部統一了後金政權後,將全部注意力轉移到了中原,遂將他們崛起的地方封禁為圍場,將裡面的居民全部驅逐。大疙瘩和掏鹿一樣成為一片荒蕪。直到光緒二十二年,弛禁招墾。二十六年奉天軍督增祺始命協領高萬梅總管處理大圍場事宜,計墾升科,為設治建縣做準備。
道光二十七年冬,設東路保甲分局,在扎拉芬阿林圍的大疙瘩山下,規劃了縣境等事宜,準備來年秋設西安縣,隸海龍府。也就是說這時清政府已經下決心設治建縣。當時把縣址選在北區的老虎嘴,讓知縣紹康去籌辦,在設計好規劃圖後發現,這個地方與伊通較近,與西豐較遠,不利於日後發展,建議改址大疙瘩。
資料是這樣解釋的:老虎嘴地處偏隅,北距吉林伊通州不過二十裡,南距西豐較遠,不持人民人治,有奔投之煩。即官亡於民亦覺鞭長莫及,不相宜。奉天軍督增祺諮商荒務大臣奉天府尹廷傑於光緒二十九年春,改城基於大疙疸。原來,西豐是吉林海龍、伊通一帶賣糧農民車輛進入奉天的一條「孔道」,出於節約交通成本的考慮才把縣址設在了大疙瘩街。
據西豐縣鄉土志記:本境即葉赫西城,雍正四年隸永吉州。西南界因崇山峻岭,絕少人煙,遂為搜狩圍獵之兩場。光緒二十三年弛禁招墾,隸分水嶺之西稱為圍場西流學水。未設治時,詞年訟、徵收、緝捕諸政一歸委署總管協領高萬梅,即於掏鹿建官所一處。
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在掏鹿街設治建縣,縣址在寇河北,五龍背(今縣城北山)之南。設東西保甲局,由地畝籌餉,逾設縣治,知西豐縣事者,為錢宗昌。二十九年勸辦捐款,藉資民力,築土城,東西,長五裡,寬約三裡。設四門,三月而工竣。
遼源距西豐才80裡路,是通往鐵嶺瀋陽的近道。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一條「孔道」將大疙瘩和掏鹿街緊緊連在了一起。如果不是民國時期北滿鐵路的聯通,恐怕西豐和遼源這條紐帶是很難分開的。時空變幻,滄海桑田,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曾經的掏鹿街和大疙瘩早已退入了歷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