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是我們祖先的智慧傳承,古人根據太陽出沒的規律,天色的變化及日常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才基本定型定名,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
夜半(子時)23:00—1:00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中夜,意為孕育。「古歷分日,起於子半」。古代中國人民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繫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雞鳴(丑時)1:00—3:00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地支為丑時。「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餵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農家自會起身餵牛。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便成了醜牛。
平旦(寅時)3:00—5:00
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鮑照 《代放歌行》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地支為寅時,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 「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史記·李將軍傳》:「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日出(卯時)5:00-7:00|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詩經·檜風·羔裘》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地支為卯時,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繫,便有了卯兔。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也就是上班報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
食時(辰時)7:00-9:00
朝晨發兮鄢郢 ,食時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 (吃早飯)之時,地支為辰時。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蒙蒙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龍和辰時相聯繫,便有了辰龍。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這一頓是主餐。
隅中(巳時)9:00-11:00
至于衡陽,是謂隅中。——《淮南子·天文訓》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用地支表示為巳時,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豔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這是蛇最活躍的時刻,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繫在一起的。《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日中(午時)11:00-13:00
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光線最強烈,就是正午的時辰。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繫,就有了午馬。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昳(未時)13:00-15:00|
「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漢書·遊俠傳》
日昳,又名日仄、日央、日跌等。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就是太陽開始偏西了,地支為未時,十三點至十五點,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晡時(申時)15:00-17:00
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淮南子·天文訓》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意即「第二次進餐之時」。 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這時太陽偏西,或者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裡,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古時「晡」與「餺」相通。《說文段注》:「餺,申時食也。……餺,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餺。又以食食人謂之晡。」《資治通鑑·唐紀》:「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古代中國人民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日入(酉時)17:00-19:00
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春秋左傳正義》
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 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十七點至十九點,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農婦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古時,人們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莊子·讓王》:「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黃昏(戌時)19:00-21:00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
指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十九點至二十一點,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助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繫起來成為戌狗,恰到好處。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人定(亥時)21:00-23:00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地支命名是亥時,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為它添食。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