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科學
首張月球綜合地質圖
月球作為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陪伴了地球45億年。但我們對月球表面完整的地質情況,最近才有了完整的了解。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月球與行星研究所合作繪製完成了出首張月球綜合地質圖,並統一規範了月球表面的地質構造。
研究團隊綜合了6張阿波羅任務時期的區域地質圖,以及來自近期衛星任務的信息,得出月球全部區域的地層及巖層信息。其中,NASA月球軌道器的鐳射測高儀補充了月球北極和南極的地形數據;日本航空航天局的地形相機補充了月球赤道區域高程數據。
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上對多張地圖上共有的地質位點進行關聯,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這張完整的月球地質圖。在地圖中,整個月球的表面共有43格地質單元,並在地質圖中通過不同的顏色進行了標記(同種顏色的差異,如深綠和淺綠,表示為不同的地質類型)。其中比較常見的地質單元是火山口(由黃色、綠色和一部分藍色表示)、盆地(由一部分褐色和粉色等表示)和平原(由一部分粉色、紫色和藍色)等。
USGS地質學家Corey Fortezzo表:「這幅月球綜合地質圖是這個長達十年項目的『巔峰之作』。」這一項目的目標是為研究月球,未來的地質製圖工作(區域或整個月球規模)提供數字資源。而這張地質圖將幫助我們理解月球45億年來的地質演化史,並為未來人類的探月任務提供重要參考。
欲了解不同色塊代表的地質類型,可點擊這裡。
質量相差較大時,黑洞合併產生的奇特引力波信號
2015年,天文學家利用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檢測到了引力波。此後,LIGO與義大利的VIRGO探測器多次探測到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在這些雙黑洞合併事件中,我們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融合的兩個黑洞質量相近。
而最近,LIGO公布了一個與之前的觀測顯著不同的引力波信號GW190412。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在觀測的引力波信號GW190412中,首次探測到高頻率的諧波。這次觀測不同以往的原因是:這一引力波信號是由質量分別約為8倍和30倍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合併產生。
這兩個質量差異超過3倍的黑洞在相互靠近時,質量較大的黑洞會扭曲它周圍的空間,使得另一個黑洞的運行軌跡發生偏轉。而這種巨大的質量差異也可以讓物理學家更精確地測量這一雙黑洞系統的屬性,比如黑洞到地球的距離,以及較重的黑洞繞其軸旋轉的速度有多快,從而進一步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目前,理論物理學家對這兩個相互靠近的黑洞的形成主要有兩種猜測:它們可能來自一對相互繞行的大質量恆星,兩顆恆星在生命的盡頭都坍塌成黑洞。還存在一種情況是,兩個黑洞分別獨立形成,並在後期通過引力相互靠近,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球狀星團中。一些物理學家還表示,質量更大的黑洞或可能是通過黑洞合併產生的。
哈勃望遠鏡30歲的生日照
4月24日,哈勃空間望遠鏡迎來了發射30周年。在昨天的推送中,我們分享了哈勃望遠鏡在1991-2019年間拍攝的29張經典照片。就在同一天,為了慶祝哈勃望遠鏡30歲生日,NASA發布了今年的紀念性照片。在距離我們16.3萬光年外的大麥哲雲星雲,一紅一藍兩個星雲正遙相呼應。圖片主體的紅色巨大星雲名為NGC 2014,其中心最為明亮的區域,包含了一系列質量相當於太陽10~20倍的恆星。而左下方的NGC 2020星雲,由亮度相當於太陽20萬倍的恆星形成。恆星失去外層物質時,通過一系列噴發活動,形成藍色氣體。接下來的動圖,讓我們能夠看見這兩個星雲的細節:
最後,是上周未能成功顯示的小行星GIF圖。閱讀詳細文字內容,可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