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叫我來巡山,我把各處轉一轉……」凜冽的寒風,裹挾兩個人的笑聲,在零下40攝氏度的山林間迴蕩。
這個情節,不是《西遊記》西天取經的途中偶遇,而是現實版電力工人「雪山」巡線。
1月7日,呼中供電公司巡線檢修工王殿輝(右)和隊友孫林波在執行「極寒特巡」任務的巡線途中(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數九寒天,記者跟隨國家電網呼中供電公司的兩名巡線檢修工,穿林海,跨雪原,怎一個「冷」字了得。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位於「興安之巔」大白山腳下,年平均氣溫零下3.6攝氏度。
冷是這裡的常態。「呼中最冷時零下50攝氏度。」巡線工王殿輝對隨行記者說,為保障供電,進行「極寒特巡」是必須的。
「我們冷點倒還能挺住,可設備線路不一定能挺住。如果不巡檢,線路出問題咋辦?那頭可是連著老百姓啊。」王殿輝說。
「冷!太冷了!」跟隨王殿輝和他工友孫林波深一腳淺一腳踏雪進山,記者本以為自己一身「熊裝」已「包裹」得夠厚實,但沒幾分鐘,端著冰疙瘩似的相機的手就顫抖不止,上下牙也開始不停地「交流」,眼淚流出,都是凍的。看來,記者還是低估了這次「極寒特巡」。
攀行在萬籟俱寂的山上,咯吱咯吱的踩雪聲,刮碰樹枝的簌簌聲,急促的呼吸聲……一切細微的聲音都變得清晰可聞。
「兩位大哥等等我。」喘著粗氣呼喚著。一位20歲出頭的記者,反而被兩位年近半百的老大哥遠遠甩在後面。
1月7日,呼中供電公司巡線檢修工孫林波用望遠鏡查看線路情況(新華社記者徐凱鑫攝)
途經一處電線桿,兩人停下,孫林波拿起望遠鏡觀察,「68號杆縱向裂紋、69號杆防倒拉線鬆弛……」
「裝啥水的筆都白扯,都得凍住,就這個好使。」王殿輝用鉛筆在本上標註。
「與每月一次的常規巡查不同,特巡是指重要節假日,以及氣溫驟降等重要情況發生時進行的專門巡查,巡線、測溫、觀察絕緣子有無破損等,2020年12月份以來已經特巡5次了。」王殿輝對記者說,現在巡查的只是7公裡多長的蒼山線,他們負責的線路全長28公裡,每次特巡至少持續3天左右。
1月7日,呼中供電公司巡線檢修工王殿輝(右)和隊友孫林波在執行「極寒特巡」任務的巡線途中摔倒在雪地上(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撲通」一聲,王殿輝被樹根絆倒,摔進「雪坑」,孫林波趕過去把他拽了起來。「山上積雪太厚,只能憑感覺摸索著走。」王殿輝說,「褲子比我遭罪,經常被開『天窗』。」
「這是什麼玩意?旁邊咋還有串腳印呢?」
「這是狍子休息過的地方,那串腳印就是狍子的。」王殿輝說,「咱們巡線的地方可是野生動物的地盤,現在林區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常能看到狍子、飛龍等鳥獸。」
1月7日,呼中供電公司巡線檢修工王殿輝(左)和隊友孫林波在執行「極寒特巡」任務的巡線途中吃飯(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走了兩個多小時了,咱們也在這兒吃一口吧。」王殿輝從背包裡掏出麵包、榨菜遞給記者。「得抓緊時間,一停下身上的熱氣就跑了。」半凍的麵包就著帶冰碴的榨菜,這是記者生平第一次這樣吃。再看對面坐在雪地上的兩位老大哥「狼吞虎咽」,心中滿是敬意。
「小夥兒,在這裡除了野生動物,偶爾還能看到『行走』的霧凇呢。」王殿輝說。
「真的,在哪兒?」
「你照照鏡子看。」
記者掏出手機,屏幕上投影出白髮、白眉、白睫毛,恍然大悟……
1月7日,呼中供電公司巡線檢修工王殿輝和隊友孫林波在執行「極寒特巡」任務的巡線途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返程途中,望著山的方向,眼角閃過街旁的燈光暈,回想起大山中巡線工人前行的背影:每一位巡線人都是「行走」的霧凇。(記者管建濤、徐凱鑫、王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