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直播?一種可以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的方法

2021-01-09 量子位

魚羊 假裝發自 火星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你知道,怎麼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嗎?

這不,前幾天,中國航天日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以屈原《天問》為名,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

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雖然沒有馬斯克移民火星的瘋狂,但「天問一號」也承載著中國走向宇宙的壯志雄心:

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不僅要實現環繞火星全球遙感探測,還要突破火星進入、下降、著陸、巡視、遠距離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

而作為一個家養航天迷,如果能足不出戶親自見證這一幕幕,那麼真是妙不可言。

於是航天日當天,說幹就幹,本著內事不決問百度的江湖原則,我就開啟了一頓猛如虎的操作。

並且在「千淘萬漉」之後,找到了「雲監工」的最省事兒方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有個百度App就行了。

因為就在當天,百度App上一搜即見的——「追蹤火星計劃」——還獲得官方認可,以特殊身份加入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相關項目。

也有不少知情網友分享情報:百度會通過直播,完整跟進火星探測工程。

但是,作為一個自詡有科學探索精神的編輯,也有個本能質疑:

百度App全程直播火星探測,這事兒靠不靠譜?

於是又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至少找到了三個問題的答案:

百度之前有沒有幹過類似的事兒?百度幹這事兒決心堅定不堅定?(火星探測工程好幾年呢,可別耽誤了我雲監工大業)百度幹這事兒靠不靠得住?給火星計劃當雲監工的可行性分析

下面是小論文《一種可以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的方法——一個百度App到底行不行?》。

首先,第一個問題:百度之前有沒有幹過類似的事兒?

有。

萬物皆「雲」的思路,在疫情的衝擊之下獲得了最大化的實現。而百度直播就悄然幹過幾回大事兒了。

比如,「雲」遊故宮——不開大G——但帶免費專業解說。

故宮建成600周年之際,在閉館70多天後,故宮的「首秀」就是在百度App等直播平臺的連續兩天三場直播。

解說員帶你貫穿故宮東西兩道門,詳細解說故宮三大殿、六宮的建築、草木,為你指明平平無奇的角落裡暗藏的「玄機」,還能途徑平時不開放的員工通道……

端坐家中,也能一飽眼福,2小時的直播下來,知識點還十分密集。刺激,過癮。羨慕依然年輕的自己。

而且「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看完直播,有什麼不明白的,百度App的優勢也出來了。

看百度的統計數據說,故宮首次直播當天,「故宮」的百度指數暴漲近10倍。

並且,三場直播過程中重點提到的建築和典故,在隨後兩天的關注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例如「慈寧宮」百度指數環比上漲了169%,「太和殿」、「延禧宮」、「藻井」則分別上漲了53%、21%和33%。

不過,也有個小問題:火星探測畢竟是專業知識領域,比起雲遊——是不是還需要個帶路人?

但在看到疫情期間的防疫知識科普後,小問號算得到解答了。

畢竟是大廠,家大業大,請權威嘉賓大牛,應該不成問題。

當時百度直播開設「戰疫直播間」,每天請專家醫師在直播間講授專業防疫知識。

比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朱繼紅分享的「出現發熱咳嗽,我是不是中招了」主題直播,收看人數有143萬+。

所以吧,小結論就是:百度直播火星計劃,應該是「久經考驗」的了。

那麼緊接著,第二個問題也來了。

百度直播,是個別項目行為,還是志在長遠?

答案吧,應該是後者。

因為除了上面的故宮、抗疫知識直播,疫情期間,百度還在直播領域暗自加速布局,推出了上百場信息點密集的直播活動。

「雲」賞武漢櫻花、「雲」聽嘻哈包袱鋪相聲、「雲」逛各大博物館……

加碼直播,看這架勢是來真的。

並且,押注的還是強調知識和信息、「非消遣式」的優質直播內容。

另外,在中國搞網際網路業務,必須得考慮「人多勢眾」。

百度App,一個日活2億的國民應用,近年又在資訊內容方面發力迅猛,甚至超過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和新浪新聞等平臺,在資訊類應用中排名第一。

在這樣的用戶和流量基礎下,不搞好火星計劃這樣萬眾矚目的直播,估計2億日活躍用戶都不答應。

於是就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百度幹這事兒,靠不靠得住?

再次一番操作猛如虎之後,我找到了百度搞直播的長遠驅動:

移動內容生態能力的拓展。

聽起來高大上吧,別急,大白話就是:百度應該不會為了做直播而做直播。

就目前百度大力開拓的移動內容生態而言,直播是一種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信息載體,一方面可以豐富信息與知識的承載形式,構建一張更加實時的信息和知識網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和C端用戶的互動。

所以,百度做直播不是從0到1,而是其內容能力的延伸,同時也是對用戶真實需求的跟進。

另外,除了百度自己有驅動力,現在吧,百度內容生態的創作者們,估計也要催著推著平臺往這方面走。

百度在內容方面苦心經營已久,內容生態目前氣勢洶洶:官方資料說,光百家號擁有200萬以上的創作者;好看視頻、全新小視頻、百科、知道、文庫、貼吧等平臺有各自創作者生態,不少創作者都具有直播能力。

比如,疫情之下的「想見你現場」直播計劃,就讓閉關在家的石榴姐苑瓊丹、馮提莫等明星網紅們在直播中展現唱歌、美妝、做飯等雲娛樂內容,就是因為百度移動生態在娛樂這一領域有積累,很多明星網紅早已入駐。

還有剛才提到的「戰役直播間」這樣的醫生科普直播,也是因為百度健康平臺上早已聚集大量的專業權威醫生和專家。

所以呢,這事兒有戲。

不能缺的技術分析

當然,作為論文,可行性分析中,怎麼能少得了技術分析呢?

但談到百度,或者說到直播,自然也繞不開技術。

而在這一方面,百度直播也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一來,在直播能力方面,基於百度雲,基於大規模實時流媒體計算集群和強大的音視頻信號處理算法,百度早已擁有打造清晰流暢、低時延、高並發音視頻直播服務的能力。

二來,在現在各個直播平臺為豐富直播體驗,主攻的AI、VR等技術方面,百度幾乎是國內最早開始積累、布局的企業。早在2016年,全民TV就上線了百度AI技術,將用戶的彈幕實時轉成語音,讀給主播聽。

所以吧,技術上,應該也是加分項之一。

總之,我,一個家養航天愛好者,長達數年的「火星計劃雲監工」任務,應該可以用百度App達成的。

以上,就是我的小論文:《一種可以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的方法——一個百度App到底行不行?》。

One more thing

不過,在論文行將結尾之際,我要感謝哦,想向可能看到的百度同學們提個不成熟的要求。

(畢竟多次操作猛如虎和有理有據的小論文也上心了是不是)

百度百科裡說,貴廠廠長Robin跟劉慈欣可是鐵打的老鄉。

所以這個一種可以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的方法——通過百度App的計劃裡,能不能請劉慈欣當包工頭?能不能請劉慈欣當包工頭?能不能請劉慈欣當包工頭?

我尋思著,這肯定不止是我一個人的小要求。

如果已經看到這裡的你,也同意這樣的小要求,那麼來吧,留言響應個暗號:

前進四!前進四!!前進四!!!

— 完 —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圖形及寓意
    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Tianwen-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圖形標識——「攬星九天」  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排開,表達了宇宙的五彩繽紛,呈現了科學發現的豐富多彩。飽含動感、氣韻流動,開放的橢圓軌道整體傾斜向上,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體現著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標誌著深空探測進入太空能力-C3。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是什麼
    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Tianwen-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Tianwen)系列」  「天問」出自《楚辭》,來源於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作品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進行想像與發問,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在文昌舉辦
    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英媒: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著眼「機器人和人類定居」
    中國日報網9月28日電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9月21日報導,中國一位頂尖太空科學家表示,中國的2020年火星探測計劃「進展順利」,他是在一場探討有關「機器人和人類定居」火星可能性的論壇上作出如是表態。中國計劃於2020年前後實施火星探測工程,張榮橋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總設計師。他表示,中國尋求成為在一次探測任務中實現環繞並著陸巡視火星的首個國家。
  • 「天問一號」——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今天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其中,今年將要進行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天問」,源於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不斷創新永無止境。
  • 火星探測 空間站開建 2021中國航天大幕開啟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火星約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 「天問」問世,中國開啟火星探測,鍾南山: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
    據媒體報導: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的行星探測任務將會依次編號,但是,我國在「中國航天日」宣布「天問系列」問世,又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獲批准立項 2020年前後發射探測器
    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已正式立項,爭取在2020年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組網邁進,2020年前後建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另外,對於「中國航天計劃可能隱藏軍事項目」的傳聞,中國航天的「SpaceX」什麼時候能夠出現等熱點問題也作了回應。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誌正式發布
    2020年4月24日,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誌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據介紹,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火星探測 一舉實現 繞落巡7月23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 ...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專家解讀:成功升空技術特點和難點是什麼?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朱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出發,趕赴一場火星之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國家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有關情況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自主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發射成功後,國家航天局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珏,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毛萬標介紹有關情況。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辦公室主任孟華主持發布會。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對於整個火星探測任務來說僅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 火星探測器過去,現在和將來:兼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技術
    另一方面,對今天科技高度發達的地球人,能否可以改善火星狀態,把它變成第二個地球,例如火星地球化(火星加熱,提高大氣濃度,種樹,種地等)這需要幾個世紀不斷的努力。不像現在具有政治目的,廣告式渲染幾年後就可載人登陸火星。本世紀能否實現載人火星飛船發射?現在都很難預測。
  • 資料: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臺前幕後
    「螢火一號」臺前幕後  「螢火一號」副總設計師、上海航天局研究員陳昌亞把火星探測稱為「中國繼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之後的又一重大航天科學計劃」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趙嘉麟 | 莫斯科報導  中國與俄羅斯聯手展開的火星探測之旅已經蓄勢待發
  • 火星,中國人來了!
    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天問」來源於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不斷創新永無止境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攬星九天」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排開表達了宇宙的五彩繽紛呈現科學發現的豐富多彩開放的橢圓軌道整體傾斜向上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
  • 火星探測成功率僅有43%?看蘇聯那些年的悲壯便一目了然!
    也可以叫火星8號,它攜帶有軌道探測器、表面登陸器、表面穿透器等眾多的探測功能的儀器,號稱是當時最重的星際探測器,可以說那一次的發射是勢在必得的,可結果是探測器在進入地球軌道後,因火箭點火失敗,最終解體墜入了太平洋。
  • 天問·探路火星|「天問一號」劍指火星,推動我國探火大跨越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即將拉開大幕。經過多年的準備,「天問一號」已抵達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靜候發射窗口的來臨。雖然「天問一號」只是我國頭一次進行行星探測任務,但此次任務目標可不小,「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假使任務成功,那麼這將成為全球首次融合火星環繞與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任務。那麼,「天問一號」為了實現這一壯舉準備了哪些設備?「天問一號」又將如何逐一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標識24日正式公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玉兔二號」再次「復工」 探月旅程 走得更遠今年的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此次航天日的活動主題為「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活動當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正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