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成功率僅有43%?看蘇聯那些年的悲壯便一目了然!

2020-11-27 騰訊網

1960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了人類首顆火星探測器火星1A號,其計劃的目的是研究火星的大氣環境,有機物質組成以及其附近的磁場,宇宙射線,微隕石等,但最終卻因第三節火箭點火出現故障而失敗了。

第四天後,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火星探測器火星1B號,它幾乎就像是火星1A號的備胎,但它的命運是火箭引擎都被直接炸掉了,比火星1A號的還悲慘。

1962年10月24日,蘇聯火星探測兩連敗後的下一個火星探測窗口到來,第三顆火星探測器斯普特尼克22號升空可結果卻在進入地球軌道時破碎了。

一周之後,斯普特尼克23號火星探測器升空,這次終於是飛出了地球,但它卻在太空中迷失了自我,中斷了與地球的通訊,最終進入了環繞太陽的軌道,沒能執行火星探測的任務。

1964年11月30日,蘇聯使用閃電號運載火箭將探測器2號發射升空。次年8月6日,探測器2號成功與火星上空1500km處擦肩而過,但最終卻因通訊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而導致探測任務再次失敗。

1965年7月18日,不在火星探測的時間窗口之內,但蘇聯還是發射了探測器3號升空,這顆探測器本來是用來探測火星的,可最終卻拿來探測月球,成為了唯一一顆不務正業的火星探測器。

1969年3月27日,蘇聯發射了火星環繞探測器火星2A號,但卻不幸延續了火星號的悲壯,在發射後的7分鐘就因發動機故障而被炸了。

6天之後,火星2A號的備份,火星2B號上場,但它一出手沒到一分鐘就墜回了地面。

1971年5月10日,火星探測器宇宙419號升空,但卻因最後一節火箭無法啟動而在它剛達到了地球環繞軌道之後就停留在了軌道上運轉。

9天之後,蘇聯給火星2號委以了前所未有的重任,計劃不止讓它來環繞火星,而且還首次計劃登陸火星,可見當時蘇聯對它的信心是絕對的足的,後來它確實是達到了火星,但依舊還是通訊系統的問題,在它到達火星後不久就失聯了。

火星2號雖是失聯了,但同年5月28日發射的火星3號卻取得了一次叫接近成功的成功,因為它在1971年12月成功登陸了火星地面,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火星表面著落的探測器,雖然最終僅工作了20秒。

1973年7月21日,火星4號升空,但它卻沒能延續雖然火星3號將近成功的歷史記錄,最終連火星軌道都沒能切入。

4號升空後的第4天,火星5號接著出發了,但它的結果是達到火星後不久又失聯丟失了。

5號發射了之後,趁著1973年的這個時間窗口還沒關閉,蘇聯又接連在8月5日,跟8月9日分別發射了火星6號火星7號這兩顆著落探測器。

火星6號在到達火星並釋放著陸器後,雖然成功打開了降落傘,但處理晶片卻被損毀了,最終丟失。

火星7號因為著陸器分離過早,導致它沒能著落到火星上,而最終進入了環日軌道。

1988年7月份,在火星探測上消停了15年之後,蘇聯再次出發,分別在7日跟12日發射環繞和著陸的探測器火衛一1號火衛一2號

火衛一1號在飛往火星的途中失聯了,而火衛一2號在進入火星軌道後不久也失聯了。

1996年11月16日,接替蘇聯的俄羅斯發射了火星探測器火星96,也可以叫火星8號,它攜帶有軌道探測器、表面登陸器、表面穿透器等眾多的探測功能的儀器,號稱是當時最重的星際探測器,可以說那一次的發射是勢在必得的,可結果是探測器在進入地球軌道後,因火箭點火失敗,最終解體墜入了太平洋。

2011年11月8日,福布斯號採樣返回探測器與中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一起搭載俄羅斯的天頂號運載火箭升空,但第二天就被宣布變軌失敗而告終了。

都說人類目前火星探測的成功率50%都不到,可現實的情況是蘇聯包攬了大部分的失敗,而這失敗凸顯出的最大問題就是通訊系統跟變軌的控制。可以說蘇聯技術的粗糙才是導致他們在火星探測上走上悲壯之路的根本。

航天科技是一項細緻活,可以說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就能導致整個探測項目的失敗,雖然歷來火星探測43%的成功率就擺在那裡,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完全是可以忽略這樣的統計數據的,因為無論是對其他國家還是我們中國的天問一號來說,火星探測的成功率,除了些許的運氣因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看航天科技的實力的!

相關焦點

  • 火星——蘇聯太空探索的噩夢
    我們來看一下蘇聯的火星探測歷程:1960年10月10日14時27分49秒 蘇聯 火星1A號(火星1960A)1960年10月14日 13時51分03秒 蘇聯 火星1B號(火星1960B)這兩枚火星探測的先行者沒能到達地球軌道
  • 明明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金星與地球、火星同樣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並且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最近距離僅有4100萬公裡,是月地距離的100倍多一點,這個距離要比地球另外的一顆近鄰行星-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短1400萬公裡。 也正因為以上原因,從前蘇聯1961年發射第一顆金星探測器-金星1號以來,人類共向金星發射了46顆探測器,其中包括飛掠探測器、軌道探測器、墜落探測器、1軟著陸探測器和氣球探測器等
  • 火衛一飛船探測計劃失敗
    1988年7月7日,蘇聯發射火衛一(福波斯)1號火星飛船。    蘇聯研製了兩個火衛一飛船,但都未完成探測火星的計劃。    火衛一飛船質量為4噸,由動力系統和探測器組成。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獲批准立項 2020年前後發射探測器
    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已正式立項,爭取在2020年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組網邁進,2020年前後建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另外,對於「中國航天計劃可能隱藏軍事項目」的傳聞,中國航天的「SpaceX」什麼時候能夠出現等熱點問題也作了回應。
  • 火星探測器過去,現在和將來:兼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技術
    把上世紀60年代到上世紀未,稱為火星探測過去階段,本世紀初至 30年代稱為火星探測現在階段;再以後稱為火星探測將來階段。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20年6月全球總共發射44次,成功僅為一半,過去階段失敗多於成功次數,現在階段失敗少於成功次數。
  • 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有50年歷史了,登陸地球鄰居火星為什麼這麼難?
    人類自從1969年實現踏上月球這一偉大壯舉之後,雖然50多年來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測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是卻仍然沒有在第二個地外星體上開展載人登陸探測。拿火星來說,作為地球的近鄰,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近現代以來,以前蘇聯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先後向火星發射了眾多探測器,為我們了解火星的基礎狀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何登陸火星這和難呢?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火星探測 一舉實現 繞落巡7月23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列寧作為一位傑出的領導人,帶領布爾什維克們建立並捍衛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逝世後,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特質的棺槨中,這讓他見證了歷史,也能夠讓他看到蘇聯的政客與將軍們帶著國家一步步走向興盛。然而,同樣作為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蘇聯領袖史達林,待遇就差許多了。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未來,我國還計劃在月球南極建設無人科研站,並對木星、小行星等開展探測。2016年,中國發布首個火星探測器外觀,該探測器今年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計劃下月發射。圖/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儘量走得更遠三位中國科學家摘得世界航天獎,是嫦娥四號任務在全球科學界激發的又一輪漣漪。
  • 下一站火星:恐怖7分鐘,天問一號400000000公裡闖關之旅
    而且,由於特殊位置以及質量體積相對較小,火星是地月系外最容易登陸的行星。下一步如果射電天文擴張到星際長基線幹涉,火星將是第一個天線的落腳點。 去火星有多難?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和美國紛紛向火星發射探測器,迄今為止,人類對火星進行了45次探測,實現了飛躍、環繞、著陸和巡視,但成功率不高,不到50%。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圖形及寓意
    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Tianwen-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圖形標識——「攬星九天」  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排開,表達了宇宙的五彩繽紛,呈現了科學發現的豐富多彩。飽含動感、氣韻流動,開放的橢圓軌道整體傾斜向上,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體現著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標誌著深空探測進入太空能力-C3。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是什麼
    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Tianwen-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Tianwen)系列」  「天問」出自《楚辭》,來源於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作品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進行想像與發問,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亙。
  • 火星直播?一種可以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的方法
    魚羊 假裝發自 火星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你知道,怎麼給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當雲監工嗎?這不,前幾天,中國航天日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以屈原《天問》為名,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 明明金星離我們更近,為什麼全世界都跑去探測火星了?
    好像現在,我們聽到探測太陽系行星主要都是在探測火星,2020年7月,我國的「天問一號」也升空向火星進發,預計2021年2月就能抵達火星軌道,甚至我國還計劃了2030年完成火星表面採樣返回探測。但是從數據上看,金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是4050萬千米,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是5500萬千米,明明金星離地球更近一些,那為什麼全世界現在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付出與收穫是否達到了預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代號「天問一號」,中國人將探測火星!一圖帶你看懂東方紅漫遊50年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攬星九天」。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據介紹,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在文昌舉辦
    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火星,太陽系唯一「像地球」的天體,中國為什麼非去不可?
    年1月11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立項。 今天,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運載遙四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自主探測火星,6個多月後成功抵達,我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印度、日本後第6位「國際火星俱樂部」成員。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標識24日正式公開
    活動當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正式公開。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徵程中,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走出地球家園、探索外層空間的必然選擇。近日,中國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安睡」一個月夜後,分別於4月17日13時24分和16日20時57分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七月晝工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