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盲目認同老課本的優越性」
雖然《日課》的內容針對於孩子的啟蒙,但它引起的更多是成人的反思與關注,一位讀者便說「書中內容,也許百年前是給小朋友們準備的沒錯,不過百年後的今日,絕大多數成年人不妨也藉此補補課。」
王星覺得這可能是《日課》暢銷的原因之一,「它能夠讓大家得到啟示。」另一個原因則是《日課》做成筆記本的形式,相比其他老課本更實用。
但王星認為不應該盲目地認同老課本的優越性,「我們處在一個不同以往的教育階段,在全民教育的階段,與精英教育階段比較,本身就不公平。『不厚古薄今,求古為今用』是我對老課本研究的原則。」
關於《日課》未來的發展,王星覺得如果一直採用現在的形式意義不大。「你會發現四冊說的全是農村的故事,不能一味回味農耕社會。」王星認為最重要的是當下能夠創作出符合工業社會的繪本,「其實還是要再創造,如果單純沉醉在老課本裡,對當下是沒有任何好處的,除了得到對當下的批判,我們還能得到什麼呢?」
「對老課本的關注實際是對我們教育的一種反思,歷史沒有對錯,關鍵我們能夠從歷史中汲取什麼。」王星說。
■ 新聞回顧
民國老課本受關注
民國老課本近年來備受關注,由葉聖陶撰寫、豐子愷手繪的《開明國語課本》以及《商務國語教科書》、《世界書局國語讀本》等,經編輯後影印面世,賣斷貨後又決定重印。這個「熱點」帶來了爭議之聲。有評論建議將這本書「作為教材」,也有學者認為「不可能成為暢銷書」,還有人懷疑「炒作」,認為不適合作為教材使用。(記者 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