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發現80年前民國教科書 專家稱不值錢

2021-01-09 瞬間

12月6日,瞬間拍客群王先生給我們報料稱,在自己家老書櫃發現一本民國26年的教科書,感覺挺珍貴,希望我們能去看看。

下午我們趕到王先生家,看到這本民國教科書。據王先生稱自己對這本書一點印象也沒有,是他父親留下的書櫃裡的,今天無意中發現。民國26年是1937年,照這個時間算,這本書已經80年了。

近幾年,在國內興起了一股民國教材熱,民國教材重印出版終至脫銷。

民國時期的教科書不是由政府和學校負責,而是源於民間,由私人商辦書局組織人員編寫。這些非官方機構在教材編纂上有很大自主權,當然教材還是要報教育部審核,不過一般教育部會比較尊重他們的想法。

商務印刷館、世界書局、開明書局和中華書局是當時主要的教材出版商,當時的教材多出自這幾家。這也是為什麼在市場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版本的民國教材。教材的市場化促進了課本編纂競爭激烈化,因此各出版社竭盡全力將教材編的最好。儘管當時戰亂不斷,經費困難,但是卻編出了質量高的讓人驚嘆的教材。

我們詢問了相關教育專家,專家說書本身並不值什麼錢,但值得珍藏,尤其是現在長期呼喚對現行中小學語文教育加以改革的背景下,這些民國老課本所提供的教育觀念的對照和文化的借鑑,值得深思和借鑑。投稿爆料或欣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瞬間」用影像溫暖需要溫暖的人。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南京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
  • 南京市民發現明故宮奉天門石礎91年前文保題刻
    明故宮發現91年前文保題刻  南京日報報導 今天遊覽明孝陵的人,大多會在孝陵文武方門前那塊保護孝陵文物的「特別告示碑」前駐足嘆息。這塊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由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府知府共同豎立,用日、德、意、英、法、俄6國文字撰寫的文保碑,如今已經成了孝陵一道名聞天下的風景。
  • 80年前畫刊揭秘:民國兒童節是四月四日(圖)
    80年前畫刊揭秘:民國兒童節是四月四日(圖) 2014-05-29 14:36:45來源:楚天金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日前,武漢資深藏家姜小平向本報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份80年前的《申報圖畫特刊》,上面不僅報導了蔡元培關於兒童的著名演講,也以圖片的形式記錄了當時漢口慶祝兒童節的盛況。從這份珍貴史料可以看出,80年前,中國兒童節並非6月1日,而是4月4日。
  • 1937南京記憶:80年前,一位民國警察的經歷令人心碎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以後,在將近一個世紀裡面,1937南京成為中華民族一個永遠忘不掉的集體記憶,因為這段歷史太慘痛太沉重。 那麼,在1937南京記憶中,一位民國警察的經歷令人心碎,80年前這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到底經歷了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 民國議會會場、100年前祭孔大典等照片現身(圖)
    民國議會會場、100年前祭孔大典等照片現身(圖) 2014-10-15 09:29:51來源:北京晨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民國議會正在開會的場景、被焚燒前的闡福寺大佛、整整100年前的祭孔大典、身著體面講究的「小綹」……120餘幅拍攝於1919年前的京城老照片近日被發現,今天起在西城區文化中心免費展出。  這批照片來自日本攝影家佐藤三郎的攝影集《北京大觀》,該攝影集1919年出版。系統地展示了當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北京政治、外交、文化、商業、交通、建築、風俗、社會生活等狀況。
  • 民國元年教科書將再版 注重自由平等精神受熱捧(圖)
    張立憲遂產生出版一整套民國老課本的衝動。因為當時,他所看到的老課本,大都不全。  去年春天,他從北京南下杭州,與學者傅國湧見面。  傅國湧長年關注中國近代史,對民國時期的教育頗有研究。他為張立憲推薦了3套書。
  • 浙江溫嶺市民稱培育出「太歲」 專家:三菌共生體[圖]
    東方網7月18日消息:溫嶺市的54歲市民林保才,稱其成功培育出了珍稀藥物「太歲」,7月16日下午,記者懷著好奇心來到林家,見到了所稱的「太歲」。  後經浙大專家鑑定,為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三種菌的共生體。  市民稱培育出傳說中的肉靈芝  在溫嶺太平街道後溪岸路林先生家,記者見到了林口中的「太歲」。在一個靠窗的木箱上,擺放著大小十幾個瓶子,瓶子裡漂浮在黃色液體上的白色物體,就是他說的神秘「太歲」。
  • 相親季節,讓我們看看80年前民國時期男女擇偶標準
    年前民國時期的男女徵婚標準,超靠譜!80年來,我們的擇偶標準是否越來越俗、越來越倒退了啊?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國日報》登出的《一般女士徵求如意郎君的標準》: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莊嚴,親之甚和藹;二、學不在博而在有專長;三、高尚的人格;四、風姿瀟灑,身體壯健,精神飽滿
  • 民國西安城:80年前的老照片帶你領略不一樣的陝西!
    ,頗多趣味:有五層樓炮房,有塵土滿天;有膽大的山中少婦,有荒野中的罌粟;有紅軍與夷族吃血酒的奇聞;當然,還有很多的美食美酒……無論民國與今天,西安都是值得一遊的奇趣古城。小雁塔  攝影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時期,無數文人墨客,博雅君子到西安尋古攬勝,留下了大量的小說、述勝、散記。
  • 91年前《醫學月刊》現身 見證民國揚州名醫那些事
    《醫學月刊》封面   揚州中醫術源遠流長,日前,一則「廣陵派中醫術」將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消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揚州市非遺專家管世俊表示,這份月刊披露的大量歷史細節填補了廣陵派中醫術研究領域的空白,將有力助推其申遺。   91年前成立江都縣中醫協會   長期以來,陳堅緻力於搜集揚州名醫著作、醫案、手稿、照片、行醫執照、家譜及中醫組織史料等。《醫學月刊》即是「江都縣中醫協會」的會刊。
  • 時隔80年,《民國浦江縣誌稿》手稿重印
    時隔80年,《民國浦江縣誌稿》手稿重印了。1982年,民國檔案中發現《民國縣誌》初稿18冊。上世紀80年代,浦江縣誌辦曾請書家抄寫油印若干。2000年後,又陸續發現民國檔案中夾雜的縣誌手稿60多頁。《民國浦江縣誌稿》,為當年有聲望文人手稿,書法精美,個性鮮明,堪稱浦江民國文人筆墨集大成之書。志稿現存15卷,重要內容皆存。卷一通紀,概述浦江歷代大事,民國史紀述至月。
  • 中國4500年前的金杖,西方稱是埃及法老之物,專家:那賈湖骨笛呢
    中國4500年前的金杖,西方稱是埃及法老之物,專家:那賈湖骨笛呢隨著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有些外國專家開始質疑中國的本土文化,按照他們的說法,我們的文明其實是從埃及傳過來的,並不是中國自己的文明。
  • 老人珍藏民國報紙發現71年前老師婚訊
    近日,他在整理報紙時,偶然發現了初中老師71年前的婚訊,欣喜異常。   甄潤昌是一位從統計局退休的老幹部。退休後,老人以收藏研究老北京的報紙為樂趣,經常在報國寺、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淘舊報紙。   他的藏報屋有10平方米左右,書桌上、抽屜裡全都是一摞一摞的報紙,報紙年代跨度達133年,共200多種,有大清光緒間的《申報》、民國時期的《每周評論》等。
  • 重慶發現13張民國時期渝中半島地形圖[組圖]
    新重慶主城地圖  重慶市勘測院在對歷史檔案資料進行數據化處理時,在一個圖紙保密箱中意外發現13張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渝中半島(當時尚屬巴縣管轄)手繪地形圖專家稱,這是重慶測繪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81年前地圖驚現保密箱  這批地形圖繪在厚厚的牛皮紙上,顏色已泛黃,充滿歷史滄桑感。13張圖每張大小為長46釐米、寬36釐米,有等高線和地形地貌描述,圖紙的比例尺為1:2500。所繪內容包括通遠門、上清寺、菜園壩、大溪溝,以及商業設施等。每張圖代表的面積大約為1.035平方公裡。
  • 南京展出180張民國發票 見證65年前商業格局(圖)
    南京展出180張民國發票 見證65年前商業格局(圖) 2014-07-17 08:17:27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 上海兩棟民國庭院式民居被拆 文保部稱不知道
    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內34條風貌保護街巷帶★為趙公館周邊街道制表賀信大境閣民國早期庭院式民居被拆8年前本報老城廂歷史風貌保護報導中曾提及這兩棟歷史建築據文物專家分析,這兩棟建築是近代建築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庭院式民居,是構成老城廂風貌的重要因素。這種建築目前在老城廂也所剩無幾了。居民反映,過去《夜上海》以及某部瓊瑤電影等都曾在該建築中取景。
  • 民國時期 南京市民曾被要求廢除舊曆往事採用民國紀年
    1912年我國開始採用民國紀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同時決定改用類似陽曆的民國紀年。此舉除了便於記憶、減少歲閏麻煩等,還可與當時國際通行的紀年方法相接軌。如當時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陳大齊,1919年初在《新青年》刊文《恭賀新禧》稱,「……再過幾年之後,國民漸知陽曆比陰曆要便利,改用陽曆的人一天多似一天;那些遺老遺少漸漸死盡,不能復為禍祟,什麼『夏(歷)正(月)』『夏曆』的鬼話,沒有人講了;到那時候,這公曆歲首的『恭賀新禧』帖子,真正覺得沒有一點意思了……」而1920年王秉珪發表《隨感錄》云:「政府早已改用陽曆了,百姓仍要過陰曆的年,這還不算什麼
  • 陳文茜出書寫22年前愛情 稱命中注定80歲桃花旺
    陳文茜出書寫22年前愛情 稱命中注定80歲桃花旺   中新網11月3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文章《珍藏情傷的刻痕 陳文茜:命中注定80歲當新娘》,介紹臺灣名媒體人、曾經的政壇女明星陳文茜。
  • 薌城市民曬民國十九年蓋廈門地名紙幣 欲尋收購者
    編讀往來:熱心讀者老張給本報編輯部來信爆料,他有民國十九年的廈門中國銀行伍圓紙幣專家:這是銀元票,升值空間不大  閩南網10月21日訊 最近,本報編輯部收到漳州薌城區讀者老張的來信。此來何事?  熱心的老張說,手上有一張民國十九年廈門中國銀行伍圓紙幣。但不知道這張紙幣是否有收藏價值?
  • 老哥拿紫水晶鑑定,專家:不值錢的玩意!老哥:你用放大鏡看過嗎
    雖然古時候水晶是比較少見,被譽為稀有礦物,只有王公貴族才可能擁有,但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開採礦石變得方便起來,在東海發現了大量水晶,使得水晶 的價值一直在降低。李老哥在遊泳中最喜歡潛入江中,在清澈的灕江底發現一些漂亮的鵝卵石,並帶回家中。可是,這一次李老哥可不止發現好看的鵝卵石,還看到了一個紫色的石頭。於是,李老哥在好奇心的吸引之下,把紫色的石頭帶回了岸上,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是一塊紫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