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7月18日消息:溫嶺市的54歲市民林保才,稱其成功培育出了珍稀藥物「太歲」,7月16日下午,記者懷著好奇心來到林家,見到了所稱的「太歲」。
後經浙大專家鑑定,為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三種菌的共生體。
市民稱培育出傳說中的肉靈芝
在溫嶺太平街道後溪岸路林先生家,記者見到了林口中的「太歲」。在一個靠窗的木箱上,擺放著大小十幾個瓶子,瓶子裡漂浮在黃色液體上的白色物體,就是他說的神秘「太歲」。
「『太歲』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他《本草綱目》中寫的肉靈芝,非常稀有。」林先生告訴記者。
2008年,他花了幾百元,從新疆烏魯木齊買回當地人口中藥用價值極高的「太歲菌絲」。回家後,林先生按新疆人指點,將菌絲用糖、茶葉和水進行培育,但多次實驗培養卻沒成功。
去年底,他對茶葉配方進行重新調整,終於在今年6月成功培育出「太歲」實體。
記者看到,林先生說的「太歲」,浮在水上呈白色,而浸入水中的另一面,則有些偏黃,中間部分可一片片掀開,而用於泡「太歲」的黃色液體,聞起來有一股酸味。
專家稱只是三種菌的共生體
隨後記者來到書店,查閱了《本草綱目》一書,在「菜」部「芫」類中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肉芫」就是民間所說的「太歲」 ,書中還介紹了它對一些疑難病症的特殊療效。
為鑑定林先生是否真的培育出李時珍所寫的「肉芫」,也就是民間稱謂的「太歲」,7月16日下午,記者特意帶著「太歲」樣本,求教浙大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專家。
該中心副教授陳再鳴鑑定「太歲」樣本後認為,林先生所培育的「太歲」,只是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三種菌的共生體,學名紅茶菌,俗稱「海蘑菇」、「海寶」、「胃寶」,英文名「KOMBUCHA」。屬於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酸性保健飲料,它的產生可追溯到秦朝,20世紀初有紅茶菌能減輕胃病的報導。
陳再鳴說,上世紀80年代初,紅茶菌飲料在我國被群眾推崇為能治百病的靈藥,但隨著近年來專家們的不斷研究發現,紅茶菌實際上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組成的共生體,在一定比例的茶糖水中,這三種益生菌能互惠互補,共同作用,產生一系列對人體有益的代謝產物。
雖然,常喝紅茶菌飲料能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有害病菌、預防感冒,幫助身體排毒等功效,但紅茶菌畢竟只有保健作用,根本無法和李時珍所寫的「太歲」相提並論,因「太歲」屬於「芝」類中藥之一,對疑難雜症有著更特殊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