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高松的意外發現引起不小反響。不少南京網友表示,這些老井蓋堪稱南京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應當好好保護起來。

  意外發現

  南京城內接連找到「老井蓋」

  比普通窨井蓋要大出1/3

  一口東北腔的高松說自己是「老南京」,這位摯愛南京城市文化的「外鄉人」,發起成立了「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平素只要有閒的時候,高松總喜歡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轉悠。

  「我發現了幾個老井蓋!」前幾天,高松在論壇上興奮地發帖,介紹自己關於「老南京」的最新發現。高松拍了幾張老井蓋的照片,其上「南京自來水廠」、「工務局」等繁體字樣特別醒目。為了防止參觀者過多對文物造成破壞,高松多了一個心眼:沒有公布井蓋的具體地址,想要去看的網友可私下向其詢問。

  在老高的指點下,記者昨日在中華門外找到了這幾個老井蓋。事實上,這幾個老井蓋位於一家工廠的大門附近,如果不是有人指點,外人很難注意到它們有何特別之處。

  這3個井蓋之中,兩個是正方形的,這區別於現今常見的圓形窨井蓋,井蓋一邊刻有3個「工務局」的繁體大字,表面滿滿交錯排列著「二」的圖樣。因為年代久遠,井蓋已被磨得光亮。

  另一個井蓋隸屬「南京自來水廠」所有,不過上面標註的這幾字都是繁體,井蓋和現在常見的圓形窨井蓋類似,圖樣像一個向日葵圓盤。井蓋之上,和「南京自來水廠」的標註相對,是「大管閘」3個大字,應是顯示這個井蓋的用途。

  因為在地上不怎麼起眼,高松也是走了好幾趟才發現這幾個老井蓋,「越看越覺得不一樣」。因為此地現今還有多處民國時期的房屋,高松一直疑惑當時人們的喝水問題,現今他找到了答案。

  此前,和城南的這3個老井蓋類似,高松還曾在中山北路上發現了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

  前日,按照高松給出的具體地址,記者在中山北路軍人俱樂部附近發現了它們。這3個井蓋每個相距百米左右,分布在如今的慢車道上。

  和現今常見的窨井蓋相比,這3個井蓋完全是「超大版」,至少要大出三分之一的面積,井蓋表面是漁網狀線條,看起來簡潔、大方,井蓋的中央有一個小長方框,框內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的字樣。

  記者探秘

  這些老井蓋「來頭不小」

  見證了首批喝上自來水的南京人

  「在全國範圍來說,這幾個井蓋很有可能是最老的井蓋了。」今年3月,南京鼓樓區政協民國建築研究專家張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曾聯名呼籲,建議加強對民國老井蓋的保護。他們所指的正是上述中山北路上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

  民國史專家、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介紹,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著手進行城市建設,藍本就是大名鼎鼎的《首都計劃》,其中各個項目諸如功能分區、交通計劃、市政工程等主持者都是外國專家或者留洋歸國的高材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自來水廠」、「交通部首都電信局」得以建立。

  換言之,這幾個看似稀鬆平常的窨井蓋實則來頭不小。它們分別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第一批用上電話的南京人。

  前日,記者採訪了南京自來水總公司,該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南京自古至民初,市民飲用江、河、井水。清末曾獲準創辦自來水廠,歷3年未成。民國18年(1929)春籌建北河口水廠,4年後水廠局部建成供水,最初的用戶只有29戶,這可是最早喝上自來水的南京人。據說當年通水之時,南京整座城市為之轟動。而北河口水廠和29個用戶之間,正是依靠那些刻有繁體「南京自來水廠」的窨井相連。

  而對於那些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而言,身上負載的歷史更具滄桑感。據介紹,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國民政府交通部下轄首都電話局,其地址位於黨公巷(今遊府西街)8號。為了加強南京與上海兩地的聯繫,以及一些達官貴人對長途電話的迫切需求,國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建設京滬杭三地長途電話的發展規劃。這是電話正式進入南京城的開始。

  抗戰勝利以後,南京電報局與首都電話局合併為南京電信局,也因之其後鋪設的井蓋上,標識改稱為「南京電信局」。由此推斷,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應生產於1927年之後、1937年之前,算起來,這批老井蓋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

  「這些民國老井蓋見證了南京通訊通信、市政建設發展的歷史!應該作為文物登記並保護起來。」南京鼓樓區政協民國建築研究專家張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表示。

  令人驚嘆

  「最老井蓋」還能正常用

  現代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經歷這麼多年的建設改造,這些老井蓋至今還在用麼?

  在中華門外「南京自來水廠」的老井蓋發現地,記者找到了該廠負責後勤維護的負責人,聽聞廠內還有這樣的老井蓋,這位已經在該廠工作30多年的老員工面露驚詫之色,表示自己還是第一次聽說。

  「那些井蓋被封住了沒有?」記者回答「沒有」,「那肯定還在使用」,這名負責人表示,如果閒置沒用了,那些井蓋肯定早被封死了。他同時介紹,該廠自清光緒年間開建,一直延續下來,因而包括老房子之類,廠房內現今有不少「老古董」仍在服役。

  南京自來水總公司也證實,現今南京的供水管道中,還有一些是民國時期所建,一直沿用至今。前人的遺存歷經歲月考驗,過硬的工藝令人敬佩。

  至於中山北路上「交通部首都電話局」的老井蓋,記者昨日採訪了南京市電信局。該局吳雪峰介紹,這批管道現在沒使用了,不是因為管道毀壞不能用,而是因為技術升級,原來的管道已經不適用了,「我們也知道它們是『寶貝』,至今尚存就是為了備用預留」。

  近日,當高松把自己的「新發現」發到網上時,網友們普遍反應都很驚訝,沒想到這樣的老物件至今還在運轉。進而有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這些老井蓋都是南京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應該好好保護起來。

  作為一個老南京文化的愛好者,在高松的眼裡,這些井蓋的價值和中山陵幾乎相等,他對本報記者說,人們最開始認識一座城市都是粗線條的,對於南京城而言,人們的印象是中山陵、夫子廟、總統府等;而事實上,這座城市的靈魂多在細微之處,那些大的建築在其他城市或都能找到類似的所在,而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卻惟獨南京城擁有。(記者 谷嶽飛 文/攝)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 南京市民曾被要求廢除舊曆往事採用民國紀年
    在20世紀30年代,南京市民曾被要求廢止陰曆(即「農曆」「舊曆」或「夏曆」)新年舊俗,包括禁止各種迷信活動、禁售或限時燃放爆竹等活動,改而歡慶陽曆(即「公曆」或「新曆」)新年元旦,不過該過程轉變得卻頗為艱難,以致最終夭折。
  • 市民家藏一份民國老報紙 透露1935年南京人就用冰箱
    「這份民國報紙有什麼樣的歷史啊?查資料查不到,希望『老南京』的讀者幫我解答!」日前,市民許先生帶著一份保存完好的民國老報紙,求助《金陵晚報》,他想獲得家藏老報紙的更多歷史信息。 老鏡框裡面發現舊報紙 許先生帶來的這份泛黃老報紙,共有兩大張四個版,保存得較為完整。
  • 南京存民國最高法院大樓:陳公博於此判死刑(圖)
    熊莉 攝  今年元旦,南京市委市政府大院向400多名市民、遊客敞開大門,吸引市民的就是裡面一個個都有故事的建築。大院原是民國政府考試院所在地,裡面的民國建築群也是全國文保單位。市民在與書記、市長面對時,也能與這些深藏大院的文物親密接觸。其實南京還有不少文保建築深藏在各類機關大院裡。這些大院裡的文物有什麼看點,是否也能像市委市政府大院一樣對市民開放呢?揚子晚報記者近日一一做了探訪。
  • 1937南京記憶:80年前,一位民國警察的經歷令人心碎
    那麼,在1937南京記憶中,一位民國警察的經歷令人心碎,80年前這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到底經歷了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南京淪陷後,許多南京市民在南京保衛戰時,都躲進了南京國際安全委員會成立的難民營,然而難民營也不安全,日軍經常以抓守軍為由,從難民營中抓走大量的無辜平民,甚至連小孩都被抓起來,集體拉到一處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 市民發現80年前民國教科書 專家稱不值錢
    12月6日,瞬間拍客群王先生給我們報料稱,在自己家老書櫃發現一本民國26年的教科書,感覺挺珍貴,希望我們能去看看。下午我們趕到王先生家,看到這本民國教科書。據王先生稱自己對這本書一點印象也沒有,是他父親留下的書櫃裡的,今天無意中發現。
  • 南京市民發現明故宮奉天門石礎91年前文保題刻
    明故宮發現91年前文保題刻  南京日報報導 今天遊覽明孝陵的人,大多會在孝陵文武方門前那塊保護孝陵文物的「特別告示碑」前駐足嘆息。這塊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由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府知府共同豎立,用日、德、意、英、法、俄6國文字撰寫的文保碑,如今已經成了孝陵一道名聞天下的風景。
  • 江西發現民國34年糧食部護照(圖)
    江西發現民國34年糧食部護照(圖) 2015-03-05 11:09: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江西省新幹縣檔案館在整理館藏民國檔案時,發現一張中華民國34年(公元1945年)籤發的糧食部護照。
  • 84歲老奶奶找到全家民國時期戶籍卡 共12口人(圖)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邵丹攝你知道70年前的民國戶籍卡長什麼樣嗎?你一定見過家裡面現在的戶口本,但你看過爺爺奶奶的戶籍卡嗎?昨天下午,70名南京市民受邀參加了南京市檔案局(館)舉辦的「看民國戶籍卡片,尋祖輩南京印跡」活動,84歲的盧璋老人更是在現場找到了60多年前,包括自己在內的全家12口人的戶籍卡。
  • 民國南京一家銀行被搶 首都警察廳長自請處分(圖)
    吳思豫(左一)在南京國民政府中聲望頗高,圖為吳思豫與陳立夫(左二)、陳布雷(左三)、周佛海(左四)等人合影資料圖片  1932年9月13日,南京國民政府首都警察廳廳長吳思豫,向內政部自請處分。
  • 史料研究者發現:民國鐵道部1928年在寧成立 位於南京九中初中校園
    1940年的南京地圖上,標註了「鐵道部」成立的位置(已用紅框標示出)。  民國時期南京也有「鐵道部」。南京中山北路薩家灣一帶,今天的政治學院裡有原民國時期鐵道部的大樓舊址,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民國時期的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南京曾是民國鐵道部的成立地。那麼,民國鐵道部究竟是在南京的何處成立的呢?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界長期沒有得到精確的定位。
  • 80年前畫刊揭秘:民國兒童節是四月四日(圖)
    80年前畫刊揭秘:民國兒童節是四月四日(圖) 2014-05-29 14:36:45來源:楚天金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日前,武漢資深藏家姜小平向本報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份80年前的《申報圖畫特刊》,上面不僅報導了蔡元培關於兒童的著名演講,也以圖片的形式記錄了當時漢口慶祝兒童節的盛況。從這份珍貴史料可以看出,80年前,中國兒童節並非6月1日,而是4月4日。
  • 80年的穿越:找尋民國文獻中的上海迪士尼
    上海迪士尼開園之際,上海圖書館(以下簡稱「上圖」)展出50多件「迪士尼與上海的淵源」館藏民國文獻。   現在我們不妨來一次80年的穿越,找尋民國文獻中的上海迪士尼。   迪士尼初登上海灘   上海在20世紀30年代正值電影行業的黃金時期。當時滬上媒體上出現的「華特·迪士尼」稱呼可謂五花八門:華納狄司耐、華德狄司耐、華脫迭斯耐、華爾脫狄士南、華爾狄斯裡等不一而足。
  • 南京展出180張民國發票 見證65年前商業格局(圖)
    南京展出180張民國發票 見證65年前商業格局(圖) 2014-07-17 08:17:27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 民國貨幣五花八門:"孫小頭"取代"袁大頭"(圖)
    有種銀元名叫「孫小頭」  -臭名昭著的「法幣」也曾經很值錢  「民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政局錯綜複雜,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也因此名目繁多。我家裡收藏的這些錢幣,看數量挺多,實際上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市民劉先生指著父輩留下來的各式錢幣告訴記者,民國時期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可謂是五花八門。「有外國的銀元、清朝的元寶,還有各路軍閥自製的錢幣等等。」
  • 90餘張南京民國老照片熱傳 現"婦女絞臉"照(圖)
    90餘張珍貴民國照片熱傳 清晰度之高較為少見  在網絡及微信上流傳的這組「彌足珍貴的南京老照片」共有90餘張,這些老照片多為民國時期的照片,幾乎全為黑白顏色,照片上拍攝的既有鼓樓、玄武湖公園、中山陵等這些市民熟悉的景點建築,也不乏一些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永安商場、中央商場、大華大戲院、美大紙行等工商業建築照片,還有一些有趣的民間生活照片,比如婦女絞臉、挑擔子買菜,還有賣糖、制傘等一些老行當。
  • 今年年底南京頤和路民國建築群中的20%左右部分將對市民開放
    9月12日,荔枝新聞網友來到了南京頤和路,欣賞南京的民國建築群。在頤和路街區的37.8萬平方米區域內,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建築就有200多幢。其中最著名的有汪精衛公館、周佛海公館、馬歇爾公館、司徒雷登公館、岡村寧次公館、日軍憲兵司令部、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使館……等。
  • 老照片:再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百態
    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時期結束。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33年至1946年的中國。
  • 重慶發現13張民國時期渝中半島地形圖[組圖]
    新重慶主城地圖  重慶市勘測院在對歷史檔案資料進行數據化處理時,在一個圖紙保密箱中意外發現13張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渝中半島(當時尚屬巴縣管轄)手繪地形圖圖示:據民國二年參謀本部所定的地形圖式。左下角寫著:重慶市市長潘文華、工務局局長傅驌(字友周)審查。  製作精細令專家驚嘆  地形圖的手工製作水平令人驚嘆,讓人誤以為是印刷品。圖中的道路、建築、農田等均一筆一畫勾勒,圖上暗布勻稱的鉛筆手繪格紋。圖上的字均為繁體,字體精美。細看,每一個字,下筆前都被框在用鉛筆畫成的大小一致的小小正方形內。
  • 南京舊影1929:民國南京文物調查與《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
    文:小陸飛刀1935年3月24日至25日,《中央日報》連續兩天報導了南京特別市政府對境內古蹟古物的調查統計結果。這項調查統計,其實是國民政府在定都南京後不久就下達的任務。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對全國名勝古蹟古物的調查及保護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 民國議會會場、100年前祭孔大典等照片現身(圖)
    民國議會正在開會的場景、被焚燒前的闡福寺大佛、整整100年前的祭孔大典、身著體面講究的「小綹」……120餘幅拍攝於1919年前的京城老照片近日被發現,今天起在西城區文化中心免費展出。  這批照片來自日本攝影家佐藤三郎的攝影集《北京大觀》,該攝影集1919年出版。系統地展示了當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北京政治、外交、文化、商業、交通、建築、風俗、社會生活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