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高松的意外發現引起不小反響。不少南京網友表示,這些老井蓋堪稱南京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應當好好保護起來。
意外發現
南京城內接連找到「老井蓋」
比普通窨井蓋要大出1/3
一口東北腔的高松說自己是「老南京」,這位摯愛南京城市文化的「外鄉人」,發起成立了「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平素只要有閒的時候,高松總喜歡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轉悠。
「我發現了幾個老井蓋!」前幾天,高松在論壇上興奮地發帖,介紹自己關於「老南京」的最新發現。高松拍了幾張老井蓋的照片,其上「南京自來水廠」、「工務局」等繁體字樣特別醒目。為了防止參觀者過多對文物造成破壞,高松多了一個心眼:沒有公布井蓋的具體地址,想要去看的網友可私下向其詢問。
在老高的指點下,記者昨日在中華門外找到了這幾個老井蓋。事實上,這幾個老井蓋位於一家工廠的大門附近,如果不是有人指點,外人很難注意到它們有何特別之處。
這3個井蓋之中,兩個是正方形的,這區別於現今常見的圓形窨井蓋,井蓋一邊刻有3個「工務局」的繁體大字,表面滿滿交錯排列著「二」的圖樣。因為年代久遠,井蓋已被磨得光亮。
另一個井蓋隸屬「南京自來水廠」所有,不過上面標註的這幾字都是繁體,井蓋和現在常見的圓形窨井蓋類似,圖樣像一個向日葵圓盤。井蓋之上,和「南京自來水廠」的標註相對,是「大管閘」3個大字,應是顯示這個井蓋的用途。
因為在地上不怎麼起眼,高松也是走了好幾趟才發現這幾個老井蓋,「越看越覺得不一樣」。因為此地現今還有多處民國時期的房屋,高松一直疑惑當時人們的喝水問題,現今他找到了答案。
此前,和城南的這3個老井蓋類似,高松還曾在中山北路上發現了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
前日,按照高松給出的具體地址,記者在中山北路軍人俱樂部附近發現了它們。這3個井蓋每個相距百米左右,分布在如今的慢車道上。
和現今常見的窨井蓋相比,這3個井蓋完全是「超大版」,至少要大出三分之一的面積,井蓋表面是漁網狀線條,看起來簡潔、大方,井蓋的中央有一個小長方框,框內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的字樣。
記者探秘
這些老井蓋「來頭不小」
見證了首批喝上自來水的南京人
「在全國範圍來說,這幾個井蓋很有可能是最老的井蓋了。」今年3月,南京鼓樓區政協民國建築研究專家張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曾聯名呼籲,建議加強對民國老井蓋的保護。他們所指的正是上述中山北路上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
民國史專家、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介紹,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著手進行城市建設,藍本就是大名鼎鼎的《首都計劃》,其中各個項目諸如功能分區、交通計劃、市政工程等主持者都是外國專家或者留洋歸國的高材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自來水廠」、「交通部首都電信局」得以建立。
換言之,這幾個看似稀鬆平常的窨井蓋實則來頭不小。它們分別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第一批用上電話的南京人。
前日,記者採訪了南京自來水總公司,該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南京自古至民初,市民飲用江、河、井水。清末曾獲準創辦自來水廠,歷3年未成。民國18年(1929)春籌建北河口水廠,4年後水廠局部建成供水,最初的用戶只有29戶,這可是最早喝上自來水的南京人。據說當年通水之時,南京整座城市為之轟動。而北河口水廠和29個用戶之間,正是依靠那些刻有繁體「南京自來水廠」的窨井相連。
而對於那些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而言,身上負載的歷史更具滄桑感。據介紹,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國民政府交通部下轄首都電話局,其地址位於黨公巷(今遊府西街)8號。為了加強南京與上海兩地的聯繫,以及一些達官貴人對長途電話的迫切需求,國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建設京滬杭三地長途電話的發展規劃。這是電話正式進入南京城的開始。
抗戰勝利以後,南京電報局與首都電話局合併為南京電信局,也因之其後鋪設的井蓋上,標識改稱為「南京電信局」。由此推斷,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應生產於1927年之後、1937年之前,算起來,這批老井蓋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
「這些民國老井蓋見證了南京通訊通信、市政建設發展的歷史!應該作為文物登記並保護起來。」南京鼓樓區政協民國建築研究專家張正康、文史委主任王天喜表示。
令人驚嘆
「最老井蓋」還能正常用
現代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經歷這麼多年的建設改造,這些老井蓋至今還在用麼?
在中華門外「南京自來水廠」的老井蓋發現地,記者找到了該廠負責後勤維護的負責人,聽聞廠內還有這樣的老井蓋,這位已經在該廠工作30多年的老員工面露驚詫之色,表示自己還是第一次聽說。
「那些井蓋被封住了沒有?」記者回答「沒有」,「那肯定還在使用」,這名負責人表示,如果閒置沒用了,那些井蓋肯定早被封死了。他同時介紹,該廠自清光緒年間開建,一直延續下來,因而包括老房子之類,廠房內現今有不少「老古董」仍在服役。
南京自來水總公司也證實,現今南京的供水管道中,還有一些是民國時期所建,一直沿用至今。前人的遺存歷經歲月考驗,過硬的工藝令人敬佩。
至於中山北路上「交通部首都電話局」的老井蓋,記者昨日採訪了南京市電信局。該局吳雪峰介紹,這批管道現在沒使用了,不是因為管道毀壞不能用,而是因為技術升級,原來的管道已經不適用了,「我們也知道它們是『寶貝』,至今尚存就是為了備用預留」。
近日,當高松把自己的「新發現」發到網上時,網友們普遍反應都很驚訝,沒想到這樣的老物件至今還在運轉。進而有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這些老井蓋都是南京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應該好好保護起來。
作為一個老南京文化的愛好者,在高松的眼裡,這些井蓋的價值和中山陵幾乎相等,他對本報記者說,人們最開始認識一座城市都是粗線條的,對於南京城而言,人們的印象是中山陵、夫子廟、總統府等;而事實上,這座城市的靈魂多在細微之處,那些大的建築在其他城市或都能找到類似的所在,而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卻惟獨南京城擁有。(記者 谷嶽飛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