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究者發現:民國鐵道部1928年在寧成立 位於南京九中初中校園

2021-01-10 東方網

1940年的南京地圖上,標註了「鐵道部」成立的位置(已用紅框標示出)。

  中國江蘇網3月18日訊(通訊員 嶽欣源 記者 郭蓓)3月17日,位於北京市復興路10號的原鐵道部進行換牌,新成立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正式掛牌。鐵道管理部門的歷史淵源一時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熱門話題。

  民國時期南京也有「鐵道部」。南京中山北路薩家灣一帶,今天的政治學院裡有原民國時期鐵道部的大樓舊址,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民國時期的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南京曾是民國鐵道部的成立地。那麼,民國鐵道部究竟是在南京的何處成立的呢?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界長期沒有得到精確的定位。

  近日,江蘇省近現代史學會會員、南京城市史研究者胡卓然在組織南航金城學院機電工程系的大學生志願者,尋訪南京城建歷史遺蹟時,第一次把民國鐵道部成立之處的位置確認了出來,從而填補了城市史研究的一個空白。

  民國鐵道部1928年10月在南京成立

  1927年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鐵路和郵電都歸交通部管理。1928年10月初,國民政府開始討論設立鐵路專管部門的事項。10月7日的《申報》曾報導:「交(通)部統籌全國鐵路郵電,殊覺過勞,決於最近期間,將鐵路一事,另設專員辦理,名稱尚未定」。半個月後新的機關給定名為「鐵道部」,1928年10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頒令:

  「文明國家對於鐵道事業類多設專部,為貫徹總理鐵道政策,著手設置鐵道部,以期計劃之實現與發展。除特任部長,組織成立外,著交通部即將關於鐵道行政一切事宜,移交鐵道部辦理,以專責成,而明系統。此令」。

  10月25日,孫中山之子孫科宣誓就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北伐前,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時,孫科即擔任過交通部長的職務,有管理鐵路的經驗。他被委任為第一任鐵道部長,也有繼承孫中山鐵路建設夢想的寓意(孫中山曾有「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的想法)。

  1928年11月9日,交通部將鐵路行政權力移交給鐵道部,包括與鐵道有關的大中小學校:分設於上海、唐山、北平的交通大學以及鐵路附設的各個扶輪中學、扶輪小學等,也一起移交給鐵道部管理。11月19日孫科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民國鐵道部成立的地方,在今天的南京九中初中部校園

  胡卓然查詢到的歷史檔案記錄顯示:1928年11月1日鐵道部正式開始辦公。此時中山北路的鐵道部大樓和交通部大樓都還未建設,交通部辦公地址設立於慈悲社,新鐵道部的辦公地址設於楊將軍巷鍾南中學,以二十六、二十七號樓房為鐵道部辦公地址。根據1928年的《最新首都城市全圖》,鍾南中學的範圍即今天的碑亭巷附近的楊將軍巷、網巾市、如意裡三條街巷之間地塊(校舍有一部分可能延伸靠近當時的國府路,1935年國立美術館建設時,曾佔用了鍾南中學在此豎立籃球設備的小部分地塊)。

  南京淪陷後1940年印刷發行的《最新南京市街詳圖》,有兩處標出了「舊鐵道部」的位置,一處標註於薩家灣鐵道部大樓的位置,另一處即標註於楊將軍巷鍾南中學舊址位置。南航金城學院機電工程系的大學生志願者依據胡卓然的研究,結合歷史地圖的記錄專門赴實地進行踏勘,他們看見了楊將軍巷、網巾市、如意裡等街巷幾乎和歷史地圖上的位置保持了原樣,歷史地圖上的鐘南中學的位置,即今天的「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校園。民國鐵道部的成立位置,至此終於被發現。

  民國鐵道部1938年歸併於交通部

  胡卓然告訴記者,民國鐵道部成立後進行了一大批鐵路建設工作,與南京城市最有關聯的工作之一即浦口下關之間的鐵路輪渡的設立:1933年9月19日鐵道部公布《鐵道部首都輪渡組織規程》,成立首都輪渡管理委員會。10月22日,首都輪渡建成,通行客車。11月10日起又通行貨車。1908年即建成的滬寧鐵路和1912年已建成的津浦鐵路,至1933年終於第一次通過鐵路輪渡溝通到了一起。

  1937年「七七」事變之際,鐵道部職員有800餘人。為了順應全面抗戰的形勢,1937年9月鐵道部縮小編制,先後遣散了職員560人,向大後方轉移的鐵道部機關僅有240人。1937年11月30日,當時的鐵道部長張嘉璈轉移至漢口,設辦公處於福煦路11號(原平漢鐵路局局長住宅)。

  1938年1月,國民政府公布《調整中央行政機構令》,將「鐵道部、全國經濟委員會管轄之公路處、軍委會所轄之水陸運輸聯合辦事處」統一歸併於了交通部,鐵道部長張嘉璈擔任交通部長。此後,民國時期沒有再單獨設立過鐵道部,抗戰勝利後國府還都,交通部負責接收的浦鎮鐵路機車廠和鐵路列車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老照片:1983年的南京,六朝古都民國遺風
    挹江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位於今南京市鼓樓區西北段城牆,架兩山之間。1921年(民國十年)將城牆鑿開,時為單孔城門。為中山碼頭和下關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為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系泰州人,泰州古稱「海陵」,得名海陵門。1928年7月,國民政府將海陵門易名為挹江門。
  • 市民家藏一份民國老報紙 透露1935年南京人就用冰箱
    頭版右上報頭上有「大道日報」四個字,出版時間是「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也就是1935年4月26日,距今差不多81年了,比現在大部分南京人的年齡都要大。 「大道日報」報頭下,有「四〇二期」字樣,此報為日報,可以據此推斷出其創刊時間可能是1933年底、1934年初。社址則是「南京楊公井火瓦巷二八號」。
  • 南京一棵民國法桐腰粗1.3米 1928年為孫中山而建
    記者發現,這株樹的樹幹高近3米,和周圍的同伴相比,「腰身」格外粗。「這株樹我曾經拿軟尺量過,直徑是1.3米。」市民劉先生就住在中華路上,對這株老法桐的感情很深。據了解,南京最古老的法桐位於石鼓路上,它也是南京古樹名木中的「001」號,直徑也就0.98米左右。這一株,比「001號」還要粗。「我今年46歲,打記事起這株樹就不小了,之後一直在長,現在是這條路上最粗的樹。」
  • 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只有14年,斷斷續續有多少次呢?
    從1912年到1949年的民國38年間,南京作為首都滿打滿算不到14年,為何說到民國首都,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開創共和。定都南京的臨時政府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 北京作為民國時期太極拳傳播中心的地位在1928年坍塌了!
    1928年中國發生一件不僅對於北京人,對於全中國人來說,都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北京被改為北平特別市,這個曾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失去昔日"國都"光環,呈現百業凋零態勢。遷都之後北平的經濟急劇衰落,房價暴跌,商業經營遭受重創,古都的命運就此改變。
  • 南京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
  • 1928年後的國民黨新軍閥
    民國時期的軍閥分為兩個時期,1912-1928年的北洋軍閥時代和1928年後的國民黨新軍閥時代,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下1928年東北易幟後到中原大戰前的軍閥勢力。北伐戰爭,廣東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
  • 南京存民國最高法院大樓:陳公博於此判死刑(圖)
    民國政府經濟部的前身是實業部。實業部成立於1931年1月,是由工商、農礦兩部合併而成,隸屬於行政院,主管全國經濟行政事務。1938年1月,實業部改組擴大為經濟部,主管全國經濟行政事務。其內部先後設有總務、管制、農林、礦業、工業、電業、商業、企業、國際貿易、水利等司和統計、會計、人事三個處室。1948年,經濟部改組為工商部,其職掌和內部組織沿襲舊制。
  • 中國五個自治區成立時間,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最早,成立於民國時期
    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南寧,位於中國華南地區。1958年3月,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 魯迅曾說,1928年他已是民國遺民,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魯迅曾經和友人談話時說過:「1928年,民國沒有了,我們只是民國遺民。」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能讓大先生如此感慨,我們看一看國民政府在這一年做了什麼吧。大先生魯迅1928年2月3日,在南京,蔣介石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黨獨裁者,他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開啟了長達22年的統治生涯。
  • 歷史上的4月18日發生了什麼,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發生大地震舊金山發生8.25級大地震,導致煤氣管道爆裂,舊金山被震動和火焰吞噬。火焰"寵幸"了舊金山整整3天,地震也"愛撫"著它。在這場災難中有3200餘人回歸"神父" 的懷抱、25萬人無家可歸,500餘條街道、2.8萬棟建築被火焰與地震摧毀。
  • 91年前《醫學月刊》現身 見證民國揚州名醫那些事
    22日,藏家陳堅展示了一份1928年的《醫學月刊》。揚州市非遺專家管世俊表示,這份月刊披露的大量歷史細節填補了廣陵派中醫術研究領域的空白,將有力助推其申遺。   91年前成立江都縣中醫協會   長期以來,陳堅緻力於搜集揚州名醫著作、醫案、手稿、照片、行醫執照、家譜及中醫組織史料等。《醫學月刊》即是「江都縣中醫協會」的會刊。
  • 民國時期最洋氣的大學,卻在1952年後消失,結局讓人惋惜
    提起中國著名的大學,大家肯定會想到清華,北大,復旦等,但是你可知道,民國時期有這麼一所大學,它名聲在外,培育了我們很多熟知的名人,它就是位於南京的教會大學金陵大學。始建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是一所由美國基督教會美以協會創辦,與現在的著名的常青藤大學康奈爾大學互為姊妹學校,這樣一所大學在近代歷史上市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私立學校,也是南京地區創辦最早的教會大學。
  • 民國時期 南京市民曾被要求廢除舊曆往事採用民國紀年
    1912年我國開始採用民國紀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同時決定改用類似陽曆的民國紀年。此舉除了便於記憶、減少歲閏麻煩等,還可與當時國際通行的紀年方法相接軌。1913年,時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根據內務部有關「四時節假」的提請,正式批准從1914年開始將陰曆元旦定名為「春節」。流傳千百年的新年元旦舊稱從此便改叫「春節」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此後一段時間內,除了「袁世凱稱帝」以及「張勳復闢」期間「廢除陽曆」,民國期間事實上一直並存著官方奉行國曆、民間習慣於採用陰曆的雙紀年狀況即「雙曆法結構」。
  • 上海舊影1928年,昔日的特別市與特別區
    【中華汽車公司】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時(Leinz)從香港將2輛奧斯莫爾比汽車運至上海公租界。1902年1月30日,上海工部局經例會討論,頒予「臨時牌照」,準許其上路行駛。奧斯莫爾比汽車工廠創立於1897年,是美國汽車領域的老牌先驅。
  • 老照片:1928年的中國,奉軍治下的京津地區
    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位於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老照片:1973年南京長江大橋,鞍鋼研製「16錳」替代蘇聯鋼
    南京長江大橋是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兩用特大雙層鋼桁梁橋,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之間、長江口上遊345千米處。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於1968年,是繼武漢長江大橋和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幹流的大橋。
  • 民國成立前,有人問孫中山首都建在哪?孫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類似於以點帶面的感覺,就像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確定下來的都城,一直以來發展的情況都比較良好,直到現在依然是人們心中的超級一線大城市。然而在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時,孫先生當時在考慮一個國家的首都問題上,其實是面對很多爭議的。就算是孫先生自己也曾經對於都城的問題感到過困惑,而且孫先生最開始時也並不是想把民國的首都放在南京,而是在這個地方。
  • 民國南京一家銀行被搶 首都警察廳長自請處分(圖)
    快報記者 張榮  匪徒晝搶劫銀行身手利落全身而退  記者在1932年9月10日的《中央日報》上,看到了關於導致首都警察廳長吳思豫主動引咎自請處分的銀行搶劫案的報導,題為《昨晨十時城北中國銀行分行被劫》。根據這篇報導,78年前的這樁銀行搶劫案呼之欲出。  中國銀行南京城北辦事處位於薛家巷,每日上午九點開門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