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13張民國時期渝中半島地形圖[組圖]

2021-01-09 東方網

保密箱中意外發現的重慶手繪地形圖之一

老重慶城的碼頭

清代的重慶府治全圖

新重慶主城地圖

  重慶市勘測院在對歷史檔案資料進行數據化處理時,在一個圖紙保密箱中意外發現13張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渝中半島(當時尚屬巴縣管轄)手繪地形圖。專家稱,這是重慶測繪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81年前地圖驚現保密箱

  這批地形圖繪在厚厚的牛皮紙上,顏色已泛黃,充滿歷史滄桑感。13張圖每張大小為長46釐米、寬36釐米,有等高線和地形地貌描述,圖紙的比例尺為1:2500。所繪內容包括通遠門、上清寺、菜園壩、大溪溝,以及商業設施等。每張圖代表的面積大約為1.035平方公裡。

  地形圖右下角寫著標高:自重慶珊瑚壩假定點以300米遠起算。圖示:據民國二年參謀本部所定的地形圖式。左下角寫著:重慶市市長潘文華、工務局局長傅驌(字友周)審查。

  製作精細令專家驚嘆

  地形圖的手工製作水平令人驚嘆,讓人誤以為是印刷品。圖中的道路、建築、農田等均一筆一畫勾勒,圖上暗布勻稱的鉛筆手繪格紋。圖上的字均為繁體,字體精美。細看,每一個字,下筆前都被框在用鉛筆畫成的大小一致的小小正方形內。代表建築的暈線,細到讓專家們嘆為觀止。記者數了一下,在一塊代表建築的方塊內,方塊長寬各1.5釐米,裡面居然畫了70根不重複交叉的暈線!普通人別說繪圖,就是拿放大鏡看,都有點吃力,足見當時測繪人員的態度嚴謹和高超技術。

  地形圖由測繪員劉武漢、技士(估計是現在的技術人員、工程師之類)藍家煃、樊啟明共同測繪。上世紀70年代學測繪專業的市勘測院副院長鄭持輝說,估計劉武漢的水平應是教授級的,「達到了當時的頂尖水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內測繪人員仍在使用傳統的手繪,不過想要達到劉武漢等人的水準,已經很難了。鄭持輝說,在那個軍閥割據的時代,重慶能集中精力繪製城市地形圖,實屬難能可貴。

  不過,對於這批地形圖是怎麼來到市勘測院的,因時代久遠已無人能說清楚。鄭持輝說,「市勘測院的前身是50年代的市建設局設計科測量班,估計當時這批珍貴資料就已進入了該機構。」市勘測院試圖找到三位地形圖製作者,未果。昨日,記者通過公安信息網查詢,同樣未找到三位測繪人員及其後代的戶口信息。也許,三人已旅居海外,抑或早已仙逝。

  重慶測繪史的重大發現

  周勇主編的《重慶通史》第三卷近代史(下)第六章《重慶城市發展的新起點》中記載:1921年11月,四川各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湘駐重慶,設重慶商埠辦事處,後改為市政公所、商埠督辦公署。1927年,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1929年2月15日,市政廳改為市政府,潘文華任首任市長。

  這套地形圖於1929年4月後陸續測繪完成,直至1930年。市勘測院院長陳翰新說,這批地形圖是重慶建市的首套地形圖。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重慶歷史上的首套地形圖。這套地形圖與現代的地形圖相比,其表現手法相差無幾,製作與現代印刷地圖一樣精美。專家稱,「它是重慶測繪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該地形圖完成後,潘文華大力拓城,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以及後來重慶的飛速發展,包括近年的重慶擴城,客觀上都奠定了基礎,意義重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何智亞認為,這批地形圖製作精細、保存完好,至少有三方面意義:一是對重慶上世紀20年代城市規劃建設作了形象直觀的補充;二是起到了對重慶城市歷史的考證和印證作用。此前,重慶有些地名或建築名稱、地點似是而非,如渝中區五四路口旁有一棟西式建築,現叫中英聯絡處,實際上它是法國傳教士修建的真源堂(也有版本叫真原堂、真元堂),此圖上明確標註為「真源堂」,旁邊還標有「真源堂巷」字樣;三是我市正在進一步挖掘重慶近現代史,這批地形圖無疑對深入了解重慶開埠、民國和之後的陪都歷史,都有很好的借鑑作用。何智亞同時介紹,他看過不少重慶老地圖,此圖應是製圖比例最大、最清晰、最全面的一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地圖。

  目前,這批地形圖已被市勘測院視為鎮院之寶加以保護、收藏。

  擴城

  兩個時代的城市擴張

  老版時代

  何智亞介紹,1927年左右,重慶城主要集中在通遠門城牆以內,面積不到3平方公裡。由於通遠門外的七星崗、兩路口、上清寺、菜園壩一帶遍布墳山野冢,影響城市擴展,時任市政廳主任和之後的首任市長潘文華力主向外開拓新市區。潘文華排除阻力,實施了大規模的史無前例的遷墳、擴城行動。從1927年8月到1934年5月,歷時6年半,擴展新區約7.5平方公裡。

  新版時代

  目前,主城進入外環時代,展開1000平方公裡、1000萬人口特大城市的發展框架。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草案)中,重慶已被列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據悉,未來10年我市遠郊區縣城市規模將比現在擴大一倍,七成人口將變城鎮居民,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格局。

  比較

  新舊兩版地形圖之異同

  昨日,記者找到一份2010年版的重慶地形圖,然後請市勘測院專家將其與這部81年前的地形圖作了比較。

  不同之處

  ■材質:老版用的是牛皮紙;新版是數位化電子版,可根據需要以紙、膜、絲綢等方式印刷。

  ■字體:老版用的是繁體,名稱從右往左讀;新版用的是簡體。

  ■工具:老版在測繪時可能使用的是由照準儀、覘孔、鉛錘、標尺組合而成的小平板儀和經緯儀,採用三角網、線形三角鎖、量距導線、前方交會、後方交會、基線丈量等辦法。繪圖時,用了小筆尖、曲線筆(畫等高線)、玻璃棒(通過滾動保持等距)、專用墨汁以及鉛筆等,通過手繪完成;新版測量時採用航測或全野外數字採集完成,使用GPS全球衛星定位儀和全站儀等通過電腦製作完成。

  ■效率:以相同比例尺,繪製一平方公裡大小的地形圖,老版繪成需40天左右,新版成型只需7天。

  ■部分地名以及城鄉劃分有變化:新版上的長江,在老版上叫揚子江。老版中,上清寺、兩路口、菜園壩、大坪等地都是分布著農田的農村。而新版上,這些地方早已是繁華都市。

  ■更新速度:老版地形圖若干年更新一次。由於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新版地形圖每天都在動態更新。

  傳承之處

  ■渝中半島的路網骨架。老版中,兩路口到大坪七牌坊有一條馬車路,它就是現在新版中長江一路的前身;老版的中區馬路,是新版的中山二路、中山三路的前身;老版中經大溪溝,通過牛角沱,止於李子壩的渝簡馬路,實際上是新版中的人民路以及上清寺路的一部分。新版中渝中半島的大量道路,大多源自老版中的各條小路。

  ■許多老地名都保存了下來。如老版中的學田灣、磨盤山、菜園壩、桂花園、大田灣、求精中學、巴縣衙門等,都能在新版中找到。

  歷史

  重慶還有更早地圖

  在發現這部地形圖之前,我市已發現過更早的城市圖紙——沒有標高、等高線和地形地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形圖,實際上是城市平面圖(地圖)。

  記者在《重慶湖廣會館——歷史與修復研究》中看到一張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張雲軒繪製的《重慶府治全圖》,該圖主要展現的是通遠門以內的城市風貌。該圖由人工線繪,加以彩色渲染而成,有點像清明上河圖。圖上,房屋繪有立柱飛簷,江上還有艄公在撐船,圖案栩栩如生。該圖是目前我市發現的清代較全面介紹街區、府衙和公共設施的彩繪地圖。這張圖得來還有故事,何智亞說。2004年3月,前任市長王鴻舉在接待一美國代表團時,對方一代表披露了一個信息,「我在耶魯大學校長辦公室看到一張彩色的重慶地圖複製品,年代很久遠。」隨後,王鴻舉安排市外經委尋找這張地圖。經一年努力,2005年4月,耶魯大學將該圖的複印件和電子文檔贈給了重慶市政府。

  另一張地圖繪製於光緒末期,由劉子如在張雲軒《重慶府治全圖》基礎上作了增加擴展,名《增廣重慶地輿全圖》;民國元年還有一幅重慶城圖,作者不詳。該圖是手繪的平面街區,筆力著眼於重慶下半城約0.97平方公裡的城市輪廓。

  何智亞認為,這幾張重慶歷史地圖,見證了清末民初重慶城市的發展過程,見證了重慶的擴城,使我們清晰而直觀地看到歷史走過的足跡,對彰顯和豐富重慶歷史文化名城之底蘊,無疑有積極意義。

  本欄稿件由 記者 陳國棟 中國測繪報記者 鄭持輝 採寫 畢克勤 周舸 攝

相關焦點

  • 在母城渝中的老照片裡 讀懂老重慶的溫柔
    只有那些老照片依舊訴說著從前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些老照片一起回顧重慶過往的時光你能從這些老照片中認出是重慶渝中哪裡嗎?01從清代的川東道、重慶府、巴縣知縣府,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蜀軍政府財政部,陪都時期的國民政府外交部、中央銀行及金庫,均設於境內,大量的政務活動集中於此,達官顯宦出入於茲,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繁華熱鬧去處和商機充盈之地。08
  • 三十年前的山城風景 1988年春節前的重慶
    民國十年(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民國十一年(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民國十五年(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 穿越到1940年的重慶 看民國時期的重慶人是怎樣生活的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四次築城,三為國都,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40年的重慶。重慶是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圖為1940年重慶的龍門浩碼頭。圖為1940年重慶的華華公司。重慶華華公司是中華商業老字號企業。 1938年由民族企業家王延松先生在渝組建,專營各種國產高、中、低檔呢絨綢緞、棉布服裝。
  • ...回眸系列報導(五)激活釋放文化活力 「母城」渝中風姿更勝
    「以文為魂、文旅融合、城景一體、主客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之路,締造了一座有歷史、有故事、有活力,更有魅力的渝中半島。強底蘊釋放文化價值彰顯「母城」魅力在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著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其中一棟便是中國銀行舊址。抗戰時期,這棟樓對全國經濟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6月,註冊資本金為108億元的中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租」)落戶渝中,這棟樓立下了汗馬功勞。
  • 老屋中「淘」出三張民國時期紙幣 價值多少?
    昨天(10月10日),家住蘇州高新區的莫先生帶著三張民國時期的紙幣找到記者,說這些鈔票是在他家老屋中發現的
  • 渝中區是永遠的重慶中心(風水圖解重慶方位)
    前兩天在論壇裡看到一篇寫重慶風水的文章,覺得挺有意思。在徵得作者同意之後,分享給大家。風水本來就是很玄的東西,對也好,錯也罷,大家姑且看之。這樣的城市布局,其實是不準確的,重慶的玄武位應該是在西區,所以即使玄武位放入了北區,最後朝水在長江,仍然納入了朝天門的方位向東流去。
  • 渝中發布商務2019年十件大事 看看解放碑、朝天門都有哪些變化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 渝中區供圖今(21)日,渝中區發布2019年商務發展十件大事。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這份成績單上了解到,解放碑步行街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項目,通過一年改造提升,解放碑步行街全年共推進重點項目50多個,目前完成了整個改造提升試點工作的80%。此外,解放碑-朝天門融合發展列入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規劃。
  • 河北村民發現12張民國田房草契 最早距今97年
    河北村民發現12張民國田房草契 最早距今97年 資訊標籤: 民國 田房草契
  • 三張民國時期地契告訴你——75年前的土地是如何買賣的
    宿遷網訊(記者 裴凌曼) 家住泗洪縣佳和小區的市民陳子兵,精心保留了他祖輩留下來的三張民國時期地契文書,其中兩張所署時間是中華民國34年(即1945年)2月5日,另一張是中華民國34年8月10日。三張泛黃長方形的紙上,由右至左,豎排,不僅用毛筆字清晰地寫著立約人姓名、賣地原因、地界、中間人、買地者姓名、價錢,還詳細記載了具體發生的時間並蓋有官方大印,最後一句都是「空口無憑,立文為證」。陳子兵今年51歲,是一名歷史老師,業餘時間從事地方史的整理與研究。發現這三張保存完整地契是在一個木盒當中,而這三張地契均顯示買主叫陳慶堂,陳慶堂就是陳子兵的叔曾祖父。
  • 江西瑞昌發現民國時期的居住證 7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018年8月22日,江西省瑞昌市收藏愛好者曹先生近日公開了一張民國時期的居住證。該居住證上顯示的時間是「民國三十三年」,距今已有70多年,但居住證依然保存完好,證件上的照片、指紋及文字均清晰可見。該居住證為紙質長方形,有常見的香菸盒大小。居住證共2頁,單面對摺印製,整體白底黑字。
  • 渝中法院案例入選重慶法院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
    1月11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重慶法院貫徹施行《反家庭暴力法》的總體情況,介紹重慶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市婦聯聯合印發的《關於在全市建立一站式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工作機制的紀要》,並發布重慶法院反家庭暴力十大典型案例,渝中法院案例入選。
  • 蘭州阿幹鎮村民家發現一張民國時期的駱駝納稅憑證
    近日,一張民國時期的印有 " 駱駝捐票執照 " 的票據在七裡河區阿幹鎮被發現。據專家考證這個 " 執照 " 雖然不是駕駛駱駝的執照,但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是官方頒發的駝戶納稅憑證。" 駱駝捐票執照 " 為納稅票據在阿幹鎮南部山上的琅峪村,村民魏師傅整理家庭檔案資源時發現了一張發黃的票據,上面印有駱駝捐等文字,感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他特意保留了下來。記者看到,這張駱駝捐票是雕版印刷的,大約 15 釐米寬,30 釐米長。整個捐票分為四部分,分別是駱駝捐票存根、駱駝捐票齎核、駱駝捐票查驗、駱駝捐票執照。
  • 贛縣檔案館獲贈44張漕糧執照 源自清鹹豐至民國年間
    5月29日,贛縣檔案館收到上饒市鉛山縣地方史料館館主章樹林先生無償捐獻的清代鹹豐、同治、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贛縣漕糧執照共44張。  漕糧執照長均為21.8釐米、寬6.6釐米。以同治五年為例,騎縫刻有「合同版清字·貳仟叄佰號」字樣,執照正上方首格橫排刻有「贛縣丙寅年」,下一行刻有「上忙執照」四字。
  • 江西發現民國34年糧食部護照(圖)
    江西發現民國34年糧食部護照(圖) 2015-03-05 11:09: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江西省新幹縣檔案館在整理館藏民國檔案時,發現一張中華民國34年(公元1945年)籤發的糧食部護照。
  • 重慶第五,第一名亞洲「最美」夜景!
    但是一份驚人的夜晚最美城市評選名單爆出,重慶居然只能屈尊第五,第一名堪稱亞洲「最美」夜景第六名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太多的人文景觀可以炫耀、有太多的歷史可以讓人們敬仰。但是除去古城牆、兵馬俑、大雁塔這老三樣之外,實際上西安也在不斷開發出自己的新美景。實際上現在我們說起西安夜景,大家都會首先想到大唐不夜城的美景。這裡的繁華,讓人們仿佛夢回漢唐昔日榮光。
  • 穿越到七八十年前的陪都重慶!勒是兩江國際影視城民國街……
    正巧重慶就有一條街叫民國街,也叫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濃鬱的巴渝風情,獨具匠心的建築物,這是一條充滿民國特色的街道,在這裡好似穿越回了30年代。民國街是一條以「民國歷史」和「巴渝特色」為主題的特色街區,耗資1.3億元建成的。馮小剛執導的《一九四二》影片就是以這條街道作為重要取景地而拍攝的。
  • 日本人拍攝的上世紀30年代的天津,民國時期的九國租界
    本組老照片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民國時期的天津,照片上有日本文字,應該是那時天津租界的日本人拍的。圖為民國時期天津賣鐵製品的商鋪。圖為民國時期天津賣竹器蒸籠的商鋪。圖為民國時期天津賣鳥籠的店鋪。圖為民國時期天津的北寧公園。北寧公園建於1931年,坐落在天津北站東北側,其前身是1906年袁世凱委派周學熙闢建的種植園。
  • 什麼能代表你的家鄉 看這群娃娃筆下描繪的重慶九龍半島
    是美術、是蓋碗茶、是美食還是未來的重慶美術公園?為了給愛畫畫的孩子們一個展示的平臺。近日,由黃桷坪街道辦事處主辦,重慶九龍坡區黃桷義工協會承辦的九龍美術半島主題公益美術展正在進行中。從今天到1月10日,你可以到黃桷坪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免費觀賞,看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黃桷坪,用圖畫暢想明日的九龍美術半島。
  • 2021,我在重慶等你!
    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工作人員為旅客檢測體溫。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重慶社區志願者編順口溜、打快板宣傳防疫知識。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重慶一社區環衛正在進行消毒工作。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工作人員為廠區消毒,準備復工復產。
  • 南京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